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文学类类文本阅读3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1878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文学类类文本阅读3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文学类类文本阅读3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文学类类文本阅读3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文学类类文本阅读3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文学类类文本阅读3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福建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默写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33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两项是 (5 分 )( ) A觉慧听说了督军利用职权殴打进步青年的事十分气愤,加入了请愿队伍。一群人来到督军署,士兵们严阵以待。最后,学生们推举的代表顺利见到了督军。 (家 ) B曹军和西凉军马在潼关交战,曹军抵挡不住,马超率将直入军中捉拿曹操,曹操情急之下割须弃袍而逃,甚为狼狈。 (三国演义 ) C雷参谋是吴少奶奶以前的恋人。他趁着吴荪甫不在家时来见吴少奶奶,并献给她一本虽然破旧但被其视若珍宝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 (子夜 ) D面对法庭的指控,

2、爱斯梅拉达拒不承认,检察官建议用刑。爱斯梅拉达被押送到拷问室,看到各种刑具,还没等到用刑,爱斯梅拉达便全部招认。 (巴黎圣母院 ) E葛朗台有幸娶了有钱的木材商的女儿,并通过贿赂的手段从政府手中低价买到了县里最好的葡萄园、修道院和几块分种田。 (欧也妮 葛朗台 ) 答案: AD(答对一项得 3分,两项得 5分 ) 试题分析: A应当是 “学生 们推举六名代表要见督军却被拦住,学生们抗议后才得允许 ”。 D.应当是已经用刑后。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高山积雪 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

3、漫长的日月。这里虽是自己的家乡,虽有母亲温柔的怀抱,虽有弟兄姐妹和朋友为伴,虽有不变的洁净的容颜和纯良的心地,但却没有一展才华为人类谋得福利之机会。所以,高高在上的积雪并不快乐,而是长久地苦恼着。高山似乎看透了积雪的心情,她告诉它说: “除了那些身在高端的积雪要靠 不断的修行取得正果,其余的积雪都不会永远待在山上,它们都要到人世间去完成生命的旅程,只要待到春暖花开时节。 ” 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了,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此时的积雪知道

4、,自己已被出行前激动、幸福和惜别的泪水深深浸润和陶醉了。 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有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命地拥挤中,积雪感 到了些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 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

5、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 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地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和其他幼小的动物打死,血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自己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需。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 “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

6、而不能继续 生命之旅,那将怎样? ” 有时,积雪也想起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时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个渡口留 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

7、人类中仍不乏知音。 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 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 往。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育一个新的梦想。 ”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

8、闪念。 (选自天地人心,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两项是 (5分 )( ) A远离世俗的积雪在高山的开导下摆脱了孤独寂寞、闷闷不乐的情怀,日夜期盼、想方设法地去开启生命的旅程。 B快速奔跑的积雪被巨石撞得 “粉身碎骨 ”,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痛感,渐渐明白生命的旅行就是要经历各种人间之苦的磨炼。 C积雪看到人世间的善与丑,想起自己的故乡。此时它情感复杂,对旅行有向往情怀、无奈之感,对故乡有眷恋之情、归乡之心。 D积雪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名言中,感受到人类的睿智,体会到自己要奋发向前,一如奔流入海的河水,分秒不辍。 E文章用第三人称写积雪,并用拟人手法

9、将其人格化,既展现了积雪之水的流淌过程,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谛视与感悟。 【小题 2】第四段写道: “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 ”造成积雪激动与悲伤的原因各是什么?试联系上下文作答。 (4分 ) 答:_ _ _ 【小题 3】文章末尾写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你从中体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请简要阐述。 (6分 ) 答:_ _ _ _ _ _ 答案: 【小题 1】 AC(答对一项得 3分,两项得 5分 ) 【小题 2】 积雪看到流水为人类谋得福利,觉得这是一种生命价值意义的实现,所以为此激动着。 身边 的流水被人取走,积雪觉得他们无法完成生命的旅程,所以为他们感到悲伤。 (每点 2分 )

10、【小题 3】 (示例 )人生哲理:终点也就是起点。 (2分 )积雪之水汇入大海后,完成了生命的旅程,生命也结束了;但海水又可以变为云气,化为白雪,孕育新的梦想。人生也是如此,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每一个阶段的完成看似终点,其实也是新阶段的起点。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不断发展,生生不息。 (4分 ) 试题分析: 【小题 1】 A积雪没有 “想方设法 ”,应改为 “不知不觉地开启生命的旅程 ”; C.积雪无归乡之心,因为 “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 ”,知道自己走的是一 条不归路。 试题分析: 【小题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答题时,可根据题干先定位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第四段后半部分。然后从文章中筛选出阐

11、释积雪情感的关键词语,如“夭折与不寿 ”“死得其所 ”,从中归纳出 “激动与悲伤 ”的理由。 试题分析: 【小题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和评价,题目有一定的开放度,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开放度体现在答案:不具有唯一性。限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悟必须由 “积雪之水汇入了大海 ”引发,即在内容上必须与目标 (归宿 )、新生、容纳、转化等有关;二是对感悟的分析,必须结合文本中的 “积雪 ”形象,即答题时应当出现 “像积雪那样 ”的有关说明。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 石门村的这个方塘,大概有上百年历史了。青石砌岸,铸铁围栏,古柳环保,古色古香,历经风

12、雨而不摧。微风乍起, _,也算是村中一景。方塘汇聚了来自大山的涓涓细流,丰丰盈盈地储满了全村人的希望,一年到头,养育着小村子干渴的喉咙 。 【小题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分 ) 答: _改为 _。 【小题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 )( ) A兴起一阵波澜 B涟漪泛起 C一池碧水泛起涟漪 D吹皱一池碧水 答案: 【小题 1】养育 滋润 【小题 2】 D 试题分析:画横线句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 “养育 ”不能搭配 “喉咙 ”,修改的方法除了参考答案:外,还可以将 “小村子干渴的喉咙 ”改为 “老老少少的石门人 ”。填入横线处的

13、句子,可以从内容和语法两个角度判断, A 项 “波澜 ”不符合 “方塘 ”的特征,也与 “微风 ”的语境不搭配。 B、 C两项的主语与前一句不一致,不但使语气显得不连贯,也存在着语言生硬,与材料整体语体风格不一致的问题。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 (3分 ) 专家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脸部会出现皱纹,这是脸部骨骼萎缩造成的,而不是皮肤本身的变化。研究人员对 60名年龄在 25 65岁之间男女的面部骨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当面部的一部分骨骼溶解,骨量紧缩后,就会在皮肤下面留下空隙,进而出现皱纹。 答: _ _, _, _。 答案:骨骼 萎缩 皱纹 试题分析:提取关

14、键词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将材料先压缩为一句话,然后从句子中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特征的词语。材料中的第一句是一个明显的中心句,将这一个句子稍加压缩,即可得到一个主谓句 “脸部皱纹是脸部骨骼萎缩造成的 ”,从中即可得出三个关键词。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7分 )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惠州市救助管理站当地网站发帖 致市民的一封信,呼吁市民主动劝导流浪、乞讨者到救助站求助,不要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钱物。 信中介绍,惠州是一座历史名城,然而,在街头随处可见的流浪乞讨现象与城市形象很不相符。只要市民不直接施舍街头流浪、乞讨者,街头的流浪乞讨现象将大大减少,这将净化惠州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市容环境,惠州

15、也将更加美丽。 你如何看待救助站致信市民呼吁不要施舍流浪、乞讨者这一现象的?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50字左右。 ) 答:_ _ _ _ 答案:示例一:施舍流浪、乞讨者会纵容不劳而获的现象,救助站可有效解决流浪、乞讨者的困境。首先,我国已有比 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于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应由政府出面救助,提供合情、合理、合法、安全和及时有效的帮助;其次,能够避免不劳而获者乞讨骗钱,这种利用人的同情心来骗钱的手段,既违背了社会公德,助长了不劳而获的社会风气,又是对人们助人为乐精神的一种亵渎。示例二:城市救助制度尚不完善,市民仍应对流浪乞讨人员伸出援手。 “乐善好施

16、”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落魄的时候,相信没有人愿意大白天跪在路边乞讨,乞讨者在用年龄、身体和背景等方面证明他们的确需要帮助。口袋里的硬币容易漏掉,如 果把这些零钱施舍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啊。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对 “不要施舍流浪、乞讨者 ”做出评论,表面看好像只能反对,不宜赞同,但事实上,由于这种呼吁是由救助站发出的,而且材料明确提示 “呼吁市民主动劝导流浪、乞讨者到救助站求助 ”,因此,评论的观点完全可以是赞同的。当然,不管是反对还是赞同,观点的立足点都应当是对 “救助的方式 ”进行评论,而不能对 “是否该救助 ”进行评价。至于理由,既可参考材料中提到的 “城市形象 ”,也可以从救助实效、救助目的等角度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