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一 3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山东是产粮大省。远古时代,山东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 A小麦和水稻 B小麦和粟 C玉米和水稻 D玉米和甘薯 答案: B 试题分析:远古时代,中国北方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麦,南方种植水稻;玉米和甘薯原产美洲,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故 A、 C、 D均可排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其一: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其五
2、:经营方式 “ 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新的经济因素。根据题干材料, “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说明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 ”,结合地点是松江、
3、行业是丝织业,说明在明中期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说法错误;故答案:为 C。 考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明朝中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 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 “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这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两宋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 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答案
4、: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代表了中国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A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仅供官府、皇室和贵族使用,并不投放市场, 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时期。两宋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还可以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 聊城市的山陕会馆(右图)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于 1
5、743年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创建。此会馆有利于研究( ) 瓦舍发展史 清代外贸史 运河文化史 清代商帮发展史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瓦舍是宋朝城市中出现的综合娱乐场所,与题干无关。 山陕会馆是中国古代商帮的代表,侧重于国内内贸。 可从题目 “坐落于京杭大运河西岸 ”一句分析出。 说法正确。故选 A。 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点评: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
6、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消费,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故选 D。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明朝之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叶后在某些行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 “悔作商人妇 ”,而到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 “宁肯嫁与商人 ”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商品
7、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看不起商人,到明清时期的争作商人妇。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评: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一思想观念也受到冲击。 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
8、单的阐述: 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 “夜市 ”比较繁华 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 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 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 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上述甲同学的阐述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市是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汉代市的特点有: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都不符合汉代市的特点。故选C。 考点: 汉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对比
9、下面两幅图,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 A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 B “草市 ”盛行 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唐代长安城设东西两市,市、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打破经营时间限制,出现夜市。 B、C、 D图中没有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 (在)引发
10、人 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 ”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分析的是 “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 ”,只有 A项符合题干要求。地主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 ”。 B、 C、 D都是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而非动机,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 展缓慢的原因。 点评:中国古代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耕
11、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清政府固守 “重本抑末 ”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下列关于 “重农抑商 ”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 B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 C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D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明清时期仍固守重农抑商
12、,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 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重农抑商 ”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 “抑商 ”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 长。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主要表现有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在 17
13、20-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但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说法不合史实,其他各项正确。故选 B。 考点: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的发展。 点评: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迟缓、中国已经落伍的本质,认识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要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产工具、统治者的政策和观念等方面全方位认识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
14、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 “湖广熟,天下足 ”取代了 “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 “小户 ”听 “大户呼织 ”计日 受值 ” 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世界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顺应了这一趋势。 C项中的 “计日受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而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
15、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假如你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做生意赚了很多钱,之后你会首先考虑把这钱用来( ) A广置田地 B放高利贷 C兴办手工作坊 D娶妻纳妾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传统观念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主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严重影响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重农抑商 ”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 “抑商 ”政策 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有学者认为
16、,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 “选择了海洋 ”,中国 “选择了陆地 ”。 “选择了陆地 ”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 “闭关锁国 ”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世纪中后期,西方 “选择了海洋 ”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 ”则指中国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故选 C。 考点: “闭关锁国 ”政策 点评: “闭关锁国 ”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
17、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最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铁器的是( ) A管仲一书里有记载 B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出土一批铁农具 C先人们的传说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着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史料包括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文字史料由于加入了史学家的主观评价, 难免有失偏颇,如 A管仲; D山海经虽然经过实地考证,但铁矿石不等同于铁器,与题干要求不符;口述史料包括传说等,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口口相传的传说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面目。所以只有实物史料才最有力最有价值,选 B。 考点:研究历史的史料。 点评: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18、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出许多唐宋瓷器文物,某文物部门拟写的下列出土文物清单中,不 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瓷 B白瓷 C秘色瓷 D青花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注意把握题干的时间限制 “唐宋时期 ”。唐朝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 A、B、 C都有可能出现; D青花瓷元朝时期才开始出现,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还可以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中
19、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 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 C丝织品远销国外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A、 B、 C都不是明朝中叶以后纺织业出现的 “新现象 ”。故选 D。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0、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 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 “鼻环 ”说明牛已经被用于牵引耕作, “司马牛,字子耕 ”表明牛耕的出现,故选 A。 B、 C、 D项材料无法反映。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有: ( 1) “刀耕火种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 2) “石器
21、锄耕 ”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 3) “铁犁牛耕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司马迁在史记 河渠书记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漕渠 C都江堰 D白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 “蜀守冰 ”指的是秦国的蜀守李冰,该水利工程 “穿二江成都之中 ”,位于四川成都附近,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 的水利工程。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成就之一。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两千多年前,都
22、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 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主要表现在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产生,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修建。 职业商人和货币在商朝已经出现,故排除含 的选项,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点评: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注重对农业生产工具、 “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和古代经济政策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图片,设置新情
23、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 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答案: D 试题分析:精耕细作耕作模式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农业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的性别分工 男耕女织,所以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点评: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
24、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有关 “公田 ”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私田 ”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 春秋时期,井田制最终崩溃 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公田 ”即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正确; “私田 ”是奴隶主强迫奴隶开垦的荒田,归奴隶主所有,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 田制开始瓦解, 时间错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5、井田制彻底瓦解, 正确。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井田制实质的( ) A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C “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 答案: B 试题分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所以 B项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最能反映井田制的实质。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 点评: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水
26、利工程的兴修、 “男耕女织 ”式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学习,同时联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重点认识井田制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演化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 ” B “废井田,开阡陌 ” C “相地而衰征 ”、 “履亩 而税 ” 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四个选项中只有 D项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牛耕出现,是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
27、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彻底瓦解。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 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庄园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租佃制。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 “富民 ”所得,这是租佃制,明清时期它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故选 D。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从西周的
28、“田里不鬻 ”到战国时期的 “民得买卖 ”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田里不鬻 ”即土地不得买卖;战国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
29、田者无力可耕 ”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封建社会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这样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导致了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的现象。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故选 C。 考点:封建社会的土地制
30、度。 点评:为了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如北魏至唐实行的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等。由于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些措 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 “佃农所获 ,朝登陇亩 ,夕贸市廛 ”。上述材料反映了: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农产品能够 “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而这些新产品属佃农所获,联系教材
31、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并且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 C项正确。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影响表 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汉至宋南方户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而北方相反。只有晋太康元年略有起伏。户数变化主要与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有关, A、
32、B、 C答案:属其次原因或表面现象。故选 D。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 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33、)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A、D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B。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综合题 ( 22分
34、)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 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 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 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 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南京 (今河南商丘附近 )去汴河五里,河坝 (畔 ),谓之河市,五代国 (国即北宋 )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 (交通要道 )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 北宋 )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材料三:苏州 “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 “大
35、户张机为生 ”,以增殖财富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 材料四: 1、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 清 雍正帝 2、清乾隆年间规定: “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 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 3、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 村业,头白不出门。 ” 白居易朱陈村 (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6分) ( 3)材料三表明,苏州
36、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因素?( 2分)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6分) 答案: ( 1)原因: 政治的需要 军事的需要 商业的发展 交通要道人口聚集。 (每点 2分,答对 3点或以上满分,共 6分) ( 2)变化: 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草市、夜市、瓦子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控 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每点 2分,共 6分) ( 3)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2分)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制约因素: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 政策(每点 2分,答对 3点或以
37、上得 6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 原因: “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处于政治、经济的需要; “南京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 (交通要道 )”,交通要道,商贾云集。 ( 2)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唐代长安城设东、西两市,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和商业的繁荣。从城市布局看,宋代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城市功能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 ( 3)苏州丝织业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雇佣劳动关系,说明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
38、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第三小问依据材料四回答: 1、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3、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是:由传统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 18分)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孟子 .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39、” 史记 商鞅列传 材料三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四 春耕夏耘 ,秋获冬藏 ,伐薪樵 ,治官府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 , 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 , 朝令而暮改。 西汉 晃错论贵粟疏 (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 么土地制度?( 2分)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 2)材料三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
40、样的经营模式?( 2分)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6分) ( 3)根据材料四,指出农民 “卖田宅,鬻子孙 ”的原因。( 4分) 答案: ( 1)土地制度:井田制( 2分) 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 2分)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或答: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2分) ( 2)经营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 2 分) 主要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 稳定性 封闭性 脆弱性( 2分一点,答对 3点或以上 6分) ( 3)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一点 2分,答到 2点或以上 4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 “方里
41、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反映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要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 ( 2)材料三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 ( 3)材料四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原因依据材料归纳: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 , 朝令而暮改。 ”天灾、赋役繁重等因素导致农民破产, “卖田宅,鬻子孙 ”。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其一:生产规模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 “ 男耕女织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