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33236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0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0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0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0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0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选择题 史记一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此书体例的特点是 A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 B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C秉笔直书历史事实 D以时间顺序记述历史 答案: D 伏尔泰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评价: “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 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 ”这个事件是 A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B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D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答案: B 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

2、织的建立,反映了 A反殖、反霸是时代的主题 B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 答案: C 1945年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的战争不同, “不仅是占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 ”战后体现这一言论的事件是 A雅尔塔三国首脑会议 B美国对欧洲援助计划 C “北约 ”“华约 ”对峙 D东西两个德国的形成 答案: D 20世纪 30年代,苏联的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允许私人经营中

3、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答案: C 1911年,伦敦居民约翰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这一现象的最终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 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 D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答案: A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对 “新的、不同类型 ”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答案: D 1789年

4、法国三级会议上,掌玺大臣巴朗登致词说: “诸位先生们,你们要愤然摒弃这些危险的改革,公众利益的敌人想要把这些东西和好的、必要的改变混为一谈 ” 文中所说的 “公众利益的敌人 ”和 “危险的改革 ”分别是指 A特权等级代表、增加赋税 B第三等级代表、实行宪政 C资产阶级代表、建立共和政体 D雅各宾派、推行恐怖政策 答案: B 1957年 7月 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 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 抱着狐狸精当美女 ,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 极力宣传 “人民公社化 ”运动 B “包产到户 ”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

5、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答案: C 鲁迅说,近代中国 “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C新旧风俗互相交织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 答案: B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 ”材料中的 “国初 ”是 A西汉初年 B唐朝初年 C北宋初年 D明朝初年 答案: C 子日: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孔子强调的是 A宇宙就是 “我 ”的产物 B掌握自然

6、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 C天人合一的观点 D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夫以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官取其一, 私取其十,稻人安得足食,公廪安得广储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794年) 材料二: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盖酿成经济组织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依地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

7、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知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4年) 材料三: 材料四: 100年来中国大陆乡村建设 第三阶段是 19451978年,这一阶段的乡村建设使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基础空前加强,遗憾的是经常走向极左,给无数的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第四个阶段是 19782003 年,这一阶段的乡村建设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在保证国家工业化的前提下准许农民获得有限的自由发展空间。 李昌平回首乡建一百年,有待我辈新建设 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中期存在着什么严重

8、问题?结合材料,并联系唐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其原因。 (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国民党 “民生主义 ”的内涵和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 3)据材料三,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哪一时期实施的土地政策?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土地政策是如何继承发展孙中山 “平均地权 ”思想的 ( 4)材料四中说:中国大陆乡村建设在第三阶段的 “经常走向极左 ”,其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第四阶段的 “农民获得有限的自由发展空间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两个阶 段的乡村建设又有什么共同作用? ( 5)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国国情而言,对民生问题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答案:

9、 ( 1)问题:农民生活困难,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唐德宗实行两税法;但两税法并不限制土地兼并(或两税法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地主又隐瞒土地财产,逃避、转嫁赋税负担。 ( 2)内涵: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目的:避免土地被少数人控制,避免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作用:(扶助农工政策)(或新民生主义)有利于调动工农大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积极性。(或调动了农 民革命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展) ( 3)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土地制度;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

10、土地。(或满足了农民的土地愿望) ( 4)最突出的表现:人民公社化运动(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可各给 1分);主要原因: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作用:都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 5)解决土地问题、保证农民利益是中国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土地问题,保证农民根本利益, 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反之则必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日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棉花)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

11、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元朝)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摘自辍耕录 材料二 上海原是中国的 一个普通县城,自 1843年通商开埠以来,在短短数十年间快速成长为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东亚著名之都会。在这一历程中,租界的建立,西方企业的设立,这些所谓 “外国的气力 ”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上海在短时期内崛起以及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则与周边地区拥有的深厚资源有关。可以说,上海的成长是借助、利用或调集了全国而主要是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在以往

12、的社会环境中,则是构筑 “农业文明的基础 ”,至近代被组合到上海后,才发生了变化。 ( 1)分析松江自元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的原因。 ( 2)概括指出 19 世纪中后期 上海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试分析其社会历史原因。 答案: ( 1)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或棉花的广泛种植);先进棉纺织工具和印染色技术的传播(或黄道婆改进、传授棉纺织工具和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棉纺织品质量高,市场需求大)。 ( 2)变化:不断半殖民地化;(由普通县城)快速成长为现代化大都市(东亚大都会)。 原因:列强的侵略(开辟为通商口岸及租界的建立);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思想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传入;中国近代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全国尤其是江南的各种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