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33559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公元前 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 150麦斗的平民,它可以 ( ) 参加公民大会 当选 “四百人会议 ”的成员 当选为陪审员 在战争中充当骑兵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年收入 150麦斗的平民是第四等级,他的义务是战时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用品。他只能参加公民大会而不能当选为 “四百人会议 ”成员,但可以当选为陪审员 .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中债务奴隶制的废除和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的意义。 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了土地与人身自由,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

2、基础,有利于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重新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 顺应历史潮流 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南门徒木 ”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是主要原因, 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 是理论基础。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顺应潮流: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

3、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政治智慧:变法措施全面彻底,厉行法治,执行坚决,取信于民,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广泛支持:秦孝公全力支持,新兴地主支持,人民也拥护; 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晋国分裂,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等; 个人品质:商鞅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北宋中期, “三冗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 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4、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北宋 “三冗 ”问题是指 “冗官 ”“冗兵 ”和 “冗费 ”。结合相关史实及所给的选项可知,出现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官僚机构和军事体系的庞大、战争费用高。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故与 “三冗 ”无必然联系。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 “积弱 ”和 “积贫 ”局面。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为解决运费高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市易法 B免役法 C均输法 D农田水利法 答案: C 试题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了解决运费高及商品价格偏高的问题,王安石颁布均输法。均输法是指对供应皇室、贵族、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依照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原则,采购物资。这节省了费用,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 “贱子

6、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百姓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为解决以上问题,他变法时采取的措施有 ( )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百姓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诗中的意思是要解决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属于解决农民问题,而方田均税法主要是针对官僚地主的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性质和特点:(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

7、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3)特点: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对科举 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答案: A 试题分析:王安石之所以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说明他已发现科举制存在弊端,为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废除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改革科举制度是把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故此题应选 A项。 故 A项正确 考点:王安石变 法 点评:结合

8、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 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 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片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而扩充军队。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

9、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以上均与史实不符。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 “岁币 ” 答案: C 试题分析:

10、 “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从材料中的 “为国守财 ”“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等关键信息即可得出结论,在宋代对土地兼并不加干涉。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变法过程上,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 ) A辽、西夏的威胁 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

11、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辽、西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匿 田产逃税都是社会危机的问题,但其中最关键的应是经济问题。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中期封建地主阶级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注意理解掌握其多个领域的改革内容及作用,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王安

12、石变法的精神 商鞅变法后,秦国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其主要原因是 ( )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 B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 C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D “为田开阡陌封疆 ”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透材料,然后结合商鞅变法中的措施 “奖励耕战,轻罪重刑 ”的影响来选择,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

13、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 “加强对基层管理 ”的限定语,商鞅变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 连坐法 。这样就强化

14、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故与之相符的是连坐法。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特点: 商鞅变法以 “农战 ”和 “法治 ” 为核心内容。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 )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记忆和理解,练习课本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中为

15、保证国家的税源充足,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建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使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国家税收相应增加。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 “是什么 ”,而着眼于 “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梭伦改革

16、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 ) 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 展潮流 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 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 D改革措施带有 “折中 ”色彩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在改革中,梭伦扮演了 “调停者 ”的角色,使得许多改革措施带有 “折中 ”色彩, “折中 ”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故 D项正确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 “调停者 ”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 民的等级身份,

17、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富有等级才享有高级官吏的被选举资格,这就使得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另外,梭伦改革并不彻底,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保留了贵族势力依旧存在的基础,贵族势力虽有所削弱但贵族凭血缘门第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就造成了名义平等下掩盖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梭伦的变革措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富者有势、贫者无权的状态依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梭伦改革中,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划分依据是:( ) A政治地位 B血缘关系 C居住地域 D

18、财产多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把雅典所有的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的原因。 ( 1)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 3)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与设立公民陪

19、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 A颁布 “解负令 ”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 据梭伦改革的措施可知,梭伦在改革的过程中颁布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

20、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公正性 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梭伦改革的措施,在梭伦改革中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越多,所及的义务越多,而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公正性,这一说法与梭伦改革中所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不符。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

21、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 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 A改变了 “刑不上大夫 ”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 “世卿世禄制 ” D “废井田,开阡陌 ”,从根本确立

22、土地私有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性质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比较四个选项 “废井田,开阡陌 ”,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一项最能体现出来,因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封建统治建立的经济基础,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要 ”、 “主要 ”、 “根本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

23、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 “最佳 ”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 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 “世卿世禄制 ” D建立县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 A.废井田,开阡陌,主要是在经济方面、 B.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C.废除 “世卿世禄制 ”,主要是清算旧贵族势力、 D.建立县制,加强立中央集权,因为县制下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皇帝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此题应选 D项

24、。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对于商鞅变法这一考点,重点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体现出的社会发展趋势,明确 变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 ) 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B废除 “世卿世禄制 ” 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的记忆和理解,在商鞅变法中为保证国家的税源充足,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建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使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

25、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公元前 338年 )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

26、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 秦策一 )文中的 “人 ”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文中的 “人 ”是在离间惠王和商鞅的关系,说明商鞅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嫉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触动了没落贵族的势力,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

27、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简答题 公元前 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作坊 ,生产葡萄酒并销往海外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 1)根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怎样的政治权利?( 3分) ( 2)如何评价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 6分) ( 3)除此之外,梭伦对国家权力

28、机构和司法制度又进行了哪些改革?( 6) 答案: ( 1)担任低级官吏(或除执政官外各级职官选举和任职资格) ( 2)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是历史的进步。但财产等级制度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 ( 3)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可参加;创立四百人会议做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做为最高司法机关;制定新的法律。 试题分析:第( 1)问,练习课本所学的梭伦改革中所实施的财产等级制度回答即可,根据财产等级制度可知,克里埃尼图斯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等级享有的权利主要是担任低级官吏

29、(或除执政官外各级职官选举和任职资格);第( 2)问,对于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在评价时要注意辩证的评价,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第( 3)问,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考点:梭伦改 革 点评: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反映战国时

30、期商鞅变法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 n,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 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4分 )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6分 )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5分 ) 答案: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1、。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个人的品行和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试题分析:第 (1)问要紧扣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衡。第 (2)问要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第 (3)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 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可见,司马迁把商鞅的个人品行作为

32、评价标准。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图片型材料的解读方法:注意围绕图片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观察图片内容,特别是带有文字的图片;注意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图片型材料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等几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 “里里外外,看清注解 ”;注意历史特征明显的细节,如什物、着装等等。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两宋卷 材料二

33、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 在 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 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 “不加税而国用足 ”,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

34、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8分) 答案: ( 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 不同: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 ,不可能一帆风顺 ,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 ,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 ,行之有效 ,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试题分析:第(

35、 1)问,根据材料中 “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 ”“如青苗之类,皆稽焉 ”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第( 2)问,捉住要求 “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后半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 、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36、宋神宗 )诏曰: “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 )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 材料二:中书奏: “ 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 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 材料三:魏继忠上言: “宜假钱别置 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 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

37、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商品交易中的什么社会现象? (6分 )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6分 ) 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的是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 “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 (

38、减价出售 )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 ”可知,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第( 2)问,根据材料中 “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第( 3)问,从材料中 “不 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因触动保守派利益后被悉数废除。 考点

39、:王安石变法 点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及认识。 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 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认识: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 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