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河南省郑州智林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选择题 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了电视剧贞观长歌,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答案: D 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B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主义思想 D其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答案: C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仁 ”的学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有教无类 ” “贵贱有序 ” A B C D 答案: A 重视或发展民
2、本思想的思想家有 孔子 孟子 王阳明 黄宗羲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 A “夫盈宇宙者,无非物 ” B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 C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 D “天,有形之大者也 ” 答案: C 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崭新思想命题的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答案: A 关于孟子、荀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完全背离了孔子的思想 C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冲突 D都是战国形势的产物 答案: A 墨子在生活作风上,提倡俭朴实用的主张是 A尚贤、尚同 B虚无、逍遥 C
3、严刑峻法 D节葬、节用 答案: A 关于孔子,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的学说都以 “仁 ”为核心 B他们的学说之间有继承与发展关系 C黄宗羲全面批判前三人的思想 D他们的学说都表达人文主义要求 答案: C 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 “伤人了没有 ”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A克己复礼 B性善主张 C仁者爱人 D兼爱主张 答案: C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答案: D 某思想家说: “我之
4、出而仕也,为天下,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 ,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 ;而诸侯六排 ,大夫四排 .后来鲁国大夫越级用六十四人在庭院奏乐舞蹈 ,孔子对此非常愤怒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答案: D 顾炎武的某些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一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即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 “祸
5、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答案: C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 A私塾 B太学 C书院 D县学 答案: B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所持的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答案: C 就论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而言,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当是 A古籍的记载 B实物史料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答案: B 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公元前 230年的某一天,一官员上朝见到嬴政后高呼大王 B公元前 220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
6、买上等良马 C公元前 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军事和监察 D公元前 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小篆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 答案: C 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哪个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A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 B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 C “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 D “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 答案: D 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 “陛下 ”的情
7、景。“陛下 ”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 “陛 ”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 “陛下 ”的侍卫者转达。 “陛下 ”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 C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其理论来源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 B 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全盘否定 B两者对 “理 ”的认识有巨大差别 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
8、重要作用 D都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答案: A 汉初 “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采用 “无为而治 ”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答案: D 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 “经世致用 ”,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答案: C 导致明清之际产生 “活跃儒家思想 ”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外,还有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答案: C 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答案: C
9、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 “君权神授 ”、 “天人感应 ”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 “奉天承运 ”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答案: B 汉武帝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答案: B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回答: (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8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
10、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分) ( 2)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2分) 而墨家学派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原因何在?( 2分) ( 3)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分)它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 4分) 答案:( 1)孔子、孟子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2)道家主张 “清净 ”“无为 ”。在一个新王朝初建之时,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的战乱,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为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往往采取 “无为 ”而治的 主
11、张,与民休息,因此道家思想得以实施。 墨家成为显学的原因是社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 3)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 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大都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虽然这些思想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但最主要的是 “百家争鸣 ”形成了一种思想自由潮流。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20分)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帝王。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封
12、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6分 ) 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 2分) (2)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统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2分)唐太宗在构建 “和谐社会 ”方面的思想是什么?( 2分) 请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2分) (3) 材料一:贞观政要卷八: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 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
13、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一一毛泽东选集 材料一中,唐太宗否定秦始皇 .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秦始皇 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 原则是什么 (4分 ) (4) 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 2 分) 答案: (1)秦始皇: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新纪元 唐太宗: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繁盛时期 康熙帝: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秦始皇: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 唐太宗强调 “存百姓 ”的思想。 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 3)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开创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制度。 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标准: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