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 10月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历史。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 “杏亭 ”的景点讲解: “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但在中国,也几经变迁,一变为汉代经学,再变为宋明理学,三变为经世致用之学。宋明理学发展相对于汉代经学最主要的变化是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答案: D 北宋经学家石介在中国论中说: “乃有巨
2、人名曰佛 ,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老聃本是中国人,石介连他也说成 “自胡来入我中国 ”意图是 A宣传文化兼容,促进文化融合 B佛道夷狄化,以抵制其传播 C削弱佛道冲击,重建儒家独尊 D激发民族复仇,服务开疆拓土 答案: C “ 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 ,流行海内 ,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 ,以李斯为才力 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 ,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 ” 这是明末都察院官员的一封弹劾疏,其怒而弹劾,显然是因为被弹劾者 A遵循崇实致用忽视气节义理 B倡导婚姻自主违背纲常道义 C挑战正统思想,混淆视听
3、 D鼓吹专制集权不利社会进步 答案: C 观察图 4、图 5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答案: A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批判,包含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 男女平等 人民主权 工商皆本 实行 “众治 ” A B C D 答案: C 明清时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反思和批判旧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言论能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有 以天下为己任 凡为帝王皆贼也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无民而君不立 A B C D 答案:
4、C 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 “不夺农时 ”、 “不违农时 ”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 “耕田 ”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陈 昱 椤方 疤焓敝 恕绷形 谒钠 暗厥浦 恕薄案 裰 恕敝糜谄淝啊矫髑迮 髦 校叭恕敝 鞴勰芏 磺康鞯焦 永疵挥械母叨取庵直浠 饕 醋杂 /p A天人关系认识深化人本主义觉醒 B生产发展、技术水平进步 C人口剧增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弱 D农书官方化,科学精神锐减 答案: B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社会环境的影响 B受到西
5、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 A 正史中各代烈女的数字:唐书 54 人;宋史 55 人;元史 l87 人;明史 “不下万余人 ”。从中国婚姻家庭史这几组数据反映的信息有 宋以后我国婚姻观渐趋保守 政府重视纲常教化 元明妇女追求个性与气节 儒家以 “理 ”杀人 A B C D 答案: C 梁启超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佛教华严宗有 “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的说法,其与中国知识线接触的哲学文化生成应是 A魏晋玄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6、 D船山理气论 答案: B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 C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 D 中国哲
7、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A黄帝 B孔子 C老子 D周公 答案: C 孟子的 “仁政 ”是对孔子 “仁 ”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把孔子 “仁 ”的思想具体化 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关系 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明天人之分 ” A B C D 答案: A 古籍记载:战国时期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答案: B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C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答案: D 顾炎武说: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 B “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哲学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实,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本体,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流的,还有信众庞大的民间哲学。 ”(刘宗迪中国文化的主流)依据你
9、所了解的史实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和民间哲学分别应是 A儒学和道学 B儒学和佛学 C道学和佛学 D理学和儒学 答案: B 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君权神授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 B 综合题 ( 28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4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
10、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 “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 “心 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喜和王守
11、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分)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3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 “天下之大害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分 ) 材料四 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以来,孔子思想在中国一直是国家的主流思想。 l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由盛转衰,中国一些学者反思后认为,是孔子思想造成
12、了中国的落后。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更激烈地提出: “打倒孔家店 ”。孔子的声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跌到了谷底。 孔子在中国声望达到百年来最高点 (新华网 ) ( 5)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以来孔子声望 “跌到了谷底 ”的主要因素 (4分 ) 材料五 韩国不仅现代化程度较高,也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政府不仅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 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而且通过风俗礼仪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6)据材料概括韩国政府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这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
13、启示?( 4分) 答案:( 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 2分)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分) (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 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6分) ( 3)朱熹:主张 “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 “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2分)二者没有本质差别。( 1分)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 “理 ”,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2分) (
14、4)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2分)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 “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3分) ( 5)人们认为孔子思想是造成落后以致西方入侵的原因之一; (2分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1分 )建国后文革的冲击等。 (1分 ) ( 6)态度:全方位宣传儒家文化;利用儒家文化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 (2分 ) 启示:将传统文化融人到现代化建设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分 )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韩非)主张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
15、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故曰: “威不两错。 ”又曰: “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 ”故曰: “制不二门。 ”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请回答: ( 1) 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比,相同 的主张是什么?适应了怎样的时代发展要求?( 5分) ( 2) 材料二比材料一又有哪些重要发展,其积极意义何在?( 6分)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
16、,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学校 ,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 ,其意不仅此也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 录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 补天 的 抱道君子 ,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 掘墓人 ” ( 3)黄宗羲对中国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 这种设计的历史缺陷何在?造成这种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6分 ) 答案:( 1)同: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分)适应时代: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确立和巩固封建统治,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发展农耕经济的需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及 经济发展。( 4分) ( 2)发展:鼓吹天人感应;一方面强调君权神授,为皇权专制确立神学依据,另一方面要求天子循天道,施仁政,有利限制君权,抑制暴政。对巩固大一统和稳定统治秩序有积极作用。 ( 3)政治设计:扩大相权,限制君权;学校议政决断是非;历史缺陷:实质是修补封建专制,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 缺陷根本原因: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未成长为真正的阶级力量。 ( 1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 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 材料二 宋代,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 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书院允许学生中途转换教师。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四大书院是以理学家及心学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他们一致反对以追逐科举及第为直接目标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的德性。书院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以自学为基础。书院提供充分的书籍条件。教师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读书和研究学问方法的指导。教师指导主要采用答疑方式。宋代问世的 “语录 ”,多半是师生之间质疑或解答问题的记录,是研究各个
19、学派思想的重要资料。间亦讲学,事先均备有 “讲义 ”。书院倡导学生、师生、师友之间开展学术争辩,学术上的争论并不影响彼此情谊。 请回答: ( 1)概括两汉与宋代教育的共同特点,相对于封建官学,书院教学的有哪些优势?( 7分) 材料三 江南是明清中国科举应试教育最发达的地区,科举功名之盛,甲于天下,但是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出科技人才最多的地区,明清江南虽然为功名而苦读者数量众多,但是从明清史籍中可见到更多的人读书并不是为功名,而是为以后从事工、商、医(生)、幕(友)、讼(师)乃至农业等工作,他们所受的教育以识字教育及计算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方式上也并非与 科举应试教育一样,而是使用不同的
20、教材,不同的方法。 迟至明朝后期,即使是在科举成功的人士中,也有许多人努力学习各种实用知识,以致明清江南科技人才辈出,数量为全国之冠。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突破了蔑视 “蛮夷 ”的传统的自大心理,对此时期传入的西洋科技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反应,徐光启就是其杰出代表。 ( 2)明清时期江南教育较前代出现哪些变化?分析的变化原因?( 9分) 答案: (1)共同特点:官学与私学并行;儒家思想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为封建政治服务;为后代教育奠基;(答对 3 点 3 分)书院优点:打破地域限 制,入学条件宽松;重在培养品德;教学方法自由,立足自学、质疑,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带动学术发展传播;尊师爱生,师生关系融洽;(答对 4点 4分) (2)科举应试教育以儒经理学为教材、八股文写作为重点;变化原因是明清强化统治,八股取士。( 2 分)实用教育得到发展,面向大众;内容为基本读写算,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3分)变化原因: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对劳动力要求提高;经济繁荣,为教育、读书奠定物质基础; “经世致用 ”的社会思潮推动;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传统科技如珠算发展;科举竞争激烈,读书人转向实学)(任答 4点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