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1954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B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答案: D 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医院作为特殊

2、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 “欢迎你再来 ”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 “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 A坦陈场所必须必然 B坦陈场合必需必定 C坦承场合必需必然 D坦承场所必须必定 答案: D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耄 耋 ( di) 调 运( dio) 悬崖 勒 马( l) 惊魂 甫 定( p) B沉 淀 ( din) 喟 然( wi) 并行不 悖 ( bi) 酩 酊 大醉( dng) C 差 劲( ch) 拙

3、 劣( zhu) 似 是而非( s) 数 见不鲜( sh) D 供 给( gng) 囤 积( tn) 春色 撩 人( lio) 蒙 头转向( mng) 答案: D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桑 笑靥 秣马厉兵 篷荜生辉 B脉搏 涣散 耳濡目染 汗流夹背 C喝彩 炽热 哀声叹气 恼羞成怒 D副刊 伫立 青出于兰 察言观色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 5 7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

4、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 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

5、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 “活着 ”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 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 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

6、的招徕 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 “茁壮成长 ”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 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 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

7、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 “民间艺术 ”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小题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 “民间艺术 ”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8、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B 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

9、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

10、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 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

11、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 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 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

12、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2.14)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分 )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4分 ) (2)“告 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6分 ) 18.文章

13、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 “相拥而泣 ”、临行前 “磕头祭拜 ”,第四段又写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 答案: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 “原始长江三峡 ”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16.(1) 以 “告别 ”为中心 感性到理性 (层层深入 )。 (2) 过渡 总领后文。 17.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惆怅而失落 感动与崇敬 肯定和褒扬。 18. (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

14、观念的角度着笔。 “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 ” 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 ”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搬走 ”“临行 ”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各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

15、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 窳 注 ,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 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

16、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 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 李东阳传 ) 注 窳: zy,疏懒。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适:恰好 B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科:分派

17、C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毕:全,都 D供役军士 财力交殚殚:竭,尽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窃为大王不取也 B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慧褒始舍于其址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以其无礼于晋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奉命祭祀阙里庙返回后,给皇帝上疏报告途中见闻的严重灾情,对时局可能发生变故表示深深的忧虑。 B李东阳在报告灾情的同时,也慨叹自己以前未能深入如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认为各级官府

18、都有包庇犯罪,蒙蔽朝廷的弊端。 C李东阳路上调查问询,发现朝廷人浮于事、租税太多,大兴土木,导致国家财力亏空;权贵豪族、皇亲国戚、内廷官员争相危害百姓,非常严重。 D李东阳认为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皇上受到官员的蒙蔽,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 (1) 北地 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 可测。 (4分 ) (2)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3分 ) 答案: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D 【小题】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

19、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 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 【小题】科:租税; 【小题】 A、被,表被动 /认为 B、在; C、因为 D、所:动词涉及的对象,代词; 【小题】 D、 “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 ”错。 【小题】无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凭兵役籍居住在京城。四岁时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他坐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他讲解尚书大义,符合皇帝心意,诏命他进入京城学习。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任命他为翰林院

20、编修。连续升迁后任侍讲学士,并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针对时政得失,累计几千字,上奏朝廷。皇帝称赞他写得好。 弘治十七年,朝廷重建阙里庙竣工后,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书说: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 的麦子已枯死,秋天的庄稼还没有下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人面露饥饿的脸色。盗贼遍地都是,青州更加严重。南方逃难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军队空虚,粮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被欠几年的薪俸。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

21、!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那么虽久在官府,每天审理奏疏,仍然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 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 家费用无度,差役频烦,赋税重叠。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的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练,宁死也不去。权贵豪门之家,田产跨过郡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的人,假借皇亲仆从之名,常常在水陆关卡和都会大开店铺,搜刮商税。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更有织造府内官,纵容奴仆肆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贫民都处在骚动不安的境地,

22、这是臣亲自看到的另一种情况。 民间的实情,郡县官员却不能了解;郡县的实情,朝廷也不能了 解;朝廷的实情,深宫中的皇帝不能了解。起初是包容而隐瞒,最终却是有意蒙蔽。起初因容忍隐瞒的祸患很小,若被蒙蔽祸患就很大了。臣在山东时,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但是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可是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受到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废止。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请求选取从前朝廷内外的条奏,详细加以选择采纳,确实务必施行。皇帝赞赏叹息,都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这时,皇帝几次召集阁臣当面商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进言来供皇帝采纳,对于时政的弊端必定尽

23、 力建言劝谏。李东阳精于古文,内阁中奏章大多由他草拟。奏疏发出,天下传诵。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海棠 (宋 )苏轼 惜牡丹花 (唐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 答案: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

24、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语言表达 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每句话不少于 7 个字,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整个句子意思连贯。 (4分 ) 快乐似花, _ ;痛苦如草, _ 。你要享受快乐,更要准备迎接痛苦,医治痛苦,转化痛苦,让痛苦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答案:示例:花开花落几时有 草舒草卷遍地生 有人说: “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 ”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 ,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 70至 90之间。 (6分 ) 答案:略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5分 ) 头渡小

25、镇精巧 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 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 风吹雨打, 世事变迁, 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答案: 而 虽然 但是 无论 无论 都 作文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 请以 “酸甜苦辣说高考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题目自拟;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800字; 不得抄袭。 答案:答案:不要,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