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541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某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分封制下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毫无权力 B商朝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B、 C、 D符合史实;分封制下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号令,但在自己的封疆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A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

2、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1921 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

3、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 A。 考点: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点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伟大会议。从背景看,八七会议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 党在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从内容看,八七会议重点在于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重点是纠正王明的 “左 ”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历史作用看,都是我党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会上

4、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但八七会议后党先后发动了照搬苏联经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后均未取得成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情独自正确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 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总的来看,这两次转折性会议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后者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引向了成熟。 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 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和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 。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C北伐战争、抗

5、日战争 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国民革 命的任务,创作于北伐战争时期; “打倒土豪,分田地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号。故选 A。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的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如 2012年新课标地区有 6道题目。 2011年有 7道题目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以后高考可能仍将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革命斗争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复习时应注意分阶段进行梳理,突出民主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A颁布

6、于 1912年、 1949年、 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的灭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 3月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颁布;共同纲领是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而不是共同纲领的颁布, D项表述有误,其余均正确。故选 D

7、。 考点: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点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现阶段中国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949年 9月 30日的人民日报在 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 ”的主要依据是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

8、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人民大宪章 ”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选 B。 考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点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 1949年 9月 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这是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20世纪 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 1971年 7

9、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后,两国发表公告 B 1972年 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 1978年 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 1979年 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72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 B。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10、: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达成了有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协议 C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使陷入僵局的会议圆满成功 D中国与日本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CHINA”、 “中国代表团成员喜形于色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 A。 考点: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点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 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

11、外交打开新局面。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新中国初期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条约的有效期为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

12、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 D。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 20世纪 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0世纪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改革开放后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001年中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

13、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A、 C、 D 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点评:新时期我国对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强调反对霸 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的目标。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多边外交,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 促进雅典的民主进程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这两次改革的共同

14、方向是铲除贵族政治,发展健全民主政治。 仅符合梭伦改革; 仅符合克里斯提尼改革;均可排除。故选 B。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 点评: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 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罗马在公元前

15、 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清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故选 A。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实质是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下面漫画体现了罗马法的哪一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至上 C维护私有财产 D不告不理及无罪推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漫画

16、体现了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维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以调节社会矛盾。故选 C。 考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到现在依然采用:如陪审制度、被保护人制度、审级制度、重视证据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掌握。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 “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

17、史应 A突 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 B 试题分析: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 “整体的 ”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全球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故选 B。 考点:全球史观 点评:全球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理念,这种史观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可。在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这种史观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和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如何理解并运用这种史观评价历史事物、进行科学有效地备考,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1年 8月 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

18、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 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的行政制度。 A秦朝亡于暴政而非制度; B西汉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C元朝的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前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明朝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别直属中央不同的部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

19、地方行政制度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机构及其职官设置等制度。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20、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行省官员互相牵制、分权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故选 A。 考点:元朝的行省制度 点评: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 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孙中

21、山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B孙中山为探索革命道路孜孜以求,体现出他是真正的爱国民主革命家 C “此种妥协 ”并非孙中山个人的悲剧,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D说明孙中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胜利之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辛亥革命的史实, A、 B、 C项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孙中山伟大革命精神的分析是正确的;中国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而非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找到的。故 D项错误。 考点:辛亥革命的失败 点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

22、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 10月 11日凌晨 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 John 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 5人被处决,昨晚 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 ”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描述,该事件发生在 10月 10日的汉口,起因是革命党人被捕,因此与武昌起义有关。 A发生在湘赣边界; B兴起于山东; D发生在南昌; A、 B、 D地点均不对,故选 C。 考点:武昌起义 点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

23、,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年(农历辛亥年) 10月 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主张 “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 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从材料中可知洪仁 的经济主张 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资政新篇是先

24、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 提出 “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选 B。 考点:资政新篇 点评: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 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

25、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引文中的 “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等信息及从“政治文明发展 ”的角度要求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 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B项中的 “军功 ”、 C项和 D项中的 “分权 ”等表述均与此不符,故 A项最合适。 考点: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措施:确立皇帝制度;中央

26、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制;思想上实行专制政策:焚书坑儒等;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 “中下品 ”,被推 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由地方举荐人才,评定人才等级授予官职。而评定的标准既要看个人才能,又要根据门第高低。据此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

27、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点评: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而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和同一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以及君主专制的演进结合起来考查。 “王沔(音 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王沔先后担任的官职是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宋代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削弱宰相的权力,又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据此可以判断王沔是宋朝人。故选 C

28、。 考点:宋朝的中央官制 点评:也可以通过以下材料考查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朱熹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 收了。 ”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A设置三省 B废中书省 C只设中书省 D设置内阁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初,有人建议恢复隋唐时期的中央三省六部制,这是侍御史高鸣对元世祖忽必烈的进谏。意思是:现在国家的疆土要大于从前的朝

29、代,其决策于一个机构,还不能把事情办完,何况三省。元世祖采纳高鸣的建议,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故选 C。 考点:元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元朝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北京故宫 “军机处 ”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 “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近 (阅读奏折 ) 见面 (请皇帝旨 ) 述旨 (拟皇帝旨意 ) 过朱 (皇帝过目确定 ) 交发(下发旨意 )”

30、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 “阅读奏折 请皇帝旨 拟皇帝旨意 皇帝过目确定 下发旨意 ”,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 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 D。 考点:军机处的设置 点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 “乾纲独揽 ”的绝对君权。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 “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

31、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从材料可以看出,开放福州,是为了掠夺武夷山的红茶;开放上海,是为了到江浙一带倾销商品。可见,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选 D。 考点:南京条约。 点评: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内 容 影 响 割香港岛 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 赔款 2100万银元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 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关税中英协定 中

32、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 “议约 ”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关键词 “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 ”即可判断出是辛丑条约。因为其它条约或有割占中国领土,或有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出现。辛丑条约没有这些内容但并不意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放松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的主要方式,采取了以华制华的方式,扶植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故选 C。 考点: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点评: 1840年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即不

33、平等条约: 战争 时间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与英法天津条约( 1858)、北京条约( 1860)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中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辛丑条约( 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所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 ”

34、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B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和中日战争与法国无关,排除 A、 C。根据教材知识,1858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和美国趁机打劫,特别是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故选 B。 考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点评:从 1840年到 1919年的 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反侵略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时,

35、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那么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事不足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信息 “平时请款辄驳洁 ”、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 ”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最全面的应为 A。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甲午战争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2甲午中日战争

36、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甲午战争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 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 此次日军假以学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 ”(据人物风俗制度丛谈)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最有可能是 A明崇祯三年 B 1931年 9月 C北平市成立时 D 1937年 7月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透露的 “卢沟桥 ”、 “宛平县 ”、 “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 ”等信息,不难判断出文中描述的是 “七七事变 ”(卢沟桥

37、事变 ),所以答案:为 D。而 B项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日军挑衅是在东北,与材料所述信息不符, A、 C两项为干扰项。 考点:七七事变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1935年,华北事变,蚕食中国华北,策划了华北 5省自治。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 8月 13日,八一三事变,日本大举进攻上海。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 “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 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 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

38、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 “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 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可以判断该战役是 1940年的百团大战。 B是平型关大捷; C是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后, D项错误;故选 A。 考点:百团大战 点评: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9、,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 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 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这段文字说明了哪个事件发生的原因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一二 九运动 D华北事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东北沦亡 ”指的是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时逾五载 ”应该是 1936年。 A发生在 1931年; C、 D都是在 1935年。只有 B发生在 1936年,符合时间信息。 “涕泣进谏,屡遭重斥 ”,可知这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的通电。 考点:西安事变 点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40、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41年后,中国陆续派出 10万人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下图为中国入缅远征军所获战利品 日军关防大印印案。 以上图文材料可以印证: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 献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欧洲战场的对德作战 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精神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配合英军在缅甸战场的对日作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符合史实, 错误可排除,

41、故选 B。 考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点评:抗战时期中国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 中国新闻网 2009年 5月 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B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C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 D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下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要求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现 “耕者有其田 ” 取消一切私有财产 绝对平均主义理想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

42、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按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指的是 “圣库 ”制度带来的影响,与这一要求不符。故选 D。 考点:天朝田亩制度 点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平均 ”“等贵贱 均 贫富 ”“均田免粮 ”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43、。因此,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但是,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 综合题 今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 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2002 年 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1948年 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

44、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 “新东方政策 ”。经过 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 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 系。 一一整理自 2004年 4月人教网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 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一一整理自 2004年 4月人教网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5、(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 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简述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4分) (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 “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 4分) (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 4分) 答案: ( 1)目的:消除欧洲国家间的隔阂,消除战争根源,实现永久和平。( 2分) ( 2)目的: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 2分) 原因:二战后,欧洲经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 4分) 影响: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

46、了两极格局,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4分) ( 3)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增长,欧洲在政治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4分) ( 4)说明: 1989年东欧剧变, 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等。(答出其中四点给 4分,总分不能超过 4分) 试题分析: ( 1)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开始迈向统一,可见其目的与欧洲的和平有关。 ( 2)第一小问从其经济政治的附加条款可以看出其真实目的。第二小问从材料的信息看,其所述三个史实都表明欧洲试图脱离美国控制的倾向,可以从这个角度去

47、挖掘答案:。第三小问,注意其限定词 “世界格局 ”,对 “世界格局 ”的影响。首先要清楚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什么 ,再回答其如何形成冲击。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是美苏两极对峙,欧洲的联合和崛起对两极格局构成了冲击。 ( 3)注意材料四和材料三之间的因果关系。材料四经济差距的缩小是导致材料三各国试图摆脱美国控制的经济根源。从经济对政治外交的决定作用来回答。 ( 4)审题注意时间界定,世纪之交即 20世纪末 21世纪初,以及题目要求的和平和动荡两个角度要求。回顾所学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欧洲联合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点评:本专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从考查题型看,仍以选择题为主,但不排除 出主观题的可能性,要注意本部分知识与经济史相联系。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