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31655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江西省临川一中高三 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胸 脯 /黄 埔遂 心 /燧 人氏挑 衅 /殒身不 恤 童山濯 濯 /擢 发难数 B 蚍 蜉 /纰 漏隐 瞒 /满 堂彩 赫 /颓 垣 断壁吹毛求 疵 /龇 牙咧嘴 C 谙 熟 /黯 淡 靛 蓝 /白洋 淀 罢 黜 /相形见 绌俾 众周知 /稗 官野史 D 贬 低 /针 砭 大 腕 /绾 袖子墙 隅 /喁 喁私语 锒 铛作响 /书声 琅 琅 答案: B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涵养省份妇孺损兵拆将装模做样 B凋零煅烧问鼎花好月园宛言相劝 C绫迟藤

2、萝捍勇拍案叫绝能屈能申 D檄文诛戮冶炼暗度陈仓戒骄戒躁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消防工作,我们一定要 曲突徙薪 ,切不可事到临头才手忙脚乱,导致灾祸的发生。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其用词也 运斤成风 ,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 半途而废 。 D当年他独闯深圳, 身无长物 ,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这份家业的。 答案: C 下列各句的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 ”

3、,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 ”以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B在中国女排夺得 2011年女排世界杯第三名、获得伦敦奥运会入场券之后,曾率领中国女排夺冠的 8年前的功勋教练陈忠和在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C伴随着新民主党表达支持新一轮援助方案的意向,帕潘德里欧宣布了取消由全民公决决定是否接受欧洲联盟新一轮援助。 D一年来美俄 “重启 ”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是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 在晋陕之间的天堑,

4、就变得暴躁起来,若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 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 中,碰撞出 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A横亘却对抗惊心动魄 B横跨又对立惊天动地 C贯穿且抵抗惊世骇俗 D贯串而抗争胆战 心惊 答案: A 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市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可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德才作罢。 B在觉新的办公室

5、,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 回忆。 C雨果说: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的解救了她。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受绞刑。 D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暗示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6、21分) 鸟 梁实秋 我爱鸟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 (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 ”,但是如果想要 “抟扶摇而直上 ”,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 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

7、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 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

8、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 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 “一行白鹭上青天 ”,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 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 “杜宇 ”“望帝 ”,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

9、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 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 我想济慈的 “夜莺 ”,雪莱的 “云雀 ”,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 局缩缩

10、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 “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 ”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 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

11、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 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小题 1】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 “我爱鸟 ”。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6分) 【小题 2】第 2小节中的画线句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 ”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5分) 【小题 3】有人认为第 5小节中的画线句可以不要,你同意吗?为什么?( 4分) 【小题 4】

12、在这篇散文里边,作者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但是在最后一小节 中作者又写出了另一番寓意,你能读出这番寓意吗?( 6分) 答案: 【小题 1】( 1) “我 ”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 “我 ”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 “我 ”的悲苦也是让 “我 ”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小题 1】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 “自由 ”的闲人闲情。 【小题 1】不同意。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

13、济慈、雪莱、哈代 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小题 1】 最后一节中 “自从离开四川以后 ”点出了另一番寓意,作者离开故乡后,岁月飞逝,眼前所见的可怜的麻雀、寒鸦等早已失去了 “天府之国 ”各种鸟类的活泼多姿,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 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小题 1】此题考查结合文意分析概括能力。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 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

14、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 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

15、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道不远人 ”: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所谓 “日用即道 ”,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 “域中有四大 ”之说,所谓 “四大 ”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 “物 ”(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 “道 ”与人并非彼此 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

16、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 “道 ”和 “人 ”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 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 “道 ”,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 “不远人 ”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

17、涵义,是 “日用即道 ”。所谓 “日用即道 ”,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 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 “未知生,焉知死? ”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 “道不远人 ”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

18、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 “中 ”。儒家一再谈到 “中道 ”或 “中庸之道 ”,孟子便主张 “中道而立 ”,荀子也肯定: “道之所善,中则可从。 ”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 先便体现在 “中 ”之上。这种 “中 ”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 “中 ”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 ”,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 “中 ”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

19、 “中 ”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 “中 ”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 “中 ”,其 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 “度 ”的观念。这种 “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以 “度 ”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

20、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 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 “并育而不相害 ”,便要求以 “度 ”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 “度 ”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 “道 ”,原载 2011年 6月 12日文汇报) 【小题 1】下列有关 “道 ”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用即道 ”,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

21、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 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 “道 ”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 “道 ”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 “中 ”,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 “中道 ”,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 “度 ”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 “道 ”具有 “不远人 ”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

22、过程联系起来。 【小题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 “中庸之道 ”,能使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 “美不远人 ”。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体现了 “度 ”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 于世界之中。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儒、道两家对 道 的理解是一致的 ”,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 1】 A“在

23、儒家那里 ”错误,应为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 ”。 C“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无中生有。 D“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 【小题 1】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是中庸提出的一种思想,并非能达成的结果。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性常先生传 【明】王阳明 王纲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性常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元末尝奉母避兵五泄山,有道士夜投宿,性常异其气貌,礼敬之曰: “君必有道者,愿闻姓字。 ”道士曰: “吾终南隐士赵缘督也。 ”与语达旦,因授以筮法。 且为性常筮之。

24、曰: “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 ”性常以母老有难色,道士笑曰: “公俗缘未断,吾固知之。 ”遂去。 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性常谓之曰: “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 异时 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 ”后伯温竟荐性常于朝。洪武四年,以文学征至京师。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如少壮。上问而异之,亲策治道,嘉悦其对,拜兵部郎中。未几,潮民弗靖,遂擢广东参议往督兵粮。 谓所亲曰: “吾命尽兹行乎? ”致书与家人诀,携其子彦达以行。至则单舸往谕,潮民感悦,咸叩首服罪,威信大张。 回至增城,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截舟罗拜,愿得性常为

25、帅。性常谕以逆顺祸福,不从,则厉声叱骂之。遂共扶舁之而去。贼为坛坐性常,日罗拜,请不已。性常亦骂不绝声,遂遇害。 时彦达亦随入贼中,从旁哭骂,求死。贼欲并杀之 ,其酋曰: “父忠而孝,杀之不祥。 ”与之食,不顾。 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始备上其事,得立庙死所,录用彦达。彦达痛父以忠死,躬耕养母,簏衣恶食,终身不仕。 性常之殁,彦达时年十六云。 (选自王阳明全集 卷六 世德记) 【小题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常尤善 识鉴 识鉴:相面看人 B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 造 焉造:拜访 C未几,潮民弗 靖 靖:平安 D遇海

26、寇曹真窃发, 鼓噪 突至鼓噪:鸣鼓呐喊 【小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性常放达忠贞的一组是 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亲策治道,嘉悦其对 至则单舸往谕 则厉声叱骂之 遂共扶舁之而去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道士遇到性常,因两人说话投机,道士就把卜筮的方法传授给他,并给他算了一 卦,得知他未割断凡俗的缘分,就离开了。 B性常对处于低微地位的刘伯温寄予厚望,肯定他是辅佐皇上成就大业的人才,要求他 在成功之后,千万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王性常。 C性常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刘伯温的举荐被召到京师,收到皇上的器重

27、,被授予兵部郎 中,后又提升为广东参议前去督办兵粮,劝降了叛乱的潮民,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 D性常在增城时遇到海寇偷袭,被海寇扣留,海寇请求他做他们的首领,遭到性常的断然拒绝,性常为此厉声训斥,大骂不已,遭到海寇的残忍杀害。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 1)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 2)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 ,得归葬禾山。 ( 3)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1)您以后一定会在世上知名的,然而却不能正常地死在房屋里,如今

28、你能跟随我一同出去游历吗? ( 2)贼寇同情他的诚心、孝心,准许他用羊皮缝起来包裹着他父亲的尸体,(彦达)背着他父亲的尸体离开,方能回去埋葬在禾山 。 ( 3)以后成功了,希望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那样就很好了。 【小题 1】靖:被平定。 【小题 1】 是皇上对他才能的赞许 是说海寇把王性常用木杖抬着离开增城。 【小题 1】 “他未割断 凡俗的缘分 ”不是因 “卜筮 ”而得知,从 “吾固知之 ”可判断。 【小题 1】( 1)大意 1分,当、终、从 各 1分;( 2)大意 1分,悯、缀、归各 1分;( 3)大意 1分,幸、见、累各 1分。 参考译文: 王纲,字性常,还有一字为德常,弟秉常、敬常

29、,都因文学而知名于世。性常尤其擅长相面看人,文武双全。年少的时候,和永嘉的高则诚、同族的元章关系不错,经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他们。 元末的时候,曾带着母亲到五泄山去逃避兵祸,有一位道士晚上前来投宿,性常对他的气质和面貌很惊异,很尊敬地对他说: “先生一定是得道的高人,请 把你的姓名告诉我。 ”道士说: “我是终南山的隐士赵缘督。 ”和他说到第二天天亮,于是道士传授给他卜筮的方法。 并为性常算了一卦。说: “你以后一定会在世上知名的,然而却不能正常地死在房屋里,如今你能跟随我一同出去游历吗 ”性常因为有老母需要赡养,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道士笑着说: “你和凡俗的缘份还没有割断,我

30、本来很清楚。 ”于是就离开了。 诚意伯刘伯温地位低微的时候,常常去拜访他。性常对他说: “你确实是辅佐皇上成就大业的人才,然而看你的面貌稍有不称心如意的地方,应该宽厚待人,严于律己。我的爱好在于山水之间;以后你成功了,千万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那样就很好了。 ”后来刘伯温终究还是在朝廷上举荐了性常。洪武四年,按文学科优秀人物的身份召到京师。当时,性常已经七十多岁了,可是牙齿、头发和他的精神面貌就像少壮年一般。皇上向他询问了一些情况,感到很奇异,亲自又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办法,对他的回答很满意,拜他为兵部郎中。没多久,潮州老百姓的叛乱没有被平定 ,于是提升他为广东参议前去督办兵粮。 他对自己的亲

31、人们说: “我的性命就在这次远行中终结了吗? ”于是写信和家人告别,带着他的儿子彦达一同远行。到了之后就驾着一只小船前去劝降,潮州老百姓都深受感动,都低头认罪,他从此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回到增城以后,遇到海寇曹真前来偷袭,海寇鸣鼓呐喊突然赶到,堵住性常乘坐的船只,请求性常做他们的统帅,性常向他们讲明叛逆归顺的祸福利害,可海寇不听从,于是先生厉声训斥他们。海寇把先生用木杖抬着离开了增城。贼寇专门为性常设立了位子让他坐,每天围着参拜,不停地请求他做他们的统帅。性常对 此大骂不已,于是遭到贼寇的杀害。 当时彦达也跟随着来到海寇的营中,他在旁边哭骂着,只求一死。贼寇打算把他一块杀掉,可贼首说: “父亲

32、忠诚,儿子孝顺,如果杀了他不好。 ”后来给他饭吃,他看都不看。贼寇同情他的诚心孝心,准许他用羊皮缝起来包裹着他父亲的尸体,彦达背着他父亲的尸体离开,方能回去埋葬在禾山。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才详细地把这件事呈报给朝廷,朝廷在他死去的地方建立了祠庙,并把彦达录用为官。彦达很为父亲因忠诚而死感到悲痛,一直亲自种地来养活母亲,粗衣淡食,终生没有做官。性常去世的时候,彦达当时才十六岁。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 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

33、“云梦 ”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为湖南、湖北境内。 【小题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 4分) 【小题 2】 “去雁远冲云梦雪 ”一句描写的大雁形象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 【小题 1】此联选取了 “暮霭(湘烟)、岸苇(芦苇)、楚田(田野) ”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阔大的 意境,气象雄浑,而又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小题 1】描写了离雁顶风冒雪,孤飞于天地苍茫之间,孤苦伶仃的形象。这一形象象征着友人归乡旅途的寂寞艰辛,表达了作者的伤别之情(对友人归乡的不舍和担忧)。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D

34、,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 1】本题考查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目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沪上某中学在开学前推出一项新规:将手机请出校园。但此举引起不少争议。 材料二: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尚庆莲建议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引发广泛争论,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力挺这一建议的,也有代表和委员持反对意见。

35、请你用探因分析法对使用手机事件进行评论,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案:应将手机请出校园 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危害猛于虎 。(观点) 首先手机辐射较大,很多学生喜欢随身 携带,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再有学生利用上课时间或就寝时间玩游戏、发信息,将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另外手机短信让学生在考试时的 “小动作 ”科技化了,代替了 “传纸条 ”,造成了学业质量的下降和价值观的迷失; 最后手机的使用会造成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增加家庭负担。(分析)因此我不主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手机。(结论) 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 博览会,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 “从地球到月球 ”,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职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是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700字。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