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3541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南乐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中国古代农具,解放了人力的是 ( )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耒耜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因此选 D。 考点:古代小农经济 点评: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 粗枝大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 出现知识空洞,对史

2、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 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 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 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 17世纪时荷兰有 “海上马车夫 ”之称,确切的理解是 ( ) 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经济落后靠替他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 17世纪时荷兰有 “海上马车夫 ”之称,是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实际上说明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因此选 C。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概念

3、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 2种: 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 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马丁 路德 金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在他的努力下,美国黑人获得了与白人同等的法律规定的权利。美国黑人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关 ( ) A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 B大量非洲非法移民的涌入 C美国进

4、行的殖民扩张 D欧洲国家的黑奴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在美洲,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因此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因此 选D.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 15 19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海外殖民方式还比较简单粗暴,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一方面在美洲发展种植业,另一方面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另外,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正常贸易获取的利润无法满足西欧商人的欲望,而黑奴贸易能获取巨额利润,对于西欧商人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同时

5、,奴隶贩子的行动得到本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上新航路开辟后,越洋航行得以实现等;所以贩卖黑奴成为欧洲资本原 始积累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持续了近 400年的时间。 15世纪中期到 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 “扩张的时代 ”,主要原因是( ) A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 C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D狂热的宗教传播和宗教征服 答案: B 试题分析: “扩张的时代 ”,又称 “发现的时代 ”“勘查的时代 ”,特指欧洲 15世纪中期到 17世纪中期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及其前后。欧洲人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它部分大规模的扩张和殖民。进而进行了

6、 “著名 ”的资本原始积累。因此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中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型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原因 ”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 )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 答案:

7、A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BCD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通运输成果,因此选 A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点评:本题实际上上属于比较性选择题 :.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观察下图,分析 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 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答案: B

8、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石油大量开采,主要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发明。因此选 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 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

9、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成就是 ( )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创制 C化学工业的发展 D炼钢技术突飞猛进 答案: A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 “电气时代 ”。因此选 A。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自然经济起解体作

10、用的主要因素是 ( ) A外国工业品的倾销 B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 C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自然经济起解体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自然经济在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

11、治地位,它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主要说明了洋务运动 ( )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答案: B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但是客观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 B。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评价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破

12、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关于 “中国近代工业 ”的概念,其 “近代 ”的实质含义是 ( )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采用机器生产 C受外国企业刺激和洋 务企业诱导产生 D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说法错误,与概念不符; CD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但是中国近代工业

13、还包括洋务企业等,它们的本质相似之处都是采用机器生产,因此选 B. 考点: “中国近代工业 点评: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1)背景法。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凡是与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淘汰。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选项确是经济方面的就直接排除。( 3)定量法。就是对概念的时间、空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间、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1914 1920 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

14、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4 1918年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并且对中国工业品的需求量增加,因此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迎来 “短暂的 春天 ”,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民国初年, “一战 ”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

15、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 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限定词 “从经济上看 ”, B属于政治方面的影响, C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D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缺陷而非影响,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首先要仔细审读题

16、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得正确的选项。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 世纪 20 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 “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 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 (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 )之臭味 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0世纪 20年代之后,旗袍已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进行了

17、多次改革与创新 (如图示 ),上海妇女界旗袍盛行正反映了文明开化之风盛行。由此人撰文内容看,此人反对旗袍名字中的 “旗 ”字,可见其具有狭隘的反满色彩,也同时体现出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民主共和观念不能体现,排除 。因此选 C.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对于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 10 月 22 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

18、社会 ( )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关键词 “文绣是溥仪的妃子 ,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与溥仪解除婚约 ” 说明了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AC 与史实不符, 1912年清政府统治结束; D项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

19、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 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据记载, 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关键字眼是 “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 ”,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 以结合关键字眼 “慈

20、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 ”,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 B。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近代有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的诗句,诗里面隐含的通讯手段有 ( ) 电报 高架铁路 电话 互联网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高架铁路属于交通领域而不属于通讯手段; 互联网不需借助电线;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是 电报、 电话,答案:为 D。 考点:近代通讯工具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

21、+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黄遵宪 (18481905) 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 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 “送者未及返,

22、群在天尽头 ”,表明近代汽车或者轮船出现后,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因此选 A.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性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在 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的实质是 ( )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英国海军力量优势的胜利 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国内政治制度优势: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

23、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同封建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 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英国通过 卦硕 秃庵趁衤佣幔 笤 蓟 郏 时局饕寰 醚杆俜 埂 7世纪英国是世界上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 强大的军事优势:为了争夺殖民霸主, l7 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 l8 世纪,英法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 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地理位置的优势:英国是一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

24、海上优势。但是最主要的是社会制度的优势。因此选 B。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16世纪一 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 “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答案

25、: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黄金提供动机 ”可以看得出,追求黄金是促使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 .因此选 D。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使正在崩溃的 (

26、欧洲 )封建社会内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主要指新航路的开辟 ( ) A推动了欧洲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推 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为西、葡两国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而言 ,主要作用是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因此选 C。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主要是为了为追求黄金和掠夺财富,带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性质。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 ( ) 首先出现于春秋时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A B C D 答案:

27、A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 .形成,其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脆弱性,因此选 A。 考点:古代小农经济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每个选项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知识点组合而成。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其影响主要是指 ( ) 促使井田制瓦解 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推动自耕农经济产生

28、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周王室日益衰微而非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因此排除 即可,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但某些时候可以采用排除法,运用逆向思维,排除不正确的选项。 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商鞅变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 ,实际上是反映了生产关系的转变 ,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

29、关系转变的根本原因 ,当时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因此选 A。 考点:古代土地制度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中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 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型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原因 ”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存在过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有 ( ) 国有土地

30、所有制 君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君主土地所有制,因此选 A.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点评:我们在复习中,对知识加以梳理的专题史、阶段史须加以重视。当然,解答好组合式选择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 我国古代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保证国家赋税 收

31、入,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保护自耕农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因此选 B。 考点:土地兼并 点评: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 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

32、免。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 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 “不抑兼并 ”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因此选 D。 考点:土地兼并 点评: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

33、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特点的是 ( ) 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龙门碣石以北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 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相对缓慢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不对,江南地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此后南方经济逐渐发展,到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注意排除法,一是排除含错题肢,在众多小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含有这个错误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二是排除漏正题肢,在众多小

34、选项中,先判断出一个正确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不含有这个正确选项,那么此题肢则是错误的,应排除。三是留同存异,若经过前面两次排除后,还有两个题肢需要继续排查,两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 留下来,不同的选项进行辨析,从而判断出正确的、排除错误的备选项。 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关键的因素是 ( ) A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 B南方地理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D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导致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于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的开发,答案

35、:为 A。 考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 面的考查。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

36、象,不经过 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彩瓷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 )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因此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元明清时期,答案:为 D。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 5)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

37、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 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 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下列航海家在探索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是 ( ) A达 伽马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 B 试题分析: 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其他三位航海家时间上都晚于 迪亚士,因此选 B.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先后顺序( 1) 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 2)

38、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 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 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4) 1519 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 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天工开物所涉及的约 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39、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 天工开物所涉及的约 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私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因此选 A. 考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 点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之一肯定法 ,对于题目考查的内容掌握较牢、记忆清晰、可快速作出正确选择的,应采用肯定法,果敢作答,从选项中迅速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 “阶段 ”主要是指 ( )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

40、向经济中心转变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朝时期,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因此选 A. 考点:古代商业 点评:北宋和唐代相比较,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突破坊市时间限制 ; 分布范围在逐步扩大。商业活动方面: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 D反腐倡廉的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

41、 “下令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仕吏 ”。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AD与题干无关, C说法绝对化,因此选 B。 考点:古代商业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 “结驷连骑,束帛之币 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反映了 ( ) A各国实行 “工商食官 ”政策 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商人与政治家比肩的社会地位 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很多错选 BD。 “分庭抗礼 ”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国君对商

42、人如此尊重,可见 C项正确, B项错误。 D项题干未涉及。 考点:古代商业 点评: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 “比屋皆工织作 ”,杭州城东北 “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 (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题干中苏州东城 “比屋皆工织作 ”反映的是应是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

43、与事实不符, 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民营手工业发展过程:( 1)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2)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4)元朝 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至少需

44、要两三个人操作,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花楼机的出现,说明明清时期丝织业生产工具先进,能织造各种精细的丝织品。 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 ) 生产规模大,范围广,分工细致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占据人才、技术等方面 的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对外贸易提供精品属于民营手工业的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因此选 B.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中

45、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综合题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广袤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是唐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但南宋以后却让位于江南。经济重心的转变曾经引起了中国文明的巨大变化!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 1)历史上在西汉后江南地区有三次开发,请说出三次开发的分别是哪三次? ( 3分) (2)根据所学,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

46、原因有哪些?( 4分) (3)试就经济重心南移的 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 答案: ( 1)东晋、南朝时期;唐代中叶以后;南宋时期。 ( 2)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补充了劳动力;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 南方水力、光照等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 3)是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导致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分布格局; 使南方的自然环境也受到重大影响。 试题分析:( 1)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包括以西安、洛阳等

47、政治中心为核心的陕西、河南等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我国经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发展;至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迁到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等。 ( 3)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概括。 考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文字型材料题 (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 理解文字是关键( 1)反复研读正 文、注解、出处等; ( 2)特别关注提示性、概括性、总结性文字(通常在材料开头或末尾); ( 3)抓住关键句、词、字,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 4)确定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