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河南南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1742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河南南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2014年河南南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2014年河南南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2014年河南南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2014年河南南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河南南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别里科夫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其精神 薪火相传 ,当今有的人因循守旧,不思创新,抵制新思想,排斥新事物。 B个别游客对在名胜古迹上题字 不以为意 ,乱涂乱画,影响自己形象不说,还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不少负面评价。 C现如今,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肉蛋奶早已经不是奢侈品了,回想过去朝不虑夕 的生活,真叫人骄傲。 D邻居家的小女孩身姿婀娜, 面如傅粉 ,气质绝佳,多思善辩,被选中做今年五一节目支持人,我们也跟着高兴。 答案: B 试题分析:辨析成语正确与否一般从

2、词义(适用范围、词义轻重、词义侧重点)、词的色彩(褒贬、谦敬)、词的搭配等入手。常见的错误类型有用错对象、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褒贬失当、不合语境、敬谦错位、自相矛盾等。 A项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B项使用正确,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重视。 C项望文生义,朝不虑夕,早晨不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D项用错对象,面如傅粉,形容男 子美貌。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当人文未开时, , , 。 , , 。

3、古哲强调“天人合一 ” ,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一根本规律的危机。 这 “间间小智 ”便会与宇宙的 “闲闲大智 ”相龃龉、相矛盾 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的状态 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 这便构成了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的境界 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 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语句衔接题一般可以从话题角度(空间、时间、人称等)一致,情感事理一致(如一面和两面、正面和反面、原因和结果等,要符合事理),情境氛围,句式结构,语气、音韵和谐等角度考虑解题。 由第一空前面语意可知,第一空填 和空前内容自相矛盾,排除 B、 C两项;内容上, 是对 的紧密

4、顺承,所以 应该紧连 ,排除 D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南开学者研究发现, “之乎者也 ”是古代标点符号,是提示断句和语气声调,区分节奏和情感,阅读时不需要发声。 B李密之所以不愿应诏赴任的原因,是祖母年事已高,卧病在床,气息奄奄,自己报答供养祖母的时间不多了。 C陆虞侯早年幸得林冲照顾,才有后来的地位,不曾想却恩将仇报,为虎作伥,毙命于林教头刀下也是罪有应得。 D法新社报道了黎巴嫩境内一顶帐篷为两家人遮风挡雨、难民疯抢食物、难民与警察发生冲突、难民扰乱当地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

5、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A项偷换主语, “是提示断句和语气声调,区分节奏和情感 ”的主语不是 “之乎者也 ”,应在 “是提示断句和语气声调 ,区分节奏和情感 ”前加上主语 “功能或作用 ”。 B项句式杂糅,可将 “李密之所以不愿应诏赴任的

6、原因 ”改为 “李密之所以不愿应诏赴任 ”或者 “李密不愿应诏赴任的原因 ”。 D项成分残缺,可在 “秩序 ”后加上 “的消息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使各民族文学的本土性成为作家焦虑的问题。本土性、民族性是与全球化、现代性相对的概念。所谓文学本土性,是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与其所产生的本土的现实关联性以及本土文学的独特个性。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 的小说的观念、叙事方式、场景营造等,很多都来自对西方小说的 “横 ”的移植,而非对中国传统小说的 “纵 ”的继承。这种 “横 ”的移植终究还要和 “纵 ”的继

7、承相结合,才能使之根深而叶茂。 莫言获得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就曾经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 “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 ” 中国传统小说植根于乡野闾巷。在中国传统文体分类中,诗文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文体,而戏曲、小说尤其是古典白话小说,则更多地与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嘈杂、贫困的乡野闾巷,是故事的集散地,是生 活细节的稠密地带,也是古典白话小说生长的沃土。如果说早期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内容尚不离史传,而至晚从金瓶梅开始,充满着家长里短生活细节的白话小说便主要出自低等文人或不第文人之手。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百姓找到了幅

8、员更为辽阔的新天地,以及表达他们内心渴望的新方式。小说更多采用中国绘画熟稔的散点透视法。较之于西方小说强调逻辑性的叙述以及对理性的过分依赖,这种纯然中国式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轻松自如地展现本土化的生活。 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是较为彻底的世俗性。即使是对鬼神的细致描写, 也仅仅是凡间人世的投影,本意原不在仙界,而在对人世的劝诫。中国传统小说可能缺少西方小说中的崇高感和悲剧性,但其中人伦的温暖,人性固有的卑劣对人本身造成的伤害、对德性和善构成的威胁,却刻画得入木三分。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改恶从善,善莫大焉 ”不仅是古典中国的伦理观,也完全可以当作中国传统小说精神

9、的真实写照。 钱钟书说过: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意思是说,古往今来,所有种族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相同的问题、难题和主题。所谓民族性,是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处 理相同问题、难题和主题的不同方式以及应对机制。中国古典小说早已发明了一整套处理中国人生活细节的观念、叙事方式、语调、色彩等等,只需恰当的现代转型,就能胜任今天的文学书写。 当下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化,生产着无数令人感动、感慨、感伤的生活细节。而现代小说观念、叙事方式,已经被证明能有效表达中国的故事,如果再加上来自本土的技法和叙事风格,我们的小说家便真正是如虎添翼了。 (摘自 2013年

10、8月 2日人民日报,刘淑欣文学创作要重视古典传统) 【小题 1】下面关于文学创作要重视古典传统的原因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小说创作,大多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不重视对中国传统小说写法的借鉴,这会影响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传统小说虽可能缺乏崇高感和悲剧性,但对人伦的温暖、人性固有的卑劣对德性和善构成的威胁能够进行入木三分地刻画,值得继承。 C主要出自低等文人或者不第文人之手的古典白话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作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渴望找到了全新方式。 D时下小说创作能够有效地刻画生活细节,表达中国故事,如果再加上来自本土的古典传统技法和叙事风格,小说

11、家就会如 虎添翼。 【小题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演讲启示中国作家,创作只有将古典小说传统与西方小说技术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在中国传统文体创作中,诗文出于文人士大夫之手,而与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 C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虽不像西方小说强调逻辑和理性,但采用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却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轻松自如地展现本土化的生活。 D中国传统小说比较倾向于对世俗性的挖掘和表现,有时借助于神仙鬼怪等投影凡间人世, 进而达到劝诫世人向善的目的。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 A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素材多取于嘈杂、贫困的乡野闾巷,这儿生活着下层百姓,生活细节稠密,作品易被广大群众接受。 B “向善 ”不仅是古典中国的伦理观,也可以看作中国传统小说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C文章引用钱钟书的话,意在说明处理相同问题、难题和主题时,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应对机制,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D当下的文学创作能够胜任今天的文学书写,但中国古典小说成套的叙事方式、语调、色彩等经过恰当转型,也毫不逊色。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 “文学创造要重视古典传统原因 ”的筛选和归纳。 A

13、项,第一段中 “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小说的观念、叙事方式、场景营造等,很多都来自对西方小说的 “横 ”的移植,而非对中国传统小说的 “纵 ”的继承。 ”一句表明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创作,不重视对中国传统小说写法的借鉴。 B项,第四段中重点论及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优点。 C项,张冠李戴,原文 “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百姓找到了幅员更为辽阔的新天地,以及表达他们内心渴望的新方式。 ”中 “他们 ”指的是百姓,并不是“作者 ”。 D项,文本的第六段最后一句话。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

14、曲解文意,承接第一段中的 “这种 “横 ”的移植终究还要和 “纵 ”的继承相结合,才能使之根深而叶茂。 ”作者提及莫言发表获奖感言,只是想告诉读者,古典传统在当今文学创作中很重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C项扩大化,引用钱钟书的话,意在说明所有种族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相同的问题、难题和主题。而 “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应对机制,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属于离开引用语之外对 “民族性 ”的理解,已经被扩大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纪念张伯驹先生

15、诞辰 115周年 张伯驹是我国老一辈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名人、书画鉴藏家。他与潘素女士一道,倾毕生心血与财产,收藏了大量国宝书画,并 于 1956年将 8件古代法书珍品无私捐献国家。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建院 88年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得以不断充实,与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他们或无私捐赠文物,或提供信息和渠道,居中联络,玉成其事,这其中就包括了张伯驹及夫人潘素。 新中国成立前,张伯驹与张大千、徐悲鸿等诸先生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工作任务为 “书画审定 ”,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清宫流散书画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当溥仪盗运出宫的书

16、画在市场上陆续出现时,张伯驹即谏言故宫博物院,尽早开展 征集工作: “一、所有赏溥杰单内者,不论真赝,统由故宫博物院价购收回;二、选精品。经过审查价购收回。 ”经其考订, 1198件中除赝迹及不甚重要者外,有价值之品约有四五百件,按当时价格无需大笔经费便可大部收回。 张伯驹颇为重视文物精品,曾向马衡院长建言, “余主张宁收一件精品,不收若干普通之品 ”。所以,当发现精品文物在市场上出现时,他多会优先推荐故宫博物院收购,如范仲淹道服赞由北京古玩商靳伯声从东北购得,他居中协调,商定以黄金 110两卖给故宫博物院;又如,当得知马霁川有展子虔游春图时,他建议故宫博物院 将此卷买下,在故宫博物院无力收购

17、以上两件文物的情况下,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不惜鬻物举债将它们买下,一件游春图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不得不变卖在弓弦胡同的一处宅院和潘素的金银首饰。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继续关注故宫博物院事业的发展,而一生所藏文物精华,也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兑现了其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的初衷。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 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如晋 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 迹;隋 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其余如唐 杜牧张好好诗、唐 李白上阳台帖等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物。这其中,

18、晋 陆机平复帖、唐 杜牧张好好诗、宋 范仲淹道服赞、宋 黄庭坚诸上座帖等 8件古代法书精品是 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赠国家的,国家文物局后调拨故宫博物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隋 展子虔游春图、唐 杜牧张好好诗、宋 范仲淹道服赞等都是故宫博物院当时有意收购,但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入藏的。它们最终能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张伯驹居功至伟。 1956年 12月,张伯驹作为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代表视察故宫博物院,并提出了 7项内容详实的建议,涉及故宫博物院的性质定位、藏品保管、陈列、出版以及故宫古建筑的完整保护等多个方面。这些建议均从维护故宫博物院发展大局着眼,其指导思想与当时故宫博物院的发

19、展思路不谋而合,有些建议是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工作。从中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张伯驹对故宫博物院的持续关注和殷切希望。 对于张伯驹的贡献,故宫博物院一直感念于心。自 1998年张伯驹先生诞辰100周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及相关机构陆续推出了系列纪念活动,以深切 缅怀其高尚的品格,纪念其化私为公的奉献精神和对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摘编自 2013年 8月 3日人民日报,作者单霁翔,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需要为收购清宫流散书画出谋划策,完成 “书画审定 ”任务,故宫博物院聘用了张伯驹等人为专门委员。 B被溥

20、仪盗运出宫的书画在市场上大量出现后,经张伯驹考订,其中的四五百件有价值之品由故宫博物院大部收回。 C关于收藏文物,张伯驹主张收藏精品文物,范仲淹的道服赞和展子虔的游春图被 他看中,建议故宫博物院收购。 D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晋 陆机平复帖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是由张伯驹夫妇建国后捐给故宫博物院的。 E由于一定的原因,文物精品游春图张好好诗道服赞等开始未能入藏故宫博物院,后经张伯驹努力,最终收藏。 【小题 2】张伯驹对故宫博物院有哪些贡献 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3】张伯驹高尚的品格是其被故宫博物院深切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张伯驹热衷于收藏

21、法书名画,但他的初衷是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 答案: 【小题 1】 CE 【小题 2】 心系故宫博物院收藏事业: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文物提供信息和渠道,居中联络,玉成其事; 关注故宫博物院前途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致力于故宫博物院藏书的收购和充实工作,一生所藏文物精华,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 着眼于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大局:即使作为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代表身份,仍心系故宫博物院,对故宫博物院的性质定位、藏品保管等,提出内容详实的建议。(每个要点 2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小题 3】 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22、新中国成立前,他被故宫博物院聘为专门委员,与其他委员一道,为收藏文物做了大量工作; 化私为公,无私奉献:当故宫博物院无力收购道服赞和游春图时,他变卖宅院和夫人的金银首饰,债台高筑收购精品文物。(每个要点 3分) 【小题 4】 ) 生活有目标和追求:终其一生,张伯驹热衷收藏事业,并乐此不疲,特别是对于精品文物,纵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主张,国宝必须为 “我 ”所有,尽其所能,帮助故宫博物院收购收藏文物,是一种别样的爱国情怀; 大公无私:个人拥有的国宝,几乎全部捐给国 家,让全民族共享,胸怀天地宽; 维护国家尊严:为了防止国宝流失海外,他极尽全力,甚至变卖家产来收购文物,保存

23、了完整的文物体系,维护了国家尊严。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应在文本中找到相关内容区间,再进行比对分析,归纳总结。 评分标准:选 C给 3分,选 E给 2分,选 B给 1分,选 A、 D不给分。 A项在文本的第三段,原文为 “张伯驹与张大千、徐悲鸿等诸先生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工作任务为 “书画审定 ”,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清宫流散书画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 ”,因果关系不存在。 D项在文本第五段,原文为 “晋 陆机平复帖等 8件古代法书精品是 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赠国家的,国家文物局后调拨故宫博物院 ”,时间跨度有误,应是:平复帖先由张氏

24、夫妇捐给国家,后由国家文物局调拨给故宫博物院。 E项在文本第三段,原文并非 “大量出现 ”,应为 “陆续出现 ”。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要求考生从文本中找出张伯驹对故宫博物院的贡献,并加以分析。解答此题时要综观全文。 此文以时间为线索,有三个重要的 时间点,一是第三段的 “新中国成立前 ”、二是第五段的 “新中国成立后 ”、三是第六段的 “1956年 12月 ”,每一时期张伯驹为故宫博物院所做的工作贡献都有所侧重。这要求考生对此加以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5、。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认识,主要抓住张伯驹所做的贡献来深入挖掘。担任博物院专门委员时恪尽职守;在收藏工作上,化私为公,无私奉献,把自己的藏品捐出来,变卖家财防止国宝外流。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张伯驹精神情怀的理解,主要通过他的这句话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来着手,首先应该解读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包含几层意思:一是他收藏了大量的国宝书画,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目标和追求;二是他不终生占有自己收藏的国宝,因为热爱祖国,大公无私地将他

26、们捐献给了国家;三是维护国家尊严,防止国宝外流,变卖家财收购文物让国宝世世代代为国所有。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5分) 张三水饺 孙方 张三水饺是陈州名吃。在陈州一带,提起张三饺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传,张家原籍是河北河间房任丘县。有一年河北遭荒年,张家上辈带着一家老小逃荒来到陈州城东湖边,为了谋生,开始做水饺生意,维持生活。到了1870年,张家的独生子张三长大成人,继承了父业。为维持经营,他想法提高水饺的质量,开始研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人们的口味特点和饮食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最佳

27、配料方案,使张氏饺子总是保持鲜香可口。清末年间,陈州周围的饺子店基本全是普通做法,张三决定将炸馅引进中原。一开始,他用油炸 馅,结果却不易消化又不出馅。张三对此苦心钻研,终于研究出汤饺馅。 生意越做越火,张氏饺子就扩大了门面,并首开别有风味的 “饺子宴 ”,使人大饱口福又长见识。蒸、烙、煮、炸各种形状的饺子,满满一桌,盘盘饺馅各异。最使人惊异的是 “御龙锅煮水饺 ”,一盆蓝色的炭火,烘托着古色古香的御龙锅;一两面包成的 25个小巧玲珑的元宝饺儿,在汤中上下翻滚,五龙搅水,香气四溢,闻之垂涎,食之馨口。 清末光绪年间,袁世凯回项城葬母路过陈州,当地官员特请他吃了一回张三水饺。袁世凯品尝后,挥毫留

28、下八个大字:张三水饺,天下第一。 只可惜,当时 袁世凯是在县衙里写的这几个字,并没让人送到张三饺子馆。袁世凯走后,陈州知县望着那八个字,似望到了一堆元宝。他派人喊来张三,说:“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应该请名人写幅匾额了 !”张三不解其意,说: “我家店门上的匾额不就是请陈州名家段老先生写的吗 ”那知县笑道: “段老先生只能在陈州一带算名人。这样吧,你拿一万块大洋,我请袁世凯袁大人给你写一块 !”张三一听让袁世凯写匾,连连摇头说: “那我可请不起 !一万大洋,那可得多少碗饺子呀 !”言毕,忙起身告辞。那知县大骂张三吝啬。 张三走后,知县又拿起袁世凯的题词看了看,觉得已没什 么用,正欲收起拿回暖阁,

29、不料被师爷看到了,问道: “大人,那张三怎么没要袁大人的题词? ”知县生气地说: “一个守财奴,不识货 !”师爷也姓张,叫张老五,为人聪明绝顶,一听那张三不要袁世凯的题词,很是吃惊,对知县说: “大人,袁大人的这幅字是专指,除去张三,别人收藏没什么意义。这样吧,我给你 500大洋,将它送给我吧! ”知县一听张师爷要买字,很奇怪地问: “你要它干什么 ”张师爷笑了笑说: “大人,您别忘了,我也姓张啊 !这袁大人是对我们张家的题词,若弃了岂不可惜 !”既然师爷如此巧妙地给自己台阶,赚一个是一个吧 !于是,知县就 答应了。 张师爷将袁世凯的题词拿回家后,在与张三饺子馆对面的地方租了几间房,掏高价从张

30、三水饺馆里聘了两名师傅,也专卖水饺。 由于张师爷请来的大师傅是从张三饺子馆里掏出来的,所以凡是张三那边有卖的,这边全有,而且味儿道相差无几。一看时机成熟,张师爷便将袁世凯的题词挂了出来:张三水饺,天下第一。随即也将水饺馆命名为 “张三水饺馆 ”。不知情者皆以为这方为正宗。尤其是外地人,更是信匾不信人。这样,很快就把张三水饺馆盖了下去。 张三自然很不满意,认为张师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将张师爷告到了县衙。知县对张三说: “你姓张,人 家也姓张。兴你叫张三,就不许人家叫张老五 ”张三说: “大人,如果他叫张五水饺馆,我没的说,为什么也专叫张三 ”张师爷笑道:“这店开初是我开的,后来让给了我家三哥。我

31、三哥不叫张三叫什么 ”张三有理被辩得没理,反被判作诬告,不多不少,知县一下罚了三万大洋,一家伙就将张三大伤了元气。 看斗不过张师爷,张三只好含泪离开陈州,回河北老家谋生去了。 (选自青春, 2013年第 6期)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特别描写 “御龙锅煮水饺 ”,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张三水饺制作精良, 另一方面是为后文袁世凯的赞誉做铺垫。 B小说写当地官员请袁世凯吃张三水饺,一方面说明张三水饺货真价实,是本地名吃,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想讨袁世凯欢心。 C八个大字在知县这儿就是一堆元宝,他的本意是卖给张三,自己捞到一大笔钱,而张三借以装点门面,也可

32、发财。 D张三一听知县打算请袁世凯给自己的水饺店写匾额,就一口回绝,这说明张三不但怕官,而且是个十足的吝啬鬼。 E张师爷说,除了张三,别人收藏袁大人的题字也没有什么意义,是因为张师爷聪明绝顶,知道这几个字价值的唯一性。 【小题 2】袁世凯题写的八个大字在 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三人物形象特征。( 6分) 【小题 4】小说结尾写张三离开陈州,回了河北老家。有读者认为这样结尾很好,也有读者认为这样结尾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AB 【小题 2】 间接表现张三水饺是陈州名吃; 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揭示深刻的

33、社会问题。(每个要点 2分) 【小题 3】 勤奋上进:制作水饺不墨守成规,勤于研究消费者四时口味的变化和饮食规律;勤于研究馅料的最佳搭配方案;引进炸馅,研究出汤饺馅。 精打细算:当知县打算 请袁世凯给他的饺子馆写匾额时,他回绝了,认为一个小饺子馆承受不了巨额成本。 老实本分:经营饺子馆,靠诚实和质量吸引顾客,当张师爷高价挖走他店里的师傅时,他没有理论,只是平等竞争,老实经营。 正直正义:当张师爷的饺子馆取了和自己家的饺子馆一样名字的时候,他敢于把在县衙做事的张师爷告上县衙。 审时度势:当看到知县有意袒护张师爷,自己处于劣势时,放弃生意,回归老家。(答对一点给 2分,答对两点给 4分,答对三点以

34、上给 6分。) 【小题 4】(示例一)这样结尾很好。 符合真实的时代背景:在那样一个是非颠倒、弱肉强食的时代, 处于社会下层、任人宰割的小人物只能选择这样的道路; 符合人物形象特征:张三处在张师爷和知县之间,被二人联合夹击,如果来硬的,张三绝不是对手,还是逆来顺受安全,符合包括张三在内的大部分民众的性格特征; 更能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官官相护,鱼肉乡里是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结尾,唤人觉醒; 凸显写作个性:小说以张三失败告终,这种悲剧性的结尾方式,区别于其他小说惯常的结尾方式,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爱憎。 (示例二) 削弱作品的现实意义:当正义和邪恶较量时,张三失败,张师爷占上风,起不到劝善

35、止恶的作用; 人物形象有缺陷:从张三断然拒绝题词来看,他一身正气,不媚权贵,结尾却展现出一个懦弱的形象; 作品导向不好:张三斗不过张师爷,可以创新思路,一走了之的结尾是一处败笔; 夸大社会阴暗面:官官相护、黑白颠倒的丑陋的社会现实被夸大,扭曲社会现实。(每个要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选 A给 3分,选 B给 2分,选 C给 1分,选 D、 E不给分。 C项,“张三借以装点门面,也可发财 ”有误。 D 项,张三一口回绝,表现他精打细算,注重饺子质量,并不过分依赖名人题词。 E项,张师爷的话表现他老谋深算,想占有这几个字,却先贬低这几个字的价值。

36、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袁世凯的八个大字 “张三水饺,天下第一 ”,意思非常明显,袁世凯对张三的水饺赞赏有加,表明张三的水饺确实名不虚传。从结构上来说,小说后面的情节围绕这块匾展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小说的主旨上来说,这块代表权贵的匾额深刻揭示了官官相护、官员鱼肉乡里的主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 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中来分析人物形象,也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剖析人物,

37、还可以从这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从不同角度或者多侧面地把握人物。 从小说开头逐步分析,不遗漏要点。此题重点要抓住情节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此类结尾属于令人感 伤的悲剧结局。这类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摄人心魄,引人思考。 张三离开陈州,回到了河南老家。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这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小人物无可奈何的决定,是符合时代背景的;表现了张三逆来顺受、软弱的性格;揭示

38、了官官相护、官员鱼肉乡里的主旨;这种以悲剧结局的方式,不同于中国惯常的大团圆结局的方式,凸显了作者的写作个性。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父操,轻侠有胆气。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

39、攻屯,统曰: “非死无以谢罪。 ”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 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时权撤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悍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权既御船,见之惊喜。统痛亲近无反者,悲

40、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 “公绩,亡者已矣, 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 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 “且令如统足矣。 ”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余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 (节选自三国志 凌统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 轻 侠有胆气轻:

41、率性 B 行 破贼都尉行:代理 C统 疾 其侮慢疾:痛恨 D乃率 厉 士卒厉:严厉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属于凌统在合肥之战失利时保护孙权突围的一组是 ( ) 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 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 身当矢石 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 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 统被甲潜行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凌统头脑冷静,果断刚强。进攻麻屯之前,督将陈勤在宴会上辱骂凌统,凌统只是流泪没有搭理他。在进军路上陈勤再次侮辱他时,他终于忍无可忍,砍伤陈勤。 B凌统为人正直,爱憎分明。对不讲规矩、随意欺侮他人的陈勤,他敢于当面指斥,拒不接受陈勤的罚酒

42、;合肥之战失利,亲信部下无一生还,他悲痛不能自已。 C凌统作战勇敢,身先士卒。进攻麻屯时,亲自冒着敌方的箭雨和擂石往前冲,大败反贼;在孙权陷入曹将张辽的包围时,奋不顾身,冲入重围,保护孙权突围。 D凌统慷慨大度,体恤下属。同乡盛暹应孙权诏命夜间到达,他慌忙提衣出门,执手迎进室内,毫无妒忌之心;在军旅中,他爱护部下中的贤士,贤士们也仰慕他。 【小题 4】把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 “且令如统足矣。 ”( 5分) ( 2)今臣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5分) 答案: 【小

43、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当时有人向孙权推荐凌统同郡人盛暹,认为盛暹的气概节操甚至超过凌统,孙权说 : “只要像凌统这样就够了。 ”(关键词 “以为 ”、 “梗概 ”、 “令 ”各 1分,句意 2分 。)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关键词 “拔擢 ”、 “优渥 ”、 “盘桓 ”各 1分,句意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根据文本第一段凌统杀了陈勤,为了戴罪立功,他率领鼓励士兵们去攻打麻屯。因此, “厉 ”为 “鼓励 ”,而非 “严厉 ”。 考点

4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筛选 “凌统在合肥 之战失利时保护孙权突围 ”的行为,答题范围在文言文第二段。 是凌统与他人留下包围攻打麻屯; 是凌统在攻打麻屯时英勇作战; 是凌统、周瑜等人与曹操的乌林之战。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首先到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甄别选项与原文异同,尤其是一些关键词的意思。 此题 D项在文言文第三段和第四段,第四段的 “统素爱士,士亦慕焉 ”中的 “士 ”并不是特指 “贤士 ”,只是指凌统的部下、部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5、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 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二句出自课本陈情表,考查学生对学习过的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把握。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父亲凌操,为人率性侠义有胆量。凌统当时十五岁,孙权周围有很多人称赞他,孙权也因凌操为国牺牲,任命凌统为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让他统领其父原来的部众。后来跟随孙权平讨山贼,孙权攻取保屯后 先期回师,剩下麻屯的一万敌人,让凌统与督将张

46、异等人留下围攻,并约定好进攻的日期。在此之前,凌统与领军陈勤一起饮酒,陈勤刚勇任性,他担任宴会的祭酒官,欺凌满座,举酒罚酒都不按规矩。凌统痛恨陈勤的欺侮轻慢,当面指斥他,不接受陈勤的罚酒。陈勤怒骂凌统及凌统的父亲凌操,凌统流泪不理他,众人因此散席而出。陈勤趁着酒性蛮不讲理,又在路上侮辱凌统。凌统忍无可忍,拔刀砍了陈勤。几天之后陈勤便死了。等到正式攻打麻屯的时候,凌统说: “我不死战,无法赎我杀陈勤之罪。 ”便带领鼓励士卒,亲自冒着箭雨和擂石出击,所攻打的一面,很快被攻 破,众将领乘胜进军,终于大获全胜。回师后,他亲自到军正那儿将自己囚禁起来。孙权认为他的果敢和坚毅非常了不起,允许他将功赎罪。

47、以后孙权再次征讨江夏,凌统担任前锋,与他平日厚待的士兵几十人共乘一条船,常常在离开大军几十里外行动。孙权任凌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人在乌林抵御并打败了曹操,继而又攻打曹仁,升为校尉。凌统即使身在军旅之中,也能够亲近结交贤明之士,轻视钱财,看重道义,具有国士的风尚。从益阳返回,又随孙权进攻合肥,任右部督。当时孙权失利开始撤军,先头部队已经出发,魏将张辽等人却突然带军杀到逍遥津北面。孙权 派人想追回先头部队,但部队离开已很远,势难相救,凌统率领亲信部下三百人冲入重围,保护孙权突围而去。敌人已毁坏了桥梁,桥的连接处只剩下两块木板,孙权驱马疾奔冲过桥,凌统又回返再战,手下人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负重伤,

48、被他杀死的有几十个敌人,估计孙权已经脱险,他才回来。但桥坏路断,凌统只好披甲潜入水中隐蔽前进。孙权回到船上后,看见凌统,十分惊喜。凌统痛惜自己的亲兵没有一个生还,悲伤得控制不住自己。孙权举起袖子为凌统擦泪,对他说: “公绩,死的人已经死了,只要有你在,还担心没有兵士啊? ” 当时有人向孙权推荐凌统同郡人 盛暹,认为盛暹的气概节操甚至超过凌统,孙权说: “只要像凌统这样就够了。 ”后来晚上召见盛暹,当时凌统已躺下,听说盛暹来了,慌忙间提着衣服出门,拉着盛暹的手迎进室内。凌统爱才而不妒嫉就是这样。 凌统认为山里人大多强壮剽悍,可以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来诱导他们,孙权便命令他进驻东部各县去招募并加以讨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