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1785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 朝歌夜弦 ,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 “十八般乐器 ”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B苏轼怎么也没有想到,灾难会 如期而至 :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苏轼坦然接受了,他两次游览赤壁,创作了光照千古的 “两赋一词 ”。 C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 望其项背 ,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 “苹果 ”。 D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名家名作大量涌现

2、。当时,贾平凹写了很多部畅销小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 扫眉才子 。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看见寒冷而 愿意去雪中送炭 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 A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

3、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B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C大学招生所采取的 “择优录取 ”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D 2004年之前欧美国家几乎包揽了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电视信号制作权,在亚洲除了韩国和日本,其他国家很少能够插足。 答案: D 。(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时代的 “啸 ”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 白华中就有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 “

4、蹙口而出声 ”,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 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 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 “长啸 ”,啸音非常清亮, “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

5、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 ” 卓 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 “傲然 ”来形容周 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 “啸傲 ”,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 “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6、独往 ”,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 “唉声 长叹 ”(新版辞源)或 “感慨发声 ”(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 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 “善歌啸,闻者留连 ”,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 “与琴声相谐 ”,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7、。 ”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 1】下列关于 “啸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啸 ”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8、B “啸 ”先秦时代即已有之, “啸 ”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 “啸 ”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 “啸 ”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 “吟啸 ”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 “吟啸 ”之风渐渐平息。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 “吟啸 ”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 ,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

9、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 ”,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 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答案: 【

10、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 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

11、。 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 “素描基础论 ”。他所希望的 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

12、,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 经过三次 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 “齐木匠 ”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 “草庐三顾不容辞,

13、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 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 “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 1931年 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 “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 1933年初 ,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

14、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 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 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

15、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 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 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 “怎么不见

16、徐悲鸿来? ”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 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 “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 ,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

17、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 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 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18、 【小题 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 “知己 ”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徐悲鸿 “离开北平南下 ”,齐白 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1)答 D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A、 E不给分。 【小题 1】 赞赏齐白石画作及艺术见解,三邀出身低微的齐白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为扩大齐

19、白石的影响,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出版了齐白石画集,亲自编辑并写序评价; 携带齐白石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齐白石及其作品。(每点 2分,共 6分。答其他者酌情扣分) 【小题 1】 画中扶杖老人是齐白石自况,诗中说的徐熙以其姓徐暗喻徐悲鸿,以此表明了两人的知己关系; 齐白石通过画和诗,表达了对徐悲鸿 “三顾茅庐 ”的感激和他们再难相聚的伤感; 诗后附字含蓄表达了对 “知己 ”徐悲鸿南下境遇的忧虑,诗画及附 字表现力二人深厚的友情。 【小题 1】观点一:大学应当 “兼容并包 ”,大学讲堂也应有 “通俗 ”的一席之地。 大学不是象牙塔,它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胆魄和兼收并蓄

20、的胸襟,始终与大众同行,与时代同步。 学术、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俗流行文化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校园增添一种新鲜与活力。 今日通俗的东西,也许就是未来的艺术珍品,大学应有阔达的胸襟和独特的眼光,包容和接纳它们,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 观点二:大学讲堂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还是远离通俗的东西为好。 大学应该坚守其精神和价值观的独立性和神圣性, 远离通俗流行的东西能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 通俗流行文化大多无深刻内涵,缺少长久生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文化的洗礼。 通俗流行文化登上大学讲堂可能冲击学术研究,会破坏严谨之风,助长浮躁之气。 【小题 1】 A项中 “贯彻写实主义原则 ”“是一个在

21、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 ”是徐悲鸿对艺术学院教员的希望;另外,齐白石的画作也不 “都贯彻写实主义原则 ”, “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虚无缥缈的较少 ”; C项中的 “顶峰 ”之说不符原文,也不合事理; E项的表述弄错文章的表意重点。本文重点表现徐悲鸿是齐白石 的 “知己 ” 【小题 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 “知己 ”体现在三方面,由“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得出答案:一,由 “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 ”得出答案:二,由 “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

22、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得出答案:三。 【小题 1】徐悲鸿 “离开北平南下 ”,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的用意有三 : 表明了两人的知己关系 , 对徐悲鸿 “三顾茅庐 ”的感激和他们再难相聚的伤感 , 蓄表达了对 “知己 ”徐悲鸿南下境遇的忧虑,诗画及附字表现力二人深厚的友情。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首先确立观点: “大学应当兼容并包,大学讲堂也应有通俗的一席之地 ”还是 “大学讲堂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还是远离通俗的东西为好 ”,再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明

23、确给 2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给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两个感恩节 的绅士 欧 亨利 1、斯塔弗 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 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 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2、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 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 。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 皮特不胜负担。 3、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

24、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 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 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4、斯塔弗 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5、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6、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 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7、老先生又

25、高 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 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 8、斯塔弗 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9、 “你好。 ”老先生说, “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 10、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 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

26、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 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 ,几乎咝咝发响。 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 11、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12、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 ” 13、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27、老家伙来啦, ”一个侍者说, “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 ”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 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14、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15、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16、 “多谢你,先生, ”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 “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 17、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

28、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18、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19、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20、救 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21、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22、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29、23、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 ”他说, “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 【注】 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 坐 “五月花号 ”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 “感恩节传统 ”,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昏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

30、的光辉。 B “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 ”“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 ”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从而表现皮特饱餐后 的真实状况。 C老先生 “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并在细雪中 “微微打战 ”“背朝着风 ”,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 段 “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 ”的 “鼓 ”字, “簌簌地扭动着 ”中的 “扭动 ”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 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小题 2】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1、。( 6分) 【小题 3】第 14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 6分) 【小题 4】 “感恩 ”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A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BD不给分。 【小题 1】老先生是一个曾经体面现在落魄的绅士形象( 2分)。 又高又瘦,年过花甲( 2分);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 2分)。 【小题 1】本段语言幽默,作者在调侃的描写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 2分);用夸张修辞手法,写皮特吃饭,用 “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 ”这种夸张( 2分),并长短句的综合使用( 1分),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 成全老

32、先生善心的行为( 1分)。 【小题 1】我们人应该具有感恩的心,并付诸行动。(观点、理解 2分) 从斯塔弗的行动看,斯塔弗为了感谢那位老人的好意,不说自己吃得非常饱,而说自己非常饥饿,以及随老人去吃饭,说明都是为了感恩对方,并有具体的行动。 从老人行动看,老人自己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了感恩请别人吃饭,这也说明把感恩付诸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这样去做(联系实际,言之成理)。 【小题 1】 B项 “从而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应该是从侧面表现; D项 “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 的心理 ”错。 C项太绝对;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考点,

33、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要结合对老先生的描写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 ”以及行为动作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 ”。 【小题 1】此题考查语言特色,首先回答手法:语言幽默、夸张、长短句的综合使用,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最后再分别回答情感,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 【小题 1】 “感恩 ”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此题要围绕感恩来谈,但不可脱离文本,要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对 “感恩 ”的理解, 2分;联系 文本谈认识, 2分;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2分;行文思路、语言表达 2分。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 19分) 顾

34、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 ”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 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 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宪成尝

35、曰: “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 “宪成贻

36、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 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 ”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凡救三才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杀戮禁锢,善类为一空。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明亡而后已。(节选自明史)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外 推荐无虑百十疏朝廷内外 B 裁量 人物品评 C宪成姿性 绝 人超越 D 比 宪成殁比较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顾宪成性格中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 3

37、 分) A 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 力辟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 ”之说 B 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 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C 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 D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 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顾宪成聪明过人 , 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无锡旧有东林学院修复落成后 , 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在其中讲学 , 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 B顾宪成曾经说 : “在朝廷 做官 , 志向并不在皇上 , 在边地做官 , 志向不在民生 , 居于水边林下 ,

38、志向不在世道 , 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 , 多和他遥相呼应。 C顾宪成为淮南巡抚李三才说话,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顾宪成后来也觉得这一做法有些出格,为此后悔。 D崇祯登基后 ,贤明之士才渐渐有所任用。但朋党势力已经形成 , 无耻小人势力大张 , 使国家受害 , 明代灭亡后才停止。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5分) 译文: ( 2)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39、】 B。 【小题 1】 C。 【小题 1】( 1) 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 , 朝臣群起为他祈祷 , 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 , 他自己拿笔(亲手)去掉。 ( 2)当时,坚守道义违背时俗的士大夫 , 全都退隐山林 , 闻风响应 , 以致学舍容纳不下。 【小题 1】比:等到 本题考查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 重 “理解 ”能力的考核。 【小题 1】 A. 是徐兆魁对他的诬诋 力辟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 ”之说 是其在学术上的主张; B 均表现其品行端正,敢于忤上; C. 表现其品行端正,敢于忤上, 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 是对 “与顾宪成同道者 ”的迫害。D

40、 表明其年少时志向远大 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是他帮助别人正名,有正义感 【小题 1】 “顾宪成后悔 ”之说是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所言,徐兆魁攻击东林党人的口实也不是顾宪成为李三才说话。 【小题 1】( 1) “病 ”1分, “不可 ”1分, “手 ”1分,句意 2分。( 2) “抱 ”1分,“率 ”1分, “附 ”1分,定语后置句 1分,句意 1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

41、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小题 1】上片中 “堪恨西风吹世换 ”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2】下片中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答案: 【小题 1】明写:恼恨 “西风 ”使季节更换;( 2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分) 【小题 1】秋季来临,燕子都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小题 1】本题

42、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堪恨西风吹 世换 ”一句语意双关,要答出明义,恼恨 “西风 ”使季节更换,暗义,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小题 1】此题考查情景关系,首先结合意象 “无数雁 ”“ 明月 ”“ 芦花 ”,总结出意境,要答出关键词 “色彩暗淡、凄凉冷清 ”,再结合以哀景写哀情答出情感,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语言表达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字。( 5分)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 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

43、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 ”在日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 “诗经研究 学术 生活 展望 ”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 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 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经研究新思路。( 5分) 围绕 “雨 ”这个话题,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6分 ) 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 垂老的将 帅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4、 ”的回味 ; ; 。 答案:迟暮的美人有 “雨中黄叶树,幻 卜白头人 ”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的遐想。 (分 )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小题 1】 _,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 【小题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_。(范仲淹渔家傲 【小题 3】金樽清酒斗十千, _(李白行路难) 【小题 4】无丝竹之乱耳, _。 (刘禹锡陋室铭) 【小题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周敦颐爱莲说) 【小题 6】庭下如积水空明, 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略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 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