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354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质量监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人们的赞誉。追根溯源,下列各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 ”可以看出,中国人特别珍视血缘关系,故选 B。 A项是西周时期的得放政治体制; C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 D项是隋唐以后实行的选官制度制度。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2、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是 A割让大片领土 B清政府巨额的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关条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时代背景下签订的,内容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影响最大。故选 D。 C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要求; AB两项对民族工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

3、的要求。自 16世纪以来,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数次变化: 16到 18世纪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侵略的主要的方式暴力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 出为辅的阶段。 义和团的 “扶清灭洋 ”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具有明显爱国性质,是彻底反帝的 C对 “清政府 ”和 “中国 ”区别不清 D没有区分清楚外来侵略和外来文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义和团其 “灭洋 ”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就是不分外国侵略和外来文明全部加以否定和排斥,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4、。故选 D。 A 项错误,扶清灭洋对帝国主义的目的非常清楚; B 项错误,既要看到反帝的一面,同时要看到落后的一面。 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义和团 口号当中的笼统排外的内容。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历程的史诗,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箫湘(指湖南)直进 ”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答案: 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题干信息:工农革命、匡庐、湖南,分析,主要发生的地点在这两地,因此是 C项秋收起义。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中称国民革命军而不是工农革命军,材料中描述的是胜利的情景而第五次 “围剿 ”是失利,中国的工农红军长征都不是胜利的进军,均与题干不符。 考点:秋收起义 点评:秋收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屠杀,举行的革命暴动。进攻的目标是大城市长沙,由于敌强我弱,受到很大的挫折。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决定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特殊国情 B共产国际的指示 C毛泽

6、东思想 D苏俄的革命经验 答案: A 试题分析:决定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敌人在城市的力量比较强大,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 A。 BCD都未指出中国的国情,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 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英法联军

7、 D美国军队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知识点。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故选 C。俄国在这次战争中扮演 “调停人 ”的角色,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A项日军未参与, D只说了一个方,因此 ABD均错。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进北京,火烧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马克思称为强盗式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的范围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明显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开始向内地发展。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某课题组在探究 “社会主义运动 ”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

8、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答案: D 试题 分析: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因此 D项错误,故选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 ABC 三项说法均正确。 考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点评:在 19世纪以后,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各国的独立的进行发展到各国的联合,另一个方

9、面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纷纷走向了合法的斗争的舞台。巴黎公社和 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突出的事件。 “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 ”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A “一国两制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中的最后一句话 “振兴中华同尽责 ”,这体现了海外华人愿意与两岸同胞一起为振兴中华、实现统一贡献力量,故答案:为 C项。 AB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此题

10、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深受美国的压迫与剥削 C苏联威胁日益严重 D法国与西德已开始和解 答案: A 试题分析: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还是其自身经济发展。故选 A。苏美 “冷战 ”的外部环境也是诱因,但不是主要 原因。因此 BC 错误; D项是西欧走向联合的条件。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

11、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除欧洲一体化进程外,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周年,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庆祝大会上提出“60年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这里的 “创举 ”是指 A民族聚居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自决制度 D内地与内蒙古对口支援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看

12、出这是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 B。 AC 项是迷惑项,无实际意义; D项并非内蒙古自治区一开始就实行的制度,而是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大规模实行的制度。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战争时期即以萌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20世纪 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说: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句话主要是指 A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13、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时间 70年代和 内容 “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可以看出这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 B。 A项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CD项是在 1972年,和材料信息 “联合国历史上 ”无关。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得到恢复,说明中国进一步融入到国际社会,反映了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除此之外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取得的其它的外交的突破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

14、化等也需要掌握。 2003年 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战争,推行 “坦克式的民主和自由 ”,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世界的一员 C欧盟外交的代表 D两极世界的一极 答案: A 试题分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选 A。 B项与材料 “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战争 ”等信息不符; C项明显与材料无关; D项错误,两极格局是在 20世纪 90年代结束。 考点:当今国际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起世界的霸权,到处推行扩张政策。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和平与发

15、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闻此诗者无不痛哭流涕。与该诗直接有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时政热点 “台湾问题 ”,近代台湾被日本割占是 1895年马关条约。正确答案:为 C。 A项在领土问题上体现的是香港问题; B项签订的条约并未涉及到台湾的领土问题,但是涉及到台湾地区的通商口

16、岸开放;D项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确立。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中割台湾岛给日本,允许投资设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 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其中, “煮豆燃萁 ”是指 A北伐失利 B

17、永安建制 C安庆保卫战失利 D天京变乱 答案: D 试题分析: “煮豆燃萁 ”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内部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故选 D 项。A 项北伐战争是说的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B 项是项建立了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C项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反对清政府围剿的斗争,三者均体现不出内斗的内容。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事变后出现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作为后期军事领袖。陈玉成 1862年被俘杀害,李秀成带兵攻打到上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但总的看来,军事上的暂时的胜利难掩衰退的局面。与此相关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其他的重要历

18、史史实也需要把握 “皇帝 ”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秦朝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是皇帝制度的开始。故选 A。 BCD 三项均不是最先使用皇帝称号的帝王。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

19、 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雅典的地理环境适宜航海和对外贸易,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制的发展。此处强调的是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选 A。 BC 说法明显极端; D项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的。 考点: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评:古希腊三面环水多山阻隔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实行公民集体参政,有利于希腊发展工商业,

20、工商业奴隶主实力的壮大有利于雅典民主制的建立,此外,也培养了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 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外来移民的需要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该法律规定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内容,实质上是维护贵族利益的,是为了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故选 C。 A明显错误;成文法出现时是在共和制 时期, B项错误;适应外来移民的需要是在帝国时期,卡拉卡拉敕令反映了这种需要。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最初是习惯法,共和国时期制定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的开端,到了公元 212年公

21、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阶段,到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进入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下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选举中相互斗争 B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在选举中相互妥协 C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比喻为 “驴子 ”和 “大象 ” D民主党和共和党操纵美国的政治选举 答案: D 试题分析: AC 项说的是现象; B项说的是在竞争中的策略; D项说的是实质内容,反映了美国的政治选举被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操纵。 考点:美国的政党政治 点评: 19 世纪以来,美国建立了政党政治,分为

22、共和党和民主党,美国的总统、州长和议员的选举都有政党操控,反映了政党已经成为分权制衡的重要的工具。与此相关美国的其他的政治制度其他内容如 1787年宪法等也需要掌握。 “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 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 ,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阐述了德意志的两面性:一方面是文化科技的先进,另一方面是强调希特勒的法西斯侵略。德意志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

23、的影响是其侵略的历史原因。故选 C。 A项错误,和民族性格无关; B项说法错误,对外侵略和经济发展是否充分无直接联系; D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的原因也是专制主义的参与的结果,因此不是历史根源。 考点: 1871年宪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 1871年宪法的特点。德国通过 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该宪法规定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的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但是也设立了议会,体现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特点。同时这部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此外,宪法的基本内容和与英法美等宪法的比较也需要掌握。 下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 馆查阅资料时

24、发现的 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角,它反映了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五四运动由北京发展到上海 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正确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 “免 ”“去 ”等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成功。故选 C。 A项是这场运动的导火线,并非材料中图片的内容; B项材料也未涉及; D项说的是运动的阶层,材料也体现不出来。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五四运动的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主 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

25、、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 “红色之旅 ”正在行进中。他们从江西出发,途经贵州遵义,最终到达陕北。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 A武昌起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延安保卫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江西出发,途经贵州遵义,最终到达陕北,这是长征的路线,重走长征路线自然是为了纪念长征。故选 B。 A项是在武昌且与红色之旅无关; C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在华北地区; D项是在延安,均与材料的信息不符。 考点:长征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长征的相关知识。由于王明、李德等错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

26、军被迫战略大转移,经历了江西、贵州最后到达陕北,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在长征中,虽然红军人数受到极大的损失,但是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不包括 A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扭转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屡屡失败的局面 C开创殖民地人民打败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错误,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才是,故选 A;抗战的胜利,扭转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屡屡失败的局面,开创殖民地人民打败残暴的

27、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因此 BCD正确。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 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诞生于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这是第一次基于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

28、 D。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并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中共一大提出反对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因此 ABC均错误。 考点:中共 “二大 ”提出的民主纲领 点评: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是要掌握的重点。一大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出的国情不和中国的实际。中国二大纠正了这个问题,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下列人物中,促使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是 A B C D A洪秀全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巨变即孙中山领导的

29、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发生了巨变。故选C。 A项在 19世纪中期; B项在 20世纪初期,但是未领导中国发生历史性的巨变; D项在 20世纪中期建立了新中国,因此 ABD均不合题意。 考点: 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巨变 点评: 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巨大的变革,产生了三次理论性的飞跃,诞生了三位伟人。分别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共和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下,领导了中国的革命的胜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的进步。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B结

30、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D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答案: C 试题分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 C错误。故选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因此 ABD均正确。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材料中的各个选项都是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历史事件,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

31、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简答题 阅读下述材料,请回答( 1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 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3分) ( 2)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分)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4分) 答案:(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分)。 (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4分) 试题分析:此题很简单,都是考查的基

32、本的常识性的问题。( 1) 1954年宪法是在 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 2)这部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考点: 1954年宪法 点评: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国家机构和组织原则,规定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的成就,为以后的国家机构的建立和有效地运作提供了依据。 阅读下述材料,请回答( 12分) 材料一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走俄国人的路 这就是结论。 ” 毛泽东 材料二

33、 :俄国 “阿芙乐尔号 ”巡洋舰炮轰临时政府; 1928年井冈山会师。 (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 革命的 “路 ”有何相同?( 6分) ( 2)简要指出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 “异 ”的不同国情。( 6分) 答案:(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夺取政权。( 6分) 原因: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6分) 试题分析:( 1)中俄两国的革命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都是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的,都是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政权。( 2)两国国情的不同决定了两国走的是不同的革命道路,俄国工业相对发达,

34、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走的是城市路线;而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敌人的统治力量主要在城市,因此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考点:中俄两国革命的比较 点评:中国走的是农村的路线。是在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俄则是走的先攻打大城市,随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综合题 2007年 9月 21日,环球时报发表了 “中华民族复兴,促进世界繁荣 ”专刊,对民族复兴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推出系列专题复兴之路,指出中国要在

35、发展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迈好每一个脚步,细致入微地倾听外界的每一个声音。中国以一系列和谐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正是想尽我们的力量去理解和叙述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据此回答:( 14分) ( 1)近代中国和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 哪些重要不平等条约?( 4分) ( 2)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70年代末,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7分) ( 3)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请用史

36、实说明。( 3分) 答案:( 1)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4分) ( 2)成就: 与苏联等国(或 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7分) ( 3)史实: 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主要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甲午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等。( 2)此题主要是考

37、查新中国成立至 70年代的外交成就。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3)此题考查的是新时期的外交。可结合中国加入世贸、建立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等进行分析回答。 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点评: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重大的损失,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国

38、后,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发展 道路,中国的国力逐渐的强盛,在世界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侍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 “反共抗战,复国建国 ”。他的如意算盘是 “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 11月

39、,蒋经国说: “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 ”。 “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 回答: (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 4分)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分) (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0、?( 3分) ( 3)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 ”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分) 答案:( 1)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 4分)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根本立场不同。( 3分) ( 2)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3分) (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一国 两制 ”。(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从材料二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周恩来的态度。二者态度的不同根本上来说是阶级利益的不同造成的。( 2)从此 “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可以看出蒋经国的态度由反攻大陆转为保台。( 3)从材料 “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 ”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一国两制 ”。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此题从台湾问题的由来考查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两岸是兄弟关系。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也对台湾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海峡两岸的关系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