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四川省成都高新区高三 11月统一检测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 B利用丁达尔效应可检验雾霾是否为胶体 C NxOy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D推广燃煤脱硫技术可以减少 SO2形成酸雨 答案: C 试题:芳香烃是指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最简单的芳香烃是苯,故 A正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和浊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因此利用丁达尔效应可检验雾霾是否为胶体,故 B正确;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但 NxOy组成未知,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故 C错误;燃煤脱硫 ,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向空气中的排放,减少 SO2形成酸雨,故
2、D正确。 考点:元素及其化合物 已知下列实验事实 Cr2O3固体既能溶于 KOH溶液得到 KCrO2溶液,又能溶于硫酸得到 Cr2(SO4)3溶液; 向 KCrO2溶液中滴加 H2O2溶液,再酸化,可得 K2Cr2O7溶液; 将 K2Cr2O7溶液滴加到淀粉和 KI的混合溶液中,溶液变蓝。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 KCrO2中 Cr元素为 +3价 B实验 证明 Cr2O3是两性氧化物 C实验 证明氧化性: Cr2O72- I2 D实验 证明 H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答案: D 试题:化合物 KCrO2中 K和 O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 1价和 -2价,因此 Cr元素为 +3价, A正确
3、; Cr2O3固体既能溶于 KOH溶液得到 KCrO2溶液,又能溶于硫酸得到 Cr2(SO4)3溶液,则根据氧化铝的性质可类推 Cr2O3是两性氧化物, B正确;将 K2Cr2O7溶液滴加到淀粉和 KI的混合溶液中,溶液变蓝,这说明反应中有单质碘生成,因此 K2Cr2O7是氧化剂,其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单质碘的,故 C正确;向 KCrO2溶液中滴加 H2O2溶液,再酸化,可得 K2Cr2O7溶液。在反应中 Cr元素的化合价从 3价升高到 6价,失去电子,因此 KCrO2是还原剂,则双氧水是氧化剂,故 D错误。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已知 A、 B为单质, C为化合物, ,能实现上述转化关系的是 若
4、 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 A可能是 Na 若 C的溶液遇 Na2CO3放出 CO2气体,则 A可能是 H2 若 C的溶液中滴加 KSCN溶液显红色,则 B可能为 Fe 若 C的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 B可能为 Cu A. B. C. D. 答案: B 试题: A、 B为单质 , C为化合物, A、 B、 C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强碱溶液电解不生成金属单质,则 A不可能是 Na,故错误; C的溶液遇 Na2CO3,放出CO2气体,则 C可能为 HCl,电解盐酸生成氢气和氯气,则 A可能是 H2, B可能是 Cl2,故正确; C的溶液中滴加 KSCN
5、溶液显红色,则 C为 FeCl3,但电解其溶液不能生成 Fe,则若 A为 Fe、 B为氯气,前后矛盾,故错误; C的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C可能为 CuCl2,电解其溶液生成 Cu和氯气,所以 A可能是 Cu, B可能为 Cl2,故正确。 考点: 无机推断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A过量的 Fe粉中加入稀 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 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稀 HNO3将 Fe氧化为 Fe3+ B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该钾盐是 K2CO3 C Al箔插入稀 HNO3中,无现象,说明 Al箔表面被 H
6、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浓氨水呈碱性 答案: D 试题:过量的 Fe粉中加入稀 HNO3,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滴入 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 A错误;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气体为二氧化碳,则盐为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则该钾盐是 K2CO3或 KHCO3,或二者都有,故 B错误; Al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NO、硝酸铝和水,观察到气泡冒出,故 C错误;浓氨水中存在 NH3 H2O NH4+OH-,碱遇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浓氨水呈碱性,故 D正确。 考点:实验方案的评价 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CuSO4溶液和 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7、,用石墨电极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溶液 pH随时间 t变化的曲线如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极产物一定是 Cl2,阴极产物一定是 Cu B BC段表示在阴极上是 H+放电产生了 H2 C整个过程中阳极先产生 Cl2,后产生 O2 D CD段表示阳极上 OH一 放电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产生了 H 答案: C 试题: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CuSO4溶液和 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石墨电极进行电解,阳极先是氯离子放电,然后是溶液中的 OH-放电,电极反应式分别是 2Cl-2e- Cl2、 4OH-4e- 2H2O O2。阴极首先是铜离子放电,然后是溶液中的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为 Cu2 2e
8、- Cu、 2H 2e- H2。由于硫酸铜和氯化钠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根据图像可知,电解分为 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解氯化铜,第二阶段是电解硫酸铜溶液,第三阶段相当于是电解水,故A错误; BC段表示在阴极上是铜离子放电产生了铜,故 B错误;整个过程中阳极先产生 Cl2,后产生 O2,故 C正确; CD段表示电解水,故 D错误。 考点:电解原理的应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同温同压下, H2(g) Cl2(g) 2HCl(g)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 H不同 C一定条件下, 0.5 mol N2和 1.5 mol H2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NH3气,放热
9、 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 3H2(g) 2NH3(g) H =-38.6 kJ/mol D一定条件下 4 HCl(g) O2(g) 2Cl2(g) 2H2O(g) ,当 1 molO2 反应放出 115.6 kJ热量,键能如表所示,则断裂 1 mol H-O键与断裂 1 mol H-Cl键所需能量差为 31.9 kJ 答案: D 试题:吸热反应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能量,放热反应中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能量,故 A错误;根据盖斯定律,反应热只与反应始末状态有关,与反应的条件无关,故 B错误;合成氨反应是可逆的,所以 0.5molN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应该大于 19.3kJ
10、,故 C错误; 1 molO2 反应放出 115.6 kJ热量,即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4 HCl(g) O2(g) 2Cl2(g) 2H2O(g), H=-115.6 kJ/mol,根据 H=反应物键能总和 -产物键能总和可知, D正确。 考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利用反应 6NO2 8NH3 7N2 12H2O构成电池的方法,既能实现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 放,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化学能,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流从右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电极 B为使电池持续放电,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阴离子交换膜 C电极 A极反应式为: 2NH3-6e- N2 6H D当有 4.4
11、8LNO2(标准状况 ) 被处理时,转移电子为 0.8mol 答案: C 试题:该燃料电池是以氨为燃料,在反应中氨失去电子,作电池的负极,右边进入空气,得到电子,作为电池的正极,电池中,电流总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向电池的负极,故 A正确;该燃料电池持续放电时,在电池的负极消耗 掉氢氧根离子,而在电池的正极生成氢氧根离子,在正极生成的氢氧根离子应该从右向左移动,以保证负极有足够多的氢氧根离子参与反应,因而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阴离子交换膜,故 B正确;电解质溶液呈碱性, A极反应式为: 2NH3-6e-+6OH- N2 6H2O,故 C错误; 1mol二氧化氮转移 4mol电子,当有 4.48LNO2(标
12、准状况 ) 被处理时,转移电子为 0.8mol,故 D正确。 考点:燃料电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pH相等的 CH3COONa、 NaOH和 Na2CO3三种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c(NaOH) c(CH3COONa) c(Na2CO3) B 0.1 mol/L的 NaHA溶液,其 pH 4: c(HA-) c(H ) c(H2A) c(A2-) C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NaX和弱酸 HX混合后的溶液: c(Na ) c(HX) c(X ) c(H ) c(OH ) D pH 11的 NaOH溶液与 pH 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答案: D 试题: PH相等的 CH3C
13、OONa NaOH Na2CO3三种溶液:强碱 NaOH中 OH-完全电离,其余是盐类水解呈碱性,则相同 PH下, c( NaOH)最小,谁弱谁水解 ,比较醋酸和碳酸: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则水解程度相反:醋酸根碳酸根,在相同浓度的 CH3COONa和 Na2CO3下,水解程度大的,氢氧根浓度大,PH高,则在同等 PH下, c( CH3COONa) c( Na2CO3) c( NaOH),故 A错误;若组成该盐的酸为强酸,溶液的 PH值应为 1,实际上溶液的 PH为 4,说明该酸为弱酸,盐为强碱弱酸盐,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导致溶液呈酸性;电离: HA- H+A2-;水解: HA-+H2O H2
14、A+OH-, A2-+H2O HA-+OH-少, c( A2-) c( H2A)则,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所以, c( H+) c( A2-),电离与水解程度都不大,所以, c( HA-)最大, c( HA-) c( H+) c( A2-) c( H2A),故 B错误;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NaX和弱酸 HX混合,若 c(H )c(OH ),则 HX的电离程度大于 NaX的水解程度,则 c( X-) c( Na+) c( HX) c( H+) c( OH-),故 C错误; pH 11的 NaOH溶液与 pH 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醋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故 D正确。 考点
15、: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N2O5是一 种新型硝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以下反应: 2N2O5(g)4NO2(g) O2(g)H 0, T1温度时,向密闭容器中通入 N2O5,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t/s 0 500 1000 1500 c(N2O5)/(mol L-1) 5.00 3.52 2.50 2.50 A 500 s内 N2O5分解速率为 2.9610-3mol L-1 s-1 B 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 K1 125 C 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 K1, 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 K2,若 T1 T2,则 K1K2 D达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
16、 1/2,则再次平衡时c(N2O5) 5.00 mol L-1 答案: C 试题: 500 s内 N2O5分解速率为 (5.00-3.52)mol/L500s=2.9610-3mol/( L s),故A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得: 1000 s时达平衡,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分别为 2.5 mol L-1、 5.0 mol L-1、 1.25 mol L-1,则 K1 (NO24O2)/N2O52 125,故 B正确;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所以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对该反应来说就是是个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越正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就
17、越大,反应物的浓度就越小,所以平衡常数就越大。因此 T1T2,则 K1K2,故 C错误;达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 1/2,即增大了压强,假如平衡不发生移动, c(N2O5)是原来的 2倍,也就是 5.00 mol/L.而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逆向移动, c(N2O5)增大,所以 c(N2O5) 5.00 mol/L,故 D正确。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向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的离子方程式 : 2ClO- CO2 H2O=2HClOB用铜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2Cl- 2H2O Cl2 H2 2OH- C 50 mL 1mol/L的
18、 NaOH溶液中通入 0.03 mol H2S: 5OH- 3H2S HS- 2S2-5H2O D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 Mg2+ 2HCO3- Ca2+ 2OH- CaCO3MgCO3 2H2O 答案: C 试题: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的离子方程式为: Ca2+2ClO-+CO2+H2O=CaCO3+2HClO,故 A错误;用铜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反应为 Cu+2H2O Cu( OH) 2+H2,故 B错误; 50 mL 1mol/L的 NaOH溶液中通入 0.03 mol H2S, NaOH和 H2S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5:3,离子方程式为:5OH- 3H2S HS- 2
19、S2- 5H2O,故 C正确;氢氧化镁溶解度更小,石灰水过量时,应生成氢氧化镁而不是碳酸镁,故 D错误。 考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短周期主族元素 W、 X、 Y、 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 4:3, Z原子比 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W、 X、 Y、 Z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 W X Y Z B W、 Y、 Z的电负性大小顺序可能是 Z W Y C Y、 Z形成的分子一定为极性分子 D WY2分子中 键与 键的数目之比是 1:1,且与 SiO2分子互为等电子体 答案: B 试题:短周期主族元素 W、 X、 Y、 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20、 W、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 4: 3,由于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故 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4,处于第 A族, X的 最外层电子数为 3,处于第 A族,原子序数 X大于 W,故 W为 C元素, X为 Al元素, Z原子比 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 4,故 Z的核外电子数为 17,则 Z为 Cl元素, Y的原子序数大于铝元素,小于氯元素,故 Y为 Si或 P或 S元素。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 Al Y Cl C,故 A错误; Y若为 S元素,则电负性 Z W Y,故 B正确;若 Y、 Z形成的分子为 PCl3,则不是正四面体构型,故 C错误;WY2分子为
21、 CS2,分子结构式为 S=C=S,双键中含有 1个 键、 1个 键,故 键与 键的数目之比 1: 1, 故 D错误。 考点:元素周期律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 pH 1的溶液中: K 、 Na 、 SO42、 IO3-、 I- B在 0.1 mol L-1 Na2CO3溶液中: Al3 、 K 、 NO3-、 SO42 C 0.1 mol/L的 NaNO3溶液: H+、 Fe2+、 Cl-、 SO42- D在 c( H )/c(OH-) 10-12的溶液中: K 、 Na 、 ClO-、 NO3- 答案: D 试题:酸性溶液中, IO3-、 I-发生氧化还原
22、反应,不共存,故 A错误;铝离子和碳酸根不共存,故 B错误;酸性环境中,硝酸根能氧化亚铁离子,故 C错误;c( H )/c(OH-) 10-12的溶液呈碱性,碱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互不影响,故 D正确。 考点:离子共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乙烯的结构简式: CH2CH2 HF的电子式: HClO的结构式: HOCl 基态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 基态 Cr的价电子排布式: 3d44s2 斜长石 KAlSi3O8的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 K2O Al2O3 6SiO2 A B C D 答案: D 试题: 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CH2CH2,碳碳双键不能省略,故错误; HF是共价化合物,分子中不存在离子键,
23、F 原子与 H 原子之间形成 1 对共用电子对,故错误; HClO的结构式: HOCl ,正确; C的原子序数为 6,价电子排布为 2s22p2,故基态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错误;全充满或半充满是最稳定的,所以基态 Cr的价电子排布式: 3d54s1,故 错误; 斜长石 KAlSi3O8的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 K2O Al2O3 6SiO2。 考点:物质结构 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原子晶体中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稀有气体形成的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干冰晶体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中均存在阳离子,但金属晶体中却不存在
24、离子键 A B只有 C D 答案: B 试题: 原子晶体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晶体,同种元素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键,不同原子之间形成极性键,如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晶体中 Si-O键是极性键,故错误; 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故错误; 干冰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晶体,升华时分子间距增大,属于物理变化,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没有破坏化学键,故错误;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氯化铝,故错误; 离子晶体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金属晶体是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形成,不存在离子键,故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
25、键与晶体结构 已知 33As、 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As Cl P B热稳定性: HCl AsH3 HBr C还原性: As3- S2- Cl- D酸性: H3AsO4 H2SO4 H3PO4 答案: C 试题: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 As P Cl,故 A错误;热稳定性: HCl HBrAsH3,故 B错误;单质的氧化性 Cl2 S As,所以阴离子的还原性: As3- S2- Cl-,故 C正确;酸性 H2SO4 H3PO4 H3AsO4,故 D错误。 考点:元素周期律 对下图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A不是同分异构体 B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相同
26、C均能与溴水反应 D可用红外光谱区分,但不能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答案: C 试题:二者分子式相同,都是 C10H14O,且二者结构不同,所以是同分异构体,故 A错误;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可能相同,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可能是 8,故 B错误;左边物质含有酚羟基,能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右边物质中的双键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醛基能和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羧基,故 C正确;红外光谱区分化学键或原子团,核磁共振氢谱区分氢原子种类及不同种类氢原子个数,氢原子种类不同,所以可以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故 D错误 .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 性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H4Cl和 CaC2都是离子化合物 B由碳氮原
27、子形成的某种化合物比金刚石还坚硬,其主要原因是碳氮键比碳碳键更长 C因为液态氟化氢中存在氢健,所以其分子比氯化氢更稳定 D若 A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m,则同周期 A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可能为m+10 答案: A 试题: NH4Cl和 CaC2都是离子构成,属于离子化合物,故 A正确;氮元素非金属性更强,碳氮键键能更大键长更短,故 B错误;氢键不是化学键,只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影响化学性质,故 C错误;若 A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m,则同周期 A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m+1、 m+11、 m+25,不可能是 m+10,故D错误。 考点:物质结构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 B 试题: CS2中含有
28、2个 键,没有孤对电子,则 键为直线形分子,结构对称,为非极性分子,故 A错误; ClO3-中含有 3个 键,含有 1个孤电子对,为三角锥形,故 C错误; S原子最外层有 6个电子,与 6个 F原子完全成键,形成 6个 键,故 B正确; SiF4中含有 4个 键,为 sp3杂化, SO32-中含有 3个 键,含有 1个孤电子对,为 sp3杂化,故 B正确 考点:晶体结构 下列对一些实验 事实的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实验事实 理论解释 A SO2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 SO2是电解质 B 白磷为正四面体分子 白磷分子中 PP 间的键角是 10928 C 1体积水可以溶解 700体积氨气 氨是极性分子
29、;可与水形成氢键;且与水反应 D HF的沸点高于 HCl HF 的键长比 HCl 的键长短 答案: C 试题: SO2溶于水导电是 SO2和水反应的生成物亚硫酸电离出的离子导致的,所以亚硫酸是电解质, SO2是非电解质,故 A错误;白磷分子中 PP 间的键角是60,故 B错误;氨分子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使氨极易溶于水,故 C正确;HF中由于存在氢键,所以其沸点高于氯化氢的,和键长无关,故 D错误。因此正确的答案:是 C。 考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1 mol丙烯酸中含有双键的数目为 0.1NA B常温常压下, Cu-Zn原电池中,正极产生 1.1
30、2 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应为0.1NA C一定条件下定容容器中充入 3molH2( g)和 1 mol N2( g)发生反应: H2( g) + N2( g) 2NH3( g); H= -QkJ/mol,当该反应放出 0.25QkJ的热量时,容器中的氢分子数共有 2.25 NA D在 50 g质量分数为 46%的乙醇水溶液中,含有的氢原子总数为 3NA 答案: C 试题:丙烯酸分子中含有两个双键,则 0.1 mol丙烯酸中含有双键的数目为0.2NA,故 A错误;常温下, 1.12L气体小于 0.05mol,转移的电子数少于 0.1NA,故 B错误;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消耗 3mol氢气
31、,放出 QKJ的热量,则当反应放出 0.25QkJ的热量时,消耗 0.75KJ的热量,容器内剩余的氢分子数为 2.25 NA,故 C正确;在 50g质量分数为 46%的乙醇水溶液中,含有氢原子总数应该是乙醇含有的氢原子数加上水分子含有的氢原子数,所以应大于 3NA,故 D错误。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实验题 ( 12分)某化学活动小组设计如图所示 (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实验装置,以探究潮湿的 Cl2与 Na2CO3反应得到的固体物质。 ( 1)写出装置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写出试剂 Y的名称: 。 ( 3)已知: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后,测得 D 中只有一种常温下为黄棕色的气体
32、,其为含氯氧化物。可以确定的是 C中含氯化合物 (盐 )只有一种,且含有 NaHCO3,现对 C的成分进行猜想和探究。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存在两种成分: NaHCO3和 ; 假设 2:存在三种成分: NaHCO3和 、 。 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可不填满 )。 限选实验试剂和仪器:蒸馏水、稀 HNO3、 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 AgNO3溶液、试管、小烧杯。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1:取 C中的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蒸馏水至固体溶解,然后将所得溶液分别置于 a、 b试管中。 步骤 2: 情况 : 情况 : 步骤 3: ( 4)
33、D中黄棕色的气体化学式为 。 答案: )4HCl(浓 ) MnO2 MnCl2 Cl2 2H2O (2)饱和食盐水 (或饱和氯化钠溶液 ) (3)NaCl; Na2CO3、 NaCl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2:向 a试管中滴加 BaCl2溶液 若无明显现象,证明固体中不含碳酸钠 若溶液变浑浊,证明固体中含碳酸钠 步骤 3:向 b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 若溶液变浑浊,结合步骤 2中 ,则假设 1HNO3溶液,再滴加 AgNO3溶液 成立;结合步骤 2中 ,则假设 2成立 (4) Cl2O 试题:( 1)实验室制备氯气,结合装置分析可知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4、为: 4HCl(浓) +MnO2 MnCl2+Cl2+2H2O;( 2)实验制备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需要用饱和食盐水除去;( 3)在装置C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后,测得 D中只有一种常温下为黄红色的气体(含氯氧化物) C中含氯元素的盐只有一种,且含有 NaHCO3假设存在两种成分,为 NaHCO3和 NaCl;假设存在三种成分,应还有未完全反应的 Na2CO3,即是NaHCO3、 NaCl和 Na2CO3步骤 2中向 A试管中滴加适量 BaCl2溶液,是检验产物中是否有 Na2CO3,回答该小题时要结合最后的结论, a应为证明固体中不含 Na2CO3, b应为证明固体中含 Na2CO3,不能颠倒
35、步骤 3应是检验氯离子,应向 B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加 AgNO3溶液,若溶液变浑浊,证明固体中含有 NaCl;假设一:存在 NaHCO3和 NaCl;假设二:存在 NaHCO3和NaCl、 Na2CO3;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2:向 a试管中滴加 BaCl2溶液 若无明显现象,证明固体中不含碳酸钠 若溶液变浑浊,证明固体中含碳酸钠 步骤 3:向 b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HNO3溶液,再滴加 AgNO3溶液 若溶液变浑浊,结合步骤 2中 ,则假设 1成立;结合步骤 2中 ,则假设 2成立 ( 4) C中有 0.1mol Cl2参加反应装置 C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后,测得 D中只有
36、一种常温下为黄红色的气体,若假设一成立,反应为Cl2+Na2CO3NaHCO3+NaCl+X,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计算判断氯元素化合价为 +1价:可推知 C中反应生成的含氯氧化物为 Cl2O。 考点:物质性质验证的实验设计 填空题 ( 6分)室温下,将一元酸 HA的溶液和 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起始浓度 /( mol L-1) 反应后溶液的 pH c( HA) c(KOH) 0.1 0.1 9 x 0.2 7 ( 1)由实验 写出 HA的电离方程式是 。 ( 2)以下各空均选填 “、 ”。 实验 反应后的溶液中: c(A-) c(HA) 0.1m
37、ol L-1 室温下,将 pH 3的 HA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 10倍后,溶液的 pH 4 室温时,向等体积 pH a的盐酸和 pH b的 HA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 a 答案: 试题:( 1)物质的量浓度体积相等 HA 和氢氧化钾混合,二者恰好反应生成盐,混合溶液呈碱性,说明生成的盐是强碱弱酸盐,则 HA是弱酸;( 2) KA是强碱弱酸盐,其溶液呈碱性,要使酸碱混合溶液呈中性,则酸应该稍微过量,即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应稍大于 0.1mol/L,根据物料守恒可得: c(A-) c(HA) 0.1mol L-1;室温下,将 pH 3的 HA溶液进行稀释,稀释过程中, HA的
38、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削弱氢离子浓度的减小程度,则稀释到原体积的 10倍后,氢离子浓度大于原浓度的 , PH 4;室温时,向等体积 pH a的盐酸和 pH b的 HA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 HA稍微过量,但因为 HCl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HA是弱电解质,微弱电离,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大于 HA, a室温时,向等体积 pH a的盐酸和 pH b的 HA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 a b。( 3) 20 mL 0.1 mol/L NaA溶液与 10 mL 0.1 mol/L HCl溶液混合后,得到等浓度的 NaA、 NaCl
39、和 HA的混合溶液,溶液呈酸性,溶液呈酸性,则 NaA的水解程度小于 HA的电离程度,故 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Na ) c(A-)c(Cl-) c(H ) c(OH-)。 考点: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 ( 10分)一氧化碳是一种用途相当广泛的化工基础原料。 ( 1)利用下列反应可以将粗镍转化为纯度达 99.9%的高纯镍:,则该反应的 H 0(选填 “ ”或 “ ”)。 ( 2)在高温下一氧化碳可将二氧化硫还原为单质硫。已知: C(s) O2(g) CO2(g) H 1 -393.5kJ mol-1 CO2(g) C(s) 2CO(g) H 2 172.5kJ mol-1
40、 S(s) O2(g) SO2(g) H 3 -296.0kJ mol-1 请写出 CO除 SO2的热化学方程式 。 ( 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制取氢气的反应为: CO(g) H2O(g) CO2(g) H2(g),已知 420 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9.0。如果反应开始时,在 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CO 和 H2O的物质的量都是 0.60mol, 5min末达到平衡,则此时 CO的转化率为 。 ( 4)下图是一种新型燃料电池 ,它以 CO为燃料,一定比例的 Li2CO3和 Na2CO3熔融混合物为电解质,图 2是粗铜精炼的装置图,现用燃料电池为电源进行粗铜的精炼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
41、 A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 要用燃料电池为电源进行粗铜的精炼实验,则 B极应该与 极(填 “C”或 “D”)相连。 当消耗标准状况下 2.24LCO时, C电极的质量变化为 。 答案:( 1) ( 2) 2CO(g) SO2(g) S(s) 2CO2(g) H -270kJ mol-1 ( 3) 75% (4) CO-2e- CO32- 2CO2 D 增加 6.4g 试题:( 1)反应 Ni( s) +4CO( g) Ni( CO) 4( g)为化合反 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 H 0;( 2)根据盖斯定律,反应2CO+SO2=S+2CO2的焓变 = H1- H2- H3=-
42、270 kJ mol-1;( 3)设 5min末消耗 COamol/L,则: CO(g) H2O(g) CO2(g) H2(g), 初始量( mol/L): 3 3 0 0 变化量( mol/L): a a a a 5min末( mol/L): 3-a 3-a a a K= =9.0,解得 a=2.2.5mol/L,故 CO的转化率 = 100%=75%;( 4) CO具有还原性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CO2,电极反应式为: CO-2e-+CO32-2CO2; 因 A为负极, B为正极,粗铜精炼时,粗铜作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故选: D ; 由 CO-2e- CO32- 2CO2可知,当消
43、耗标准状况下2.24LCO时,反应转移 0.2mol电子,则 C极上析出 6.4g铜。 考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 9分) X R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 X Y Z W R 相关信息 能形成7价的化合物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熔化时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通常状况下能形成短周期中最稳定的双原子分子 焰色反应为黄色 最外层有二个未成对电子,无正价 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 1)基态原子 X的核外电子所处最高能层的能层符号是 。 ( 2) Z的氢化物的电子式 ,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是 ,元素 Z、 R的气体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是 , Z的
44、氢化物易液化,原因是 。 ( 3) R的某种氢化物 C有 18个电子,工业上利用电解 KHSO4水溶液所得的产物与水反应制备 C。电解 KHSO4水溶液时(该条件下 部分电离),阳极反应式是 ,阴极反应式是 ;已知 1mol 与水反应得到C时转移了 2 mol e-,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 ) M (2) , SP3 NH3H2O, NH3 分子间有氢键,增加了分子间作用力 (3) 2H+2e-=H2 S2O82-+2H2O=H2O2+2HSO4- 试题: X R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 X能形成 +7价的化合物,则 X为Cl; Y是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熔化时并不滴落,好象有一
45、层膜兜着,则 Y为Al; Z通常状况下能形成短周期中最稳定的双原子分子,则 Z为 N; W焰色反应为黄色,则 W为 Na; R最外层 有二个未成对电子,无正价,则 R为 O。( 1)基态氯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中最高能层的能层符号是 M;( 2) Z是氮元素,其氢化物是 NH3,电子式为: ;其中心原子氮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是 SP3;元素 Z是 N、 R是 O, O的非金属性强于 N,则气体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是 NH3H2O; NH3易液化,原因是 NH3 分子间有氢键,增加了分子间作用力;( 4)电解 KHSO4溶液时,阳极反应式是 2HSO4-2e-=S2O82-+2H+,阴极氢离子放电
46、生成氢气,阴极反应式是 2H+2e-=H2; 1mol S2O82-与水反应得到 H2O2时转移了 2mole-, S元素被还原为 +6价,还生成 SO42-,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82-+2H2OH2O2+2HSO42-。 考点: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 11分)( 1)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NaF C2H4 Na2O2 Ba(OH)2 CO2;只含有极性键的是 ,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是 。 ( 2) C、 N、 O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某氧化物 MO的电子总数与 SiC的相等,则 M为 (填元素符号 )。 MO是优良的耐高温材料,其晶体结构与 NaCl晶体相
47、似。 MO的熔点比 CaO的高,其原因是 。 ( 3)纯铜在工业上主要用来制造导线、电器元件等,铜能形成 1和 2价的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基态 Cu2 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如图是铜的某种氧化物的晶胞示意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CuO高温易转化为 Cu2O,其原因是 。 答案:( 1) ( 2) NOC Mg MgO和 CaO均属于离子晶体, Mg2 半径比 Ca2 小, MgO中离子键强,晶格能大,故熔点高。 (3) Ar3d9或1s22s22p63s23p63d9 第四周期 B族 CuO Cu2O中 Cu的 d轨道为全充满状态,较稳定。 试题:( 1) NaF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