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1785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 A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 大音希声 。 B一代伟人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而湖湘文化中 经世致用 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影响尤为深刻。 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 不忍卒读 。 D联通版 iPhone 4S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却 乐此不

2、疲 ,久久不愿离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大音希声 :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与句子要表达的语意不符。 C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指文章的好或差。 D项乐此不疲:因为酷爱做某事而不觉疲倦。形容对某事酷爱而沉浸于其中。与句子要表达的语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 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情色彩、 望文生义

3、、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情色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这样的世界,显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它不能帮助人解决人生问题,它的存在,只是 “一个梦、一则幻想 ”而已 诚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文学带给人的往往是 “一片非常轻盈的迷惑 ” 一个语言 无味的世界,必定是一个坚硬、僵死的世界 因为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并不会从这个世界里生产出来 这个时候,就不由得让人想念起文学来了 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软化人心、创造梦想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和代词的

4、提示作用。 都以 “世界 ”为话题,应放在一起; 以都 “文学 ”为话题,应放在一起。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点评:排序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关联,如词语(关联词、指代词)的照应、话题一致、结构一致、语言风格一致,逻辑联系等。本题根据词语照应和内在逻辑联系即能得出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 A其实几乎所有的高端品牌都存在这种困惑:一方面羡慕低廉的中国制造成本,一方面又顾忌中国制造呈现在外的价廉物劣的形象。 B陶文钊表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东亚力量失衡,美国希望重启 “东亚平衡 ”,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C 19岁那年,钱伟长以中文

5、 100分,历史 100分,其他各科加起 来不到 100分考入清华大学,最终进了物理系,而物理他只考了 5分。 D在当天酒会上,华谊兄弟宣布,华谊天意公司将投入巨资,筹拍古典史诗巨作曹操,全面而客观地演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语序不当, “低廉的中国制造成本 ” 应改为 “中国制造的低廉的成本 ”; C.成分残缺,应在 “其他各科加起来不到 100分 ”后面增加 “的成绩 ”; D.搭配不当, “演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 ”应改为 “表现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 ”。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点评:语病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复习时首先要懂得常见的六种语病,要能够进行语

6、法分析,还要注意一些易导致语病的词,如并列短语、句首介词、否定词、关联词等。 现代文阅读 文学要切实面向底层 陈树义 近年来,现实主义的回归成为主流文学思潮,底层写作更是近年来文学批评界和学界热议的主要话题。不过,当今的底层写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错觉与精神悖论。 某些底层写作者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 影印下来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底层写作一味地渲染贫穷 剥削 残酷 绝 望,使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视觉的惊悚与感情的宣泄,却忽视了对底层人民除经济的窘迫与社会地位的边缘外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的探求与。菲力普 劳顿说: “生存价值问题是当代哲学

7、家们关心的中心 ”,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文学的核心命题。由苦难逻辑编织的形而上学的底层写作,其实只能是 “伪底层写作 ”。底层写作关键必须在于对底层人民 “认识自己 ”的引导与召唤。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精神悖论也是底层文学亟待解决的文化命题。首先是作为非底层者(作家)的外视角观察与叙述和底层群体的内在体验与外在接受的 悖论。底层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失语 ”,他们是 “沉默的大多数 ”,只能任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的 “现实主义 ”来书写。这种书写的结果必然是作家与底层人民的精神隔阂,作品只能在非底层群体交流,成为一道道 “奇观 ”,以资谈论

8、。而底层人民阅读描写自身境遇的底层文学却如同解读 “天书 ”,望而却步。底层大众听不懂知识分子对于底层经验的表述,即使后者使用的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正如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张承志可能是 20世纪末率先复活 “穷人 ”和 “富人 ”概念并且宣称为穷人写作的作家。从黑骏马到心灵史,底层人物始终是张 承志小说的主人公。然而,张承志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估计他的大多数主人公读不懂这些小说。确实,某些作家引以为自豪的小说精致构思与叙述策略,与底层人民的阅读存在巨大裂缝,横亘在作者与期许读者之间,难以调和,使得 “底层写作 ”曲高和寡。 虽然底层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作家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

9、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毕竟是可喜的事情。但是我们的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现这些他者的 “奇观 ”,以及展示 “奇观 ”的种种套路和手段,作家的心灵必须穿越喧嚣,真实书写底层 “沉默大多数 ”的心灵 ,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为他们而写作。 (摘自 2009年 12月 01日人民网 -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 “底层写作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 “认识自己 ”进行引导与召唤。 B底层写作是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或生活厄境照相式地誊写影印下来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C底层写作要对底层人民的精神

10、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与。 D底层写作必须对底层人民的存在命题与价值命题作出进一步的追问。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生存价值问题 ”也是文学的核心命题。 B底层群体的基本特征是 “失语 ”,即大多数沉默不语 C张承志是 20世纪末率先复活 “穷人 ”和 “富人 ”概念并且为穷人写作的作家。 D造成作家与底层人民精神隔阂的原因是作家用一种想象式的精神俯视和自认为的 “现实主义 ”来进行底层写作,而没有对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与。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要真正进行底层写作,首先必须解决在一定程

11、度上存在的认识错觉问题。 B作家只要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地和心灵世界,同他们一起感受,一同思考,就能进行底层写作。 C作家要解决底层写作中存在的 “曲高和寡 ”的问题,就必须知道底层人民期许什么。 D作家只有真正消除了底层写作上的 “精神悖论 ”,即想象式的俯视和自认为的 “现实主义 ”,才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手,去发现和呈现底层的生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内心,触摸到底层的脉动,写出底层人民喜欢的真正的底层文学。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这是作者批评的对底层写作的一种认识 错觉 【小题 2】从第 1节 “底层写作要对

12、底层人民的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探求与 ”和第2节开头对 “精神悖论 ”的批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A错在把要求直接说成肯定判断,原文有 “其实这也应该成为 ”的词句。 B 犯范围扩大的错误,原文在 “特征 ”之前有 “一个重要 ”的限制语。 C或然成了必然,文中有 “可能 ”一词 【小题 3】这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应该把关联词语换成 “只有 才 ”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点评:一、文章选材很好, “文学 ”是与现代中学生紧密相关的概念,本文内容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 “文学 ”的社会功能。二、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会让学生有更大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做题

13、时会更加流畅。三、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其中的推断题最能考查学生是否深入阅读,是检测能力的重要手段。 游走钢丝 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 1965年至 1980年。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 1966年至 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 “走钢丝般 ”的创作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 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亲是化学工程

14、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了躲避 “文化大革命 ”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 路。 能够从 “文化大革命 ”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 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的 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 “诚 ”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

15、都要讲一个 “诚 ”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陈逸飞没有在 “走钢丝般 ”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这 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在艺术上从另一个层面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

16、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起来。 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宝贵时光啊;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陈逸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 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中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

17、些 “西化 ”、 “颓废 ”,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 (陈逸飞传 (视觉人生 ),有改动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1965年,陈逸 飞因为成绩优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B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 1966年至 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其主要原因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他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C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方面的深

18、沉思考中早早成熟起来的。 D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是,他的这些作品里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比人高出一筹。 E 对于那段走钢丝的岁月,不但人们对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予以赞扬,而且他自己也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认可。 【小题 2】陈逸飞把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称为 “走钢丝般 ”的创作阶段,并且被认为 “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动作 ”,这样的比喻该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做具体解说。( 6分) 【小题 3】请依据文本,总结陈逸飞在艺术追求方面取得成功的几点经验。( 6分) 【小题 4】概括陈逸飞艺术人生获得成功的原因,并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哪一个对他来说更重要一些,并说明理由。

19、(8分 ) 答案: 【小题 1】 B(3分 )、 E(3分 ) 【小题 2】 “走钢丝 ”是指陈逸飞在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的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3分) “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动作 ”是指其人生和艺术不但没有“被耽误 ”而且早早成熟起来,其画作还比人高一筹。 【小题 3】 将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坚持追求。 在现实的敲打下促进艺术思考的成熟。 在舆论的压力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 【小题 4】示例:我认为坚持是陈逸飞成功最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 ”时作为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 陈逸飞的父亲受到冲击,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无奈的放弃。可是,陈逸飞白天躲

20、在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才有了后来成功的陈逸飞。 试题分析: 【小题 1】 A项, “因为成绩优异 ”原文无据。 C项, “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起来 ”,可见是 “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成熟起来 ”。 D项, “正是陈逸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 ”。 【小题 2】 “走钢丝般 ”的创作阶段,指那段特殊的历史阶段, “走钢丝 ”即不稳定、动荡,形象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 动作 ”是他在那个时期不仅走稳了,而且走得很好

21、,即创作上有成就。 【小题 3】 “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 早早成熟起来。 ”“在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些 “西化 ”、 “颓废 ”,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 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 ”依据些重要信息可归纳出答案:要点。 【小题 4】从 “坚持、为人、艺术深思、西方文化营养 ”几个方面,有理有据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材料对当代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中学生 应该学习陈逸飞先生的坚持精神,应该学习他勤奋与努力,学习他的专注与执着。题目中的第四道小题正是基于给学生以思想

22、上教育为目的而命的,体现了高考既考知识能力也考思想品质的精神。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 光亮而开阔的一天 便笑嘻嘻 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 “明天 ”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 “明天 ”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 “未来 ”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 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 ,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

23、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 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 “明天 ”,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

24、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 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 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 12号那个顶层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

25、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 -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 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 -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 1976年 7月 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 “隐形写作 ”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

26、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 -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 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 -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 ”。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 “独特 ”看得很重要? 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

27、个 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

28、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 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小题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很有可读性,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对 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前后呼应,诗化的语言富于哲理性。 B文章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用日历 ”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深刻意义,这种 “以小见大 ”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C文中说 “时间也是一种空间 ”,既然是空间,那么就可以存放东西,能在这个空间存放东西的人觉得充实,否则,便觉得

29、无聊、空虚。 D作者每每把过去的日历扯下的时候,塞在书架或者画册中这扯下的日历犹如生命的落叶。可见作者惋惜流逝的时光,畏惧生命的衰老。 作者把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 “日历 ”记得十分清楚,因为他是从死神的指缝里逃出来的 。每个亲历者都会如他一样,记得清楚、仔细。 【小题 2】作者开篇设问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请概括他喜欢用 “日历 ”的原因。( 6分) 【小题 3】作者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 【小题 4】作者说: “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

30、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某种 “载体 ”谈谈你对 “记忆 ”这一 “人本话题 ”的感悟。( 8分) 答案: 【小题 1】 B (3分 ) C (2分 ) A (1分 ) 【小题 2】 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 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小题 3】 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暗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 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动去

31、创造记忆,认真的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是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意思对即可 【小题 4】示例:人可以选 择自己的命运,但却不能留住身边的一切,也不能阻止自己渐渐老去。每一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很多人、很多的事到最后只留下一片回忆,甚至会随着时间渐渐模糊去。 每一首老歌,都见证着成长中的一个时代,以前听过的每一首老歌都是我回忆的一个符号,每一首歌都能让我想起一段回忆,这就是我喜欢听老歌的原因,也许这一生除了回忆最后什么也留不住,这笔财富除了自己谁都带不走。 时间在流失,我依然是我,只是少了一份纯真,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忧郁,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些伪装。 试题分析: 【小题 1】

32、D“畏惧生命衰老 ”没有 依据。 E每个亲历者都会记忆犹新,但不是每个人都如冯骥才一样能够记得那么仔细:公历、农历,星期,干支纪年全记住。 【小题 2】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 ”“为什么我喜欢日历 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由这些关键信息可概括出答案:要点。 【小题 3】 “人不 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

33、。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这是作者写这句话的原因,所以答案:就可以从这段话中提炼出来。 【小题 4】本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够通过一个城市的街区与建筑,一个人的照片、物品、老歌、老曲、日历等载体谈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散文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现代散文,形散神不散。选用规范的散文有利于 学生正确掌握散文的行特点,进而欣赏、写作散文。命题上前面三个小题难度都不大,第四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题目难易的层次感。最值

34、得称颂的是最后一小题将读者的感受与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既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 稷僖拢 咦洳端椭荩 佳段芊 ?酪芍 字莼浩溆 蠊 蒙比苏摺阋侵萃乒伲 慷蛟肆钢裂沃荩 峋糜辏 诼笞崭 鬃 寺 玻 胱菝窕怪荻 才 雷嘀 ? 煸唬骸坝帽 茫 似 茫 裥冶 秤杏啵 灿么顺赂 岳 裨眨 敝 惨饨猓 裁袼喑 br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

35、曰: “贫无以为养。 ”奎出俸钱与之,戒曰: “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 “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 ”俄迁给事 中。帝尝谓辅臣曰: “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奎曰: “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 “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第四十五 薛奎) 注

36、穑 ):沾污。 【小题 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3分 ) ( ) 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

37、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 福 肭笊纤就恕纤酒鸪跛渑 姥 钪毡凰 捣 獬 嗣 概獬鹗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 1)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

38、5分 ) 译文: ( 2)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5分 ) 译文: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1) (5分 )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 要州民赔偿。 ( 2) (5分 )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试题分析: 【小题 1】贷:饶恕 【小题 2】排除 句。 为卢之翰所为, 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小题 3】对戍卒,他果断下令处死,并未惊扰宾客,可见并非杀一儆百 【小题 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安用 哉:安

39、哉,反问句;用,因为。 陈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陈腐的粮食。困:使动用法,使 困。 所失:所字结构,失去的(粮食)。( 2)被酒:醉酒。威仪:庄严的仪容。所以:用来。重朝廷:加重朝廷(的威望)。 考 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一、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考得比较灵活,有课内知识迁移,也有语境分析,还可以通过常用语来推断,如 “贷 ”可从“严惩不贷 ”中推断。三、翻译题句子选用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个人认为第一个句子过长,可以将翻译题设置为三个小题,使考查的点更为广泛些。 诗歌鉴赏 答案: 【小题 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

40、。( 2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 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 3分) 【小题 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 “谁为主 ”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

41、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试题分析: 【小题 1】林 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小题 2】 1、起句运用拟人的手法。 2、最后 “王孙 ”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 ”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此处为用典。 3、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 。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

42、典诗歌的能力。 点评:一、本题从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由于本诗的作者学生不熟悉,所以理解本诗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二、本诗的表现手法比较多,估计考生能指出拟人手法,但用典、渲染的手法及其好处学生可能有难度。三、由本题考生可得到启示,表现手法一定要熟练掌握。 语言表达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给 “科学发展观 ”下个定义。 (5分 )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方法论。 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它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 答案: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坚持

43、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试题分析:本题是将短句变换成长句,解答这种题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再按 “ 是 ” 的句式组合成一个长句。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的考试形式是最能考查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必须弄清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够组织通顺 的语言。个人认为这种题可以推广。 阅读下面一段话,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三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 生活中出现了那么多的东西使人眼花缭乱,让人眼红耳热,又令人无所适从。当越来越多的新奇事物令我们无从选择时,我们为何不选

44、择拒绝呢?有拒绝才有追求: 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 答案:示例:拒绝名利,是为了追求淡泊的心境;拒绝时尚,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个性;拒绝华丽,是为了追求质朴的天性;拒绝放纵,是为了追求完善的自身;拒绝烦恼,是为了追求恬适的人生 试题分析:一、句式为 “拒绝 ,是为了追求 ” 。二、拒绝和追求的对象要构成反义词。三、前后分句要有逻辑关系,不能生硬地拼凑。 考点:本题考查评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仿写题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启发考生的思维,有时又会限制考生的思维。本题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考生平时写人生的作文也应较多,所以本题对学生来说应该有话可说。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

45、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 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荀子 劝学) 【小题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_ , _。(苏轼赤壁赋) 【小题 3】 _, _。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案: 【小题 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小题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砺(易误写为 “厉 ”)、知(易误写为 “智 ”)、瀚、阑干(易误写为 “栏杆 ”)、凝。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默写题是基础题,要求考生平 时多诵读,背诵时不能模棱两可。要注意音近字、形近字的区别

46、。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 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于洋 /王晓理爆冷不敌韩国组合郑景银 /金荷娜。比赛双方为了争取半决赛的有利排位而消极比赛,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现场观众嘘声一片。随后,世界羽联宣布,取消于洋、王晓理等 8人的比赛资格。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有人为队员叫屈,有人觉得世界羽联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原则,有人认为这两个队员给中国抹了黑 你认为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试题分析:本事件出现后,社会上的反响相当大,

47、众网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友的很多看法其实就是本题的立意。参考立意: 1、形象。在体育赛场,体育精神永远在利益之上,他们的做法有损国家形象; 2、精神。这种消极比赛的行为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 3、宽容。处罚过于严厉,要以宽容之心处理问题。4、规则。合理利用规则未尝不可。这则材料写作角度较宽泛,符合立意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 点评:好的作文题对学生来说应是 “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求具有普遍性,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 “言之有物 ”,来自生活又立意新颖。高考作文命题讲究“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言下之意是力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本题在这一点上应该还是做得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