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冲刺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1642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冲刺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冲刺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冲刺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冲刺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冲刺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冲刺试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给( j)予毛坯( p)强劲( jng)人心惶( hung)惶 B山崖( y)霎( sh)时掳掠( l)沁人心脾( p) C馄饨 (dun)不屑 (xi)嫉 (j)妒令人咋 (zh)舌 D神甫 (f)订 (dng)正烙 (1o)印摄人心魂 (hn)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剪彩蜂拥虚度年华寒喧应酬 B弘扬汇合指手画脚再接再励 C斑斓传诵年青气盛 珠联璧合 D起用蒸汽心无旁骛虚左以待。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从未以成败论英雄

2、,从未以简单的道德观念来评判历史人物。 他居然将前代的杀手、同时代的违法者塑造成了英雄或准英雄。_,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刺客们不是经常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吗 华佗不但擅长内科,还善于做开刀手术。他 _了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可在做手术时减轻病人的痛苦。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显示了美国希望以访华为 _,暂时缓解两国间的贸易摩擦的良好愿望,但 这并不代表类似的贸易摩擦未来不会再出现。 A兴许 配制时机 B或许配制契机 C或许配置时机 D兴许配置契机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水利部、财政部的投入也是有限的,但它对项目的整体建设, 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3、作用。 B这些移民过程,正史中很少提及,它们能流传至今,就是靠一次次清明节扫墓和祭祀,将祖先筚路蓝缕的迁移、艰苦卓绝的开拓和种种嘉言懿行告诉子孙后代。 C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 朝歌夜弦,反复揣摩。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可以说是 “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D自强不息的大唐人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努力追赶世界电信业发展潮流,助推我国电信技术实现了从铜缆到光缆的巨大转变。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7 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不仅要查清直接原因,还要追根溯源,查清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 B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商,

4、特别是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能力的提高,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有能力建造航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C目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抓紧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岗位;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 D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 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道路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

5、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 (国家 )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 (国家 )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 (国家 )对外显示其 “软实力 ”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商坡遗址,出士了距今 5500-6000年的 “宴会大厅 ”。这是一个 83平方米的宴会厅 ,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 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昵 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

6、间进行竞争的一种 “武器 ”。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 “软实力 ”。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 “礼仪性宴饮 ”。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 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 4000年前,作为 “礼仪性宴饮 ”最高规格的 “国宴 ”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 “国

7、宴 ”,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丽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 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小题 1】下列关于 “宴饮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饮是早期部落资源控制的策略,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 B部落贵族往往需要通过宴会的规模和食品的丰富程度来展示部落的软实力 C宴饮之所以成为部落竞争的 “武器 ”之一,是因为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D随着社会的

8、发展,宴饮逐渐成为等级社会的标志, “国宴 ”登上了历史舞台 【小题 2】下列 属于 “竞争性宴饮 ”与 “礼仪性宴饮 ”区别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竞争性宴饮在部落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早期国家时代出现了等级划分,因而产生了礼仪性宴饮。 来源 :Z|xx|k.Com B新石器时代, “竞争性宴饮 ”使用的餐具是陶器,进入早期国家时代, “礼仪宴饮 ”使用的餐具规格由陶器变成了青铜器。 C “竞争性宴饮 ”的规模越大,食品越丰盛,证明部落实力越强; “礼仪性宴饮 ”是为上层贵族巩固权 力,为国家宣扬国威。 D “竞争性宴饮 ”是因为食物是稀缺资源,通过食物控制权力;而 “礼仪性宴饮 ”是因为

9、国家的富足、发达。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 正确的一项是 A “竞争性宴饮 ”与 “礼仪性宴饮 ”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 “软实力 ”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 D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偷换概念,因为 “食物极其匮乏 ”) 【小题 1】 (“竞争性宴饮 ”和 “礼仪性宴饮 ”在各自历史时期都及其重要

10、,是与当时食物匮乏密切相关的 ) 【小题 1】 (“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 ”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活动的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18分 ) 倒春寒 漠歌 南昌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 早晨披衣出门,急匆匆地赶班。一股强劲的冷流迎面袭来,我禁不住一连打了好几个冷颤,不得不再次穿上厚厚的冬衣出门。 站台简陋的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看上去照例都显得有点目光呆滞或迷离。轻轻地找个靠边 的位置站下,静静地等候着公交车的到来。 在站台停靠的车子已过去了好几趟。每来一部车,候车的人群都会爆发一次短暂的拥挤和骚动,然后又

11、迅速地归于平寂。抬手看表,分针已指向接近七点二十分,想着路上每天发生的拥堵,我开始担心迟到而变得焦虑起来。终于,一辆熟悉的旧公交喘着粗气冲到我的面前,车尚未停稳,门就 “啪嗒 ”一声甩开了。我迅速夹入人流,奋力挤到车尾稍松驰的位置站定,用手紧紧抓牢冰冷又光滑的靠椅。疾驶的车身不停地摇晃着,我那经常缺少睡眠的大脑似乎又被困意所包围,思绪也渐渐随着车子的颠簸被晃了出去。 记得儿时的村庄前面有一条四季都很清澈的小溪,小溪对面的高坎上长着几十株桃树和李树,密密扎扎的枝叶遮蔽在头顶上。远远 望去,那一段溪流显得特别的幽静和深邃。这些桃树和李树,除了开花和挂果的季节,平时是很少有人关注它们的存在。 同样是

12、春天的这般光景,小溪里流水满满当当的,既清澈又有些湍急。溪水的上边,桃红李白的花朵都竞相斗艳地盛开着。这些桃李已经被村民遗忘了整个冬季,终于能再次用自己的热烈和美丽迎来人们瞩目和赞赏,于是都毫不吝啬地奔放出久藏的香艳和嫩彩,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春季里它们独有的艳丽色相。清晨,溪边的 女人们传出了许多的欢声和笑语。晌午,早上出工回来的男人都喜欢盛上一大碗满满的大米,红薯和青菜混煮的早饭来到溪边的晒谷场,在暖烘烘的太阳里蹲着围成一个大圈,一边大口地咀嚼和吞咽,一边大声地争论村里或队里的事。这个季节,村里唯一的寡妇也喜欢串门。她常用蓝边碗盛上一碗饭,然后家家户户都去走上一遍,似乎特别喜欢像我一般大的小孩

13、,每到一家,女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她夹上少许餐桌上最好的菜肴。 小溪两边护堤的旱地种满了油菜,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势不可挡地铺满了低洼和高坎,村里村外湿漉漉的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的一层浓浓的花香。 这个季节里我最喜欢和童伴折上一根细细的竹子,把竹梢弯过来扎成一个圈,再在墙头屋角网上几层蜘蛛网,然后一头钻进和自己齐高的油菜地里。捉蝴蝶,捉蜜蜂。那快乐的情景,至今难忘。我完全沉浸在儿时春天的欢乐当中。 突然,车身锰地一抽搐,整个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冲了出去。当然,这种情况发生在拥挤的人群中是有惊无险的,但思绪却被从遥远的记忆里生生地拉回到依然冰冷的早晨。从前面传来了司机几句凶狠的骂语,大致是电动车之类的挡

14、住了他的去路罢。喇叭里报站的女声永远都是那样的乏味和单调,我终于到站下车了,看着眼前浅灰色的楼、深灰色 的路,除了路边樟树点缀了些许的新绿外,城市是很难觉察有春天的存在。在寒冷无比的北风中,我的心似乎深深地感触到了城市被春天遗忘的伤感,而眼前灰蒙蒙的一切,似乎都在表达着这个伤感的城市满怀着失落的忧伤。 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像一群忙碌的工蚁,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各自都为各自的分工而日夜忙碌。我已在这个城市忙碌了二十年,一头乌发已然夹杂了不少的白发。世俗的磨砺,年少时的锋芒已被圆通所取代。值得庆幸的是,在是非曲直的冲突中依然坚守着真诚和善良的领地。 我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的渴望。渴望在这个春天就能像蚕蛹

15、般地破茧化碟 ,渴望生命的精彩明天就会幸运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即使这个时刻短暂得像流星般从天空划过,但在寂寞已久的天空中,毕竟也能留下一道值得回忆的美丽印记。 尽管春天的城市是失落的,失落的城市也是忧伤的。但即使倒春寒来得更加猛烈,春天也不会因为人们感知的缺失而不光顾这个城市。 倒春寒毕竟只是天气短暂的逻辑紊乱,并不表示气候会失序地出现季节倒转。只要春天已经来了,那么夏季的热烈和秋季的收获也就为时不远。 【小题 1】 “站台简陋的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 ”中 “陌生 ”与 “熟悉 ”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 小题 2】文章写南昌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为什么用大量

16、笔墨写儿时的村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小题 3】第 5段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小题 4】结尾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意?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6分) 答案: 【小题 1】不矛盾。 “熟悉 ”是说等车的时候,大家常常能碰面; (2分 )“陌生 ”是说人们冷漠,彼此从不打招呼。 (2分 ) 【小题 1】本文写自然界的 “倒春寒 ”只是个引子,是为了表达城里人际关系的冷漠如倒春寒一般。 (1 分 )用大量笔墨写儿时的村庄的情景, 起到了反衬的作用。(通过描写儿时村庄美好的春景来反衬城市倒春寒时的清冷;写儿时春日邻里的热情,反衬城市

17、人的冷漠:用儿时快乐的玩耍反衬而今被世俗磨去锋芒后的寂寞。 ) (2 分 )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能像乡村般热情温馨的渴望,以及对真诚、善良韵坚守。 (1分 ) 【小题 1】运用了拟人手法和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也可以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 (2分 )作者将争奇斗艳的花朵赋予人的性格特点,说它们 “迎来 ”“毫不吝啬地奔放 ”“淋漓尽致地展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的愉悦之情。 (1分 )女人们的欢声笑语,男人们 吃饭的情景属于面上描写, “寡妇 ”属于点上描写,这样写,既让人整体感受到村庄生活的温馨,又可以从 “寡妇 ”身上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温馨。( 1分)(或者是分析

18、环境描写 1分,分析人物描写 1分) 【小题 1】表面上写倒春寒会过去,城市会迎来温暖的春、热烈的夏和收获的秋,( 2分)实际上写作者坚信城市间人与人的冷漠、城市的寂寞总会在人们对美好的渴望对真与善的坚守中转化为热情而温馨的城市生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希冀。( 2分)(联系实际谈体会可根据具体情况;略。)( 2分) 文言文阅读 ( 12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荀 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

19、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说。 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冠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聊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聊独早: “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天下之人,如

20、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 “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复、商之亡,桀、纣之残暴 ,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灰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孔、孟

21、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小题 1】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B冉有之知知:通 “智 ”,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小题 2】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蚓无抓牙之利 B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其皆出于此乎 C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小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喜为异

22、说而不让 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焚烧夫子之六经 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荀卿明王道,述礼也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 “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 公之井田 ”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

23、,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 5】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4分)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3分) 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B 【小题 1】 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 孔子多次称赞他。 (“默然 ”译为 “沉默寡言 ”, “若 ”译为 “好像 ”, “无以 ”译为 “没 有 的地方 ”, “亟 ”q译为 “多次 ”)

24、( 4分) 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 (采分点: “是 ”译为 “这 ”, “意 ”译为 “料想 ”, “许 ”译为 “赞扬 ”、 “肯定 ”)( 3分) 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 (采分点:“而 ”译为 “但是 ”, “卒 ”译为 “始终 ”, “及 ”译为 “赶得上 ”) (3分 ) 【小题 1】 (易:更改、篡改 ) 【小题 1】 A、主谓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C、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介词,相当于 “于 ”,在。 D、都是介词,用。 【小题 1】 ( 说的都是李斯, 是对苟卿

25、的肯定 ) 【小题 1】 (原文没有 “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 ”的信息 )。 【小题 1】略 【参考译文】 我曾读史记 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 人对天下的忧患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芒芒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

26、,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 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聊,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

27、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 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 “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 “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 ”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 贤明君主

28、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苟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苟卿阐明了王道,阐述 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苟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

29、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 2)题。 淮村兵后 南宋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5分) (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分) 答案: (1)描写的是一幅南宋时,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的残破景象。 (2分 )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3分 )(分析没必要面面俱到 ) (2) 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

30、村带来破坏的痛心, 对侵敌的仇恨, 对战争的厌恶。 (每点 1分 ) 语言表达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 (只写句子的符号 )(3分 )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到了札二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盼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丛生的柳树散 布在山丘脚下 答: _ 答案: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字。 (5分 ) 本报讯昨天清华大学迎来了新百年的第一届本科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的 3349名优秀学生走进了清华困。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今年清华启动近十年录取的清华学生的

31、生源结构状况调查。 本月初,有媒体报道说,北大清华的农村生源所占比重不大,且连续多年下滑。清华招办数据显示,今年清华所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 1200所中学,其中 县级中学 300余所;县级以 下中学学生近 500人,只占清华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表示,清华早就关注到农村生源减少的情况,会对生源分布做一个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这跟媒体报道没有关系。他也表示,现在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不可能区分考生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清华能做的,也许只能在重点扩招时增加贪困学生录取的机会。 答案:清华 (1分 )启动 (1分 )近十年生源结构调查( 1分 ),回应农村

32、生源减少报道 (1分 )。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 1)见贤思齐焉 , _。(论语)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荀子劝学) ( 3)执手相看泪眼, _。(柳永雨霖铃) ( 4)弟子不必不如师, _。(韩愈师说) ( 5) 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 6) 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 ( 7) _,依依城里烟。(归园田居) ( 8)复道行空, _?(杜牧阿房宫赋) ( 10)地崩山摧壮士死, _。 (李白蜀道难 ) 答案: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竟无语凝噎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舞幽壑之潜蛟( 6)山重水复疑无路 (7)暧暧远人村 (8)不雯何虹 (9)春与秋其代序。 (i0)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某个生物专家到印第安人所在地进行科学考察,雇几个 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向导走得很快,专家很高兴。但到了第四天,向导不走了,原地休息。专家很奇怪,也很着急。他问向导,这是怎么回事。向导说,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的,走三天,休息一天。专家问为什么,向导说,这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追上我们疲惫的身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答案:按高考评分标准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