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1924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都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 A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平分秋色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春兰秋菊平

2、分秋色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春兰秋菊:比喻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所以选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说理 ”就是用合适的、经得住理性检验的论证支持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并且有教养地、公开地说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说好。 ,彼此自由、理性、平和地交换意见。 ,这就是说理的收获。 ,就是以为说理是对立、对抗,是 “占领阵地 ”,是克敌制胜的 “软实力 ”

3、。 , ,用压制言论的手段取得所谓的胜利。 所以会不择手段,甚至恃强凌弱 辨别和明述道理是特别的能力,是需要学习、运用才能掌握的 对于说理最常见的误解 说理既包括自己说,也需要让别人说和听别人说 说理使得双方相互有所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共识或妥协 由于误以为只能由一方取得胜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由下句 “只有这样才能 ”可判断第一空应为 ;由下句 “彼此自由、理性、平和地交换意见 ”可判断第二空为 ;由 “说理的收获 ”可得出 “取得共识或

4、妥协 ”,由此排除 ACD。所以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 B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指出:过滤嘴对吸烟者的健康无益,被丢弃的烟蒂也因无法降解而污染环境。 C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已实现全线贯通,这足以证明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成熟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 D北京市政协提出建议:应以功能调整优化为目标,启动北京市部分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向外转移。 答

5、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 杂糅,“发布 ”与 “指出 ”是两个主语动作; C结构混乱; D残缺,启动工作。所以选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 “模仿 ”和 “学习 ”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

6、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 “思路 ”,所谓 “思路 ”并无若何玄妙, 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 “气 ”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 “气 ”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

7、一段话: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 “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 “气 ”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 者所产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我们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

8、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 人的作品也极多。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

9、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节选自 朱光潜谈美) 【小题 1】下面关于 “模仿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琴、书、画等各种艺术都是从了解并模仿各自特殊的筋肉技巧开始,以前人为榜样,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 B诗文艺术也需要模仿。中国诗人注重的 “声 ”“气 ”都可以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模仿,其实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学习。 C匠人是艺术家的前期,能够惟妙惟肖的模仿是匠人必有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手腕之后,再有一

10、定的妙悟,那就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了。 D模仿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做足了功夫,并不断进取,才有可能创 造,这就说明创造离不开模仿。 【小题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以书法为例,只有站在书家的身旁,模仿他如何提笔、用腕,如何养成筋肉习惯,才能学得诀窍,练好书法。 B文人所谓的思路也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筋肉技巧。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了 “声本于气 ”“求之于声 ”,认真推究,这里所谓的 “气 ”也是一种筋肉技巧。 C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学问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成绩,我们大可借鉴,不必一一再去发明。 D艺术的特殊的筋

11、肉技巧 并不玄妙,也不荒唐,但若要有创造就必须先通过认真地模仿这种筋肉技巧,进而来累积经验。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学到一门艺术,就应该了解并学习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若能很好地模仿和借鉴他人,就会逐渐养成好习惯。 B每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学问,因此在学习一门艺术时,如果不能学到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不能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的文化,就很难有所成就。 C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就说明,只有长期的模仿才能成为艺术家。 D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妙悟可以让人有所创作,手腕可

12、以让创作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得于模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 “模仿 ”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C项,无中生有,原文无此信息。所以选 C。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分析能力。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 “只有 才 ” 绝对化,且所说之法为个例。所以选 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

13、析:此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可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将选项带入原文,来分析和推理选项是否正确, C项,过于绝对,原文第五段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 ”。所以选 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敦煌守护人 陈小扁 从公元 414 世纪,古人花了 1000多年才开凿出南北长 1680米的石窟群;从19442014 年,敦煌研究所花了 70年才把中古时代的旺角再现于世人面前。 王道士打开敦煌大门之后的 40多年,敦煌就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的到来。上虞人罗振玉,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

14、;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回国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批有识之士 呼吁保护并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 敦煌学。 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里昂与巴黎,出于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巴黎美术学院新古典主义画家保罗 阿尔伯特 劳朗斯门下。 1935年,他在法国学习油画期间,无意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伯希和的 “敦煌石窟图录 ”,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惊异。在常书鸿眼里,敦煌艺术,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

15、和工艺技术。 1936年,常书鸿从法国回到北平,在国立北平专科学校教书。 “七七事变 ”发生后,他随学 校一路南迁,辗转几个地方后,和妻子陈芝秀、女儿常沙娜安家在重庆。上世纪 40年代,国民政府成立国立敦煌研究所,在好友梁思成的举荐下,常书鸿担任了筹委会副主任,在当年冬天先去兰州 “招兵买马 ”,于次年 2月奔赴敦煌,一行 6人经历了 1个月零 4天的行程。 初到敦煌时,石窟的惨象令常书鸿感到辛酸:许多洞窟已被曾住在里面烧火做饭的白俄军队熏成漆黑一片,一些珍贵壁画被华尔纳用胶布粘走,个别彩塑也被偷去;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王道士随意打穿,以便在窟间穿行;许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

16、,大多数洞窟无法登临。 常书鸿 与第一批成员只有十来人,常书鸿任所长,下设考古、总务两个组。很快地,来了第二批成员,他们完成了清理洞窟积沙、修筑保护围墙、测绘记录石窟全景(内景)、编排区位号码等工作。 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陆续展开之后,常书鸿回到重庆,把妻女也接过来。常沙娜回忆道: “1943年的秋天,我们开着卡车离开重庆,向兰州前进。母亲抱着两岁的弟弟嘉陵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我就待在卡车后面,上方有个毡布的篷子。我没有觉得苦,只是好玩,沿途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色。母亲不习惯一路的颠簸和越走越寒凉的天气,父亲不断安抚着母亲的情绪。 ” 常沙娜还提 到,母亲笃信天主教,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常书鸿带她到

17、教堂做祷告,又花心思让她改变之前在法国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再描眉化妆,把高跟鞋换成毡靴,原先款式时髦的旗袍也改换成朴素的棉袍。常沙娜还记得那时生活很艰苦,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配一碗厚面片、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醋,原因是 “那里的水碱很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每顿饭都要喝醋来中和 ”。 1945年,常书鸿的妻子离开了他和两个孩子。所幸的是, 1931年出生的常沙娜乖巧听话,她中断学业照料年幼的弟弟常嘉陵,同时协助父亲临摹壁画。 如今 80多岁的常沙娜清楚记得她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情形: “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有 17个小时。那时的石窟都没有安装铝合金的保护门,壁画前也没有玻

18、璃屏障,借助烈日在石壁上的反光,不用电灯也能看清壁画和塑像。白天我们会在洞窟里,尽量多地用笔在开本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旁边标注出颜色,晚上在屋子里上色,在大多数的图案旁都完整绘制了身着此图案衣着的人像或神像。 ” 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这一年,常书鸿筹备 “敦煌艺术展览 ”,常书鸿的好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来了。常沙娜记得,林徽因当时已经身患肺结核 ,但他们看了很久, “林徽因看到那些历代壁画的摹本很是兴奋 ”。 1954 年文化部专款为研究所购置了一台发电机,使得美术组在夜晚也可以工作。1959年,经过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的整理和保护,莫高窟呈现出新的

19、面貌。 1994 年,常书鸿去世,他的骨灰就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他是敦煌的守护神。 (节选自 2014年 4月 15日新周刊) 相关链接 1900年 5月 26日道士王圆 在清理今编第 16窟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尘封千年,有近 5万件文物的藏经洞。但是,敦煌藏经洞重现于世的40余年间,由于地域偏远加之没有专人细心 看护与整理,使得大量敦煌文书、彩色绢画、彩塑造像等稀世文物流失于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目前仅有 8697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常沙娜: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

20、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 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敦煌珍贵文物虽多,但破损、流失较多。如今历经敦煌 “守护人 ”的抢救与保护,敦煌艺术之美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经有识之士创造了敦煌学。 B敦煌艺术吸引了国内大批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从不同领域对敦煌艺术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敦煌学。 C常书鸿留学期间,在老师的书摊中看到了 “敦煌石窟图录 ”,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回国后便经由他的好友推荐,直接招募

21、成员奔赴敦煌进行研究。 D常书鸿的妻子最终离开了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丈夫,也足以说明敦煌研究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又说 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 E妻子离开常家后,常书鸿的女儿只能中断学业成为家中的支柱,这也说明常书鸿不仅要面对敦煌的困境,还要承受家庭的痛苦。 【小题 2】为什么称常书鸿为敦煌守护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小题 3】敦煌的守护人都曾面临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小题 4】常沙娜也曾辍学在家照顾弟弟,而后来她却成为专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她的成长之路的。( 8分) 答案:【小题 1】 A, 3分; B, 2分; E, 1分 【小题 2

22、】( 6分)常书鸿在留学期间的意外发现,使得他对敦煌石窟艺 术有了关注;被推荐为国立敦煌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后,带领成员不辞辛苦开展研究工作,又携带家人到敦煌开展研究,经过常书鸿与研究所成员不懈的整理、保护,使得敦煌石窟呈现出新的面貌;他去世后,他的骨灰埋在黄土飞扬的敦煌,。所以称他为 “敦煌守护人 ”(敦煌守护神)。 【小题 3】( 6分)敦煌洞窟破损严重,难以开展工作;研究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繁重;环境极差,黄土飞扬,路途遥远;生活条件也是极差的(环境包含在生活条件中也可以,单独强调也可以,答出三个即可) 【小题 4】( 8分)一个是受到环境的熏陶,二是长期从事临摹绘画的实践, 三是要在适当的

23、时候进行专业的学习研究,四是要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从事绘画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C“在老师的书摊中 ”、 “直接 ”不当; D“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 ”不妥,妻子的离开没有这一层面的原因; E女儿中断学业,不单照顾家庭,还能协助父亲临摹壁画。所以选 AB。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常书鸿一生中为敦煌所做的贡献,然后概括出来即可。可从第三段开始找出描述常书鸿与敦煌的结缘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即可。例如,第 4

24、段和第 7段 “被推荐为国立敦煌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后,带领成员不辞辛苦开展研究工作,又携带家人到敦煌开展研究 ”,可从研究工作和带家人开展研究角度组织答案:。以此类推。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描述敦煌的现状、环境条件、研究人员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角度提炼概括。例如,第8段 “常沙娜还记得那时生活很艰苦,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配一碗厚面片、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醋, ”可从生活条件的艰苦角度概括。以此类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25、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本中常沙娜的成长经历,联系现实,从环境熏陶、理论学习与实践、吃苦耐劳等角度来阐述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 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念 想 赵 新 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周乡长到刘庄村下乡。周乡长非常喜欢太行山区的秋色,办完公事之后,就沿着村边的长满绿草开满黄花的小路往山上走。走到山脚下时,忽一阵秋风,脑门儿就被碰疼了。周乡长抬头一看,原来他走进了一片偌大的枣树林,枣树上密密麻麻结满了大枣。正

26、是仲秋八月,斜阳一照,那枣个个红得玲珑剔透,整个枣林如霞似火,眼前一片壮丽一片鲜活。碰了周乡长脑门儿的, 就是枝头上的大枣。 周乡长知道刘庄的大枣在全县、全省有名,就伸手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因觉得那颗枣又脆又甜,满口生香,吃起来很美妙、很惬意、很享受,就多摘了几把装起来,准备带回城里去。那天是星期六,他自然是要回家的。 周乡长总共摘了两兜枣,一兜给媳妇儿吃,一兜给孩子吃。 周乡长心满意足正要退出枣林时,忽然被一个人喊住了。那是一位 60岁左右的老汉,老汉的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镰刀。 老汉喊道:同志,你等等再走! 老汉简直是从天而降,说话之间就站到了周乡长面前。周乡长打个愣怔,随即笑道:大叔,您好

27、。您是在这里 老 汉说:我是在这里看秋的,防止有人偷我的红枣。 周乡长捂了捂自己的两个衣兜,坦然说道:大叔,光天化日,我这算偷吗? 老汉说:你又没和我打招呼,咋不算偷?光天化日,应该罪加一等! 老汉的脸色很严肃,口气也很严肃,两只眼睛钉子一样盯住周乡长,没有一点儿通融的意思。 周乡长后退一步说:老人家,您认识我吗?我常到你们刘庄村来,和你们村主任特别熟! 老汉说:我当然认识你,你不是乡里的周乡长吗?你开会时老在台上给我们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群众一草一木。你偷的不是村主任的枣,你和他熟不熟和我没关系。 既然人家知道他的 身份,还多次听过他的讲话,自己又确实讲过那样的话,周乡长也就没了奈何

28、。周乡长发现自己很笨很愚蠢,在这种场合你提村主任干什么?拉关系吗?走后门吗?要挟人吗?你不提村主任还好,你一提村主任你的思想水平就低了。 周乡长说:大叔,对不起,我来赔偿您的损失吧,您看您要多少钱? 老汉说:周乡长,钱不钱的等等再说。我们这里有个乡俗,这树上的枣你吃多少也不犯规矩,但是一个也不能往口袋里装,装了就得挨罚。现在你就吃吧,你如果能把你摘下的两兜枣全部吃完,你就走你的,我一分钱不要;如果你吃不完,剩下多少我再罚多少。说完从腰带上拽 出一杆秤来,顺手扔到了地上。 周乡长知道了老汉的厉害,他是带着秤看秋护枣的。 周乡长不想挨罚,不是怕掏钱,而是害怕丢面子 哪有村民罚乡长的?说出去岂不让人

29、笑话?所以在老汉的监督下,就把兜里的枣全部掏出来,一颗一颗地吃。一开始吃得狼吞虎咽,秋风扫落叶似的,但是吃着吃着犯了疑惑:我这是干啥呢?我这样一吃,不就真的成了偷枣的贼人了吗?我是乡长,我是干部,我拿不出这么一点点钱?而且被自己装进兜里的枣有四五斤之多,一时半会儿能吃得光吗?这岂不让老汉笑话,而且吃光了也是笑话,吃不光也是笑话。 周乡长发现自己真是愚蠢至 极,真是笨而又笨。 周乡长把他吃剩的红枣全捧进秤盘里,请老汉过秤,算钱。结果是 3 斤 7 两枣,每斤合款 5元,共计 18元 5角钱。 周乡长说:大叔,您把那个零头抹了吧,我给您 18元。 老汉说:不能抹!我又是浇水又是施肥又是除虫,弄点儿

30、收成容易吗? 周乡长还是给了老汉 18元钱,他手里没有那 5角零钱,老汉手里也没有那 5角零钱。 过了秋天到了冬天,过了冬天到了春节。春节前夕,老汉亲自来到乡政府,找到周乡长,递给他 18元 5角钱。老汉说:周乡长,眼看就要过年了,我把这钱退给你吧,这还是你那 18元 5角钱。周乡长说:大叔,奇怪了 ,您什么时候拿过我的钱?老汉说:哎呀,怕你忘掉你还真给忘掉了。这是秋天时你摘我的枣被我罚过的钱。我看你人不赖,就决定把钱退给你。周乡长说:老人家,你看我哪儿不赖?老汉说:第一,你认错,认罚;第二,你不搞打击报复,不给弄过你难堪的人穿小鞋儿;第三,你心里想着你的老婆孩子 后来我才听说那几斤枣是为你的

31、老婆孩子摘的。 周乡长笑了 。周乡长请老汉抽烟、喝茶,在他屋里多坐一会儿。周乡长说:老人家,不对账呀,那工夫我给了您 18块钱,现在您给了我 18块零 5角 老汉说:我知道,我知道。那 5角钱是给你留个念想,你好好收着。 老汉起身走了,周乡长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 周乡长想,大叔您要留给我怎样的念想呢? (选自小小说精选)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写到枣树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枣林茂密果实累累的场景,再现了改革之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 B周乡长在乡下工作,经常挂念家人。每逢星期六要回城与妻儿团聚,不忘要给她们带去脆美香甜的大枣

32、,所以 “多摘了两兜大枣 ”。 C刘庄村乡俗淳朴。外来的客人在枣林吃多少枣都是允许的,但是吃后装口袋带走是不可以的,尽管是上级 领导干部也要尊重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D周乡长为人很有礼貌。从吃枣到被买枣的过程中,他始终听着看秋老汉讲话,并且完全按照老人的意愿把剩下的枣如数买下。 E小说于平缓之中展开了故事情节,看秋老汉与周乡长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周乡长买枣而结束,篇幅短小,但是老汉与乡长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突出。 【小题 2】请概括出小说中的老汉这一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请分析小说结尾部分划线句 “周乡长笑了 ”有怎样的含意。( 6分) 【小题 4】小说的结尾写到 “周乡

33、长想,大叔您要留给我怎样的念想呢? ”,请结合全文分析你对 “念想 ”理解。( 8分) 答案:【小题 1】 A, 3分; C, 2分; D, 1分 【小题 2】(形象 3分、分析 3分)老汉是刘庄村里的一位 勤劳能干 (身体硬朗)、 倔强耿直 (严肃认真)而又 淳朴善良 (能观察)或是的枣农。(慷慨,也可以,但要找准事实) 【小题 3】( 6分。分号前后各 3分)周乡长的笑是源于刘庄村老枣农:自己当初尊重老枣农而买下未吃了的枣,换来了枣农对自己的信任,构筑了一种和谐的干群关系;这次老汉退还买枣的钱所说的话让周乡长认识到领导干部形象 在群众眼中是多么的重要。 【小题 4】这个念想是老枣农代表的群

34、众对周乡长代表的领导干部的希望。( 2分)希望周乡长记住并珍惜枣农艰辛劳动的成果,吃不了的要过秤;也希望周乡长记住刘庄村吃枣这件事,提醒着领导干部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更希望周乡长记住领导对群众的尊重能够换来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换来干群关系的和谐。(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B“经常 ” “每逢 ”无确凿的证明; D“完全按照老汉意愿 ”有不妥之处; E“矛盾冲突随着周乡长买枣而结束 ”不准确。所以选 AC。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5、【小题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再偷枣的问题上的语言对话描写,表现出了他倔强的性格。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可联系上句枣农的一番话来分析 “笑 ”的含义:信任、和谐、形象。

36、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题,可根据小说的主题,来鉴赏 “念想 ”在文中的含义,这篇小说重在通过吃枣这件事,从干群关系、农民劳动果实、群众利益、信任与希望等角度来探究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 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

37、去。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 ,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 “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 “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 “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

38、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 ”太宗以问沔,沔顿首 谢 ,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太宗览奏不怿,曰: “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 ”准言: “唐宋 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 ”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

39、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 “是 狃 我也。请练师命将, 简 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因 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 薄 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 “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 ”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 列传四十) 注 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吏部东铨是差遣,有实际职责。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40、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问沔,沔顿首 谢 谢:谢罪 B是 狃 我也狃:轻侮 C 简 骁锐据要害以备之简:挑选 D敌数千骑乘胜 薄 城下薄:单薄 【小题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唐末 /蕃户有居 /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 /驱之渭北 /立堡栅 /以限其往来 B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 /温仲舒知秦州驱之 /渭北立堡栅 /以限其往来 C自唐末 /蕃户有居渭南者 /温仲舒知秦州 /驱之渭北 /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D自唐末蕃户 /有居渭南者温仲舒 /知秦州驱之渭北 /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年少有才且诚实。他通晓春秋三传, 19岁就

41、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 B寇准为官耿直执着。与皇帝谈论国事意见不合,使得皇帝非常生气而要离开,寇准牵扯皇帝衣服不让离去,直到有了决断才离开。 C寇准精通天数。淳化二年天大旱,寇准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案件。 D寇准抗击契丹显出谋略。他通过分析及时训练、调遣军队进行防御 ,而且请得皇帝驾临澶州增加官兵士气,最后大败契丹军队。 【小题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5分 ) ( 2)唐宋 不赏边功

42、,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5分)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C 【小题 4】( 1)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 ( 2)唐朝宋 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啊。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 D项,薄:迫近。所以选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3、2】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名词做主语和宾语来断句, 还要注意文言虚词 “者 ”。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级。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 “精通天数 ”不正确,是借机说案而已。所以选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

44、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会 ”“陈 ”“益 ”“卒 ”“ 稔祸 ”“ 戒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 人。寇准年轻时才智超群,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 ”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连续升职担

45、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 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 “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寇准回答说: “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是

46、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 ”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 “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 ”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 “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自唐朝末年,蕃户就有居住在渭水以南的,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这些蕃户驱赶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以限 制他们往来。太宗看过奏章不高兴,说: “古代的羌戎少

47、数民族尚且杂居在伊川、洛水,那些蕃夷人愿意流动难以安定,一旦有调集入侵发生,将要严重困扰我们关中了。 ”寇准进言: “唐朝宋 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警惕)啊。 ”皇帝于是任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又调走了温仲舒到凤翔。 真宗当上皇帝后,寇准升迁为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六年,调任兵部,为三司使。当时合并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委派寇准裁定事务,于是任命六个判官分别掌控,繁琐简约才适度 。景德元年,契丹族入境侵袭,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好像)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 “这是轻

48、侮我们啊!请朝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 ”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寇准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想要退兵。寇准阻止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高琼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害怕,连阵势都 排不成了。敌方数千骑兵乘胜追至城下,皇帝诏令士兵迎击敌兵,斩杀擒获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降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调任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当初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到身边的人: “我好久没有见到寇准,为什么? ”左右没有人敢回答。真宗驾崩时也还是只相信寇准与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视到这个地步。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