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一模)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3106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一模)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一模)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一模)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一模)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一模)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一模)理综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已知: Cu ( s) +2H+( aq) Cu2+( aq) + H2( g) H 1 2H2O2( l) 2H2O( l) + O2 ( g) H 2 2H2( g) + O2( g) 2H2O( l) H 3 则反应 Cu ( s) +H2O2( l) +2H+ ( aq) Cu2+( aq) + 2H2O( l) 的 H是 A H H 1+ H 2+ H 3 B H H 1+ H 2- H 3 C H H 1+2 H 2+2 H 3 D H 2 H 1+ H 2+ H 3 答案: A 试题分析:

2、根据盖斯定律,反应 1+ 反应 2+ 反应 3即得 Cu ( s) +H2O2( l)+2H+ ( aq) Cu2+( aq) + 2H2O( l) H= H 1+ H 2+ H 3 ,故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盖斯定律。 短周期元素 R、 T、 X、 Y、 Z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2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R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 IVA族 B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X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Y T D 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ZO4 答案: AB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相对位置, R与 X同主族和 T与 Y同主族

3、,结合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24。设 R 的最外层电子为 x,则 2x+2x+2+x+2=24,x=4,可知 R为 C, X为 Si, T为 N, Y为 P, Z为 S。 A、 C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 IVA族, A正确; B、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X( Si), B 正确;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越强,气 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T Y, C错误; D、 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2ZO4( H2SO4), D错误。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

4、素周期律。 下列实验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 Cu片放入浓H2SO4中 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Cu与浓 H2SO4反应生成SO2 B Al2( SO4) 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生成白色胶状物质 Al( OH) 3不溶于氨水 C 向某溶液中加入 KSCN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 溶液先不显红色,加入氯水后变红色 该溶液中含有 Fe2+ D 向某溶液中加入 CCl4,振荡后静置 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该溶液中存在 I- 答案: BC 试题分析: A、常温下 Cu片放入浓 H2SO4中不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产生才能刺激性的二氧化硫, A 错误; B、 A

5、l( OH) 3为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液酸,又能溶于强碱,但不溶于弱碱氨水。故 Al2( SO4) 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生成白色胶状物质 Al( OH) 3, B项正确; C、 Fe2+具有还原性,新制氯水能将其氧化为 Fe3+, Fe2+遇 KSCN溶液不变红, Fe3+遇 KSCN溶液不变红, C正确; D、向某溶液中加入 CCl4,振荡后静置,液体分层,下层呈紫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 I2, D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对于常温下 0.1 mol L-1氨水和 0.1 mol L-1醋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1 mol L-1氨水,溶液的 pH=13 B

6、0.1 mol L-1氨水加水稀释,溶液中 c( H+)和 c( OH-)都减小 C 0.1 mol L-1醋酸溶液中: c( H+) c( CH3COO-) D 0.1 mol L-1醋酸与 0.1 mol 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c( Na+) c( CH3COO-) c( OH-) c( H+)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氨水属于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NH3 NH4+OH ,故常温下0.1 mol L-1氨水,溶液的 pH0)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 Na2S2O3 5H2O流程如下。 ( 1)吸硫装置如图所示。 装置 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 A中 SO2的吸收效

7、率, B中试剂是 ,表明 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 B中溶液 。 为了使 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 A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写出两条) ( 2)假设本实验所用的 Na2CO3 含少量 NaCl、 NaOH,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室温时 CaCO3饱和溶液的 pH=10.2) 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硝酸、 AgNO3溶液、 CaCl2溶液、 Ca( NO3) 2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 pH计、烧杯、试管、滴管 序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溶解,_。 _ 样品含 NaCl 另取少量样品

8、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溶解,_。 _ 样品含 NaOH ( 3) Na2S2O3溶液是定量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测定其浓度的过程如下:准确称取 a g KIO3(化学式量: 214)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过量 KI 固体和 H2SO4溶液,滴加指示剂,用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 V mL。则 c( Na2S2O3) _mol L-1。(只列出算式,不作运算) 已知: IO3- 5I-+6H+= 3I2 3H2O 2S2O32- I2=S4O62- 2I- 答案:( 1) 品红、溴水或 KMnO4溶液 ; 溶液颜色很快褪色或指出相应试剂的正确颜色(红色

9、、黄色等)很快褪色也可得分。 ( 2分,每个 1分) 增大 SO2的接触面积、控制 SO2的流速、适当升高温度(答其中二条即可) ( 4分,每个 2分) ( 2)( 8分,每个 2分) 序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加入过量 CaCl2溶液,搅拌,静置,用 pH计测定上层清液 pH 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pH大于 10.2 ( 3) 6000a/214V 或 3000a/107V (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 2分) 试题分析:( 1) 装置 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 A中 SO2的吸收效率,若 A中SO2吸收的效率高,则进入 B中的

10、SO2速率慢, B中溶液变化就缓慢,反之则迅速,故 B中试剂能与 SO2反应且存在明显的现象,故 B中的试剂是品红、溴水或 KMnO4溶液等,若 A中 SO2吸收的效率低, B中溶液颜色很快褪色; 根据影响反应的速率的因素可知,使 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 A 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大 SO2的接触面积、控制 SO2的流速、适当升高温度; ( 2)检验 Cl 用 AgNO3溶液,检验 NaOH的存在需要利用 pH测定,即向溶液加入过量 CaCl2溶液,搅拌,静置,用 pH计测定上层清液 pH,若有 NaOH溶液存在时, pH应大于 10.2

11、; ( 3)由已知可以写出 IO3- 5I-+6H+= 3I2 3H2O、 2S2O32- I2=S4O62- 2I-可得IO3-3I26S2O32-, a g KIO3的物质的量为 ag 214g/mol, c( Na2S2O3) 6ag 214g/mol( VmL103 mL/L) =6000a/214V=3000a/107V。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实验设计。主要考查物质的检验和中和滴定。 填空题 利用碳 -碳偶联反应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之一,如: 化合物 可以由以下合成路线获得: ( 1)化合物 的分子式为 _。 ( 2)化合物 与溴的 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12、_。 ( 3)化合物 生成化合物 的化学方程式为 _;(注明反应条件)化合物 与 NaOH水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 _。(注明反应条件) ( 4)化合物 是化合物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其苯环上只有一种取代基, 的催化氧化产物 能发生银镜反应。 的结构简式为 _, 的结构简式为 _。 ( 5)有机物 与 BrMgCH2( CH2) 3CH2MgBr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类似反应 的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 (分子式为 C16H17N)的结构简式为_。 答案:( 1) C8H7Br ( 2分) ( 2) ( 2分) ( 3) ( 6分,每个化学方程式3分。错、漏条件均只得 2分,条件不重复扣分) ( 4)

13、( 4分,每个 2分) ( 5) (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 I的结构简式不难写出分子式为 C8H7Br;化合物 II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的 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3)化合物 III中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和溴原 子,观察合成路线中化合物 III和化合物 I的结构特点,不难发现化合物 III到化合物 I是醇与浓硫酸共热的条件下发生的消去反应生成化合物 I和 H2O;化合物 与NaOH水溶液共热发生取代反应,即为卤素原子(溴原子)被羟基取代,生成和 NaBr;( 4) 的催化氧化产物 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 IV中羟基所连碳原子上含有 2个氢,再结合其苯环上只有一种取代

14、基,可知 IV的结构,在铜或银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催化氧化后生成的 V的结构简式为 ;( 5)观察反应 的断键可知是化合物 I中溴原子被乙基所取代,故 与 BrMgCH2( CH2) 3CH2MgBr生成的产物 。 考点:考查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有机合成。 硝酸铈铵 ( NH4) 2Ce( NO3) 6广泛应用于电子、催化工业,其合成路线如下: ( 1)已知( NH4) 2Ce( NO3) 6受热易分解,某科研小组认为反应原理如下,请补充完整:( NH4) 2Ce( NO3) 6 CeO2 8OH + 8_; CeO2 8OHCeO2+ 4H2O+2O2。 在空气中加热( NH4) 2Ce

15、( NO3) 6,除固体颜色有变化外,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 ( 2)步骤 中,将 Ce( NO3) 3 6H2O配成溶液,保持 pH到 45,缓慢加入H2O2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氨水调节溶液 pH,得到 Ce( OH) 4沉淀。该过程中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_。 ( 3) 298K时, KspCe( OH) 4 11029 。 Ce( OH) 4的溶度积表达式为 Ksp_。 为了使溶液中 Ce4 沉淀完全,即残留在溶液中的 c( Ce4+)小于 1105 mol L-1,需调节 pH为 _以上。 ( 4)为了研究步骤 的工艺条件,科研小组测定了( NH4) 2Ce(

16、NO3) 6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硝酸中的溶解度,结果如图。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 NH4) 2Ce( NO3) 6在硝酸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_; _。 答案:( 1) NO ;产生红棕色气体 ( 4分,每空 2分) ( 2) 1:2 ( 3分) ( 3) c( Ce4+) c( OH ) 4 ( 3分) ; 8 ( 2分) ( 4) 其它条件相同时, S随 c( HNO3)减小而增大 ( 2分) c( HNO3)越小,温度对 S的影响越大或 c( HNO3)越大,温度对 S的影响越小 (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原子个数守恒、质量守恒可知,( NH4) 2Ce( NO3

17、) 6CeO2 8OH + 8NO;由于在此过程中有 O2产生,常温下, NO与 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 NO2气体;( 2)在配制过程中 Ce由 +3价升高到 +4价,作还原剂,H2O2中 O由 1 价降低到 2 价,作氧化剂,因 H2O2中含有 2个 1 价的 O,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3)沉淀 Ce( OH) 4存在的平衡为 Ce( OH) 4( s) Ce4+( aq) +4OH ( aq),故KspCe( OH) 4=c( Ce4+) c( OH ) 4; c( OH ) = =1106 , 298K时, Kw=11014 , c( H+) =1

18、108 ,即 pH=8;( 4)根据图像中曲线的走势可知,其它条件相同时,( NH4) 2Ce( NO3) 6随 c( HNO3)减小而增大;根据图像中硝酸的浓度变化结合( NH4) 2Ce( NO3) 6的曲线,可知 c( HNO3)越小,温度对( NH4) 2Ce( NO3) 6的溶解度的影 响越大或 c( HNO3)越大,温度对( NH4) 2Ce( NO3) 6的溶解度的影响越小。 考点:考查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等。 某地煤矸石经预处理后含 SiO2( 63%)、 Al2O3( 25%)、 Fe2O3( 5%)及少量钙镁的化合物等,一种综合利用工艺设计如下:

19、( 1) “酸浸 ”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 ( 2) “酸浸 ”时铝浸出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 _、 _。(写出两个) ( 3)物质 X的化学式为 _。 “碱溶 ”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 4)已知 Fe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 pH分别为 2.1和 3.2, Al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 pH分别为 4.1和 5.4。为了获得产品 Al( OH) 3,从煤矸石的盐酸浸取液开始,若只用 CaCO3一种试剂,后续操作过程是 _。 ( 5)以煤矸石为原料还可以开发其他产品,例如在煤矸石的盐酸浸取液除铁后,常温下向 AlCl3溶液中不断通入 HCl气体,可析出大量 AlCl3 6H2

20、O晶体,结合化学平衡 移动原理解释析出晶体的原因: _。 答案:( 1) Al2O3+6H+=2Al3+3H2O ; Fe2O3+6H+=2Fe3+3H2O ( 4分,每个 2分) ( 2)盐酸的浓度、反应温度、煤矸石颗粒大小、是否充分搅拌、反应时间(任写两个)( 4分,每个 2分) ( 3) CO2; Al( OH) 3 +OH =AlO2 +2H2O ( 4分,每个 2分) ( 4)加入 CaCO3调节 pH到 3.2,过滤除去 Fe( OH) 3后,再加入 CaCO3调节pH到 5.4,过滤得到 Al( OH) 3 ( 2分) ( 5) AlCl3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AlCl3 6

21、H2O( s) Al3+( aq) +3Cl( aq) +6H2O( l),通入 HCl气体使溶液中 c( Cl )增大,平衡向析出固体的方向移动从而析出 AlCl3晶体。 (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煤矸石经预处理后含成分可知,能与 HCl主要反应的为Al2O3、 Fe2O3,其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 Al2O3+6H+=2Al3+3H2O、 Fe2O3+6H+=2Fe3+3H2O ; ( 2)影响酸浸因素有盐酸的浓度、反应温度、表面积(煤矸石颗粒大小)、是否充分搅拌、反应时间等; ( 3)酸浸后的溶液呈酸性,一方面是剩 余的 HCl,另一方面是 Al3+3H2O Al( OH) 3+3

22、H+、 Fe3+3H2O Fe( OH) 3+3H+的水解呈酸性,加入 CaCO3后与其 H+反应生成 CO2;因 Al( 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液酸,又能溶于强碱,向沉淀中 加如碱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 OH) 3 +OH =AlO2 +2H2O; ( 4)根据 Fe3+、 Al3+沉淀的 pH可知,使 Fe3+沉淀时, Al3+离子 不能沉淀,故应将 pH调至到 3.2,为了获得产品 Al( OH) 3,则需要 Al3+离子完全沉淀,故将pH调至到 5.4,在第二步调节 pH之前,应用过滤的方法将 Fe( OH) 3除去;( 5) AlCl3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通入 HCl气体溶于水电离出 Cl ,使溶液中 c( Cl )增大,平衡向析出固体的方向移动从而析出 AlCl3晶体。 考点:考查化学工艺流程图。主要考查有离子方程式、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调节溶液的 pH值除杂、沉淀溶解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