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2721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短文摘自上个世纪美国报纸上的一篇小文章:阿波罗登月火箭在离开地球飞向月球的过程中,飞船内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与在家中上小学的儿子汤姆通话。宇航员: “汤姆,我们现在已关闭火箭上所有发动机,正向月球飞去。 ”汤姆: “你们关闭了所有发动机,那么靠什么力量推动火箭向前运动飞向月球? ”宇航员犹豫了半天,说: “我想大概是伽利略在推动火箭向前运动吧。 ” 若不计星球对火箭的作用力,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汤姆的问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B宇航员的回答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 “力是维持

2、物体运动的原因 ” C宇航员的回答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 D宇航员的回答的真实意思是火箭正在依靠惯性飞行 答案: ACD 试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维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称之为惯性。因此题目中 “靠什么力推动火箭 ”即火箭状态改变,是因为推力的作用。宇航员回答是因为伽利略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贡献,因此表述正确。 考点:惯性 点 评:本题考查了对惯性以及对于力的概念的理解。本题还涉及的知识有牛顿第一定律。 .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 m1=1kg、 m2=2kg、 m3=3kg,带有滑轮的 m3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m1

3、、 m2、 m3的位置如图所示,滑轮和所有接触面的摩擦以及绳子的质量均忽略不计,向右的水平推力 F 作用在 m3上, m1、 m2、 m3无相对运动,一起向右运动,则加速度的大小是 A 20m/s2 B m/s2C 5 m/s2 D m/s2答案: A 试题分析: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题目,整体加速度等于 m1 的加速度即,因此整体加速度应该为 20m/s2。 考点:整体法与隔离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判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通过隔离法判断出局部加速度,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外力。 一个物体受到 F1、 F2、 F3、 F4、 F5五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其中 F1 =10N,

4、 F2 =10N, F1与 F2互相垂直。现将 F1从 10N慢慢减小到 5N,同时 F2从10N慢慢增大到 15N,且这两个力的大小改变的快慢相同,其它几个力保持不变,则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B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增加 C物 体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加 D物体将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 BD 试题分析:设 F1竖直向上,则 F1从 10N慢慢减小到 5N,说明向下的合外力逐渐增加到 5N,说明加速度先增加。设 F2水平向右,则同时 F2从 10N慢慢增大到 15N,说明向右合外力逐渐增加 5N,根据勾股定理,则合外力逐渐增加,所以 A错 B对。由于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

5、分方向的加速度使得分速度逐渐增加,所以速度逐渐增加,由于合外力方向在变,所以不可能作直线运动,所以答案:为 BD 考点:曲线运动条件、分运动与合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曲线运动条件、分运动与合运 动,并利用条件判断轨迹,以及利用分运动判断合运动 如图所示,斜面上有 m1、 m2两个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1和2,两物体间用一根轻质弹簧连接。现在 m1、 m2和弹簧一起沿斜面减速上滑,在上滑过程中, m1和 m2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1 2 B 1 2 C 1 2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若两者在运动过程中 m2 的加速度小

6、于 m1 的加速度,则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则 m1 的加速度为 ,而 m2 的加速度为,通过代入特殊值法判断,例如 M1=M2=1Kg,角度为 45,弹力 F=1N,利用 a1=a2,则代入求得 1 2 ,因此选择 B。 考点:受力分析 点评:本题考察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通过数学公式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果。本题说明数理结合对数学能力的要求很重要 质量为 1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现对物体施加一个大小变化、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 F,使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力 F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为使物体在这 3s内发生的位移最大,力 F的变化情况应为图中的答案: D

7、 试题分析:当 F至少要 2N,物体才会运动 。通过 v-t图像可知,如下图: ,根据 v-t图像所围面积可知,面积最大,则位移最大,根据上图可知面积最大的为 D,因此位移最大的为 D。 考点: v-t图像 点评:本题考查了 v-t图像的面积的含义 如图所示,水平面 B点以左是光滑的, B点以右是粗糙的,质量为 m1和 m2的两个小物块,在 B点以左的光滑水平面上相距 L,以相同的速度向右运动,先后进入表面粗糙的水平面后,最后停止运动。它们与粗糙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静止后两个小物块间的距离为 x,则有 A若 m1 m2,则 x L B若 m1 m2,则 x L C若 m1 m2,则 x

8、L D无论 m1、 m2的大小关系如何,都有 x 0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进入粗糙水平面 B右侧后,加速度都为,且初速度一样, 所以两者到达 B的位移一样,所以无论m1、 m2的大小关系如何,都有 x 0。 D对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本题巧妙之处在于匀减速距离虽然一样,但是潜意识会以为间距不变,实际上最容易犯此错误。 某工厂的储气罐因违反操作规程而爆炸。事故发生时,小张位于图中的甲地,先看到发出的火光, 5s后才听到爆炸声,小李位于乙地 ,则是在看到火光10s后才听到爆炸声。设声速大小为 v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储气罐位于图中 A K

9、、 N方块区 B M、 N方块区 C O、 M方块区 D O、 J方块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爆炸声应来源于与观测者为中心的一个圆形区域上,两者交点即为可能发生地,图中交点在 N或者 K区域,即 A答案:正确。 考点:运动的描述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运动知识,通过它来确定目标位置,其实就是要找出轨迹交点。 如图所示,虚线为静电场中的等势面 1、 2、 3、 4,相邻的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其中等势面 3的电势为 0 V。一带正电的点电荷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运动,经过 a、 b点时的动能分别为 26 eV和 5 eV。当点电荷运动到某一位置,其电势能变为 -8 eV时,此时它的动能应

10、为 A 8 eV B 13 eV C 20 eV D 34 eV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动能定理 , 根据题意则说明,则 则粒子总能量为 ,所以电子势能为 -8eV,则动能为 20eV,答案:为 C 考点:电场力做功 点评:本题考查了通过动能定理、利用电场力做功求电势能,并结合能量守恒定律求解某种能量。 如图所示,斜面上有 a、 b、 c、 d四个点, ab bc cd,从 a点正上方的 O点以速度 v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它落在斜面上的 b点。若小球以速度 2v仍从 O点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它落在斜面上的 A b与 c之间的某一点 B c点 C c与 d之间的某一点 D d点 答案:

11、A 试题分析: 假设没有斜面,则若以 2v初速度水平抛出,如图,则应该落在红线末端,但是由于斜面存在降低了下落高度,下落时间小于假设,根据自由落体规律,下落点应介于 bc之间,因此答案:为 A 考点:平抛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抛运动与数学几何知识结合的情况。平抛这类问题常常见到与数学几何图形紧密联系的问题。 关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有 A这两个力可以同时做正功 B这两个力不可以同时做负功 C这两个力可以一个做正功的同时另一个做负功 D这两个力可以一个做功的同时另一个不做功 答案: ACD 试题分析:将两个磁铁,异名磁极相对,则同时释放时,两者相互吸引,即同时做正功

12、,若按住一个,则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若两者以相反方向的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则各自先减速后回头加速,所以可以都做负功,或者其中一个有相反方向的初速度,则可以一个做正功,另一个作负功,所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不确定,与条件有关,综上所述,答案:为 ACD 考点:做功 点评:本题考查了关于对做功的理解:做功与作用力、位移、以及两者夹角都有关系,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无关。 搬运工人沿粗糙斜面把一个物体拉上卡车,当力沿斜面向上,大小为 F 时,物体的加速度为 a1;若保持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为 2F时,物体的加速度为 a2,则 A a1 a2 B a1 a2 2a1 C a2 2a1 D a2

13、2a1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前后两次的加速度分别为: ,假设摩擦力为零, a2 2a1,但是由于摩擦力存在,根据数学特殊值法可知 a2 2a1则因此 D 答案:正确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受力分析,利用数学不等式变可以得出结果。 如图所示, a、 b、 c是一条电场线上的三个点,电场线的方向由 a到 c, a、b间的距离等于 b、 c间的距离。用 a、 b、 c和 Ea、 Eb、 Ec分别表示 a、 b、 c三点的电势和电场强度,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Ea Eb Ec B a b c C a-b b-c D Ea Eb Ec 答案: B

14、试题分析:电场线的方向代表电势降低的方向,电场线疏密代表电场强弱,所以 A错。由于不知电场线是否分布均匀,所以不知电场是否为匀强电场,所以CD均无法判断,所以答案:为 B 考点:电场线的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场线的性质,通过电场线疏密以及电场线方向来判断电场强弱和电势高低。 如图所示, B是竖直平面内四分之一圆周轨道的最低点,由于圆轨道的动摩擦因数是变化的,小球沿轨道从 A到 B的过程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在小球从A到 B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不变 B重力的功率逐渐减小 C摩擦力的功率逐渐增大 D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不变 答案: AB 试题分析:在运动过程中,由

15、于是匀速圆周运动,所以根据 可知,向心力大小不变。根据 ,由于夹角从 0变为 90,所以重力功率减小,AB均对。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与速度方向始终相反,即夹角为 180,由于不同位置支持力不一样,所以摩擦力也不同,即功率不同,所以通过上述分析CD错。 考点:匀速圆周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分析,由于题目中指明是匀速圆周运动,所以支持力时刻变化,即摩擦力大小时刻变化,通过公式便可得知结果。 实验题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的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 2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 s。从比较清晰的

16、点起,每 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 a 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2)平衡摩擦力后,将 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 a与砝码盘中砝码的总重力 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砝码总重力 F( N) 0.196 0.392 0.588 0.784 0.980 加速度 a( m s-2) 0.69 1.18 1.66 2.18 2.70 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 3中作出 aF 图线(画在答题纸上) ( 3)根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 aF 图线不经过原点,主要原因是_ 。

17、答案: .16 计算 F时忘记加入砝码盘的重力,使图象向左平移 试题分析:( 1)根据逐差法并通过 ,即加速度为 0.16 m/s2 ( 2)绘图数据如图 ( 3)数据表明,当 F=0时,就有加速度,说明平衡摩擦过度,或者计算 F时忘记加入砝码盘的重力。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并考察了这个过程中的摩擦力处理以及数据处理。 填空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依次有三盏交通信号灯 L1、 L2和 L3, L1与 L2, L2与 L3各相距 400m。每盏信号灯显示绿色的时间间隔都是 20s,显示红色的时间间隔都是 40s

18、,信号灯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匀速向前行驶,设汽车到达距 L1 200米处时为 t=0时刻,且已知汽车的速度大于 3m/s,则汽车能不停顿地依次通过三盏信号灯的最小速度是 _m/s,最大速度是_m/s。答案: .5 15 试题分析:红灯持续时间是 40s。三盏灯没有任何时候的同时绿灯的,所以车速不可能是无限大,所以最快的情况下,车通过 L3时的绿灯是通过 L1时的绿灯的 下一次绿灯。从 L3刚变成绿灯到通过 L1时的时间间隔是 80s,这样的速度是 1000/80=12.5m/s。 依题意 其中 m、 n都是非负整数。要使得 v有解,又要使得通过三灯的时间小于等于 150s.解不等

19、式,再取允许的 v的最小值,即最大速度为 15m/s。 考点:数理结合 点评:本题考查了通过题意的到信息,并结合数理不等式求出满足题意的速度条件。本题难度很大,题意很难读懂,因此很难建立等式求解。 有一静电场,其电势 U随坐标 x的改变而变化,变化的图线如图 1所示,试在图 2中画出该静电场的场强 E随 x变化的图线(设场强沿 x轴正方向时取正值,场强沿 x轴负方向时取负值)。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 U=Ed,通过图像的斜率求得第一阶段电场强度为,第二阶段的电场强度为 ,第三阶段为,绘图如答案: 考点: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 点评:本题通过匀强电场的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从而绘出图像。 在光滑

20、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 F 甲 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 F 乙 推这一物体,当恒力 F 乙 作用时间与恒力F 甲 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 24J,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 F 甲 做的功等于 _J,恒力 F 乙 做的功等于 _J。 答案: ,18 试题分析:设加速的末速度为 v1,匀变速的末速度为 v2,由于加速过程和匀变速过程的位移相反,又由于恒力 F2作用的时间与恒力 F1作用的时间相等,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有 解得 v2=-2v1根据动能定理,加速过程 匀变速过程 根据题意 故 W1=6J W2=18J 考点:动能定理 点评:

21、本题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出速度关系,结合动能定理建立等式关系求解。 如图所示 ,物块 A放在木板上, 当缓慢抬起木板的一端, 使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 分别为 30,37、 45时,物块 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 10N、 12N、 10N,则物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_。 答案: 试题分析: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应该处于运动状态,即应该用 45计算。所以。 而当倾角 30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大小为 Ff1 mgsin30 两者联立则 考点:受力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求法,立意较新。通过受力分析结合摩擦力的特点求解。 一水平放置的水管,距地面高 h 1.8m,

22、水管的横截面积 S 2.0cm2。水从管口处以不变的速度 v 4m/s 源源不断地沿水平方向射出,设出口处横截面上各处水的速度都相同,并假设水流在空中不散开,不计空气阻力。则水流稳定后,在空中的水共有 _m3。 答案: .810-4 试题分析:水从管口射出后做平抛运动,则 求得 t=0.6s 水流稳定后在空中水的体积为 考点:平抛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抛运动,并借助数学 V=SL求水的体积,通过平抛运动求出水的抛体时间,则属于简单问题 一个质量为 m的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冲上倾角为 的斜面,沿斜面上滑,然后又下滑回到斜面底端。已知物 体从最高点下滑到斜面底端的时间为由底端上滑到最高点时间的 2

23、倍,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_ 。 答案: .6 tan 试题分析:物体上升时, 则加速度 下落回来时 则加速度为 根据题意则 v-t图像为: 说明 , ,联立上式则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通过 v-t图像求得计算结果。 在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 ”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钩码的重力提供了对弹簧向右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 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 1)一同学通过实验,把测得的 6组数据描点在如图 2所示的坐标图中。请你对图象作适当的处理(在答题纸上的图

24、象上处理),求出弹簧的原长是_m,劲度系数为 _N/m。 ( 2)该同学实验时,使弹簧处于水平状态。弹簧水平放置做实验与竖直悬挂相比较, 优点是: _; 缺点是: _ 。 答案: (1)0.1;25 (2) 优点:避免了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缺点:弹簧与桌面间存在摩擦 试题分析:( 1)根据胡克定律 ,则倾斜程度为劲度系数,横坐标截距为原长,即可求出答案: ( 2)描点如图 ( 3)水平放置优点是避免了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缺点是存在摩擦力等因素 考点:胡克定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胡克定律的理解,通过图像数据求得劲度系数以及原长等因素。 计算题 如图所示,质量 M =10kg,倾角 =

25、37的斜面体 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斜面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04。一质量 m =2kg的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沿斜面下滑 2m时物体的速度为 v =2m/s,此过程中,斜面体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求: ( 1)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 ( 2)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小。 答案:( 1) 1.6N ( 2) 118.8N 试题分析:( 1)对物体: a=v2/2s=4/22=1m/s2 mgsin37-f = ma, f=10N 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 N= mgcos37=16N 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 = N sin37-f cos37= 9.6-8=1.6N ( 2)地面对斜面的支

26、持力 =Mg N cos37 f sin37=100+12.8+6=118.8N 考点: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 点评:本题通过受力分析并利用正交分解,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 如图 1 所示, A 和 B 是真空中两块面积很大的平行金属板、加上交变电压,在两板间产生变化的电场。已知 B板电势为零,在 0 T时间内, A板电势 UA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 2所示,其中 UA的最大值为 U0,最小值为 -2U0 。在图1中,虚线 MN表示与 A、 B板平行且等距的一个 较小的面,此面到 A和 B的距离皆为 L。在此面所在处,不断地产生电量为 q、质量为 m的带负电微粒,微粒随时间均匀产生出来。微粒

27、产生后,从静止出发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设微粒一旦碰到金属板,就附在板上不再运动,且其电量同时消失,不影响 A、B板的电压。已知在 0 T时间内产生出来的微粒,最终有四分之一到达了 A板,求这种微粒的比荷( q/m)。(不计微粒重力,不考虑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 试题分析: 加速阶段的加速度 在 T/4时刻发射的粒子恰好到达 A板 则减速阶段的加速度 a2=2a1,用时 t=T/8 考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匀变速运动,由于电压有周期性,所以粒子有匀加速或者匀减速阶段,应分段考虑 在倾角为 的斜坡上,某同学骑在自行车上,刚好能在不踩踏板的情况下使自

28、行车沿斜坡匀速向下行驶。现在他骑着自行车以某一速度沿此斜坡匀速上行,已知在 t时间内,他踩着脚蹬板转了 N圈(不间断地匀速蹬),又已知自行车和人的总质量为 m,自行车链轮的半径为 R1,飞轮的半径为 R2,后车轮的半径为 R3,设上、下坡过程中斜坡及空气作用于自行车的阻力大小相等,车轮与坡面接触处都无滑动(提示 :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等于后轮边缘一点相对于轴心转动的线速度大小),不计自行车内部各部件之间因相对运动而消耗的能量。求人骑自行车上坡时的功率。 答案: 试题分析:链轮周期 T=t/N, 1=2N / t R11= R22 车前进速度 v = R32 = F=2mgsin P=Fv=2mgsin v 考点:圆周运动、功率 点评:本题通过传动装置的线速度或角速度求出自行车的速度,并通过功率公式求出骑车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