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明末棉花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清代棉花种植更加盛行。如松江府属诸州县, “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下列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农业商品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B农本思想受到了冲击 C商品经济取得了进展 D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 答案: B 试题分析: “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这说明以农业种植水稻的居民变少,而种植棉花的人增多了, A农业商品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C商品经济取得了进展、 D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以上三项都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B农本思想
2、受到了冲击,这一观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 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
3、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人口户数 官民田地山塘 夏税米 农桑丝 折绢 秋粮米 弘治年间 ( 1488-1505) 148.7万户 399270顷 13亩余 86600 石余 3970 斤余 3175 匹余 2560270 石余 嘉靖年间 ( 1522) 130.3万户 398566顷 35亩余 82965 石余 4264 斤余 3411 匹余 2576888 石余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
4、源地 答案: A 试题分析: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和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说法都是错误的。数据只说了江西的数据,不是全国的。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说法不对。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点评: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原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土地私有制。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它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
5、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 的政策性因素 重农抑商,“海禁 ”与 “闭关锁国 ”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的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
6、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着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 “农本 ”为立国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 “虽然脆弱, 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 古人所说 乱 而后 治 ,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 生产结构在起作用。 ”“这种生产结构 ”的特点是 A古 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答案:
7、C 试题分析: “虽然脆弱, 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 古人所说 乱 而后 治 ,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 生产结构在起作用。 ”这种结构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小农经济。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考查角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和基本经济制度。多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命题,考查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很多试题与政治史相联系,考查中央集权制度与自然经济之间的关系 据古碑记载: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 酒榷 ,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8、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看不出 A 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故以上说法均不能选;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从材料当中能看出来。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 点评: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的考察角度。主要考查商业发展的表现和迟滞的原因,很多试题将其与自然经济的特点相联系,突出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 下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
9、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 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 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 ”说明 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 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 “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 ” 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民俗画在这之前已经成为题材。故此题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绘画,儒家思想 点评:此题为以图补文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像作为补充。解答的关键
10、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正确作答。 明朝时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轮船进行长途贩运 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布 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 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为了安全和方便,搭乘轮船进行长途贩运,说法错误,因为此时没有轮船; 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购
11、布,说法正确; 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取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说法正确; 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说法错误,因为此时海禁。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 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
12、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明律集解附例载 :“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 丝纱罗货卖者,杖一 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答案: B 试题分析: “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 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龙凤花纹为皇室专用花纹,民间不准应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维护皇室的权威。故此题应选 B项
13、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考察角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对陶瓷业、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考查较多,突出中国手工业产品对世界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世纪中说道: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 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近代民
14、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可以判断出说的是中国古代,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所得是影响了民间商人发展的机会。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
15、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同一般材料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 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旧唐书 郑注传记载: “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粮食产量大
16、幅度增加 B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 ”反映的现象是,政府要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把老百姓的茶园都征用,官府管理采收,制作,贩卖茶叶。茶农只能赚到卖苦力的钱。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命题预测。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出现;从内容看,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此外,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
17、点,从民生、平等、 市场、开放、交通、文明等崭新视角审视古代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 千年土地八百主 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 “千年土地八百主 ”可知是说的土地买卖比较频繁。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与材料联系不大;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这一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点评: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
18、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思想看到了农业和商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思想是是重农抑商,此时作者开始重视商业主要是因
19、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导致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 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诗经 齐风 甫田记载:井田由于 “民不肯尽力 ”,到处是 “维莠骄骄 ”、“维莠桀桀 ”的丛生茂草,一副 “公田不治 ”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
20、包括 A周王室的衰微 B私田的大量开垦 C兼并战争频繁 D土地转让的停滞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战乱频繁等原因是井田制逐渐瓦解。 A周王室的衰微、 B私田的大量开垦、 C兼并战争频繁,三项都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D土地转让的停滞说法错误,因为这时土地私有开始出现,所以土地转让开始增多而非停滞。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
21、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著名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 “灵心慧眼 ”,就是在一定的 “史观 ”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 “史识 ”的是 A清雍正年间,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B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C “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 D本草纲目记载: “枸杞,补肾生精,养肝 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
22、对史识的定义 “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 “灵心慧眼 ”,就是在一定的 “史观 ”指导下,通过 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 ” B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符合所给的定义。其余几项均是对事物的描述,未涉及到历史结论。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历史研究常识、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此题为概念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
23、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 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是什么 ”。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 “ 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
24、城市 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 A街市 B坊市 C夜市 D草市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当中当中的描述 “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 A街市、 B坊市、 C夜市以上三项均与农村的经济没有直接的联系; D草市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点评: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朝商业城市有所发展,唐朝后期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 2)宋代以后: 坊、市
25、界限被打破,突破了空间限制,城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 “草市 ”也更加普遍; 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由于商 业活动的发达,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 “古代百姓通过社
26、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从这里可以反映出,这种纪念活动围绕的是期盼或者庆祝农业的丰收,因此它所反映出的应是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地位是高考的常考点。主要特点:( 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 2)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3)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历史地位: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 产的基本模式 下列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 “坊市制 ” B
27、出现最早的纸币 C市民阶层形成 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城市布局彻底打破 “坊市制 ”、 B出现最早的纸币、 C市民阶层形成,以上皆发生于两宋时期; D手工工场大量出现,这一现象发生于明清时期,宋代未出现。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
28、先 C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 D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当中的画像石为 “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 ”由此可知,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推理不严谨,所给材料单一不能说明 “开始出现 ”“全国领先 ”等特点; D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是唐代的曲辕犁。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点评:图文情境型历史选择题以图像和文字为主题情境而设题,融读图、阅读文字、逻辑思维为一体。在该类题型中,图像和文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以文补图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
29、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 ”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之中,工厂主所占的比例是 30%,可知,此时必然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四项中时间准确的只有明代,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才出现,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此题为
30、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 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虔台倭纂记载: “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 ”;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材料说明 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 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 ”“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说明,倭寇为沿
31、海地区人民控制,若是允许通商他们就经商,要是不允许通商他们就变成了倭寇,由此看,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虽然在一定时期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中国与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 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
32、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当中 “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 ”,可见,桑麻木棉皆属于经济作物,它们的种植,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和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这一说法过于夸大其作用;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说法不对,棉纺织业在此之前已经产生;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法正 确。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 “是什么 ”,而着眼于 “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33、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综合题 (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 一资本论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54年版,第 631页 (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 “控制自然力 ”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6分) ( 2)农业
34、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三国、唐宋、明清时期人们是怎样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的?( 4分) 材料二 唐朝初年,北方 中原地区 “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 旧唐书卷 71 材料三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 -唐六典卷 7 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 唐六典卷 23 材料四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地区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陇右道 山南道
35、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共计 前期 11 20 16 54 1 5 4 22 27 3 163 后期 13 7 2 3 1 6 13 49 4 3 101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 材料五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 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颁: “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广,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禾在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一全唐文卷 430 (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
36、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8分) ( 4)根据材料五,分析指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扬一益二 ”是对唐后期南方城市繁荣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扬州繁荣的原因。( 6分) (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 的认识。( 4分) 答案: (l)战国 :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 (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 原成为沃野。 )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2分 ) 秦朝 :开通了灵渠 ,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分 ) 西汉 :修建了
37、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 (2分 ) (2)曹魏 :翻车。唐朝 :筒车。宋朝 :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 :风力水车。 (4分 ) (3)原因 :唐朝建国之初 ,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 ,生产破坏 ,人口 流亡 .要巩固政权 ,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 ;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4分 ) 特点 :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建设比唐后期多。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 ,唐后期大多在南方 ,尤其是江南地区。 (4分 ) (4)新特点 :唐后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
38、显著提高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分 ) 原因 :扬州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安史之乱后 ,北方破坏严重 ,人口南移 ,南方相对安定 ,社会环境较好。 (4分 ) (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工程的兴修 ,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 ;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分。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联系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回答即可,较有代表性的如,战国时的都江堰
39、 ,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秦开通了灵渠 ,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汉 :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推动了农业 生产的快速发展 ,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第( 2)问,联系所学致死回答即可,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第( 3)问, “北方中原地区 “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说明唐朝初年经济残破,继续恢复和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 ”说明唐政府重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设专门官员进行管理;根据材料四进行分析,
40、水利设施修建的总量达到 264处数量较多;从前期和后期修建的总量来看,前期多后期少;从分布范围看,前期 主要集中于北方,而后期则侧重于南方;第( 4)问,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说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中心南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扬州之所以繁荣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安史之乱后 ,人口南移 ,南方相对安定 ,社会环境较好;第( 5)问,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农田水利的重要作用角度来回答。 考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点评:三农问题为高考的长效热点,其考察的主要切入点有以下几个。 1、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
41、制度和农田水利建设。 2、中国古代社会的重 要赋税制度及重农抑商政策。 3、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现和特点。 4、中国近代社会中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5、中国现代社会中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6、美、俄(苏)等国发展农业的措施 ( 12分)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 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 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 “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 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 嘉 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42、,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 “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 ”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家业大饶 ”,成为雇佣 “机工 ”的 “机户 ”了。 请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并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 社会现象 :农业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提高 ,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 ;商品经济活跃 ;资本主义萌芽
43、出现。 (6分 ) 联系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6分 ) 试题分析: “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说明农业的发展;“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 ”说明从事手工业人数增多; “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 “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说明商品经济活跃; “家业大饶 ”,成为雇佣 “机工 ”的 “机户 ”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应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才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考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点评: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利条件: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货币的充足,银两的大量流通;租佃关系的普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传统科技的发展,科技著作的涌现。发展缓慢的原因: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束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地主和大商人 “以末致富 ,以本守之 ”,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封建国家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不断增设关卡,征收重税,影响了商品的流通;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使资本主义萌芽缺乏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