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本溪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选择题 商朝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不包括 A商朝是商部族位于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B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外服制度 C弥漫着神权色彩 D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 D 公元 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国事家愁涌上心头,挥笔写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成 “国破 ”的直接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五代十国混战 D陈桥兵变 答案: A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C门下省
2、 中书省 尚书省 工部 D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答案: D 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答案: B 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一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 “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
3、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设 “三衙 ”,收精兵 B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C派文臣做州郡长官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答案: C 有学者指出: “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中朝 B宋代设立枢密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 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D元朝废除三省制,只设中书省 答案: B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答案: B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
4、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 C 万历初年,内阁首府张居正当权时, “部权尽归内阁 ”,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这件事反映的是 A说明张居正擅权专恣 B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 “借尸还魂 ”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提高,权利日益增大 答案: D 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B C D 答案: B 在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中,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平定七国之乱
5、 颁布 推恩今 分封同姓王 削夺王国封地 A B C D 答案: D “汉承秦制 ”,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 B郡县制度 C刺史制度 D皇权独尊 答案: C 汉武帝倡导 “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 “周政 ”,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答案: D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 C 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了分裂割据,
6、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答案: A 姓氏起源一书对 “宋 ”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 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 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 “宋 ”为姓,乃成宋姓。从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答案: B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7、。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答案: B 春秋时期,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答案: C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答案: B 柳宗元
8、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 “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 D “夏商周汉封建 (封邦建国 )而延,秦(朝)郡邑而促 ”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A没有看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功绩 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 D没有指出秦的暴政 答案: C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 “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度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答案: B
9、 有学者指出 :(西汉 )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 ,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 ,于是采取了一种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 “斑马式 ”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中外朝制度 B刺史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 D 综合题 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 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 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皇帝完全掌握军政大权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 ,公侯之田方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礼记 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10、。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成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 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思考: (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依据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 “周天子先贬其爵 ”后 “削其地 ”? ( 3分) (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分)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
11、何积极作用? (6分 ) 答案:( 1)分封制。 因为被分封的诸侯不按期朝见天子。 (3分 ) (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分)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 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
12、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 “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 “行中书省 ”。元史 地理志中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
13、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 2分) ( 2)材料二北宋 “尽夺藩镇之权 ”中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分) (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分) (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设置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 5)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分) 答案:(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使分工更加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分) ( 2)措施:收精兵,建立禁军、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 3分) 削实权,派文臣做州郡长官; 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 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分) 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2分) ( 4)作用是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是专 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分) ( 5)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