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1649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 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联 袂 /妩 媚诅 咒 /咀 嚼 肖 像 /惟妙惟 肖 B 炽 烈 /整 饬 通 缉 /修 葺 奢 靡 /风 靡 一时 C 拓 本 /鞭 挞 依 偎 /煨 汤 露 宿 /原形毕 露 D内 讧 /拱 手枯 槁 /长 篙绿 茵 /绿 林好汉 答案: D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这样一种骤雨:华北平原的雨季, 乍暖还寒 ,闷热的天气一下子变冷;半晌,铅云伴随着电闪雷鸣低低地漫上来了,瞬间 暴雨倾盆 。还有这样一种毛毛雨:一连多日雾丝一样氤氲

2、着,它 沾衣欲湿 ,但绝对打不湿泥土;它是吝啬的守财奴,面对饥渴难忍者,永远 无动于衷 。这两种雨,农人都不叫酥畦雨。 A乍暖还寒 B暴雨倾盆 C沾衣欲湿 D无动于衷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健康的主流文化能不能真正占领手机文化市场,能不能真正对公众产生影响,关键在于具有文化创新的思维紧密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文化创新。 B广州亚运会期间, “越秀山 ”、 “白云山 ”、 “罗浮山 ”、 “西湖风景区 ”、 “锦绣中华 ”、 “世界之窗 ”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承载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C海外华人参政意识不强,跟欧美白人甚至非裔相比,华人不太擅长公共演说,这

3、是与中国人的性格和传统观念有关造成的。 D市井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他们的欲求原本就简单,只是盼望着生活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然而,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得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稳扎稳打的 “内功修炼 ”。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陆上 丝绸之路 ”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因此 “海上丝绸之路 ”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

4、波斯湾、红海 史料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 ”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 物产运往欧洲 A B C D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 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

5、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 “诈 ”,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 “逐客令 ”: “凡非选修此课者 ,下一堂不许再来! ”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 “逐客 ”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 “佛经翻译文学 ”。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

6、,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 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 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

7、,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 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

8、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 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真可谓中德学坛上的佳话! 1945年,我同先生在长时间的分离后,在书信上取得了联系。我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先生回信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一九四六年春天,回国后,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 “教授的教授 ”的 陈寅恪先 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

9、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摘自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 回忆陈寅恪先生,有删改) 【小题 1】本文是为怀 念陈寅恪先生而写的,然而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旁听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为什么?( 4分) 【小题 2】请简析第 2段画线句子( “

10、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 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的表达作用。( 5分) 【小题 3】请分条列出陈寅恪先生值得我们珍视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作简析,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见解。( 6分) 答案: 【小题 1】 描写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是为了给下文描写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情形做铺垫( 1分); 用一次 “不太顺利 ”的旁听经历来反衬陈寅恪先生的课给作者的 “如坐春风 ”之感,给作者 “无法比拟的享受 ”;( 2分) 展示了两位大师不同的形象、风格( 1分)。 【小题 1】运用比喻( 1分),生动形象( 1分)地写出了陈寅恪先生授课曲折有致,引导学生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最终获得真知的过程(

11、2分),从而突出了先生授课艺术的精湛( 1分)。 【小题 1】 寅恪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 寅恪先生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 寅恪先生对后辈真诚细心的提携爱护; 寅恪先生非其道不取其财的耿介性格; 寅恪先生精湛的授课艺术(每点 1分,答对 4点给 4分。)例如,寅恪先生名扬海内外,但衣着朴素,走在人流中毫不起眼,体现了朴实无华的个性, 更受人尊重;当今演艺界、学界一些稍有名气的人,处处追求前呼后拥、闪亮登场的排场,反而有损形象。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本文开头用冰心先生的事件做铺垫,用她的逐客反衬先生的宽容,更好的展示了大师的风范。答 “突出陈寅恪先生教书为人统一,为人

12、始终如一的特点 ”亦可。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鉴赏时要先写出用了何种修辞,表现了什么。如这个句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地表现了先生的讲课风格,再现了大师的授课风格。 【小题 1】本题为开放题,切入点为根据原文总结大师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一点谈看法。其中结合原文分析 1分,结合现实谈见解 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半张纸 奥古斯特 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 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

13、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 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 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 15, 11 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 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

14、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 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 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 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 50, 50 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 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 “修女 ”。什么修女?哦,那个

15、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 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 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 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 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 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

16、“埋葬事 ”。这已足以说明一切 !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小题 1】请简要赏析第一段划线句子( “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的表达效果。( 4分) 【小题 2】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说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 ”。他是否坚持

17、 “决心要忘却 ”呢?请作简述。( 5分) 【小题 3】小说提到的是一整张涂满字迹的便条纸。第一段却称之为 “半张小纸 ”,标题也是 “半张纸 ”,这有何意蕴?( 6分) 答案: 【小题 1】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示确认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推动情节发展,为发现、关注小纸头作合理铺垫。 表现主人公失落的情绪。(每点 2 分,最多得 4分) 【小题 1】他没有坚持 “决心要忘却 ”( 1分);两年来温馨幸福的一面 与艾丽丝恋爱、订婚、结婚,跟她一起看歌剧,受到亲人的照顾,艾丽丝怀孕产子等( 2分)给了他启示:悲惨的一面并非生活的全部,已往的生活值得记忆和珍惜。( 2分)他亲吻珍藏小纸也表明他要珍惜

18、这一段生活。( 2分) 【小题 1】 称 “半张 ”突出这张纸之小之轻,与其记载内容之大之重形成对比,给人深刻印象。 “半张 ”给人以残缺、不完满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主人公生活、家庭的残缺破损,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主人公已往的生活并非人生的全部,作者 和读者都希望他续写人生的篇章。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这一句话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好伏笔及定下感情基调。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通过他看这半张纸,回顾生活的点点滴滴,说明他不会忘记,但悲伤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走出阴影从新开始。所以答题时要简述故事情节,表现他对过去生活的珍惜。 【小

19、题 1】本题为开放题,切入点为半张纸记录的是人生的一部分,同样悲伤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要向前走。每点 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鸦片战争前 ,已有零星的、个别的西式建筑出现在中国;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西洋风格的建筑开始大量地输入中国,中国建筑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着高大张扬的西洋建筑,起初国人来不及认真审视和仔细消化,产生了莫名的自卑感,并在许多地方掀起了盲目模仿西洋建筑的风潮,从而 “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 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在印度和东方建筑史中说, “这个国家(中国)实在没有任何堪与其人民和文明相称的建筑 ”,这个观点

20、很能代表一部分西方人的看法。中国人中也多有持此类观点的。概括起来,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批评主 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 “对营造工事,视等卑役 ”,中国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数千年来的中国匠师们遵循固定的法式、则例,设计缺乏创意。而在欧洲,建筑师的地位却很尊崇。教皇曾经颁发亲笔敕令,赋予米开朗基罗在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工程时有随意设计的权力。 “蜀山兀,阿房出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架构法,木头是主体、骨干,然而木材难以经受长时间的风雨和水火的考验,坚固、长久很成问题。而作为西方建筑文化之源的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建筑,依然保留着较多的遗存,这显然主要得益于它们坚固的石质结构。 “忽视基

21、础 ”是中国建 筑为世诟病的缺点之一。经常能看到,一堵砖墙几乎是平地而起,而同样的状况下,外国承包商则必定会先深挖出一条沟来。 “忽视基础 ”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功用上的不合理 阴冷潮湿,所以中国建筑也往往遭遇“采光不足、通风不畅 ”等批评。由于中国人自古重礼教、讲风水,有时反而将居住舒服的功能让位给了礼教、秩序和风水。中国建筑讲求 “辨方正位 ”、等级有序。为了遵守这些 “规矩 ”,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湮没居住者的人性;而讲风水,重五行,有时也是与舒适的原则相背离的。 20世纪 20年代以后,随着第一批现代建筑师从海外学成 归国并逐渐成熟,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科学的工作,重新 “

22、找回 ”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其中以被业内人士誉为 “得中国建筑之真谛 ”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出力最勤。 30 年代初,梁、林二人在对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建筑物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研究之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林徽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说: “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 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 ”她同时还认为中国的传统民居结构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与趣味的,

23、不必 “削足就履 ”。对于中国建筑使用木材而不求久远,梁思成的解释是,中国自古就没有像埃及人那样去刻意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的传统,而是 “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 ”;一旦失慎被焚,则 “视为灵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至于中国建筑几千年来 “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 ”的问题,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是 “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 ”的。 与梁、林看法相似的人士还有很多。对中西方文化都有透彻了解的林语堂,则认为西洋建筑讲究实用,但 “十足丑陋 ”,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诚然,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之所在是它的群体优势 单体建筑

24、与院落、围墙、园林相互搭配,向四面铺开,组成一个完美的组合。除了佛塔外,一般很少向上发展,与追求个性张扬、结构复杂、向上发展的西方建筑有着根本的区别。除了技术的原因外,与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道德标准、宗教情感、审美趣味有关。 坚守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具有审美上的价值,也是民族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人们厌倦了 高楼大厦的丛林,寻求回归自然途径的时候,很容易在民族建筑中找到归宿。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 “大屋顶 ”等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而按照林语堂的说法,将所有的建筑都建成传统的四合院或其他形式的单层或低层的建筑,并遵守传统,使用天然木材而不是 “石头、砖块

25、和灰浆组合起来 ”的建筑材料,也是不可想象的,将会给生态环境、交通等带来诸多不便。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西方历史学家福格森认为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里却找不到像样的中国建筑。 B中国有的建筑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证明木质结构未必不及石质结构长寿。 C古人建房讲究等级有序,重视风水,这是与舒适原则相背离的。 D林徽因认为,中国建筑做到了结构上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不必 “削足适履 ”,盲目学习西方建筑。 E林语堂认为,中国建筑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比西洋建筑更有诗情,更有美感。 【小题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一

26、部分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建筑粗忽观察后,得出了浮躁轻率的结论,认为中国建筑简陋低劣,没有什么发展。 B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并 不刻意追求永久不灭,而是遵循着自然生灭规律,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什么失当的地方。 C西式建筑因为追求实用,追求个性张扬,而忽视了美观, “十足丑陋 ”。 D “大屋顶 ”建筑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符合当时时代的特征,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被历史淘汰。 【小题 3】请分条概括早期的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批评意见。( 4分) 【小题 4】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该怎样寻求发展?( 4分)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1】 C 【小题 1】 建筑、设计缺乏创造性; 木构建筑

27、难以长久; 忽视基础; 舒适的原则让位于礼教和 “风 水 ”。(每点 1分) 【小题 1】 应该坚守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因为中国的建筑具有审美上的价值,符合中国的传统习惯与趣味。 中国建筑应该与时俱进,借鉴西方建筑一些成功经验,寻求发展,例如改变建筑材料,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每点2分) 【小题 1】 B项 “中国有的建筑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失掉它的原始面目 ”是对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 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 ”的曲解; C项参考原文 “有时候就可能要付出失去舒适的代价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D项参考原文 “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 精美的

28、程度 ”,偷换概念。 【小题 1】原文林语堂说法中讲究实用和 “十足丑陋 ”之间是转折关系,而 C项把这两者整合成了因果关系。此外,说西式建筑 “忽视了美观 ”是对文意的曲解。“追求个性张扬、结构复杂、向上发展 ”这不是 “忽视美观 ”,而是追求美观,问题是只追求单体建筑的美观,没有 “完美的组合 ”。 【小题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指出以下内容即为答案:,所以答题区间在第三至第五段,但注意第五段中包含着两点。 【小题 1】本题考查对作品主旨的理解,答题区间主要在最后一段,但文中并无现成答案:,所以需要根据 文中内容整合才行。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

29、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 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 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

30、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 、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 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 “东坡居士。 ” 元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

31、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 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 “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 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属 文日数千言研究 B闻者始哗不 厌 信服 C使者发 币 于官吏金钱 D使官吏分 堵 以守堰塞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率 其 徒持

32、畚锸以出 卒全 其 城 B 虽禁军且 为 我尽力 为 当轴者所恨 C 又 以 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积 以 论事 D 锻炼久 之 不决 神宗独怜 之 【小题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分别表现苏轼德和才的一组是( 3分) A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B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D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

33、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 “黄州 惠州 儋州 ”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小题 5】断句和翻译。( 10分) ( 1)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 1)高丽入贡 /使者发币于官吏 /书称甲子 /轼却之曰 /高丽于

34、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 /吾安敢受 /使者易书称熙宁 /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 1分。 “轼却之 ”后停顿亦可。) ( 2) 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得分点: “无所蒂芥 ”“无贤愚 ”、句意) 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小题 1】 A连缀,写作。 C礼物。 D量词,一段、一截。原为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 【小题 1】 A 他的,自己的 那; B 替 表被动; C连词, “因为 ”。 D 起后缀作用, 他(苏轼) 【小题 1】德:无私无畏 /才:文才难得 【小题 1】 “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 ”不合 “父洵 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

35、书 ”的意思。 【小题 1】( 1)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故事情节来断,每错两处扣 1分。 “轼却之 ”后停顿亦可。 ( 2)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得分点: 泊然、蒂芥、句意各一分, “虽然 ” 、“易其所为 ”、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 “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 ”嘉 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

36、阳修对梅圣俞说: “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 “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 ”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调任徐州知 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

37、士卒头目说: “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 ”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 、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 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 “东坡居士。 ” 元 三年,苏轼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说不出话来。苏

38、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苏轼奏请把这些宦官全都驱逐出去。 元 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遭当权的人怨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 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过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来往,如同要在当地终老。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有人说: “苏轼自己

39、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 ”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 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 【小题 1】请简述 “人间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分) 【小题 2】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小题 1】 “人间 ”涵盖了诗人以往所有历经之地( 1分),从而对比( 1分)突出了大林寺桃花盛开时节的不同凡响之处( 1分),表现了大林寺一带幽深

40、、神秘、别有洞天的特点( 1分)。 【小题 1】诗人目睹大林寺桃花此时盛开的奇景, 异常惊喜 ( 2 分。不说 “惊喜 ”,而使用 “喜悦 ”“欣喜 ”之类不见惊异之情的词语,没有提及 “喜 ”的程度,此处给 1分);因春日易逝而产生的 失落伤感 一扫而空,在说佛谈禅之地顿生 超凡脱俗的感悟( 2分)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人间相对的是仙境,所以用人间来对比山寺。答题时要答出对比的目的是突出什么,表现了什么。 【小题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长恨春归,转入此中来等词,可见作者因春归而带来的伤感却因为遇见山寺的桃花而烟消云散。答成 “在惆怅失意之中顿感新的生机和希

41、望 ”或类似意思亦给 2分。 语言表达 概括下面的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但不得出现 “素质 ”一词,字数不超过 26个。( 6分)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埋藏在地下的矿藏。再者,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烈的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缺乏兴趣,他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分,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着多么强烈的兴趣,如果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他不能把自己的 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

42、维对象上,要作出创造性思维是很困难的。 答案:答案:示例: 创造性思维取决于思维者的天赋、兴趣和意志力。/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兴趣和意志力密切相关。 / 思维者的天赋、兴趣和意志力决定(影响)创造性思维。 仿照下面两个例子,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构成一个用词准确鲜明、语言通顺连贯的句子。( 6分) 例句 :崇敬、尊敬、尊重, 从 情感态度的性质 来说,都 是礼貌对待对方的意思; 然而从 程度上 来看 , 却有 轻重之分。 例句 :走、奔、驰, 从 表示动作状态的文言词语 来说,都 是现代汉语 “跑 ”的意思; 然而从 速度 来看,却有 快慢之别。 、,从来说,都;然而从来看,却有。

43、答案: 先生、丈夫、老公,( 2分)从称呼所指对象来说,都指的是女性的配偶;( 2分)然而从语言风格来看,却有文野之分。( 2分) 恙、疾、病,( 2分)从身体健康水平来说,都指失调不正常状态;( 2分)然而从程度来看,却有轻重安危之别。( 2分) 本本、师本、生本,( 2分)从教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来说,都是指 把握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原则;( 2分)然而从对于教学主体和动力资源的认识来看,却有愚智当否的差别。( 2分) 教书匠、名师、大师,( 2分)从道业授受角度来说,都是先觉觉后觉的引领者;( 2分)然而从水平、名气来看,却有高下之分。( 2分)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2分)从文学体

44、载来说,都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虚构作品;( 2分)然而从篇幅体量来看,却有长短繁简的差别。( 2分) 腹稿、草稿、初稿,从文本存在状态来说,都是未定型文章;然而从成熟程度来看,却有隐现精粗之分。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 的空缺部分。(任选 3题,多选则按前 3题计分)( 6分) 【小题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 氓) 【小题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小题 3】,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小题 4】嗟乎!,。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小题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小题 1】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小题 1】士不可以不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小题 1】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作文 作文 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回头是岸;有人说,对面是岸。有人说,岸是起点;有人说,岸是归宿。 对于 “岸 ”,你有什么思考,有什么见闻体验? 请以 “岸 ”为标题,或自拟一个包含 “岸 ”字的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