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3502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十二中高一 3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国语 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 “将耕于齐 ”,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封建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以及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范、中行氏的子孙到了齐国之后使用牛耕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材料并未指出因为这些人的反对而放弃牛耕,因此 C项不正确;虽然材料表面上体现出晋国出现牛耕而齐国未出现,

2、但实际上并没有指出范、中行氏的子孙所在具体的地点,因此无法依据这一点简单的得出 B项的结论;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牛耕,而一些地区还未出现,因此可以得出牛耕技术还不普遍的结论, D 项正确; A 项虽然表述上并无错误,但 D项更符合材料体现出的两地差异, 因此不选 A项。 考点:牛耕的出现 点评:春秋时期,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本考点还可以用下面的题目考查: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

3、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 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 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支持 C突出了企业家们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 “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可知此处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对海外扩张的需求。 A、B、 C均与材料不符,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 “

4、寻金热 ”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 “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 “光荣革命 ” D工业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故 B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

5、 D 项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与题干材料中 “开始于 ”不符,故排除。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500年至 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 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 ”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A市场因素 B军事因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答案:

6、 A 试题分析:从题干看,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说明占有了较多的市场,故 A 项正确。 考点:欧洲的崛起 点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美洲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欧洲率先向近代社会过渡。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 “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 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战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 “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7、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 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 ”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 贸易的繁盛 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 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反映的信息, “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 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 ”,这种转变的历史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故选

8、 C。 考点:荷兰的殖民扩张 点评: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荷兰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贩运世界各地的商品,有 “海上马车夫 ”之称。 从 19世纪 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 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 0 9%的 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 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 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 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的产生。 “

9、巨型企业 ”体现生产集中,而 “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 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 “军国主义 ”“轻重工业比例 ”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排除 A、 D两项;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属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能源革新,排除 B项。答案:为 C项。 考点:垄断组织的出现 点评: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的 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

10、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16世纪西班牙曾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B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 C政府滥发纸币 D与荷兰、英国的商业竞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进行了殖民掠夺,大量贵金属流入西班牙,引发了价格革命,出现了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现象。故选 B。 考点:价格革命 点评: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

11、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 “上天赋予人以光荣的职能,使他能以聪明才智大量提高自然的生产,并以尽可能小的劳力支出将它们造成舒适的、雅致的器物 这一状况是不可否认的工厂制的基础。 ”安德鲁 伍尔所说的 “工厂制的基础 ”指的是 A资金 B技术 C机器 D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从材料中 “以尽可能小的劳力支出将它们造成舒适的、雅致的器物 ”可知该 “器物 ”节省劳力,可排除 A、 D两项;从手工工场向工厂制过渡过

12、程中,由于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 C项最佳。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以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工厂制的特点是: (1)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 (3)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费尔南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 “( 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

13、有停止过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可知工业革命开展,圈地运动发生在 14、 15世纪, 排除 A项; B项说法不正确; 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腐败问题。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故 D正确。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 “公

14、共安全 ”问题, 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 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 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 “红旗法案 ”,该法案在 1896年被废除。 “红旗法案 ”的实施 A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题干时间是 1865年,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 A、 B都不对;材料主要说明由于 “公共安全 ”以法案来限制机动车的时速,它阻碍了新兴工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

15、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上院,故 C项错误。本题选 D。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点评:还可以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 资本 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 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原料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19 世纪初 )等于在世界大洋上开通了 直达火车 ,使欧洲人的活动从内海迈向远洋,开始了真正的全球时代。 ”材料评论的是哪一技术的应用 A采矿技术 B蒸汽技术 C电力技术 D无线通讯技术

16、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在世 界大洋上开通了 直达火车 ”这一关键信息,可判断是轮船的出现,轮船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是蒸汽技术的应用。故选 B。 A与 “直达火车 ”不符; C、 D分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题干时间 “19世纪初 ”不符。 考点: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点评: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社会先后在 18 世纪中期进入 “蒸汽时代 ”, 19 世纪晚期步入 “电气时代 ”,20世纪末跨入 “信息时代 ”。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 “17、 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 印度纺织品

17、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 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7、 18世纪时,英国执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但 “印度 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 ”。说明了英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国家利益。 考点:英国的

18、崛起和贸易政策 点评:高考都很重视对 “大国崛起 ”问题的考查。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 “17世纪,英国 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 ”英国 “抢占了先机 ”和 “傲视全球 ”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 的工业国 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

19、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兴起于重工业 D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正确选项是 A。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轻纺工业领域,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化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并未真

20、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第二次工业革 命产生了垄断组织,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 “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 ”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汤因比反对将某个文明当作中心,并认为比其他文明优越,对应备选项, B、 D 两项曲解作者本意, A 项不是材料所指。作者强调

21、人类不同文明的平等地位,故 C 项正 确。 考点:文明史观 点评: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 年一书中这样描述: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 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

22、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A在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体系下,人类各个文明逐渐被纳入了统一的整体 B新航路的开辟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新开路开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灾难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由材料信息可知,黄邦和认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不同文化日益融合;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故 A、 B、 D 表述正确; C项是消极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点评: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23、同时又是殖民掠夺之路。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 “商业革命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 民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15021505 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 350 万磅,骤减为不足 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 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葡萄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B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 D印度半岛战争

24、频繁,香料生产停滞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从时间 “1502 1505年 ”可以判断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情况。结合葡萄牙达 迦马开辟通往印度航线的史实,可知葡萄牙人在印度等地殖民扩张,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故选 A。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运往各地销售。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

25、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 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代某学者认为: “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 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与对外掠夺无关 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西欧的崛起主要是靠西欧内部的推动力。 A、 D都和材料表述不符,故选 B。 考点:欧洲

26、的崛起 点评:传统的观点认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非美洲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欧洲率先向近代社会过渡。本题采纳了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南宋初的陈 昱 椤分赋觯骸爸州 拢 饔胸 颉苤 币耍 晃群笾颍 蛳嗉桃陨 桑 嘧室岳 茫 治扌槿眨 瘴扌樵隆薄獗砻 /p A适时耕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 B只有勤于稼穑才能保证比较好的收成 C南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巅峰水平 D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农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 “种莳之事,各有攸序。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 ”,要求农事安排要与

27、节气相宜,不违农时,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 B、 C、 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 A。 考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点评: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汉书记载: “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

28、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 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D革新耕作工具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可知,代田法的最大特点是 “沟垄相间 ”,沟中地势较低,将农作物种植在沟中,一方面容易吸收和保留水分,另一方面也可减轻风沙的侵袭。第二年原种植地域成为垄,也可有效避免土地重复耕种肥力下降状况的发生。故选 B。 考点: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有: ( 1)从形成时间来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 ( 2)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 3)从生产

29、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 4)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 ”,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乾隆年间、洋船曾到几 ”,乾隆年间我国实行 “海禁、闭关锁国 ”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故该情景应出现在珠三角地区, D项正确。 考点:闭关锁国

30、政策 点评:清朝实行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 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提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 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期票、信用证以及后来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反映宋朝商业发展的原因是 A金融业的发展 B坊市界限逐渐打破 C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D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宋朝 “期票、信用证以及后来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

31、业的发展。 ”,说明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宋朝商业的发展。故选 A。 考点:宋代商业的发展 点评:宋朝商业革命的特点主要有:( 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商业贸易由内陆贸易为主向海洋贸易发展。( 2)纸币和信用票据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3)包买商的出现。( 4)古典市制的瓦解与近代市制的确立,城市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场由封闭转变为开放,时间、空间均不再限制。 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A反驳 “贤者 ”的错误理论 B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 答案: D 试题

32、分析: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 “本 ”是指农业, “末 ”是指工商业。 “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材料反映的是商人之事,不写进书中,说明作者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 点评:西汉 锸 椤贰 蔽杭炙价摹镀朊褚 酢贰 蹯酢杜 椤贰 鞒旃馄簟杜 椤凡 莆 泄 糯 乃拇笈 椤渲小镀朊褚 酢芳锹蓟坪又邢掠闻 瞪 椋 俏夜 执孀钤纭 钔暾 钕低车墓糯 悼蒲 鳌 /p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 下对此诗提到的 “国初 ”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

33、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领域的体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黄遵宪诗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是说清朝初年,为镇压东南沿海一带的抗清斗争,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 A、 C、 D项对这一政策的论述正确; “闭关锁国 ”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而非禁绝, B项不正确。 考点: “闭关锁国 ”政策 点评:清朝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的原因: 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客观原因:抵制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明清时期,农民人

34、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 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A、 C、 D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明朝中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

35、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 “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这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 型。 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特征。关键信息: “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与农业相结合的,是家庭副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 A、 C说法错误, B项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态 点评:中国

36、古代的手工业分为三种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 “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 “九市 ”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市长监管的夜市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商品交换场所的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这时期的

37、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材料反映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 “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范营业时间和区域, “九市 ”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市的变迁 点评:宋朝之前,县治以上的城市,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闭市后不许交易。这种对市严格的空间、时间的限制,到北宋时被打破。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B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38、 ”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排除法解答。唐代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反映了草市十分繁荣,排除 A。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反映了夜市十分兴盛,这应该是出现在宋朝之后,排除C。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也是开始于宋朝,排除 D。而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则反映了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正确选项为 B。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39、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 1、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2、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 ”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明 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 “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 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朝时期,农产品能够 “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D项正确。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

40、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荀况荀子 王制中记载: “论百工 (评论各种工匠的技术),审时事,辨功苦(精巧与粗劣),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管理工匠的官)之事也。 ”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 A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 B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C汉代手工业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 D官营手工业有专门的官府作坊,不能私自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 答案: A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周代的手工业劳动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他们既不可兼作他事,也不能改变行

41、业,甚至连劳动都须在官府作坊进行。说明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C项错误; B项无法体现; D项包含在 A项之中。故选。 考点:官营手工业 点评: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产品不投放市场。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居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雍正时一些官吏主张在广东招商开矿,雍正认为: “今若举开采之事,聚 集多人,其中良顽不一,难以稽察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况本地有司,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 ”以下各项措施与这一经济思想无

42、关的是 A重租税以困辱之 B商人不衣丝乘车 C盐铁官营制度 D扩大工商业规模 答案: D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信息, “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 ”反映了雍正帝的重农抑商思想。、 B、 C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故选 D。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这 一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综合题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请回答: (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 2) ( 2)图二反映了

43、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 8分) (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 4 分) (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 6分) 答案: (1)货币不统一。( 2分) (2)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北宋时 ,商业空前繁荣 ,贸易更加频繁 ,贸易量扩大,所需货币较大,为了便于携带交换所以出现了纸币。( 8分) (3)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分) (4)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逐渐向纸币演变。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促进

44、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6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 1)根据图一提取信息:战国时期,诸侯国有自己的货币,各国货 币不统一。 ( 2)图二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第二小问联系北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纸币产生的原因。 (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景德镇的瓷器工场已经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但受到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4)从材料所提供的几幅图片进行分析,既要注意图片的内容,又要注意文字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幅图片之间的关系。图一到图二反映了货币的发展

45、和统一;而货币的发展和统一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图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和货 币的发展 点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金属货币向纸币 “交子 ”的演变。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

46、供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 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 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 (大不列颠拥有) “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 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 “供应不会枯竭 ”吗?)英国工业革命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

47、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 “温室效应 ”。 德尼兹 加亚尔欧洲史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 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 界史 近代史 (下卷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6分) (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4分) (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5分) (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 19世纪中叶 “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5分 ) 答案: (1)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