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31645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计 量 ( ling)下 载 ( zi) 背 ( bi)包袱望风披 靡 ( m) B 着 ( zhu)笔 当 ( dng)真 浣 ( hun)溪沙天 遂 人愿( su) C相 中 ( zhng) 瘙 ( so)痒 冠 ( gun)心病令人 咋 舌( z) D亲 戚 ( q) 佣 ( yng)金准 噶 ( g)尔 佶 屈聱牙 ( j)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晋升佼佼者悠哉游哉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B收讫木板画惹事生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C罗嗦消

2、声器竹暴平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厮杀双轨制无耻谰言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答案: D 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是大篷车爱心图书室捐建活动启动的第十天。在这十天里,我们一直被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感动着, 截止 20号,我们累计接到的爱心图书已超过 8万册。 B昨日,针对美国国防部发布 2012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外交部 (微博 )发言人洪磊表示,坚决反对该报告对中国正当、正常的国防建设 说三道四 。 C有消息称,菲律宾篮球协会邀请姚明带领上海男篮队访问菲律宾。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很早之前的事了,对于这件事情,姚明和上海男篮方面 日前 尚未做出决定

3、。 D央视播音员赵普不会想到,他微博上的一条信息,引发了一场波及全民的“明胶恐慌 ”。从皮革老酸奶传言到 “毒胶囊 ”事件,再到 19日工业明胶被曝进入食品行业。跟 “胶 ”有关的食品药品都成为 过江之鲫 。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B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 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C郭沫若开创一代新诗风的女神、聂耳创作激动人心的时代战鼓义勇军进行曲、巴金创作震撼世界文坛的家,也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

4、代。 D该集团的资金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答案: B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老酸奶、果冻,还是药用胶囊,从生产到出厂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监管部门的监督。面对这重重 “监督 ”,我们就要质问为何 “胶恐慌 ”还在不停扩散蔓延? B “春季高考也玩穿越! ”今年的春季高考作文以回到 为题,对此,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互相交流心得:回到童年,回到过去,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C 12秒 97,刘翔第 7次参加上海大奖赛创造了这样一个令人疯狂的成绩。赛后,刘翔大声说出了 “我会继续努力的,加油! ”这样充满自

5、信的话语。 D对于中国军方是否已经 做好关键时刻在南海宣示主权的准备,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接受凤凰卫视独家采访时,至少点出两点:一是军事行动服从外交需要,二是目前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还没有到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月 1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这是 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有人说,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这是钱学 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

6、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绝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 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一生。据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说这话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 36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与导师冯 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 “曼哈顿工程 ” 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而他深情地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得知钱

7、学森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 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个 “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 究的科学家 ”,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 “继承家学,永守箴规 ”八字论辈取名的

8、, “学 ”是辈分,至于名字 “森 ”,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义,最初曾用 “林 ”。不过, “学森 ”的谐音是 “学深 ”,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而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是一 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而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 “中国士官三杰 ”。钱学森与夫人蒋英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蒋百里有 “五朵金花 ”,而钱均夫

9、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 “钱学英 ”,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和 “钱学英 ”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1947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 英,两人心有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 1950年 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 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

10、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 44 岁回国到 98 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 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 “海归 ”;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 86天。正是这样的尊重与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11、温家宝总理亲往探望钱学森时,长卧病榻的他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他曾六次饱含忧虑地向总理发问: “为 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位科学老人的赤诚相问,足以衍化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绵长的思索。 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能做的,除了纪念钱学森先生,最好的缅怀方式莫过于给予后来者同样的眷顾。如今,世上已无钱学森。而下一个钱学森,尚不知在何处。 (摘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小题 1】文章以 “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 ”开篇,有什么目的和作用?( 4分) 【小题 2】题目所说 “此生三事最关情 ”是指钱学森一生中哪三件

12、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怀?( 4分) 【 小题 3】文章说 “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 ”,从文章看,除了天赋与努力还有哪些 “土壤和空气 ”促进了钱学森的成长?( 4分) 【小题 4】文中说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 ”,请结合文章分析钱学森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6分) 答案: 【小题 1】文章开篇以 “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 ”渲染气氛,( 1分)以圣洁的雪引出了对钱学森高尚品格的描写,( 1分)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2分) 【小题 1】 艰难归国大放异彩 爱国之 情 美满婚

13、姻良缘天成 夫妻之情 病榻关心人才培养 忧心教育 【小题 1】 家学渊源:家族辉煌对他的触动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 妻子帮助:妻子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科研上的启发。 领导关怀:新中国各代领导人都对他关爱有加。 【小题 1】( 1)淡泊名利(懂得拒绝),热爱祖国,爱好广泛(有探索精神),乐观坚强,重视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 4分,答出四点即可) ( 2)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不只要有专业上的成就,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在重视科学素养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勇于打破科学和思想的禁区。要学习老一代科学家身上的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小题 1】文章以 “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 ”开篇,属

14、于考查景物描写,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引出了对钱学森高尚品格的描写、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小题 1】此题考查概括, “此生三事最关情 ”是指钱学森一生中的爱国之情、夫妻之情、忧心教育,答出一个要点 1分,两个要点 3分,三个要点 4分 【小题 1】 “土壤和空气 ”是比喻的说法,比作 成长的条件,结合文章概括即可,答出一个要点 1分,两个要点 3分,三个要点 4分 【小题 1】中国对科学家品质在钱学森身上品质的体现, 2分,要结合第一问发掘科学家的内涵,任选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

15、,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 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 !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

16、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 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 35人! 来源 :Z+xx+k.Com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 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 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 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 其实不然 。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

17、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 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并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便具有晴天霹 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

18、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 !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 ,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 若是世道真的沦为 “率兽食

19、人,人将相食 ”,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 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目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 !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 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 (原载 2011 4 20人民日报,有删节 ) 【小题 1】题目中 “千灯 ”一词有什么含义 (4分

20、) 【小题 2】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分 ) 【小题 3】第 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 【小题 4】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谈谈作者为什么在 “千灯 ”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6分 ) 答案: 【小题 1】 “千灯 ”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 千灯镇 (2分 ),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 (或:古镇孕育的众多的人物精英 )(2分 )。 【小题 1】连用三个设问,强调了 “我 ”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 (2 分 );承上启下,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 (2分 )。 【小题 1】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

21、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 (2分 );以此衬托 (突出强调 )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 (2分 )。 【小题 1】 顾炎武提出了 “匹夫有责 ”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 (或:顾炎武提出了 “匹夫有责 ”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 ) 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 “我 ”愚暗的心扉,给 “我 ”新的 启迪。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点 2分 )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千灯 ”一语双关。 【小题

22、1】注意理解划线句子的修辞是设问,答出作用即可,强调了 “我 ”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 【小题 1】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是由面到点,由点及面,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此衬托 (突出强调 )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 迪作用。 【小题 1】作者为什么在 “千灯 ”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答本题要 “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 ”,二者缺一不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韩愈论道德修养 韩愈认为统治人才需要具备 “德与艺 ”两方面条件。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德比艺是更为根本的条件。如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

23、的根本前提, “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因此要像古代伟大作家一样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 ,以道德修养为根底,才可能有光辉的文学作品。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准则。五项之中最主要的是仁义两项。仁义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人有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他存仁义或弃仁义。仁义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道德教育以仁义为核心,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 “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 ”。 韩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吸收

24、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的修养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养要则。 “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 ”他主张要正确 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协调我与人的关系。要协调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为善或改过从善。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对别人要求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则很低很少。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认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诋毁。韩愈关于责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 “躬自厚而薄质于人 ”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思省自勉 ”,道德修养的关

25、键在于从主观上提高认识,需要个人认 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在进学解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 ”。德行的成就在于认真深思,毁坏就在于放任自弃。因此应当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不合仁义规范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他认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贤不肖存乎己 存乎己者,吾将勉之 ”,要在主观上保持一种上进心,勉励自己成为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过能改 ”,韩愈认为对待过错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 他说:“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

26、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 ”有些人犯了过错已有认识,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便成为重要问题。他说: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较积极的态度应是勇于改过,改过是为了不再有过,应该受到赞许。 (摘编自中国教育思想史) 【小题 1】下列不属于韩愈对 “德与艺 ”关系的解说的一项是( ) A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两者相比,德是更为根本的条件。 B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 “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 C古代伟大作家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他们以道德修养为根底,写出了流传

27、千古的文学作品。 D统治人才需要具备 “德与艺 ”两方面条件,在教育实践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义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是五项道德准则中最主要的两项,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区别就在于这个人的内心是否存仁义。 B对自己的要求宽松而简单,对别人的要求全面而严格,是不能正确对 待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是无法协调好人际关系的,也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C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有可能落为小人,所以,要在主观上保持一种上进心,不断勉励自己。 D如何对待过错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包括如何认识

28、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如何认识没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等三个问题。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主张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这是与孔丘 “躬自厚而薄质于人 ”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B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原因是他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而统治人才需要具备 “德与艺 ”两方面条件。 C韩愈说 “行成于思 ”, “思 ”就是要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防止再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错误。 D韩愈认为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

29、小题 1】 D 【小题 1】不是解说二者的关系。 【小题 1】原文是 “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 ”,说法很肯定。 【小题 1】 A不是完全一致的。 B韩愈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属无中生有,因果关系不对。 C防止再犯所有错误,而不只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错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 j,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

30、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 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何曰: “此非臣所能, 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 “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

31、高其除。周叹曰: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 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 “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 “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 薄 之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 感激 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 趣 趣:通 “促 ”

32、,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 除 除:官阶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 乃 去,客密州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 以 何得人,赐帛三百匹今 以 钟磬置水中 C岑文本谓 所 亲曰师者, 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 之 顾上官大夫与 之 同列 【小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资旷迈 悠然独酌,众异之 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客,忠孝人也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 B C D 【小题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马周年轻时

33、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小题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3分) (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

34、何。( 4分) (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 拿很多行装给他,优厚地对待他,让他进关( 3分) ( 2)马周为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 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4分) (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 3 分) 【小题 1】看不起 【小题 1】 A“乃 ”,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B“以 ”,连词,表因果;介词,把。 C“所 ”,所字短语,表示 “ 的人 ”;与 “以 ”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

35、D“之 ”,都是代词,他 【小题 1】 是个性; 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 是道德 【小题 1】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小题 1】 1)重点词语:高、厚、装( 2)重点词语:为 、条、切、怪( 3)重点词语:暴、过、名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 拿很多行装给他,优厚地对待他,让他进关 。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

36、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 “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

37、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 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 “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 “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 “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

38、,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 “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 “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 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 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

39、,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 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小题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4分) 【小题 2】简要分析 “凄凉只恐乡心起 ”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4分) 答案: 【小题 1】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小题 1】起到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分)承接上片写景,领起下文抒情。( 1分)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 1分),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 1分)。 【小题 1】此题考查景物中蕴

40、含的情感,注意题干中的 “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 4分,两种情感 2分,结合诗句 2分。 【小题 1】 “凄凉只恐乡心起 ”,属于过渡句,承接上片写景,领起下文抒情。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 “碧山锦树明秋霁 ”,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 锦树,指 秋霜染红的树 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疑无地 。 ”行行之际 ,山路转陡,几疑路穷。这种 “山穷水

41、复疑无路 ”的感觉,正是 “柳暗花明又一 村 ”的前奏,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果然,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它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 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 的温暖和慰藉 。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 惊喜 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 从心底萌生。 过片 “ 凄凉 只恐 乡心起 ”领起下文。 “凄凉 ”二字,形容一掬 “乡心 ”的况味; “只恐 ”二字妙。拓开一步

42、,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 “心 ”不由已,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 凝睇,凝神而望 。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这就点明了 “乡心 ”的具体内涵,并对 “ 凄凉只恐乡心起 ”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 “凄凉只恐乡心起 ”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 “一声征雁 ”,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

43、,又自然会发出 “雁归人未归 ”的感喟; “半窗残月 ”,则使人想见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 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而此词更妙之处在于结句,既回应前文,又点活了全篇。 语言表达 根据语境,判断并补充完这一组对话。( 30字之内) 邻居对阿涛说:你家的小强真刻苦,每天晚上十二点多钟,我们都睡觉了,

44、还听见他在弹琴哩! 阿涛回答说: 答案:对不起 ,影响你们休息了。 或:不好意思呀,影响大家休息了,以后我们会控制好练琴的时间的。 在 5月 13日母亲节到来之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同学们想了两个上联,请对出下联。( 4分) ( 1)怀胎十月,母爱深似海;,。 ( 2)幼时不晓事,妈妈唠叨总逆耳;,。 答案:( 1)操劳一生,亲恩厚(重)如山。 ( 2) 长成才知恩,母亲叮嘱倍温馨。 以 “小说是 ” 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鲁迅和茅盾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诗句,这并非偶然,因为他们都力图通

45、过自己的小说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答案:小说是鲁迅和茅盾对社会、人生进行的一种严肃的探索,所以,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诗句,这并非偶然。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个小题)( 6分) 【小题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_,_。滕王阁序) 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小题 2】不知乘月几人归? 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_。(李密陈情表) 【小题 3】纸上得来终觉浅, 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_,不尽长江 滚滚来。(杜甫登高) 【小题 4】东船西舫悄无言, _。(白居易琵琶行)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 _。 ”(论语 卫灵公) 答案: 【小题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小题 1】落月摇情满江树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 1】绝知此事要躬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 【小题 1】唯见江心秋月白 不以人废言 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是条航船 让 风留给帆 方向留给舵 船长站的位置 留给我 在生活的海洋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航船的船长。引领自己的人生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