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2326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 其他 默写 (6分 ) (1) _ ,在昼犹昏; _,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苏洵六国论 ) (3)_ _,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 ) (4)_ _,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 ) (5)何时倚虚幌, _。 (杜甫月夜 ) (6)潭中鱼可百许头, _ 。 (柳宗元小石潭记 )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_ _。 (中庸 ) 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 灯笼红 牛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 “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

2、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 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

3、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普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 “老娘娘 ”(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 “娘 ”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晚得曾祖母已死,喊着 “老娘娘 ” 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 “老娘娘 ”。 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 “汉子,汉子,快过来! ”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 “汉子 ”。曾祖母 “汉子汉子 ”的叫我,

4、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 “麦滑 ”。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 到,在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 “灯笼红 ”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曾祖母叮咛我: “你看着,不要让人来。 ”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

5、 “灯笼红 ”,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 “寄 ”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 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餐

6、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 “长啊,长啊! ”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 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快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4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

7、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 概括。( 6分) 15结合上下文,解释文末画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分) 16结合全文,归纳出曾祖母的性格特征。( 4分) 17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 “灯笼红 ”,有何含义与作用? 答案: .为了表现 “我 ”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 1)曾祖母无疾而终;( 2)曾祖母叫 “我 ”“汉子 ”,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 3)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 15.( 1)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曾祖母的去逝,同时表明正是大自然滋养了曾祖母的朴实、平凡,并让她宁静而安详地走

8、完了她一生,了无遗憾与挂碍 ( 2)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能力。 曾祖母像 “灯笼红 ”香瓜一样,经过时间的历练,拥有灵秀而美好的心灵,而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 “又红又甜 ”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这句话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 16. 历尽艰难,心灵却 “又红又甜 ”。 对晚辈充满了无限的慈爱。 平凡淳朴善良。 年轻时刚烈,晚 年却异常温厚、仁慈、安静。 17.因为 “灯笼红 ”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 “灯笼红 ”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

9、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 “灯笼红 ”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本文章 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题。 (15分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东方之冠 ”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 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 “天 ”,一寓 “地 ”,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 “天地 ”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

10、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 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

11、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 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 “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

12、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城市新地标 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

13、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 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 “双城记 ”,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 “故宫红 ”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 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

14、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小题 1】第 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 _。 (2分 ) 【小题 2】第 段 “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 ”一句中 “败笔 ”的意思是 _(2分 ) 【小题 3】对 “历史文脉 ”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 “政治与文化 之标征 ”。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小题 4】阅读第 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

15、间的关系。 (3分 ) 【小题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 80字序右 )( 5分 ) 答案: 【小题 1】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美丽,彰显了城市的特色。 【小题 2】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新地标(建筑或景观)。 【小题 3】 B 【小题 4】两者互相协调,城市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 【小题 5】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 “故宫红 ”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故宫红色调,斗拱造型。)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必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 “天地 ”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力量人居

16、环境的憧憬。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9分)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杨氏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许之。乃徇曰:

17、 “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

18、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 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 “仁者必有勇 ”,杨氏当之矣。 【小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这些深受

19、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小题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力不足,死焉,职也。( 3分) (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4分) (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 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 3分。 “力不足 ”1 分, “死焉,职也 ”2 分,应译为判断句。 “死焉 ”也可译为 “为此而死 ”) ( 2)应该一 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

20、,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 ( 4分。关键词 “相与 ”“以 ”“忍 ”各 1分,全句通顺 1分) (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 3分,关键词 “爨 ”“食 ”“无 ”各 1分,全句通顺 1分) 【小题 1】李侃不在 “弃城而逃的官员 ”之列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3分 ) 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 “秋寻 ”。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 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 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

21、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 “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 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曰 “秋寻 ”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 : “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 注 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小题 1】第 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

22、里 (2分 ) 【小题 2】对 “予悲夫悲秋者也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小题 3】 “悲秋 ”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_。 (1分 ) 【小题 4】第 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 ) (1) _ _ (2) _ _ 【小题 5】本文首尾都提到 “秋寻 ”,分析其作用。 (4分 ) 答案: 【小题 1】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小题 2】 C 【小题 3】动 【小题 4】( 1)与山相知之乐,答 “恍然之乐 ”的 1分;( 2)家居之乐。 【小题 5】开头交待了 “秋寻 ”的缘由。结尾点名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秋寻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作文 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 “他们 ”为题写一篇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 800左右。 答案: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