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33514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2012年 9月 10日教师节,一些同学亲手制作一些精美的贺卡送给老师。这些贺卡: A是商品,因为是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不是劳动产品 C是商品,因为原材料是买来的 D不是商品,因为没有用于交换 答案: D 试题分析: “送给 ”老师,说明这些贺卡没有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答案:选 D。 考点:商品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 “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看它是不是商品,其次看它有没有用于交换,本题贺卡不是商品的原因,就是没有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

2、 A价格 价值 B价格交换价值 C价格 使用价值 D价值使用价值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答案:是 D。 考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考查点,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比较简单,注意不要把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的基本职能记混淆。 居民的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 收入水平 消费品价格 商品的质量 商品的外观、性能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收入和物价,居民消费和收入成正比,和物价成反比,答案:是 A. 考点: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点评:本题的关键词是 “主要 ”两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那 也

3、是可以选的,因为它们也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只是不是主要因素。提示考生看题要仔细。 在图中,当某商品的价格停留在 A点或 B点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 A点形成通货膨胀,在 B点形成通货紧缩 B在 A点形成通货紧缩,在 B点形成通货膨胀 C在 A点形成卖方市场,在 B点形成买方市场 D在 A点形成买方市场,在 B点形成卖方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货膨胀是指社会上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只是某个商品的价格上升不能判断是否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是如此,因此 AB不选;某商品在A点时,这时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是卖方市场,在 B点时,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这时是买方市场,因此答案:是 C。 考

4、点:供求影响价格 点评:本题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的含义,不能以单个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来判断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此知识点比较简单,考生一般掌握较好。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针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 “姜你军 ”、 “蒜你狠 ”、 “豆你玩 ”、 “苹什么 ”、 “糖高宗 ” “油你去 ”“煤超风 ”等网络热词。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必将导致: A人们对农副产品需求量的急剧减少 B农副产品的自身价值相应增加 C人们现有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D人们对农副产品替代品的需求减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的主体词是 “农副产品 ”, “农副产品 ”是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

5、品受价格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不会导致需求量急剧减少,A错;农副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就会有所上升,因此 D错,价值决定价格,但是价格不能影响价值, B错,因此,正确答案:是 C。 考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点评:因为不同商品的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的程度不同,所以考生要根据材料首先判断材料中的商品是什么商品,是必需品还是耐用品。另外还要会判断,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如何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 品的需求量影响 ,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 。 A大、小 B没有、大 C小、没有 D小、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小,因

6、为必需品嘛,如大米,即使价格高人们也还是需要,即使价格低,人们对其需要也不会增加太多;耐用品就不同,如黄金,如果价格高,人们就会大量减少对其需求,如果价格低,需求就会大幅增加,所以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大。因此答案:是 D。 考点: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记忆理解题,只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理解。 “花明天的钱,圆今 天的梦 ”,形容的是: 、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 C、租赁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是书中的原话,属于贷款消费。 考点:消费的类型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记忆题,只要熟记即可。 人

7、们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作为某种产品的代言人,商家之所以利用名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的: A求异心理 B攀比心理 C求实心理 D从众心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要能区分这四种消费心理,求异心理是和别人不一样,攀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众是跟风随大流,求实心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货比三家,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本题商家利用名人来做广告,看中的是名人的号召力 你看人家名人都这样做了,一定是好的,你也这样做吧,因此答案:是 D. 考点: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设身处地的想想,你到超市买零食,你会买什么?会买什么品牌的?为什么?很多

8、时候,你之所以买那个品牌那个商品,不就是看了广告上明星在用么,这就是从众心理。 一头猪的价格一 路飚升,但再涨也不会比一辆小汽车的价格高。这说明了 A物以稀为贵 B价值决定价格 C供求影响价格 D商品价格总是上下波动的 答案: 试题分析:猪价会变化,是因为受供求的影响。但猪价再涨也不会比小汽车贵,是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大的商品,价格就高,正确答案:是。 考点:价值和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和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这两个考点,价值和供求都能引起价格的变动,但是价值是决定因素,供求只能是影响因素,本题考查的就是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决定 ”是个很特殊的词,我们可

9、以说供求 “影响 ”价格,但不能说供求 “决定 ”价格,因为决定价格只有 “价值 ”。 人们的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 A商品和 B商品的关系如下表,则商品中 的需求量分别是 : 关系 A商品 B商品 互为替代品 价格下跌 互补商品 价格上涨 A增加 减少 B减少 减少 C增加 增加 D减少 增加 答案: 试题分析: AB互为替代品, A商品价格下跌,则其需求上升,其替代品的需求则下降,因此 B的需求是下降,排除 AC, AB互为互补品, A的价格上涨,其需求下降,其互补品的价格下降,则 B的需求下降,因此,正确答案:是 B。 考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价格变

10、动对生活的影响这个知识点,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影响此商品的需求,而且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相关的商品有替代品和互补品两种,考生要理解这两种相关商品的含义,从而能准确判断商品间的关系。在判断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时,先判断 这种商品的需求会怎么变,然后再判断相关商品的需求的变化情况。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的是相关商品的 “需求 ”,而不是相关商品的 “价格 ”。 甲省和乙省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5.3%和 36.1%.这表明: A从收入水平来看 ,乙省城镇居民略高于甲省城镇居民 B从收入水平来看 ,甲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C从生活水平来看 ,甲

11、省城镇居民略高于乙省城镇居民 D从生活水平来看 ,乙省城镇居民略高于甲省城镇居民 答案: 试题分析: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家庭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不是衡量收 入水平的,因此排除 AB,恩格尔系数高,说明家庭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低,说明家庭消费水平高,甲省的恩格尔系数比乙省的低,说明甲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比乙省的高,答案:是 C。 考点:恩格尔系数 点评:本题特别要注意的是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值,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所以,我们只知道比值,是无从判断收入的情况的;恩格尔系数高,说明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大,说明生存资料所占的比重高,说明家庭生活水平低,相反,则说明家庭生活水平高。 在商场

12、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商品的陈列是很讲究的。例如:在鸡翅旁边陈列炸鸡调料 ,在香皂旁边陈列皂盒等。上述陈列的几组商品是: A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 B替代商品 C价值量相同的商品 D互补商品 答案: 试题分析:鸡翅旁边为什么要放炸鸡调料呢?肥皂旁边为什么要放肥皂盒呢?因为买鸡翅,很多时候可以做炸鸡翅,而炸鸡翅需要炸鸡调料;肥皂需要装在肥皂盒里,由此可见,鸡翅和炸鸡调料,肥皂和肥皂盒可以相配合来使用,他们的关系就是互补商品,答案:是 D。 考点:互补品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如果两种商品需要配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具有相似的功能,可以替

13、代使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熟记并理解了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再仔细分析材料,就可以判断材料中的商品的关系了。 纸币由国家发行,其发行量必须: A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 B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限度 C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D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D与待售商品的总价格相一致 答案: 试题分析: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其发行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的,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如果低于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下降,都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答案:是 C . 考点:纸币的流通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4、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所以其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 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 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260 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了 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 时生产 2件商品,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 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 364 B 520 C 400 D 776 答案: 试题分析:价值总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数量,去年 1件商品的价值是260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30%后, 1件商品的价值是 260( 1+30%) =200

15、元,今年甲 1小时生产的商品数量是 2件,因此,今年甲生产者 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就是 400元。答案:是 C。 考点: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的计算 点评:本题问的是价值总量,价值总量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商品数量的乘积,因此要把单价和数量先计算出来。数量很容易计算。关键是计算价值量时要注意,有的考生这里拿不准用乘法还是除法,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反比用除法。 今年 “十一 ”黄金周期间,张先生一家到海南岛去旅游。最适合张先生携带的是: A现金 B信用卡 C外汇 D支票 答案: B 试题分析:去外地旅游,携带大量现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而外汇要兑成现金才能使用,支票

16、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现金支票只能用于兑换现金,所以 最适合携带的是信用卡,既可以取款,又可以消费,答案:是 B。 考点:信用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信用卡和现金相比有什么优点,以及信用卡和支票这两种信用工具的比较,本题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理解。 商品价值量: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价值量和社 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答案:是 C。 考

17、点: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点评:考生不但要记住并理解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还要理解为什么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外汇是指: A用本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贮藏手段 B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C用本币表示的用于地区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流通手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外汇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答案:是 B。 考点:外汇的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只要熟记即可。 对货币的产生,认识正确的是: 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 有货币才能买到商品,所以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早

18、有货币才能买到商品,货币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同时产生的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由此可见,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错误,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货币的产生过程 点评:对于货币的产生,要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考虑,而不能从自己生活的经验来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是商品最早是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那时远还没有出现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 B价值 C等价

19、物 D一般等价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答案:是 D。 考点:货币的本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书本上基础知识点,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比较简单。注意不要从货币含义中理解,把货币的本质记成是 “商品 ”了。 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 150 元人民币,实际支付 40 元。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答案: A 试题分析:货币的职能有五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通常考的只有前三个。考生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果考的是 “价值尺度 ”,通常用的提示词是 “标价、价格,值多少钱 ”

20、,如果考 “流通手段 ”,通常用的提示词是 “买、购、付、花多少钱 ”, “流通手段 ”和 “支付手段 ”的区别是:流通手段是钱货两清,而支付手段是赊销,或者只和钱有关,如工资、租金、利息等。本题中的关键词是 “购买 ”,因此是流通手段,答案:是 A。 考点:货币的职能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能够把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区分开来,区分的关键是看材料中的提示词。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想象的货币 C现实的货币 D一种价值符号 答案: C 试题分析: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这时是卖家和买家的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

21、交货,自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是想象中的货币,因为这时只要让人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就可以了,不需要用现实的货币。答案:是 C。 考点: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点评:本题考查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是什么样的货币,其实考查的是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这两个职能的区分,考生都能从生活实际的角度,理解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要想象中的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这就是说: 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纸币的面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A B C D 答案:

22、 C 试题分析: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因此纸币的面值是多少,每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都是由国家决定的,但是国家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即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国家所决定不了,这个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的。答案:是 C。 考点:纸币的含义,纸币和国家的关系,纸币的发行量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不能只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点,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理解,有一些概念是书上所没有的,如纸币的“面值 ”“购买力 ”,是书本知识的延伸知识,要注意拓宽知识面。 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它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23、是因为改变了: A该商品的价值量 B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C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D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以气候为例,下雨了,露天市场 的蔬菜要降价抛售,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买菜的人少了,供过于求,货币多不值钱,价格就要下降;苹果遭遇雹灾减产,苹果的价格就要上升?为什么呢?因为遭遇雹灾,所以苹果的产量少了,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价格就要上升。时间、地域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的变化和气候类似,都是通过影响该商品的供求,从而影响该商品的价格的,因此答案:是 B。 考点:供求影响价格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供求对价格的影响,要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进行分析理解。气候、时间、地域、宗教信仰、

24、习俗等因素是通过影响供求来影响价格的,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而气候、 时间、地域、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是间接因素。 在同一时空条件下,生产同样的商品,不同的生产者有的赚钱有的赔钱,其根本原因在于: A生产技术条件不同 B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C出售产品的价格不同 D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同一时空条件下,生产同样的商品,不同生产者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的少于,多的就亏损,少的就赚钱,因此答案:是 D。 考点:个别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者的影响 点评:本题需要考生理解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

25、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在同一时空条件下,生产同样的商品,不同生产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同的,即不管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多少,在市场上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售,个别劳动时间多的,就亏了,少的,就赚了。 广东省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省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在: 增加了进口技术设备的成本 有利干提升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 可以减少 居民赴美留学、旅游的费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同样的人民币可以兑换的外币多了,这就可以减少居民赴美留学、旅游的费用,因此 正确;人民币升值

26、,也意味者本国出口到外国的商品价格升高,这样,本国商品的竞争力就低了,将不利于出口, 不正确;同时也意味着进口外国商品,所用的钱少了,即有利于进口, 不对,因为人民币升值,商品价格竞争力减弱,因此需要提高商品的质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即有利于促进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 正确。 考点: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要知道人民币升值,就是本国的货币或商品兑换的外币多了,这时有利于出国和旅游,而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对于影响,要根据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已三次提高汽油的价格。汽油价格的上涨,对汽车销量产

27、生的影响是: A汽车的销售量影响不大 B汽车销售量将会增加 C汽车销售量将会减少 D汽车的销售价格上涨 答案: C 试题分析:汽车和汽油互为互补品,汽油价格上涨,需求减少,汽车的需求也减少,因此答案:是 C。 考点:消费者的需求受互补品价格变化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互补品含义的理解,以及是否能判断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互补品的需求。本题汽车和汽油,考生很容易判断其是互补品,判断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互补品的需求,先要判断此商品的需求如何变化,然后再判断其互补品需求的变化。 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这是因为: A纸币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基本职能 B纸币发行量

28、是受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的 C流通中的纸币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D纸币的面值是不固定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是国家不能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的,纸币发行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发行过少会导致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C错。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只能执行其流通手段职能,因此 A错, D和材料没有关系。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纸币的流通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 “纸币的流通规律 ”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所以它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007

29、年 4月 10日 100美元可兑换人民币 772.9元, 2011年 10月 28日, 100美元可兑换人民币 633.65元,这说明: 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升高 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美元兑换人民币增多 人民币兑换美元增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11年 10月 28日, 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比 2007年 4月 10日兑换的人民币少,反过来说就是人民币兑换美元增多, 对 错,这说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落, 错 对,因此正确答案:是 ,是 D。 考点:外汇和汇率 点评:考生只要记住:如果用 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

30、跌落,在考试时只要比较数字即可。 上题材料也反映了: 人民币升值了 人民币贬值了 美元升值了 美元贬值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外币汇率升高,说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说明外币贬值,本币升值,上题是美元汇率跌落,说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答案:是 C。 考点:外汇和汇率 点评:考生只要记住:外币汇率升高,说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说明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只要根据题中的数字判断即可。 在资源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循环经济已成为现代一种趋势。循环经济从消费的原则看,实际上是一种: A绿色消费 B理性消费 C适度消费 D节约消费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已经点明

31、,在 “资源日趋紧张 ”条件下,循环经济已成为现代一种趋势,很显然,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关,因此实质上是绿色消费,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 A. 考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点评:本题要注意把握材料所给的提示词,由 “资源 ”“循环 ”等词语上判断出循环经济的实质。 综合题 惠州市民张先生一家在市区一小区购买了住房一套(一次性付款)。在中秋国庆黄金周,一家三口租了一辆舒适旅游车外出观光旅游,家中的杂务请保姆打理。 请简要分析张先生一家的消费类型。( 6分) 答案:( 1)张先生家一次性 购买住房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亦属于对有形商品消费和生存资料消费。( 2分) ( 2)张先生一

32、家租旅游车观光属于租赁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分) ( 3)张先生家请保姆属于劳务消费。( 2分) 试题分析:问题是简要分析张先生一家的 “消费类型 ”,先回忆书本有关消费类型的知识点,消费有三种分类方式,一是按交易类型来分,有钱货两清、租赁、贷款消费;按消费对象,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消费的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劳务消费。然后认真分析材料,材料中说“张先生一家在市区一小区购买了住房一套(一次性付款) ”,“一次性付款 ”提示我们这是钱货两清消费,住房,按消费的目的来分,是生存资料消费;按消费对象来分,是有形商品消费; “一家三口租了一辆舒适旅游车外出观光旅游 ”

33、,旅游属于享受型消费,也属于劳务消费; “租了一辆车 ”属于租赁消费; “家中的杂务请保姆打理 ”,属于劳务消费。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消费类型(按三种标准对消费进行分类)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首先要能理解知识点,其次要把知识点熟记下来,然后用材料来比对知识点,注意要按三种分类方式来分析。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生产能力的提升,家庭轿车已走入平常人家。目前我国家庭轿车需求量等于全球年产量。新近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城镇家庭中大约有 2600 万户有购车的欲望,这相当于全球汽车厂商一年的总产量。 请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家庭轿车消费增长的原因。 (12分 ) 答案: .增加收入

34、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家庭轿车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 4分) 2.商品价格影响消费。轿车价格下跌是引起汽车需求增长的原因之一。( 4分) 3.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也是引起轿车消费增长的原因。( 4 分 ) 试题分析:材料问的是 “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家庭轿车消费增长的原因 ”,本题是原因类问答题,关键词是 “消费 ”“增长 ”。经济生活书中跟消费有关的因素有:生产 生产决定消费、价格 价格影响消费、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观 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影响消费。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回答即可。先讲经济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的影响消费的因素:生产、价格、收入、消费观 点评:本题需要考生运用发散思维,把分散在书中好几框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也提示我们在记忆书本知识点的时候,要构建知识体系,要 注意间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有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记忆,以提高驾驭和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