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33294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 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选择题 宋人邢 m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 C 1925年 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 994人, 10月增加到 3000人,年底发展到 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 “草市 ”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 71个市镇,明代达 316个,清代增至 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

3、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 “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 18世纪后期到 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 20%上升至 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 1801年的 15个增长到 1891的 63个。从 1820年到 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 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 10年。 -摘编

4、自阿萨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12分) (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答案:( 1)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 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6分 )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

5、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6分 )来源 :学 *科 *网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 )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4分 )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 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 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

6、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 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 1523家,其中有 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 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 344亿卢布,而 1940年全年只有 480亿卢布。 1942年 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 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7、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上海五国 ”机制。 2001年 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 “上海五国 ”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 16分) (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4分) (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

8、点和有利条件。( 10分) 答案:(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 5)张骞能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以(或造纸术西传大食)。 ( 6)出发点: 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西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经济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