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配电网施工检修工艺规范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Projects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2017 - 10 -09 发布 2017 - 10 -09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0742 2016 代替 Q/GDW 742-2012 Q/GDW 10742 2016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工艺规范 . 1 编制说明 . 72 Q/GD
2、W 10742 2016 II 前 言 为不断提高配电网施工 、 检修质量 , 适应配电网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 , 制定本标准 。 本标准替代 Q/GDW 742 2012,与 Q/GDW 742 2012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增加了 设施标识 部分的施工检修工艺规范 ; 修改了 土建、接地装置、架空线路、低压电缆、环网单元 等部分的工艺规范及施工要点。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网 天津市电力公司、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 院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 河北省电力公司、 国网 江苏省电力公司 、
3、国网 重庆 市 电力公司、 国网 吉林省电力 有限 公司 、国网 陕西省电力公司 、 国网 福建省电力 有限 公司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葛荣刚、 宁昕、 吕军、 刘兆领、 刘玄、 郗晓光、李旭、 张波、 王庆杰、 孙成、张淑琴、 曹新宇、张智远、付慧、范昭勇、戴晖、刘元琦、马群、陈磊、牛全保、林平、张功林 、李亮、孙启将 。 本标准 2012年 首次发布, 2016年第一次修订 。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Q/GDW 10742 2016 1 配电网施工检修工艺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10kV 及以下配电网施工检修项目应遵守的工艺
4、规范及施工要点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有关单位 的配电网施工及检修工作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7251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 50061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 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 路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盘、柜及二
5、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3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DL/T 572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DL/T 5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599 城市中低压电网改造技术导则 DL/T 601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602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程 DL 502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DL/T 516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DL/T 5190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DL/T 5220 10kV 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SD 292 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
6、行规程 CECS 170 低压母线槽选用、安装及验收规程 Q/GDW 434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设施标准 Q/GDW 519 配电网运行规程 Q/GDW 643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 Q/GDW 1512 电力电缆 及通道运维 规程 3 工艺规范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 有关单位配电网施工检修工艺特点及 DL/T 599中 涉及 的 中低压电网 设备,主要编写土建、接地装置、架空线路、电缆支架、 10kV电缆、低压电缆、二次电缆、电缆防火封堵、配Q/GDW 10742 2016 2 电变压器、低压封闭母线、环网单元、 10kV电缆分支箱、开关柜、屏柜(端子箱)、柱上设备、配电自动化装置 、设
7、施标识 等 17项施工检修工艺规范,详见表 1所示。 表 1 施工检修工艺规范表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一 土建施工检修工艺规范 1.1 开关站、配电室基础 1.1.1 建筑主体 ( 1)建筑主体位置符合图 纸设计、规划审批、标高、检修通道应符合配电土建设计要求。环网坐落位置应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 2)电力设施建筑物的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框架、抗震墙高度确定,并按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0 执行。地面及楼面的承载力应满足电气设备动、静荷载的要求。土建大小应为环网预留出操作空间与检修通道,并在检修通道出入口处加设坚固的
8、不锈钢围栏。 ( 3)地面平整,墙体、顶面无开裂、无渗漏。地上站房宜为脊顶,防止顶部杂物长时间堆积造成积雪、水致使房屋渗漏。 ( 4)建筑物正门应安装铝合金、不锈钢或 专用聚酯材料制作的标识牌。 ( 1)站址应高于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室内标高不得低于所处地理位置居民楼一楼的室内标高,室内外地坪高差应大于300mm。户外基础应高出路面200mm,基础应采用整体浇筑,内外做防水处理。位于负一层时设备基础应抬高 1000mm 以上。 ( 2)为降低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视地势条件,土建站基础外延应按标准采取散水措施,散水材料可采用沥青混凝土或中碎石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0mm。 ( 3)室内应留有检修通
9、道及设备运输通道,并保证通道畅通,满足最大体积电气设备的运输要求。 ( 4)建筑物应满足防风 雪、防汛、防火、防小动物、通风良好(四防一通)的要求,并应装设门禁措施。 1.1.2 环网基础 ( 1)施工前、应认真阅读该工程地质报告,搞清地基开挖部位的地质情况,并根据地质报告及设计图纸,编制切实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并应避开附近各类管线,提前与市政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开挖处有无其他管线,严防开挖时发生安全事故。 ( 2)环网基础设计宜为整体浇筑。 ( 3)环网电缆井盖安装符合现场安全要求。 ( 1)环网电缆井井盖须高出基础水平面 20-30mm,按设计图纸要求位置安装,并采用双层井盖。 ( 2)
10、围栏材质应为 不锈钢或其他耐腐蚀材料。 ( 3)设备与基础接口处须用沥青填缝,再用水泥密封好。 ( 4)电缆沟排管堵洞应在电缆下方铺垫水泥。 ( 5)电缆沟如有排气口,应在排气口处加装钢网,钢网密度 Q/GDW 10742 2016 3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 4)根据条件合理设置环网围栏。 应不大于 1.25mm,以防止小动物进入电缆沟基础。 ( 6)基础中含有两条及以上电缆沟时,中间应有隔离墙加排管互通,完工后封堵排管。 ( 7)下电缆沟处须安装爬梯。 ( 8)环网柜基础须独立运行,禁止设立在排水或天然 气等管道附近。 ( 9)为降低
11、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视地势条件,土建站基础外延应按标准采取散水措施,散水材料可采用沥青混凝土或中碎石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0mm。 ( 10)潮湿地区,基础需高出路基平面 500mm,并采取开孔、窗等通风防潮措施。 1.1.3 门、窗 安装 ( 1)门窗安装位置,门窗框尺寸及偏差,门窗结构与装配、焊接要求,门窗外观、防渗漏性能、力学性能、环保降噪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 2)开关站、配电室门窗应满足防火防盗的要求。 ( 3)金属材质门窗框应可靠接地,且接地点不少于 2 点。 ( 4)开关 站、配电室外开大门上应标示警示警告标识,门上或一侧外墙上标示开关站、配电室名称。 ( 5)室内站门窗不具备
12、防尘功能的更换为防尘门窗,门窗锈蚀严重的进行除锈刷漆或更换。符合设计标准。 ( 1) 门窗扇应向外开启, 通向高压配电室的门应为双向 开启。 ( 2)开关站、配电室的高压配电室,宜设不能开启的自然采光高窗;低压配电室,应设能开启的自然采光窗并配金属丝网窗,窗户下沿距室外地面高度不宜小于 1800mm,窗户外侧应装有防盗栅栏;临街的一面不宜开窗。 ( 3)装有自然通风的百叶窗,百叶窗覆盖面大于 2:1,内侧应装有防止小动物 进入的不锈钢菱形网,网孔不大于 5mm。 ( 4)所有门窗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所有窗户、门如采用玻璃时,应使用双层中空玻璃。 ( 5)若为门窗检修,在拆除旧门窗过程中应注意与带
13、电体保持足够安全距离,旧门窗(整体或局部)拆除后、未修复前,Q/GDW 10742 2016 4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应防止闲杂人员、小动物进入。 1.1.4 管沟预埋 ( 1) 所有预埋件均按设计埋设并符合要求 。 ( 2)电缆沟排水良好,盖板齐全、平整。 ( 3)所有电缆沟的出(入)口处,应预埋电缆管。 ( 4)电缆敷设完毕后需按要求进行封堵。 ( 1) 预埋件应采用有效的焊接固定。预埋件焊接完成后,应进 行焊渣清理,并同时检查焊缝质量。 ( 2)预埋件外露部分及镀锌材料的焊接部分应及时做好防腐措施。 ( 3)室内电缆沟盖板宜使用预制
14、砼盖板。 1.1.5 防雷接地 ( 1)在各个支架和设备位置处 ,应将接地支线引出地面。所有电气设备底脚螺丝、构架、电缆支架和预埋铁件等均应可靠接地。各设备接地引出线应与主接地网可靠连接。 ( 2) 接地引线应按规定涂以黄绿相间的标识。 ( 3) 接地线引出建筑物内的外墙处应设置接地标志,接地引上线与设备连接点不少于 2 个。 ( 1) 接地引上线应涂以不同的标识,便于接线人员区分主接地网和 避雷网。 ( 2) 支架及支架预埋件焊接要求同管沟预埋。 ( 3) 10kV 中性点小电阻接地系统:开关站主体接地网工频电阻值小于 0.5 欧姆;台区内低压重复接地体工频电阻小于等于 4 欧姆;建筑物低压
15、电源进线处接地体应与建筑物保护性接地网进行可靠连接。 10kV 中性点绝缘系统:配电室主体接地网工频电阻值小于 4 欧姆。 ( 4)接地引线应设在箱体外部,便于运行人员观察接地引线是否连接可靠,是否发生锈蚀、断裂等现象。 1.1.6 防水、防潮 ( 1)开关站、配电室 屋顶 应采取完善的防水措施, 屋顶防水层采用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其他高性能防水材料双层铺设。电缆进入地下应设置过渡井(沟) (或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 ( 2) 墙面、屋顶粉刷完毕,屋顶无漏水,门窗及玻璃安装完好。 ( 3)电缆施工检修完毕应及时加以封堵。 ( 1) 屋顶应为坡顶,防水级别为 2 级,
16、 墙体无渗漏, 淋 水试验 合格 。 屋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1/50,并有组织排水,屋面不宜设置女儿墙。但屋面边缘应设置 300mm 的翻边或封檐板。 ( 2) 当开关站、配电室设置在地下层或低洼地段时 ,应设置吸湿机,设置集水井,井内设两台潜水泵,其中一台为备用。( 3)开关站宜设置集水坑并加Q/GDW 10742 2016 5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 4)雨水管、雨水斗宜采用 PVC U 材质或其他高性能材料,雨水口采用簸箕口或安装防堵罩。 装双电源自启动水泵。集水坑宜装设集水坑盖板,防止人员跌落。 ( 4) 设计为无屋檐的开关站、配
17、电室应加装防雨罩。 1.1.7 消防 ( 1) 开关站、配电室的 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2) 应配备国家消防标准要求中规定的相应数量的灭火设备。 ( 3) 重要开关站、配电室室内宜装有火灾报警装置,并能进行现场声光报警并上传报警信号。 ( 4)满足 DL 5027 相关要求。 ( 1) 手提式灭火器安装,在开关站、配电室入口处显眼位置,应定点 放置,地面用黄色油漆做定点定位,并挂标示牌。 ( 2) 开关站、配电室与建筑物外电缆沟的预留洞口,应采取安装防火隔板等必要的防火隔离措施。 ( 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配备二氧化碳 灭火器。 1.1.8 通风 ( 1)通风一般采用自然通风,通风应完全
18、满足设备散热的要求,同时 应安装 事故排风装置 。 ( 2)通风机外形应与开关站、配电室的环境相协调,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不锈钢),噪音不大于 45dB。通风机停止运行时,其朝外一面的百叶窗可自动关闭。 ( 3) 开关站、配电室内应配置符合暖通要求的空调,户外机应设置防盗装置。 ( 4)通风设施等通道 应采取 防止雨、雪及小动物进入室内的措施。 ( 1) 室内装有六氟化硫 (SF6)设备,应设置双排风口。 低位应加装强制通风装置 。 ( 2) 风机的吸入口、应加装保护网或其他安全装置,保护网孔为 5mm 5mm。 ( 3) 开关站、配电室位于地下层时,其专用通风管道应采用阻燃材料。环境污秽地区
19、应加装空气过滤器。 Q/GDW 10742 2016 6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1.1.9 室内照明 ( 1)电气照明应采用高效 节能光源,安装牢固,亮度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 ( 2)在室内配电装置室及室内主要通道等处,应设置供电时间不小于 2h 的应急照明。 ( 3) 灯具、配电箱 全部安装完毕,应通电试运行。通电后应仔细检查开关与灯具控制顺序是否相对应,电器元件是否正常。 ( 4)设备间工作照明采用荧光灯、白炽灯、防爆投光灯,事故照明采用应急灯。 ( 1) 照明灯具不应设置在配电装置的正上方。 ( 2) 开关站、配电室动力照明总开关宜设
20、置双电源切换装置。 ( 3) 建筑照明系统通电连续试运行时间为 24h,所用照明灯具均应开启,每 2h记录运行状态,连续试运行时间内无故障。 1.1.10 安全 设施 ( 1) 开关站、配电室应 配备 模拟接线图及 专用安全工器具柜,存放备品备件、安全工具以及运行维护物品等。 ( 2) 开关站、配电室室内应设置报警装置,发生盗窃、火灾、SF6含量超标等异常情况时应自动报警。 ( 1) 开关站、配电室出入口应加装防小动物挡板,材料采用塑料板、金属板,高度不低于400mm。 ( 2) 开关站、配电室窗加装防小动物不锈钢网,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 3)开关站、配电室室外须留有固定的检修通道。
21、 1.2 配电 设备(箱式变压器、环网单元、电缆分支箱)基础 1.2.1 测量定位 按设计图纸校核现场地形,确定 设备基础中心桩。 基础底板应按照设计的尺寸和坑深,考虑不同土质的边坡与操作宽度,对基 坑进行地面放样 ( 一般用白粉划线,并沿白粉线挖深约 100 150mm) 。 1.2.2 基础开挖 1.2.2.1 基础开挖 ( 1)施工前、应认真阅读该工程地质报告,搞清地基开挖部位的地质情况,并根据地质报告及设计图纸,编制切实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及边坡放坡方案,并编制边坡安全支护方案,严防开挖时发生边坡塌方安全事故。提前与市政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 1)按设计施工要求,先降低基面后,再进行基
22、坑的开挖,对于降基量较小的,可与基坑开挖同时完成。 ( 2)每开挖 1000mm 左右即应检查边坡的斜度,随时纠正偏差。 ( 3)开挖时,应尽量做到坑底 Q/GDW 10742 2016 7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开挖处有无其他管线。 ( 2)基础开挖应清除地基土上垃圾、泥土等杂物,雨季施工时应做好防水及排水措施,不得有积水。 ( 3)检查设备基础坑 a.中心桩、控制桩是否完 好。 b.基坑坑口的几何尺寸。 c.核对地表土质、水情,并判断地下水位状态和相关管线走向。 ( 4)基坑一般宜采用人工分层分段均匀开挖。 ( 5)开挖时,根据不同的土
23、质适当放边坡。 平整。基坑挖好后,应及时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不能立即进行,应预留 150mm 300mm 的土层,在铺石灌浆时或基础施工前再进行开挖。 ( 4)操作人 员操作时应保持足够间距,以防间距过小在挥锹时发生互相伤害事故。 ( 5)避免野蛮施工对市政工程造成破坏。 1.2.2.2 深度控制 ( 1)设备基础坑深应以设计施工基面为基准。 ( 2)设备基坑深度允许偏差为+100mm -50mm;同一基坑深度应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并进行基础操平。 ( 3)岩石基坑不允许有负误差 。 ( 4)开挖前应清除表面浮土,基础应座在原始土层。 ( 5)满足 GB 50300 相关要求。 ( 1)挖土至
24、设计图纸标高位100mm 时,要注意不得超挖。 ( 2)实际坑深偏差超深 100mm以上时,按 以下方法处理: a.现浇基础坑,其超深部分应采用铺石灌浆处理。 b.基坑底面应平整、夯实。 ( 3)如未到原始土层,则继续下挖至原始土层或 600mm 的较小值后用 3:7 灰土换填至设计标高,各边外扩 350mm,压实系数 0.96。基础周围用 2:8灰土回填。 1.2.3 基础砌筑 1.2.3.1 基坑处理 ( 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现场验收。 ( 2)地基处理应对基础持力层进行检查。 ( 1)施工中应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疏干坑底。 ( 2)砼垫层在基坑验收后立即灌注。 Q/GDW 10742 2
25、016 8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1.2.3.2 基础砌筑 ( 1)按照设计 图纸进行现场施工。 ( 2)砖、钢筋、水泥、掺和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合格证书。 ( 3)基础砌筑前应复测,确定方向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砌筑。 ( 4)井口圈梁按图纸要求进行钢筋绑扎。 ( 5)圈梁模板应用托架稳固、模板应平直,支撑合理、稳固,便于拆卸。 ( 6)墙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模板拆除,并将浇筑时的流淌和残渣清理干净。 ( 7)满足 DL/T 5190 相关要求。 ( 1)砖砌筑时应做好吊垂直工作。 ( 2)砖砌体时,对砌砖应提前
26、1 2 天浇水湿润,对烧结普通砖使其含水率达 10% 15%;对灰砂 砖、粉煤灰砖使其含水率达 5% 8%。 ( 3)拆模养护时,非承重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 且构件不缺棱掉角,方可拆除模板。 ( 4)混凝土外露表面不应脱水,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 7 天。 ( 5)抹灰工程施工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 ,在低于 5 的气温下施工时,应有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 ( 6)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B级。预埋钢管壁厚 4mm,钢管内侧与基础墙体内壁平齐、外侧伸出基础墙体外皮 100mm。 1.2.3.3 铁件预埋 ( 1)按设计施工图纸确定轴线与预埋件相对位置。 ( 2)检查无误后,先预埋锚固
27、钢筋,再 焊上固定槽钢框。 ( 3)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对预埋件轴线位置、标高、平整度进行定位、校核,将误差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 4) 配电设备 应安装接地极并埋入地下,同时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 1)箱、柜基础预留铁件水平误差 1mm/m,全长水平误差 5mm。 ( 2)箱、柜基础预留铁件不直度误差 1mm/m、全长不直度误差 5mm。 ( 3)箱、柜基础预留铁件(型钢)位置误差及不平行度全长 5mm,切口应无卷边、毛刺。 ( 4)焊口应饱满,无虚焊现象。电缆固定支架高低偏差不大于5mm,支架应焊接牢固,无显著变形。 1.2.4 防腐处理 ( 1)涂漆前应将焊接药皮去除干净,漆层涂刷
28、均匀。 ( 2)位于湿热、盐雾以及有化学腐蚀地区时,应根据设计作特殊的防腐处理。 ( 1)预埋铁件及支架刷防锈漆,涂刷均匀,无漏点。 ( 2)对电缆固定支架焊接处进行面漆补刷。 Q/GDW 10742 2016 9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1.2.5 基础验收 ( 1)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齐全无误。 ( 2)土建工程基本施工完毕,标高、尺寸、结构及预埋件焊件强度均符合设计要求。 ( 3)基础验收时,应对设备基础进行水平 及平整度 测量验收,并对埋入基础的电缆导管的进、出线预留孔及相关预埋件进行检查。 ( 4)电缆从基 础下进入电气设备时应有足够
29、的弯曲半径,能够垂直进入。 ( 1)分支箱的基础应用不小于150mm 高的混凝土浇筑底座,分支箱底座露出地面 300mm,分支箱应垂直于地面。 ( 2)箱变、环网单元基础高出地面一般为 500mm,电缆井深度应大于 1000mm, 部分寒冷地区应大于 1500mm,保证开挖至冻土层以下, 基础两侧 应埋设防小动物的通风窗 , 钢网密度应不大于 5mm。 高于半米的基础应加设阶梯。 ( 3)电缆工井宜采取防坠落措施。 1.3 杆塔 基础 1.3.1 混凝土杆 基坑 ( 1)基坑施工前的定位应符合设计要求。 ( 2)电杆基础坑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电杆埋设深度在设计未作规定时按表所列数值:( m)
30、杆长 10 12 15 18 埋深 1.7 1.9 2.3 2.8 ( 3)基坑底使用底盘时,坑底表面应保持水平,底盘安装尺寸误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底盘的圆槽面应与电杆中心线垂直,找正后应填土夯实至底盘表面。底盘安装允许偏差,应使电杆组立后满足电杆允许偏差规定。 ( 4)基坑回填土时,土块应打碎,基坑每回填 300mm 应夯实一次;回填土后的电杆基坑宜设置防沉土层。 ( 1) 直线杆:顺线路方向位移不应超过设计档距的 3%。直线杆横线路方 向位移不应超过50mm。 ( 2) 转角杆、分支杆的横线路、顺线路方向的位移均不应超过50mm。 ( 3)电杆基础坑深度的允许偏差应为 +100mm、 -50
31、mm。 ( 4)双杆两底盘中心的根开误差不应超过 30mm;两杆坑深度高差不应超过 20mm。 ( 5)遇有土质松软、流沙、地下水位较高等情况时,应采取加固杆基措施(如加卡盘、人字拉线或浇筑混凝土基础等) ( 6)采用扒杆立杆,电杆坑留有滑坡时,滑坡长度不应小于坑深,滑坡回填土时应夯实,并留有防沉土台。 ( 7)回填土层上部面积不宜小于坑口面积;培土高度应超出地面 300mm;沥青路面或砌有水泥花砖的路面不留防沉土台。 Q/GDW 10742 2016 10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1.3.2 钢管杆基 础 ( 1)钢杆基坑施工前的定位应符合
32、设计要求。 ( 2)钢杆基础浇筑应采用现浇基础或灌注桩基础,在沿海滩涂和软土地区,可采用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液压管桩基础 。 ( 3)基础中心与线路中心线重合,深度及坑底宽度符合设计数值。 ( 4)按规定取样做试块,基础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 ( 5)基础浇注完成后应及时养护,当基础强度达到规定要求时才可立杆塔、架线。 ( 1)现浇基础几何尺寸准确,棱角顺直,回填土分层夯实并留有防沉层。 ( 2)灌注桩基础宜使用商 品混凝土,桩基检测报告内容详尽。 ( 3)浇筑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搅拌,机械振捣,混凝土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 ( 4)浇筑后,应在 12 小时内开始浇水养护;对普通硅酸盐和矿渣硅酸
33、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浇水养护,不得少于 7 天;有添加剂的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 14 天。 ( 5)日平均温度低于 5 时,不得浇水养护。 ( 6)混凝土不宜在严寒季节进行施工。若必须进行,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入早强剂、减小水灰比、加强振动捣固、妥善遮盖和各种保温养护等。 1.3.3 拉线盘 ( 1)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及各地区使用习惯选用合理的 拉线盘,并确定拉线盘的埋深及拉线棒的长度,对于特殊地质条件要采用特别加固措施。 ( 2)拉线盘放置时应注意正反方向及角度。 ( 1)埋设拉线盘的拉线坑应有滑坡 ( 马道 ) ,回填土应有防沉土台。 ( 2)拉线坑的深度可按受力大小 及设计要求 决定
34、 , 设计无明确要求时 , 不小于 1500mm。 1.3.4 卡盘基础 ( 1)安装位置、方向、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 2)安装前应将其下部分的土壤分层回填夯实。 ( 3)与电杆连接部分应紧密。 ( 1)深度允许偏差为 50mm。 ( 2)当设计无要求时,其上平面距地表面不应小于 500mm。 Q/GDW 10742 2016 11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1.4 电缆基础 1.4.1 电缆沟、井 ( 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施工,电缆沟或工作井内通道净宽,不宜小于有关规范及标准要求。 ( 2)开挖应严格按挖沟断面分级开挖,沟体开挖应连续
35、开挖,开挖施工中不得超挖,如发生超挖,应用细砂或石粉回填夯实至设计深度。挖土完成后应对基层土进行平整夯实处理。 ( 3)浇捣混凝土垫层时,首先绑扎钢筋,然后浇捣混凝土。 ( 4)电缆沟、井砌筑前应复测,确定方向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砌筑。 ( 5)压顶梁浇筑时,制安模板时应托架牢固、模板平直、支撑合理、稳固及拆卸方便。 ( 6)抹灰前 检查预埋件安装位置正确,与墙体连接牢固。 ( 7)铺设盖板时,应调整构件位置,使其缝宽均匀。 ( 8)电缆检查井、工井口处宜采取防坠落保护措施。井盖应具有防盗、防滑、防位移、防坠落等功能。 ( 1)电缆沟、井开挖时,密切注意地下管线、构筑物分布情况。 ( 2)如出现沟
36、底持力层达不到设计要求,采取换土处理。 ( 3)拆模养护时,非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 且构件不缺棱掉角,方可拆除模板。 ( 4)混凝土外露表面不应脱水,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 7 天。 ( 5)抹灰工程施工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 ,在低于 5 的气温下 施工时,应有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 ( 6)土方回填时宜采用人工回填,采用石灰粉或粗砂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应大于 300mm。 ( 7)电缆沟应有不小于 0.5%的纵向排水坡度 ,在最低处加装集水坑 。 1.4.2 预制式电 缆沟 槽 ( 1)确保混凝土预制沟槽及盖板的强度和工艺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 2)沟槽的施工范围、敷设深
37、度及走向符合设计要求。 ( 3)预制沟槽下的混凝土垫层应满足设计要求,并满足养护期要求。 ( 1)复核沟槽中心线走向、折向控制点位置及宽度控制线。 ( 2)基坑底部施工面宽度,为在垫层断面设计宽度的基础上两边各加 500mm,深度满足设计标高。 ( 3)沟槽边沿 1500mm 范围内严禁堆土或堆放设备、材料等, Q/GDW 10742 2016 12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 4)沟槽之间空隙使用水泥砂浆填补。沟槽之间接口处高差不得超过 10mm。沟槽之间接缝严密 , 直 线 段 间 隙 不 得 超 过20mm。 ( 5)地质条件允许情况下
38、,采用 1:1 放坡,若无法放坡时,需采用钢板桩支护。 1500mm 以外的堆载高度不应大于 1000mm。 ( 4)垫层下的地基应保持稳定、平整、干燥,严禁浸水;垫层混凝土应密实,上表面平整。 ( 5)沟槽吊装时,周围如有带电线路,设专人监护保持安全距离。 施工情况较 为复杂或困难时 , 编制施工方案 报总工批准。 1.4.3 电缆排管 ( 1)土方开挖完成后按现场土质的坚实情况进行必要的沟底夯实处理及沟底整平。 ( 2)浇筑的混凝土板基础应平直,浇灌过程中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如需分段浇捣,应采取预留接头钢筋、毛面、刷浆等措施。浇注完成后要做好养护。 ( 3)在底层应先砌砖,根据设计要求用砖包
39、底层电缆管,再砌第二层,如此类推,逐层施工。 ( 4)管道敷设时应保证管道直顺, 管道的接缝处应设管枕, 接口无错位 ,在管接口处采用混凝土现浇,提升接口强度。 管与管之间的管驳采用热熔或插接,导管器 试通合格。 ( 5)敷设后多余的电缆管应切除,并将切口打磨平滑。 ( 1)管沟填碎石、石粉或粗砂垫层应控制好高度,并压实填平。 ( 2)在浇捣排管外包混凝土之前,应将工井留孔的混凝土接触面凿毛(糙),并用水泥浆冲洗。在排管与工井接口处应设置变形缝。 ( 3)管应保持平直,管与管之前应有 20mm 的间距,管孔数宜按发展预留适当备用,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 ( 4
40、)施工中应防止水泥、砂石进入管内,管应排列整齐,并有不小于 0.1%的排水坡度,施工完毕应用管盖盖住两端。 1.4.4 非开挖电 缆管道 ( 1)按照设计图纸,提前做好勘测工作,查明地形、地貌、地面建筑对工程的不利条件,查清水域覆盖面积和深度,应查实有无影响检测的干扰源,并做好标记。 施工前、应提前与市政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开挖处有无其他管线。 地下管线探测后,尚应通过地面标志物、检查井、闸( 1)入钻点宜设在行人车辆稀少且具有足够空间摆放设备处,出钻点则宜设置在能够摆放管材、方便拖管的另一端。 ( 2) 出 入土角应根据设备机具的性能、 出 入土点与被穿越障碍的距离、管线埋设深度等选择,出
41、 入 土角宜为 8 15,并满足电缆进入工井时的弯曲半 Q/GDW 10742 2016 13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门井、仪表井、人孔、手孔等进行复核。 ( 2)应选取正确合理的入钻 点和出钻点。 ( 3)导向孔施工应按设计的钻孔轨迹进行导向施工,并做好导向孔施工的记录。导向孔轨迹的弯曲半径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及施工机械的钻进条件。 ( 4)铺设管线穿越公路、铁路 、河流、地面建筑物时,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有关专业规范要求。 径 。 ( 3)钻进和回拖只允许钻杆顺时针旋转,以免钻杆松脱;钻杆分离过程中钻杆必须逆时针旋转,以免损坏螺纹。 ( 4
42、)回拖铺管结束后,必须在回扩孔内压密注浆,固化泥浆的配制及充填应满足有关工艺的要求。 ( 5) 管材 间 的连接应采用热熔对接。热熔对接时,管材两端面刨平,用加热板加热,使塑管端面熔化,完成管道连接。 二 接地装置施工检修工艺规范 2.1 接地沟开 挖 ( 1)根据主接地网的设计图纸对主接地网敷设位置、网格大小进行放线。 ( 2)接地沟深度应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进行开挖。 接地沟宜按场地或分区域进行开挖。 2.2 垂直接地 体加工 ( 1)按照设计或规范的要求长度进行垂直接地体的加工。 ( 2)垂直接地体的下端部切割为 45 60角。 镀锌角钢作为垂直接地体时,其切割面,在埋设前需应采用水柏油或
43、环氧富 锌漆等进行防腐处理。 2.3 垂直接地 体安装 ( 1)按照设计图纸的位置安装垂直接地体。 ( 2)垂直接地体上端的埋入深度应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 ( 3)安装结束后在上端敲击部位采用防腐处理。 垂直接地体未埋入接地沟之前应在垂直接地体上焊接一段水平接地体,水平接地体宜预制成弧形或直角形。 Q/GDW 10742 2016 14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2.4 主接地网敷设、焊接 ( 1)接地体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不 应小于 600mm。 ( 2)主接地网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采用焊接,焊接应牢固、无虚焊。
44、对于接地材料为有色金属 采用热制焊 。 ( 3)钢接地体的搭接应使用搭接焊。 接地网敷设,焊接后在反腐层损坏焊痕外 100mm 内再做防腐处理。 ( 4)裸铜绞线与铜排及铜棒接地体的焊接应采用热熔焊方法。 ( 5)建筑物内的接地网应采用暗敷的方式,根据设计要求留有接地端子。 ( 6)满足 GB 50169 相关要求。 ( 1)搭接长度和焊接方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a.扁钢扁钢:扁钢为其宽度的2 倍(且至少 3 个棱边焊接)。 b.圆钢圆钢:圆钢为其直径的6 倍(接触部位两边焊接)。 c.扁钢圆钢: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 6 倍(接触部位两边焊接)。 d.在 “ 十 ” 字搭接处,应采取弥补搭接面不
45、足的措施以满足上述要求。 ( 2)热熔焊具体要求: a.对应焊接点的模具规格应正确完好,焊接点导体和焊接模具清洁。 b.大接头焊接应预热模具,模具内热熔剂填充密实。 c.接头内导体应熔透。 d.铜焊接头表面光滑、无气泡,应用钢丝刷清除焊渣并涂刷防腐清漆。 2.5 预埋铁件接地连接 应用镀锌层完好的扁钢进行接地,焊接应牢固可靠,无虚焊,搭接长度、截面应符合规范规定 。多台配电设备应共用预埋型钢。 预埋铁件应无断开点,通常应与主接地网有不少于 3 个独立的接地点。 2.6 隐蔽工程验收及接地沟 土回填 ( 1)接地网的某一区域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土工作。 ( 2)在接地沟回填土前应经过验收,
46、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工作。 ( 3)记录工作完成情况和隐蔽工程签证。 重要设备或接地装置的接地隐蔽部位在验收时提供数码照片。 ( 1)回填土内不得夹有石块和建筑垃圾 , 不得有较强的腐蚀性。 ( 2)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Q/GDW 10742 2016 15 表 1(续) 工艺 编号 项目 / 工艺名称 工艺规范 施工要点 图片示例 2.7 设备接地 安装 ( 1)引上接地体与设备连接采用螺栓搭接,搭接面要求紧密,不得留有缝隙。 ( 2)设备接地测量、预制应能使引上接地体横平竖直、工艺美观。 ( 3)要求两点接地的设备,两根引上接地体应与 不同网格的接地网或接地干线相连。 ( 4)每个电气设备的接地应以单独的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相连,不得在一个接地引上线上串接几个电气设备。 ( 5)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 及技术原则 要求。 ( 1)设备接地的高度一致,朝向应尽可能一致。 ( 2)集中接地的引上线应做一定的标识,区别于主接地引上线。 ( 3)高 、低 压配电间门的绞链处应采用软铜线进行加强接地,保证接地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