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330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选择题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 ”的现象产生的突出后果是 A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C农民购买力低,影响市场 D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官场的一些情景,他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文官结成集团。有的学者认为,形成许多文官派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种 “谊 ”存在,如 “姻谊 ”、 “乡谊 ”、 “年谊 ”等。其中 “年谊 ”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 C同年考中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答案: C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

2、说: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 “附益之法 ” 答案: C 汉书 游侠传记载: “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五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化 D魏赵齐楚四国是恐怖势力的策源地 答案: B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该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抑儒尊法 C抑儒抑

3、法 D尊儒尚法 答案: D 下列诗句、观点或现象与当今生态文明观最为贴近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 ” B “风吹草低见牛羊 ” C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 D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答案: B 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 “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相权的不断增强 A B C D 答案: C “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 虽

4、然它始于汉制 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剑桥中国史 )材料所述的 “选拔制 ”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答案: D 以下是某校高三一班学生对理学的理解,学生甲认为: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学生乙认为:“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下言论符合学生乙观点的是 A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B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答

5、案: C 史书记载: “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 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A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商业繁荣 D交通发达 答案: A 据元史 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 “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立御史台 A行使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C为最高监察机构 D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答案: C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

6、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精耕细作 ”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答案: B 王安石于公元 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 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

7、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答案: D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受命指挥清军战船三百多艘,将领士卒三万多人从铜山港出发,乘南风之势进军澎湖、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答案: A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 “鲁人善织屦 (麻等织成的单底鞋 ),妻善织缟 ,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 ,而越人跣行 ,缟为冠之也 ,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 ,游于不用之国 ,欲使无穷 ,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

8、进行生产 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 B C D 答案: D 对下边两幅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一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一中的相权相对分散 图二反映了明朝中央政治的组成情况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不断走向衰落 A B C D 答案: C 国语 齐语载: “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 、夷、斤、幔 灾钊劳痢薄 羰汀懊澜稹薄 岸窠稹狈直鹬盖嗤 吞 鳌牍 舻贸稣庖唤崧巯嗥涞睦 肥率凳钦焦 逼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

9、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答案: A 在我国古代, “社稷 ”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社 ”指土地之神, “稷 ”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 B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 A 周襄王元年 (公元前 651年 )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 “不能废

10、嫡立庶,以妾为妻 ”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C维护宗法制度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答案: C 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制度动摇 B分封制的动摇 C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答案: B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答案: C 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民为本,而 “民本 ”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启迪作用的是 A “政在得民 ” B “民贵君轻

11、 ” C “存百姓 ”的思想 D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答案: D 就证明 “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 ”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 “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 ”的记载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 “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 ”的记载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 “牛 ”与 “耕 ”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答案: B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D 齐民要术序中载: “舍本逐末,贤

12、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 ”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答案: B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一思想主张出自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 “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鲁国史书) B尚书(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C论语 D道德经 答案: C 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13、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中 “正楷 ”的基本特点是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 B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 C规矩与放纵并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 D注重写意传神,追求 “得意忘形 ” 答案: A 综合题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 )长安中, (苏寰 )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卷 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 )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 (扬州 )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

14、,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 86 【 材料三】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 (掌管 )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 “扬一益二 ”,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 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 9 【材料四】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 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 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 同样发达

15、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 己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 默里文明的 ( 1)概括出前三则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4分) ( 2)根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4分) ( 3)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 4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6分) 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每点1分,共 5小点,任意 4点,即可得 4分 )。 ( 2)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

16、便利;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每点 2分,共 3小点,任意 2点,即可得 4分 )。 ( 3)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4分)(任意两点得 4分)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答出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即可得 6分)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

17、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 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 :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

18、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分) ( 2)柳宗元对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8分) 答案:( 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 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 3分) (答出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可得 1分)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3分) (答出 “巩固统治 ”即可) ( 2)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3分) ( 3)顾炎武反对恢复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

19、过大和国家分裂;( 4分) 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 ;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 4分)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 “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秦汉以后 “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 “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 【材料二】 北宋

20、 李成晴峦萧寺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1)列举春 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 ”中 “民本思潮 ”的表现两例( 4分),并分析这一时期 “私学文化 ”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4分) (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 “市民文化 ”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6分)。 ( 3)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 ( 2分)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 4分) 答案:( 1)表现:孔子 “仁 ”“以德治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政在得民 ”,墨子 “兼爱非攻 ”等。(答出 2点即可得 4分)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 成。( 4分,任答两点即可) (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 成长;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或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 “市民文化 ”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 “市民文化 ”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3)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或注重意境);风俗画开始出现。( 2 分) 社会风貌: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 2 分)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 2分)(答出 “文化普及 ”也可得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