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3517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A端午 B清明 C七夕 D元宵 答案: B 试题分析:清明节人们通常扫墓祭祖,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是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庆祝新春的延续,因此选 B.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宗法思想仍对现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家族礼仪,家庭中长子的地位和责任。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化等。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

2、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中世纪 ”是指封建社会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符合题干中 “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的说法,因此选 A。 BC是加深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了, D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3、中国无产阶级产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下表反映出这一地区在鸦片战争以后 1820 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的情况 时 期 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 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1850-1879 72 15 49 A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宗法社会完全瓦解 C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表反映出 1820 1879年广东某地居民离乡谋生,其中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的人数出现上身的趋势,说明传统农业到冲击,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 D符合题意。 A与题干反映的情况无

4、关; B与事实不符,宗法家庭观念在今天仍有影响; C时间不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时期。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点评: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表现( 1)使中国家庭 “纺 ”与 “织 ”, “织 ” 与 “耕 ”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列强操纵中国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 “出路 ”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都选择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都选择了民主共和之路 C都试图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都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三幅图片分别

5、反映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颁布, B不对,只符合辛亥革命; CD不对,洋务运动企图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 A 符合题意,三者都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考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毛泽东在 1938年写道: “八个月中,陆空 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

6、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 ”在此,毛泽东 A认为国民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 B肯定正面战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 D认为抗战即将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毛泽东在这段话中并没有提及国民政府的错误; C不对,根据时间等信息分析,此时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抗战的主战场 ,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D不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因此选 B. 考点 :抗日战争 点评: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国民党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 它粉碎了日本妄图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

7、,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 “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 ”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 20世纪 30年代 B 19世纪 30年代 C 20世纪 50年代 D 20世纪 20年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 ”应该是指 1934年中共领导人和红军主力于被迫放弃红色首都瑞金,开始长征, B 不对, 19世纪 30年代,中共尚未成立; C不对, 20世纪 5

8、0年代,新中国已经建立, D不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农村根据地蓬勃发展;因此选 A。 考点:红军长征 点评: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坚持 “左 ”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1934年 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实现战略 转移。 19世纪 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 “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 “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说明洋布在中

9、国通商口岸的畅销 ,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 A不对,中国经济虽然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是在广大农村仍占主导地位; B不对,民国建立是在 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D不对,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而非完全的殖民地,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点评: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 1954年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下图)。这次国际会议 A讨论了恢复印

10、度支那和平问题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是指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 C不对,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指 1971年 26届联合国大会; D不对,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是指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54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 1954 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

11、复印度支那 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011年 10月 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 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 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再次结为同盟 B中俄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决定权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再也无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B不对,夸大了中俄在当今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D不对,美国作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

12、政策,但是受到 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制约,因此选 C.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点评: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 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 “保卫 自由世界 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 ”;

13、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 “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观点分析错误的是 A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B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C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借口 D基辛格的观点纯属偏见,完全违背史实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 “保卫 自由世界 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 ”表明美国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借口,实际上企图建立霸权地位,维护美国的利益,同时也反映出意识形态的因素, ABC表述正确;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 “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 ”。实际上指出苏联的国家利益为其政策的出发点,有其合理性,因此 D

14、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美苏 “冷战 ”的历史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2二战后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二战后人民祈望和平,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贸然动武引起世界大战。 2011 年 2 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 “入常 ”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 “入常 ”。四国 “入常 ”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A联合国完全被美国操纵

15、B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C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地位 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被打破; B不对,意识形态影响国家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 C说法刚好相反,应该说是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 D符合题意,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考点:世界格局多极化 点评:分析评价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完全符合新课改下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课改区高考的重点题型。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16、“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 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当时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业革命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是主要原因; B时间不符,工业革命从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开始;D则与题干无关;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大量贵重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引起 “价格革命 ”,因此选 C.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 16世纪 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

17、的物价上涨 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 2倍至 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下图是 17701821 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推动当时英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英国农业衰退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英国工业革命 D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图片反映出从 1770年到 1821年,英国的农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联系所学所知识,这显然是受当时工业革命的影响; A不对,工业革命时期农业

18、也得到了发展; B是在 17世纪,D是在 14、 15世纪,时间不符,因此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中处于最优势地位的货币是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于英国这一时期率先完成工业革 命 ,成为 ”“世界工厂 ”,又占有最广阔的殖民地,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中处于最优势地位,因此选 C。 AB不对,美国、德国此时经济实力不如英国,而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D不对,欧元是在 1999年开始启动。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

19、工业革命,成为当时的 “世界工厂 ”。因此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来自亚非美等地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 “工商食官 ”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 C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是以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为标志; D不对, “工商食官 ”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

20、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 B 符合题意,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考点:秦汉政治 点评: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 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主人公在晋商会馆里喝茶 B主人公在尚书省担任殿阁大学士 C主人公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不对,晋商是在明清时期出现; B不对,殿阁大学

21、士是在明朝设立; C不对,青花瓷流行于元明清时期; D 符合题意,唐朝实行比较开放、开明的对外政策, 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因此选 D. 考点:唐朝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

22、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 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 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美国建立是在 18世纪后期,此时已经是中国清朝时期,不可能在晋代两国就有往来; B 不对,题干没有反映出藏品的来源方式; D 不对,题干不足以说明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但是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受到青睐,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制 瓷业 点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china一词英文中意为 “瓷 ”,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 China,也就是 “中国 ”的英文名字,可见中

23、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 “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A农业经济衰退 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 D粮食紧缺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直接反映了烟草等经济作物的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进而反映出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AD无从体现, C说法刚好相反, 应该是种植烟草的收入超过种植粮食,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古书记载,杭州城

24、 “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 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 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商品交易必须 在市场内进行 D杭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B 试题分析:杭州为南宋都城,根据材料 “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 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以及所学知识,此时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AC与题干不符, D也无从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两宋时

25、期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 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 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 “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 B不对,奴隶仍然受剥削、奴役; C不对, “被告在被确认

26、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说明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追求公平公正,因此选 D.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关于雅典民主制度,柏拉图曾指出: “ 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 )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 ” 。柏拉图这段话的意思是 A民主制必须是完全自由的 B雅典民主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C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 D雅典法律很不健全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 (指公民 )就会觉得受不了 ”

27、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 ”表明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公民忽视法律等问题, ACD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因此选 B, 考点:雅典民主制度 点评: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最大的弊端)( 3)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国家元首都拥

28、有行政实权 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如英国国家元首为国王,统而不治,首相拥有行政实权; B不对,如英国内阁成员由首相组阁; D不对,如德国政府首脑宰相是对皇帝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美国则实行三权分立;代议制民主的含义就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而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选 C。 考点:代议制民主 点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又称为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按照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国家机构产生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君

29、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依据国家权力中心的差异,君主立宪制可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可分为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 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高峰,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A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 B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十月革命 D共产 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乙所指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高峰分别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六七十年代,根据时间分析, A不对,法国大革命是在 18世纪末爆发,而且是资产阶级革命; BC不对,十月革命是在 1917年即 20世纪前期爆发;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在 1848年、巴黎公社起

30、义是在 1871年,因此时间符合,答案:选 D. 考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点评:图片型选择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 )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二是提出 “设问 ”,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 学者们认为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轮番而治 B对君主的制约 C三权分立 D

31、对权力的监控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B不对,只符合君主立宪制; C不对,三权分立最早由美国建立而非英国;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体现了 “分权制衡 “的原则,因此选 D. 考点:代议制民主 点评: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综合题 (18分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 “古代、

32、近代中西政治文明 ”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 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 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 张謇张季子九录 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 “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 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

33、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 制衡 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 1)分析材料一,概括 “天下变局 ”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 “一统之局 ”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 (6分 ) ( 2)结合史实概述 “孙中山之革命 ”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 4分 ) ( 3)材料三中 “猜疑 ”的实质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 “精明地设置障碍 ”,以避免总统 “胡作非为或盲动 ”的?( 6分) 答案:( 1)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4分 )郡县制。( 2分) ( 2)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4、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4分) ( 3)实质:权力制衡。( 2分) 措施: 美国总统经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实行任期制; 总统是权力中心,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 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每点 2分,满分 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试题分析: ( 1)由材料中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到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可以总结出 “天下变局 ”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 注意题目要求,从革命性质、

35、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如革命性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体(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民权利(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法治(制定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3)结合所学知识,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体制,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 ”的原则,再具体阐述即可。 考点:中外政治文明 点评:政治文明不断 演进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关于古代中国专制中央集权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以及现代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试题量和分值明显增加,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区域,突出中国政治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 18分)城市自产生以

36、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 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 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 5里,东至王江泾镇 6里,北至平望镇 l5里,西至震泽镇 30里,

37、至南浔镇 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材料二: 18世纪 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 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 ,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 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 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 52家, 1809年增至 64家,到 1830年达到 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

38、口百分比 英国( 1851年) 约 1800 48 52 法国( 1851年) 约 3600 75% 25 中国( 1851年) 约 43200 89 11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4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6分) (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 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 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分) 答案: ( 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 2分) 影响:促

39、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分) ( 2)因素: 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 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每点 2分,满分 6分) ( 3)差异: 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2分)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2分) 试题分析: ( 1)可根据对材料一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一可反映出主要原因是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特点是指专业性强; 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

40、资萌产生等角度来回答。 ( 2)根据材料信息 “18世纪 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 ” 说明棉纺织业的发展; “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 ”“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 ”说明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再联系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扩大。 ( 3)通过诺表格数据对比可知, 19世纪中期,中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远远低于同时期英法等西方国家,实际反映 了中国城市化的滞后,联系这一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考点:中外城市化 点评:城市化问题是

41、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糖,尤其是香料。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R R 帕帕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

42、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 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三: 1800 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欧洲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亚洲商品销往欧洲的古老商路是什么?( 2分)材料二中有

43、关新航路开辟的结论体现了研究者怎样的历史观?( 2分) ( 2)在 17、 18世纪,推动欧洲 “从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的因素中,除了材料二所提到的 “新航路开辟 ”之外还有哪些?(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个例子)( 4分) (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6分) 答案:( 1)主要商路:丝绸之路。( 2分) 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2分) ( 2)例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人权宣言;启蒙运动。(每个 2 分,答对任意 2 个可得满分 4 分,其他言之有理的例子也可酌

44、情给分) ( 3)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 2分) 原因: 中国固守小农经济; 实行海禁和抑商政策,抑制了工业的发展;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 在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展的影响下,欧洲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迅速,导致中西易位。 (每点 2分,答出任意 3点即可得满分 6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前,亚洲商品销往欧洲的古老商路就是丝绸之路;根 据材料二中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 ”“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 ”可知作者的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 2)注意从不同角度列举史实,政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经

45、济:工业革命: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等。 ( 3)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19世纪时期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所占世界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如中国:长期固守小农经济;实行海禁和抑商政策;受到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欧洲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涉及的是主干知识 “世界现代化(近代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是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环,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程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影响等基本知识。: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涉及的是主干知识 “世界现代化(近代化) ”。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是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环,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程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影响等基本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