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3511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东莞第七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参加学校运动会 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购买蔬菜水果 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 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某国议员竞选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 “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现象)。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和购买蔬菜水果是经济现象。故本题选 C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文化的含义。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现象的区别。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本基础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来解答 题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近 20年来,约有 7000条新词产生,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等,这一事实说明 ( ) A人类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人类文化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人类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人类文化先于人类实践活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类文化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故 CD项错误。题中随着

3、社会实践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反映社会实践的词语。故本题选 B项。 A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文化的产生。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用文化的产生来回答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高考出题的一个惯例。本题难度适中。 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 )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检验标准。故ABC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较小。得分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下列关于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理解正确的是( ) 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在文化交流、借鉴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竞争又排斥文化合作的过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过程中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故 项错误。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

5、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本题选 A项。 考点:对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理解。 点评: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客观要求。本题难度适中。三项组合运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 在我国现阶段,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唯一源泉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 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A B C

6、D 答案: B 试题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唯一源泉。故 项错误。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因为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 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本题选 B 项。 考点:继承传统文化。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一般根据材料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一般采用探因寻果直选法、因果优选法、因果排除法。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的是 ( ) 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

7、演变而来 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的见证。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能够证明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 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故 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的特点。 点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等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

8、征。注意包容性既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题特征。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 )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是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故 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 点评:由此题给学生拓展所谓包容性实际上就是尊重

9、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不是良莠不分,而是尊重文化的差异和个性。本题难度适中。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 ) 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 “神舟 ”系列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题是对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而我国的 “神舟 ”系列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是现代科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是特点而不是重要性。故 ABC项错误。本题选

10、D项。 考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 点评:本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比较简单,只需学生回忆书本知识,无需经过复杂的思考,在高考中不是重点。本题抓住 “重要性 ”一词。运用排除法解答即可。 下列对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理解正确的有 ( )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不同区域文化

11、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故 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对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理解。 点评:此题属于判断正误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和理解,相对来说,考查面较窄,但一般立足于易混知识的考查。 “大禹治水 ”是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这说明 ( ) A自强不息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 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B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C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D自强不息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周易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

12、题注意 “这 ”的指代性。题中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 ”说明自强不息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故 B项错误。本题选 A项。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点评:凡是选项中带有就是、已经、关键、根本、只有、才、只要、就等字眼的选项一定要注意本身说法是否正确。本题难度适中。 邓小平谈到爱国时曾经说: “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 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 ”这说明 ( )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

13、上是一致的 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故 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爱国主义。 点评:本题需引导学生注意爱国主义具有时代内涵。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到荀子的 “制天命而用之 ”,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家争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14、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答案: C 试题分析: “百家争鸣 ”属于思想运动。 “百家争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故 AB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点评: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知识点虽为小知识点,但在高考中却是个易考点,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依据所给材料判断是哪种影响因素。本题难度适中。 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 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

15、文化财富 D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故 D项错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指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本题选 D项。 考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点评:教育的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要认真复习,重点把握。关于教育知识点散落在整个文化生活的许多地方,要对这一知识进行整合。 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 “六礼 ”,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

16、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逆向思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 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题中的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故 D项错误。本题选 D项。 考点: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一般有 “不是、不属于

17、、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具有 ”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不和题意的选出来。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的答案:。也可用概念分析法、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 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 D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及人的发展都产生影响。优秀文化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文化的实质。 点评:文化的实质是文化生活的一个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内容,有利于解读和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时要着重掌握。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 ) A文化创造 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 D社会的 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故ACD项错误

19、。本题选 B项。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的再现。试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排除法,从自己最肯定的选项开始排除。 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 ( )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的 “老 ”“ 乡音无改 ”可看出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故本题选 B项。 ACD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点评:本题需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

20、默化强调空间的影响,文化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的而思想和行为。侧重于影响的过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深远持久强调时间的影响,经年累月所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侧重于影响的效果,如乡音难改。 在一次评选 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 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说明了人创造

21、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故本题选 B项。 A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点评: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爱迪生说: “我这一生行将结束。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在世的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这段话表明 A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B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C人的发展是全

22、面发展 D人的发展就是要会发明创造 答案: B 试题分析:爱迪生的话中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并以此为人类造福。 ”表明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故 D项错误。本题选 B项。A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材料型的选择题,如果考生不理解材料,那就不知道该如何选起,所以考生一定要先弄懂材料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出对应的选项。此类题型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题型。本题难度适中。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现象,自它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讲,宗教具有 协调社

23、会关系的功能、认同功能、凝聚力的功能、调节情感的功能。这说明 ( )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影响作用。而不是起决定作用。故 项错误。题中 “宗教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认同功能、凝聚力的功能、调节情感的功能。 ”表明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本题选 B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民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点评:本题是说明

24、类选择题。解答这类选择题明确提供的材料,提出问题,正确答案:隐藏在各个选项中,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材料和各选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对各选项中的解释是否符合材料提供的信息相一致。 本题难度适中。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 ( ) 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 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点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故本题选 B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尊重民族文化

25、多样性的原因。 点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考点,实质上包含着为 什么和怎么办两方面内容。理解时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本题难度适中。 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 50 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最著名的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 )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 B 试题分析

26、:教育、人口迁徙、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途径。题中 “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说明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 C项错误。本题选 B项。 A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文化传播途径 点评:关于文化传播的途径的考查往往设置一定的材料背景,仔细审读材料,依据材料判断是哪种途径很关键。还需引导学生注意文化传播的途径常常与大众传媒结合在一起考查,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同难度适中。 第 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 播,共有 16.2万观众观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 3 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 80千米内约有 50万

27、人观看了转播;第 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进行转播,其中包括网上的高清转播、手机电视等。美国 NBC 网站,视频观看者是雅典奥运会的 30倍,手机视频下载量是都灵冬奥会的 20倍。在中国,有 1.02亿观众在网上收看相关的比赛,还有1.46亿观众通过网络点播方式收看转播。全球范围 内有 7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网上频道。以上事实说明 ( ) 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 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 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

28、限性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的传媒的出现不会取代旧的传媒。故 项错误。北京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进行转播表明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 。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媒的局限性。本题选 C项。 考点:大众传媒的作用。 点评:本题让学生澄清一个认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不同难度适中。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 “浩然正气 ”,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 “讲正气 ”,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29、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指传统文化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题中 “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 “讲正气 ”,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 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 点评:本题注意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彰显出一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具有稳定性。文化又能够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所以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传统文化会随着社会生活、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综合题 材料一:近年来,

30、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 旅游成为新的文化消费热点。革命纪念地和田园、牧场成为人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新的场所,也为革命纪念地和农村当地居民开创了致富的新途径。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的意义。( 10分) ( 2)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0分) 答案:( 1)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又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有利于培育新的消 费热点,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也有利于革命老区和农

31、村经济的发展,增加革命老区和农村居民收入,这也体现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 6分) 文化塑造人生。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分) ( 2)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2分) 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 ”,强调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4分)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

32、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红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成为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第()问意义时,可以从文化对社会和人的作用两大角度回答,文 化对社会的作用可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作用可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决定组织答案:。第( 2)问谈对观点的认识。从经济决定文化肯定观点的合理性及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指出不合理之处两个角度思考即可。 考点:文化的作用;

33、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点评:意义类试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回答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一是审设问,确定答题的知识范围。二是确定答题的角度。对设问无角度限制的试题,要遵循主体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对设问有角度限制的试题,看清从哪个角度分 析说明意义。 材料一: 2012年 6月 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统一、鼓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

34、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这一民族精神。 材料二、 “韩流 ”涌入中国以来,赢得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青睐。据上海市团委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 360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学生当中,知道 “哈韩族 ”的占 80%,知道 “流氓兔 ”的占 81.9%。另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有 46.5%的中学生表示喜欢韩国的青春偶像剧, 48.2%的中学生表示喜欢欧美的 HIP-HOP、日本动漫、韩式阔脚裤。 ( 1)结合材料一,说说在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弘扬这一民族精神?( 15分) ( 2)新时期中国为什么仍然必须弘扬和培育自己的 “民魂 ”?( 5分) ( 3)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本民族传统文化

35、的创新呢?( 12 分) 答案:( 1) (1)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3分) (2)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之魂的力量,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分)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

36、谐的美好生活;( 3分) (4)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 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努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3分) (5)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 3分) ( 2)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分)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2分) ( 3)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分)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

3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分)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分) 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 “守旧主义 ”和 “封闭主义 ”,又要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 ”和 “历史虚无主义 ”。 (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族精神的弘扬和 “韩流 ”的涌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审读三个设问,确定限制的三个知识范围分别是怎样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知识点。限制知识点非常明确,在课本都有具体知识, 依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注意知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考点:怎样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知识点。 点评:本题是收敛性试题,这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 范围 (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 )、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 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