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3450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 “当时我 7岁,你叔叔 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B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不可完全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 C口述历史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没有可信度 D口述历史的可信度主要依据口述者的诚信度而定 答案: B 南方之金属矿,

2、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 3年不过值 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对此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民族工业抬头的机遇短暂,南北方矿业开采均用土法 B土法开采 金属矿,是南方金属矿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C一战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举步维艰 D北方的煤矿,在一战后有的仍能坚持发展 答案: A 公元前 445年,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

3、前 367年,又以法律的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对上述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罗马调整相关法律条文的初衷是缓和社会矛盾 法律的调整实现了罗马贵族与平民权利的平等 法律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平民的要求 法律的调整反映出维护社会成员的平等是罗马法的重要社会功能 ( ) A B C D 答案: A “华表 ”,源于尧舜时期的 “谤木 ”。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 主训术记载: “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夏朝中期 “谤木 ”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 “谤木 ”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 “华表 ”,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 “华饰屋

4、之外表 ”了。由“谤木 ”到 “华表 ”的演变见证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统治加强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进步 答案: B 梦溪笔谈记载: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 殍 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 “以工代赈 ”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C 英国 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

5、选举权; 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答案: C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 “有人谗尔为康党 ”。李鸿章回答: “臣实是康党。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李鸿章为自己辩护非常高明,其高明之处在于 A承认是康党,求得慈禧宽恕 B承认是康党,为戊戌变法辩护 C把自己和康党划清界限 D以退为进,把主张变革的洋务派都牵扯进来 答案: D 有学者认为宋代正处于从特权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初始阶段。

6、下列描述南宋临安社会生活的各项史实中,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夜市直至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B白话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中下层市民 C街头讲史艺人有进士等知识分子称谓 D民间所创服饰在上流社会流行开来 答案: A 1923 年 12 月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目是:“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中国? ”结果,回答国民革命的有 725票,而其他选项的票数不足 30票。这里的 “国民革命 ”是指 ( ) A开展工人运动,夺取 全国政权 B反帝反军阀,谋求中国的统一 C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 D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答案: B 官员质问某人: “这些是你

7、的书吗 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 ”这人坚持 “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知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 ”这段对话的双方最有可能是 ( ) A伏尔泰与法国贵族 B伽利略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 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答案: C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

8、A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性本善 ”,苏格拉底也认为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治 答案: A 综合题 ( 37分)饮茶、抽烟是人们重要的消闲方式,中国也是世界上茶叶和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人好饮之(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唐玄宗年号)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学禅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材料二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材料三 楚人陆鸿渐(陆羽)为茶论

9、(即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 不饮者。 以上材料皆摘自封演(唐)封氏闻见记 材料四 明万历三年( 1575年),漳州商人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把烟种带回月港(今龙海县海澄镇)后,因烟草有 “避瘴气,毒头虱 ”之功用,且吸后容易上瘾,于是一时被传为良药而广为种植。 材料五 南靖县志(乾隆版)载: “其近地之高者,种吉贝、烟草、地瓜 ”。龙溪县志(乾隆版)载: “惟种烟草,其获利倍,故多五谷之地以与之 ”。 材料六 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是明代中后期从海外引进的重要的作物,这些作物原产美洲。新大陆发现

10、后,它们从不同的途径陆续分布于全球 ,导致引种地区人们食物构成的一场场革命和生活乃至消闲方式的重大变迁。 材料七 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之后,饮茶在英国宫廷时兴, 早先,享用茶叶的特权只属于王公和贵族,在地区分布上,也是集中在首府。 18世纪初叶,茶叶开始进入中产阶级享用的物品范围,并开始向大众饮品过渡 据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 1717年,在英国对华贸易中 “茶叶已开始取代丝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 ”。 18世纪中叶,茶叶已经从奢侈嗜好品变成英国各个社会阶层都要饮用的日用消费品, 英国人成了一个饮茶的民族。 材料六、七均摘自 转折 以早期中英关系为考察中心 材料八 在横过大西

11、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使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 为穷人从印度运来茶叶比为富人从爪哇运来胡椒要获利更多。 摘自近代工业的兴起 (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饮茶风气兴盛的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四、五,分析烟草在我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6分) ( 3)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引种中国后,给明清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12分) ( 4)根据材料七,概括饮茶习惯在英国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经济原因。( 13分) 答案: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

12、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维新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 举措 (9分 ) (2)除移风易俗之外,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在改革内容上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归纳概括二者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6分 ) 答案: (1)目的: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是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适应民族融合趋势 );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是为了学

13、习西方先进文化,促进日本的近代化。 (6分 ) 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 (3分 ) (2)内 容相似之处:变革土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4分 )作用相同之处:促进社会进步 (或 社会转型 )。 (2分 ) (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长兴学记中说他创办学堂的目的是 “夫勉强为学,务在逆乎常纬 ”。所谓 “逆乎常纬 ” 他开设的学科除了义理、考据、词章之外,还增设 “经世之学 ”。 后来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说: “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

14、亦特重焉。 ” 康有为 “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以欧美以比较证明之 ”。 材料二 默验时局,以培养人才为当务之急。 启超窃惟西国学校,种类非一,条理 极繁,而惟政治学院一门,于中国为最可行,而于今日最有用。其为学也,以公理公法为经,以希腊罗马古史为纬,以近政近世为用。 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书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教育理念。( 8分) (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梁二人办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何在。( 7分) 答案:( 1)提倡创新;学风严谨;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贯通中外;为现实服务。(四点 8分) ( 2)共同点:在治学上不拘泥于中学,同时借鉴西学。( 3分) 原因:弘扬西方民主思想,为维新变法做准备。(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