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
2、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是个贬义词。 B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后用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此句用得望文生义。 C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能理解为 “长期请假不回来 ”。 D奔走:奔跑。 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_, _, _
3、, _,_, _,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层递进 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 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 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
4、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本语段主要是介绍建筑布局及其特点,依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分 ) (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 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
5、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 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推动 ”前缺少主语,删去 “随着 ”即可。 B缺少宾语中心词,在“氧气 ”后加 “的能力 ”。 C句式杂糅,在 “柠檬中含有 ”后加 “的 ”即可。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守德 ”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 “冰火两重天 ”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
6、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 年 “无人售馍 ”,顾客自觉 “天下无贼 ”,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 “小悦悦 ”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 “冰火两重天 ”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 “道德两难 ”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
7、“题眼 ”,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 “两 难 ”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 ”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 “道德两难 ”的现实路
8、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 “道德两难 ”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 “道德两难 ”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 “两难 ”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 “两全 ”。 “道德两难 ”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 “亡羊 ”了才想起 “补牢 ”
9、, “积重 ”了才想起“难返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小题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 “道德两难 ”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 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 “扶老人 ”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C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年 “无人售馍 ”
10、;一方面,顾客自觉 “天下无贼 ”,无人 “顺手牵羊 ”。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D一方面, 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 “小悦悦 ”“视而不见 ”;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小题 2】下列关于解决 ”道德两难 ”困境的措施 ,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 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11、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 “道德两难 ”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小题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道德领域的 “冰火两重天 ”是现象, “道德两难 ”是其本质,经济 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 “小悦悦 ”便是例证。这是造成 “道德两难 ”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 “两难 ”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 “两全
12、”。 D “道德两难 ”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道德问题 “积重 ”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扶老人 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正说明人们意识到 “道德两难 ”的困境,而不是解决了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 ”曲解文意,应为 “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 ”。 (注:此处主要指 “彭宇案 ”的判决。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13、 试题分析:见文章结尾。 A说 “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根源 ”缺乏依据也不合事理; B因果倒置, “道德困境 ”是造成 “见死不救 ”的原因; C说 “只有社会才有力量 ”解决道德两难问题,过于绝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7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丈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丈来说,前 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 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14、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 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 “坛坛罐罐 ”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一古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 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哥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固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作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
15、常 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丈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 “历史的误会 ”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 “文化大革命 ”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 “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 ”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 “失踪 ”感到遗憾,为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造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 “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丈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言有魅力
16、的 “湘西世界 ”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 “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 ”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文学大师 ”地位。对这一切,沈从丈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丈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 “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 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这是因缘时会。 ”他强调说, “我年轻的时候,许多熟人同乡头脑都比我优秀得多,却一个个先后消失在中国近乎周期的悲剧里。就拿写丈章来说,开始时我的一 支笔就笨得很,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是比别人耐烦一点。 ”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
17、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 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说 “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 ”,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出版,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他的后半生事业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意。沈从文 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 “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 1983年,他身惠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
18、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几属家乡人的来访,都使他兴奋不已。他不间断地询问,颔首,摇头,轻轻地叹息,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 “我能去,我还能去的 !”说着,他便挣扎着要站下地来,并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 “你看,我还能去 !”他孩童般得意地笑着,眼角上早已噙了两颗晶亮的泪珠 。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 “咿呀 ”声 (选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
19、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沈从文一生对金钱毫不在意,但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社交应酬、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愁难过的时候。 B沈从文的 “耐烦 ”,意思就 是忍耐,坚持不懈。面对年轻时的困窘生活,文革时的不幸遭遇,他依靠 “耐烦 ”精神坚持了下来。 C由于不满意自己在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表现,担心研究时间不够,沈从文总是害怕失去工作的权利。 D沈从文有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胸怀,虽历经种种坎坷和磨难,最终以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方面的成就赢得世人的尊重。 E本文叙述了沈从文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
20、品质。 【小题 2】沈从文 “星斗其文 ”的成就,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文章结尾有何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 6分) 答案:【小题 1】 DB 【小题 2】 作品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都取得成就;( 2)作品质量高,被鲁迅誉为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作家,是文学大师;( 3)作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构筑了富有魅力的 “湘西世界 ”。(每点 2分) 【小题 3】 1描绘了想象中的沈从文故乡的景象风貌; 2恬静优美、生机勃勃的湘西生活画面,从侧面烘托了生从文性情如水一样的宁静平和;
21、表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思念、热爱; 3结尾点题,照应开头 ,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E项 “外貌描写 ”不正确; A项 “手头无钱而发愁难过 ”的原因是 “为了捐钱 ”; C项 “在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表现 ”与 “害怕失去工作的权利 ”没有关系。选 D给 3分,选 B给 2分,选 E给 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相关信息散见于文章的前半部分。对于比较分散的信息,我们在做题时要逐段阅读筛选,并对筛选所得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然后再分点答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2、。 【小题 3】 试题分析:关于结尾的特点,首先要看写了什么内容,其次要看用了什么手法。关于结尾的作用,要从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 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映长明灯 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 若不见 。 安阳韩性 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
23、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 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 蹊 (x):践踏。 策:通 “册 ”。 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恬:心神安适。 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被:披。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听 已 辄默记 (完毕 ) B冕因 去 ,依僧寺以居 (离开 ) C安阳韩性闻而 异 之 (不同 ) D夜 潜 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躲藏 ) 【小题 2】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3分) (2)安阳韩性闻而
24、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4分) 答案:【小题 1】 AB 【小题 2】 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安阳韩性听了王冕好学的事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就收王冕为学生,王冕学习很勤奋,于是成了通晓古今的学者。 【小题 1】 试题分析:异:以之为异。潜:偷偷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尽量直译。 注意重点词语的 准确翻译; 注意整句意义的连贯通顺; 注意译文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契合; 注意寻找恰当的现代词语替换古汉语。注意 “或、蹊、异、录 ”等词语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
25、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锬稀 杂谥 唬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 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
26、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 一项是( )( 3分)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 缺,损害 【小题 2】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B C D 【小题 3
27、】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3分) A烛之武 “夜缒而出 ”,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分 ) (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6分) 答案:【小题 1】 C
28、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4】 ( 1)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 2)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小题 1】 试题分析:行李,指出使的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中 “牢骚满腹 ”严重了。 是贬的角度,与文意不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 ”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9、。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尽量直译。 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 注意整句意义的连贯通顺; 注意译文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契合; 注意寻找恰当的现代词语替换古汉语。注意句中 “以、贰、何 之 、东封、阙 ”等词语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 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 “丝丝 ”一词的妙处。( 5分) 【小题 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
30、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6分) 答案:【小题 1】 “丝丝 ”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起句重复出现 “丝丝 ”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 ,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比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 【小题 2】 ( 1)比喻。( 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 “愁 ”,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 “楼儿忒小不藏愁 ”,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分) ( 2)比拟
31、。(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 1分)作者让 “愁 ”几度 “与云飞 ”, “觅归舟 ”,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 “天 ”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 其中一处即可, 2分) ( 3)对比。( 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 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叠词的妙处一般有以下三种: 叠词所修饰的人、事、物、景能生动鲜活地把意象具体化,可感化。 叠字
32、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有着独特的声韵美,能使韵 致、神情呼之欲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因为题干中已明确排除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2分) 项目 百分比 项目 百分比
33、非常想父母 65 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 79 3 害怕陌生人 40 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3 5 觉得自己很一般 52 7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34 7 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 分) 答案: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试题分析: 不以收费性的商业宣传来创造经济效益,而是 “免费推销 ”某种意识和主张,向公众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广告,就是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词的特点: 以道理倡导人。 以情感打动人。 以创意吸引人。 拟写公益广告词要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简洁平易,构思新颖有
34、创意,语气亲切温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仿照示例,另写两组句子,要求句意关联,构成一组排比句。 (4分 )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 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任雷鸣电闪。 ( 1) _ ( 2分) ( 2) _ ( 2分) 答案:我也憧憬另一种 生活状态,叫做 紧张,紧张就像夜色里赶路的人,任月出月落。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 奋进,奋进就像海上行驶的帆船,任浪打风吹。 试题分析:解答仿写题,既要弄明白示例在句式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还要弄明白示例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指向。题中,示例在句式上由三个分句组成,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
35、其特点是: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 , (前面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就像 ,任(一个有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四字短语);在内容上讲的是所憧憬的生活状态。在拟写答案:是必须注意这两个方面。 考点:选用、仿用、 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分, 8分) (1)看万山红遍 _ ,漫江碧透 _。沁园春长沙( 2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 _,她静默的远了 ,远了 , _,走尽这雨巷。( 2分) (3)在雨的哀曲里, _, _,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2分) (4) 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_,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2分) 答案: 层林尽染
36、 百舸争流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到了颓圮的篱墙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软泥上的青荇 在康河的柔波里 试题分析:默写题中不能出现任何书写错误,否则该空不得分。注意 “舸、颓圮、荇 ”等字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写作(共 60分,共 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寺庙里的两块石头在小声交谈。铺在地上当台阶的一块石头向被雕成佛像的另一块石头抱怨说:咱俩从一座山来,瞧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跪在你脚下顶 礼膜拜。我怎么那么倒霉,每天被人踩来踩去。被雕成佛像的那块石头略一沉思,慢悠悠地说:老兄,别忘了
37、,进这座庙时,你只挨了四刀,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呀! 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一:他,牢牢地抓着土地 认识他,是从一句诗来的: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那时候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忧郁的诗人;记住他,是从另一句诗来的: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那时候我又想,他一定是一个乐观的家伙。 可是,我都错了。 可是,我从此开始疯狂迷恋他的诗歌。一家书店接着另一家书店,我满大街地寻找他的诗集 可是,一本也没有找到。 很久之后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最终见到了它。 命运实在是一个高明的玩
38、笑家。当我怀着虔诚的心第一次打开那本诗集时,没读几句我便丢开了。我被震颤了一下。以前看到的那些,不是伤春悲秋,便是感时伤世,甚或忧国忧民,我只须跟着诗人们或 “出乎其外 ”或 “入乎其内 ”地循着景入情,借着物伤怀罢了,怎么我就这样被一首首小诗给 “震颤 ”了呢? 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他的诗。激情,还是狂热?爆发,还是冲撞?疯狂,还是粗野?放荡不 羁,还是浴火重生?这是一个颇为难下的定义,思来想去,我想到了一个词:原生态。 他的诗,犹如土著居民跳起的舞蹈,犹如垂死老者最后闭上的双眼。他狂放时如红日喷薄而出,他绝望时如死水寂静无声。 我一直奇怪于这样的力量,疯狂地在他的诗歌中搜索,最后,也不知是谁
39、,告诉了我两个字: “麦子 ”,没有任何一个词比 “麦子 ”更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诗中。 我刹时间明白了他的力量,他的力量来自土地,来自自然。 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命,蕴涵了最强大的力量。他的诗的力量让我一读便战栗,却打死也不松手,紧紧地拉住我的同时,又将我远远地踢开。 这 就是土地的力量,没有人能离开土地,也没有人能阅读完土地。 世界上有两个地方是我们所不能触摸到的,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底。 它们神秘,毫无形态,这,正是他的诗。 有时,他的诗语无伦次,毫无逻辑,可是不知为何,你就被它震撼了。因为他是一种最原始的喊叫,发出最高贵的声音。 他打破了语言的装饰性,打破了优雅之美,如同土地赤裸裸地出现在世
40、人面前,用天马行空的思维写诗,用原始语言写诗。 他不是顾城,想到自己的黑眼睛和任性;他不是卞之琳,想到自己窗外的风景;他不是北岛,想到自己高尚与卑鄙的回答。他只说: “诗歌是一场烈火, 而不是修辞练习。 ” 就这样,他喊出了生命的激情,给了诗歌一个加速度,冲击开所有人的心。 我常常想,他就是土地的儿子,用土地的声音轰击我们。面对土地,我们是站着的,而他,却是躺着的 他爱土地,他就爱麦子,他用爱麦子来爱土地。 是的,他就是海子 被人 “踩来踩去 ”,也被人 “顶礼膜拜 ”。 魅力点评 文章呈现出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思辨能力。作者以 “辩证 ”的视野去解读材料,并且寻觅到了自己的写作 “点 ”通过
41、对一位有 “争议 ”诗人的阐述,表达了 “我 ”对他的赞美和敬仰,表达了 “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认识 ”的道理。 如果 没有对 “海子人生 ”的了解,如果没有对 “海子诗歌 ”的酷爱,如果没有对 “海子思想 ”的揣摩,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介绍和阐述 阅读的积累是作文的 “土壤 ”、 “基石 ”。 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能够把题目所提供的 “材料 ”与自己的 “阅读 ”作了一个恰当的链接。 文章语言、思维呈现出许多闪烁的火花: “世界上有两个地方是我们所不能触摸到的,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底。 ”; “给了诗歌一个加速度,冲击开所有人的心。 ” “寓言性材料 ”作文最犯忌的是简单图解 “材料 ”
42、,或用一个低劣的故事诠释 “材料 ”。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 “寓言性材料 ”作文。 面对这一类材料,我们审题的第一要义是解读材料所包含的 “寓意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包含着一个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 “主旨 ”所在。当然, “多角度 ”解读材料,也是考场作文中提倡的和允许的。 既然材料只具有 “一个 ”主要的、核心的含义,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这个含义弄清楚。就像在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落水处只是 “一点 ”,但是溅起来的是 “四射 ”的水花。如果我们连这个材料的 “主旨 ”都没有明白,就急着要 “多角度 ”了,这样的话往往会偏离或远离材料所包含的 “寓意 ”。所以,对 “寓言性材料 ”的审题切忌见其 “一隅 ”而忘其 “一屋 ”,只凭第一感觉,乱抓一个 “点 ”,就匆匆 “下笔成文 ”了。 那么,上面的这段材料的 “寓意 ”是什么呢? 它主要的、核心的含义应该是:只有经历磨难的历程,才有可能换来精彩的结果。涉及的是 “过程和结果 ”的关系 这是它所包含的 “一点 ”。 围绕着这 “一点 ”,我们可以 “四面开花 ”:不能光关注他人的结果;有怎样的过程就有怎样的结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位置的不同不等于价值的不同,( “台阶 ”“佛像 ”都风光);认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