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苏新马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在 1942年 6月 4日, 是在 1942年 6月 28日 1943 年 2月2日, 是在 1945年 4月 5 月, 是在 1944年 6月,因此选 B. 考点:二战 点评: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
2、法找出最早和最迟发生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答案:。 蒋介石在 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 ) 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 B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C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D国民党统治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A不对,国共两党合作在南京失守之前已经实现; B不对,开辟敌后战场的是中国共产党; D不对,国民党统治中心转移
3、至重庆等城市,因此选 C。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 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 ”,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联系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潮理性主义,因此选
4、 C。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理性主义,一般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 “理性 ”。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 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 “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 克服数目上的劣势 ”,并因此而战胜清政府。清政府对此有较
5、为清楚的认识开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 ”,清政府对此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应是指学习西方技术或器物 ,开始迈出这一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 ,因此选 B.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 “师夷长技 ”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
6、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以上材料表明卢梭( ) A捍卫人民主权 B主张开明君主制 C主张三权分立 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 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 ”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B对应伏尔泰, C对应孟德斯鸠, D虽是卢梭的主张但没有体现,因此选 A.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 用表格归纳 孟子曾用 “金声玉振 ”来形容孔子的思想: “金声(奏乐开始)也者,始条理也;玉振(奏乐结束)之也者,终条理也。 ”主要指孔子思想( ) A集先贤古圣之大成 B以 “乐 ”为核心 C能陶冶人的性情 D对后世产
7、生深远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孟子 万章下说: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古代奏乐,用敲击比较雄浑的金属乐器(主要是钟)开始乐章,而用比较悠远的石质乐器(主要是磬)来结束乐章,乐章各小节也是“金以发声,玉以收韵 ”。 在孟子看来,孔子之所以是 “集大成者 ”,是因为他能够 “金声玉振 ”,也就是能够善始善终。不管哪一个时代, “始条理 ”的聪明者都不缺乏,很多人都会信誓旦旦地 “开始 ”或 “开创 ”某一件事情,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是半途而废, 最多也是小有成就,只有 “集大成 ”的人
8、,才可以称得上 “圣人 ”。因此选 A。 考点:孔子 点评: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 “煞费苦心 ”。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 “障眼法 ”。换句话说,有的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钱穆在 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9、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 A、 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 “首长制到委员制 ”,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是皇权在不断加强。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发展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10、( ) 陪审制度 律师制度 诉讼原则 政治制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罗马政治制度不属于法律范畴,因此 排除,答案:选 B。 考点:罗马法 点评: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般历史派区分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王政时代(奴隶制原始部落国体)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 6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说: “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
11、的发展。 ”“新的发展 ”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传教士传教过程中进行宣传介绍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D分别是关于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外部因素,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是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因此选 A 考点:明清思想文化 点评:逆向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常用 “表述错误 ”、 “不正确 ”、 “不是 ”、 “不属于 ”、 “无关 ”、 “不符合 ”、 “不包括 ”等词语来提示或限制,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凡是多项选择题有 3个是正确选项的,都可以变为单项选择题中
12、的逆向选 择题,所以,在取消多项选择题的历史高考中,此类题型也是不可忽视的。 洋务运动一位代表人物说: “中国积弱,由于思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之税。 ”上文反映了 A洋务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 C洋务派主张与外国争夺市场 D洋务派转化为早期维新派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洋务派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没有体现; D也与洋务派的阶级立场不符;根据题干信息 “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之税 ”说明 B正确。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前期,以 “自强 ”为旗号,创
13、办军事工业。后期,以 “求富 ”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曾国藩 蔡元培 孙中山 B孙中山 蔡元培 曾国藩 C曾国藩 孙中山 蔡元培 D蔡元培 孙中山 曾国藩 答案: D 试题分析:按照 “思想 制度 器物 ”的顺序,应该对应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
14、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器物 ”到 “制度 ”再到 “思想文化 ”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 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 “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 “制度 ”; 19151919 年,资产阶级学 “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 “走俄国的路 ”到 “走自己的路 ”。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
15、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 “三公 ”。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御史大夫的职权而非实际作用; B是丞相的职权; C不对,丞相不负责管理军事;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权力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
16、和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钱穆在中国历代 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C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D 试题分析: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皇权高度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 ”,答案: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
1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实行刺史制度。 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
18、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 (副相 )、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 省制度。 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
19、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 “庆历新政 ”中使 “儒立 ”的措施是 (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答案: B 试题分析: “儒立 ”应是思想文化方面弘扬儒学 ,A 是政治举措, CD 是经济举措,只有 B 符合思想文化方面的举措。 考点:儒家思想文化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儒学的产生时期。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经过孟子、荀子等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和改造,成为蔚然大宗。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将儒家思想与神道观结合,提出 “天人合
20、一 ”“天人感应 ”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 “君权神授 ”,形成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兴办太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美国已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 个坚持 *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 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提出了 “求同存异 ”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同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各国的分歧,提出了 “求同存异 ”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21、 点评: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 1955年,亚非 29个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政府首脑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 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 “友好外交的新纪元 ”。下列因素中,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美遏制的加强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22、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西欧日益联合、日本崛起 ,不结盟运动发展等 ,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 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ACD表述片面,因此选 B.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点评: “根本原因 ”与 “直接原因 ”是相对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 “主要原因 ”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
23、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 “前提 ”,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 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 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 到中央节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
24、须咨禀, 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A、 C、 D表述错误。 答案:选 B. 考点:元代行省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思想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导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成立准备了条件 促使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表
25、述不对,促使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无暇顾及中国,因此选 C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点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作用: 经济上: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政治上: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 文化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不断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26、 ) 农业政策 工商业政策 政治主张 历史作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工商业政策方面 , 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 ; 政治主张方面 , 梭 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基 ,商鞅变法确立中央集权制 ,因此选B. 考点: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 ”“不同点 ”“共同 ”“相似 ”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
27、,如 “最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 ”“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 因是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统治者的角度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巩固专制统治,因此选 B. 考点:科举制 点评:历史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 *王朝的统治、 *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
28、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东南地区维新运动迅速开展的直接原因是( ) A “公车上书 ” B中外纪闻等报刊创办 C上海强学会成立 D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词 “东南地区 ”, A
29、B发生在北京, CD发生在上海,但上海强学会成立是在 1895年,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是在 1896年,时间靠后,因此选 C. 考点:维新运动 点评:原因类型: 根本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往往导致事物的结局。根本原因一般多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立场等方面的原因或者历史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内因)等。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与外部、自然与人为等因素中,内部的
30、、人为的因素是主要的)。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选择题之中。 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直接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的因素。导火线不等于直接原因,导火线是在直接原因的促使下,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 因素。 拳头都已打出,把自己的胸膛暴露出来了。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则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的存在。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 20 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 “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 ”。其中标
31、志着中国 “飞起来 ”的历史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中国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 D 试题分析: “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 ”分别是指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因此选 D。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当读到:条件一
32、: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A “百家争鸣 ”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 ”说明是在隋唐设立科举制度以后,因此 AB时间不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说明强调儒家 伦理,因此 D内涵不符,答案:选 C.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时期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思
33、想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理 ”,并将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解释为 “天理 ”之体现,主张 “灭人欲,存天理 ”,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使封建等级秩序伦理化,人伦道德严密化,顺应了封建等级秩序,成为儒学的第二个高峰期。 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北京郊外的圆明园 ,因此选 B.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8
34、59年因换约路线再起冲突, 1860年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与清政府签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下列表述与东欧剧变事实不符的是( )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着严重困难 B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C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D剧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流血冲突完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D表述不对,有的国家如罗马尼亚剧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流血冲突完成的,有的国家如波兰是通过选举等方式完成的,有的国家如德国是通过统一的方式完成,因此选 D. 考点:东欧剧变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
35、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 不是 不正确 不包括 错误的 无关的 不属于 等提示语。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改革 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B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 D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 ,赋予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 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 B表述不对,符合题意,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
36、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收回利权运动 爱国心的驱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洋务运动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奖励实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
37、些障碍; 收回利权运动 , 爱国心的驱使,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也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 A。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四月提纲要求是 ( ) A通过无产
38、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 B立即举行 武装起义 C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月提纲中列宁设想和平夺权,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主张举行武装起义,因此 B表述不对,符合题意。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 “四月提纲 ”提出: 1917年 4月,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在 “严刑峻法 ”上主张相反的是( ) A老子和荀子 B孔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荀子 D老子和韩非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39、杀,而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因此选 D。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百家争鸣部分要关注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似之处是( ) 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都是在大战结束后召开的 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都决定建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雅尔塔会议召开于 1945年初,此时二战已经接近尾声,但没有完全结束,因此 不是两者的相似点,答案:选 C 考点: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
40、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 “最早 ”“最主要 ”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 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明治维新 1868年五条誓文 材料二 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第二,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
41、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则下情成通 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 皇上每日亲临 1898 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 方面 “除旧布新 ”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 为什么 答案:( 1)日本:倡导文明开化,社会习俗西化等;中国:兴女学,倡不缠足运动等。 影响: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 (推动两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 (2)有。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挑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
42、加深,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维新变法借鉴了日本明 治维新。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信息:材料一 “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再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主张在社会习俗方面兴女学,倡不缠足运动等。 ( 2)注意日本明治维新对维新变法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后,挑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借鉴日本,进行改革。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注意中心话题的历史学科规律性认识的再现与再认。如改革专题,就必须准备这些知识储备: 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分
43、类。 实质: 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主要原因: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成败及原因分析。 评判及主要依据。等。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 )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 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苟子 议兵 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 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
44、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 “解负令 ”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 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 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 “诱 ”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 “诱 ”?结果如何? (
45、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 3)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 (1)因为秦国地广人稀,希望能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 施的结果;使秦国战斗力大大增强。 (3)颁布 “解负令 ”,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奴隶主贵族。理由: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信息 “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
46、出 ” “利其田宅(使其 )务本于内 ”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分别归纳回答。 ( 2)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说明秦军战斗力强,联系商鞅变法中的军事举措。 ( 3)注意材料信息 “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 “解负令 ”闻名,意即人 民卸下他们的重担 ”“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 ”“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 ”, 分别归纳回答。 考点:商鞅变法、梭伦改革 点评:做材料题,首先,要求仔细审读问题(含时间、地点、关键词、中心问题信息等);其次,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题干材料,并从中获取解答问题的有效信息;其三,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做到层次清楚、要点由序号标明、书写整洁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初年,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在实行何种地方行政制度 问题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个主张实行分封制,一个主张实行郡县制。对此,)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 ”司马迁: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 (史汜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