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3560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 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 ) A甲同学为姬姓贵族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 答案: D 试题分析:周初统治者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项中的丁同学做了平民,不属于分封的对象。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下的分封对象。 点评:高考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当今

2、的影响上:( 1)分封制在西周以后,仍有一定影响。西汉、西晋、明等朝代都曾经实行分封制,但是其权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认识这些差异。( 2)分封制对当今行政区划的名称仍有影响,比如,齐鲁、楚地、燕京等。 “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 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 B戊戌变法的兴起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答案: A 试题分析:圆明园遗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造成的,反映了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和践踏,故答案:选择 A项。 B、 C、 D三项都发生在 19世纪末,可排除。 考点

3、: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 点评: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集中在背景、战后所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战争的影响方面,主要以图片、观点、概念等切入,多以选择题题的形式出现。 “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 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信息: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了和外国在通商方面的习惯,特别是行商的作用削弱,所以应该是南京条约,出现五口通商,使行商的作用削弱。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

4、害。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考查集中在内容、危害及影响方面,主要以图片、观点、概念等切入,多以选择题题的形式出现。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恩格斯的评价表明这次战争的受益者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而俄国受益最大。据此可判断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俄国在这次战争后,除了获得英法所取得的特权外,还割占了中国 100多万平方

5、公里的领土。 考点: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与工业文明国家的战争,高考考查主要侧重于:( 1)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最根本原因,禁烟运动等事件仅是导火线。高考试题重视对西方错误史学观点批驳的考查。( 2)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世界市场的大舞台,高考重视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考查,这些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 “往事 ”应指 ( ) A日本侵略者制造

6、的旅顺大屠杀 B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甲午海战中国失败被迫签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5年,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的春愁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后的 1896 年。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 点评:甲午中日战争与当今的社会热点 中日关系联系密切,很多高考试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1901年本应是一个迎接新世纪的喜庆年,却是中国人民极为黑暗痛苦的一年,因为这一年 ( ) A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侵略中国 B八国联军开始侵华,中国人民开始经历一场劫难 C签订辛

7、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朝政府也彻头彻尾地成为了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工具。故答案:选择 C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侵略中国是从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故 A项不正确;八国联军开始侵华 ,中国人民开始经历一场劫难是发生在 1900年,故 B项不正确;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在 1912年,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点评:关于辛丑条约,着重把握其内容和危害、影响外,同时要注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而是西方列

8、强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义和团运动仅仅是一个借口。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出现在 : ( ) A淞沪会战中 B太原会战中 C徐州会战中 D枣宜会战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出现在太原会战中。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 点评:抗日战争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主要集中在:( 1)对全民族抗战的考查,即重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的考查,如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对百团大战的考查,也有很多考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如 2011年安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考查,相对而言,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考

9、查也在逐渐减少。( 2)高考试题重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认识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 冯子超在中国抗 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战役的胜利: “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候罢了。 ”该战役应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 “胜利 ”“徐州 ”等有效信息, “某战役 ”是指台儿庄战役,它是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台儿庄战役取得了胜利,对抗日斗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不能改变徐州会战失败的结局。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 点评:在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中共开

10、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政府组织 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要注意从抗战路线、战场范围、战略地位、作战规模和方式来区别两者的不同。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但并不能说明国共两党的阶级

11、立场相同,两党的抗战路线也不相同, 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点评:关于抗日战争,高考考查集中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原因、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抗日战争的特点、中国战胜的原因以及抗战胜利的影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用图片、观点、概念、诗歌等切入。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答案: C

12、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各根据地政权 ”、 “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 ”可以算法律,这是国共合作的需要,国共合作抗日属于党外合作,中国共产党实际也掌握领导权。故 B 项错误; A 项 的党内合作是大革命时期的政策,错误;D项是抗战结束后的形势,错误。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点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考考查集中在其形成过程及其对抗战胜利的影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用图片、观点、概念、史籍材料、诗歌等切入 1940年 12月 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 )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台

13、儿庄战役 C南京大屠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要紧扣 “1940年 12月 ”, A、 B、 C、 D四项分别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 1938年 3月, 1937年 12月和 1945年 4月。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 点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百团大战,亦作晋南游击战,是指在 1940年 8月至12月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及当地民兵共约 40万人发动以破袭战为主的对日战役,是共产党军队除了平型关战役外参与的唯一抗战战役,参与作战军队番号达一百零五个团,因此定名为百团大战(原正太战役)。对百团大战的评价,要注意结合

14、学术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 东史郎日记 (日)记载: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排除。 B项描述了日军在南京屠杀战俘的情景,属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C项这句话已经写了南京,不在淞沪战场(上海),且是屠杀战俘的场景,不属 于淞沪会战的范围。当时淞沪会战已经结

15、束了,排除。D项七七事变标准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排除。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华的罪行。 点评:历史资料(史料)就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如东史郎日记;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 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

16、掌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奉行 “海禁 ”政策,林则徐对英国不可能了如指掌;材料只提及禁烟事宜,并未涉及正常贸易;中国禁烟损害英国利益,不可能得到女王的认可,而且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的思想。 点评:这是 2010 年四川高考试题。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不仅把握其 “新思想 ”,还要注意其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观念中的局限性。主要以图片、观点、史籍材料等切入,多以选择题题的形式出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

17、大,主要在于 (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答案: D 试题分析:因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发展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作用, 点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既有较明显的继承性与共性,也有和时代特征相关的特殊性。 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也始终矛盾交织:

18、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 博弈(皇权加强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反之就膨胀);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 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 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则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

19、重。 康熙帝临终前用 “立遗诏 ”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传位于第四子 ”等信息可知,材料违背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 C项。 A、 B、 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涵。 点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制度。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 “嫡 ”,二是 “长子 ”;是否是 “嫡 ”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 “嫡 ”, “嫡 ”子中的 “长子 ”为大宗。

20、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有利于强化王权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西周宗法制用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上等级关系,这有利于维护统 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以及凝聚宗族,使其 “家国一体 ”。宗法制是与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正确;宗法制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故 正确;宗法制把 “国 ”和 “家 ”密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强化王权,故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基本概念和影响。 点评:高考对宗法制的

21、考查主要集中在其对当今的影响上: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命题一般以当今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认识这些现象与宗法制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 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是针对地方的制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设置多个宰相,分散相权, 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进一步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进。 点评:封建中央官僚体制虽历经变化,但都是以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为特征,特别是唐、宋、明、清最为典型,这也

22、高考考查的重点。( 1)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如 三省六部制;( 2)分析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共同反映的趋势,又要看到每一朝代的不同特色。 在公元前 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 )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对官吏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僚是御史大夫,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中央机构的职能。 点评: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1)内容: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

23、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2)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定;( 4)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件的决策失误。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 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

24、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故答案:选择 B项。这是秦朝实行中央官僚制度,强化的君权,故 A、 C、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的运作方式。 点评: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着重从内容、特点、运行方式、作用来把握,高考多以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差异在 ( ) A中央机构 B地方制度 C皇帝权力 D根本目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相比有重大差别。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刘邦分析秦亡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所以实行郡县与封国制并行,即郡国并行制,这是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

25、大的差异,故答案:选择 B。 “汉承秦制 ”,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权力都是至高无上,这些政治制度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故 A、 C、 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西汉与秦朝的政治体制的比较。 点评:秦、西汉政治制度的不同,除了在地方行政制度外,还要注意中央行政制度。秦( 1)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三公九卿。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家天下。汉:( 1)内朝。任用身边侍从、秘书,有决策权; ( 2)外朝。三公九卿,有执行权,参政权。总体来说:秦汉在中央建立专制主义、在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

26、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朝时,尚书被中书取代,故 A项不正确;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故 C项不正确;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是唐时的 “三省六部制 ”,故 D项不正确;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君主专制的演进。 点评: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着重把握其实行的直接原因和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汉武帝将汉朝中央政府分为 “中朝 ”、

27、“外朝 ”,以此把执掌朝政的实权,由原来的外朝的宰相转移给中朝的尚书,根本目的是剥夺相权、强化皇权,但其直接的考虑是:( 1)中朝的朝官地位很低,起而用之, 可以减少皇帝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 2)中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他们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一般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 3)中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能,皇帝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西汉中朝外朝的划分,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个重大变化。它不仅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所必然呈现出的趋向。这个历史趋向就是:皇

28、帝必然实行专制独裁,而实行专制的方法无非以近臣、在朝官排抑外朝大臣以中朝侵 夺外朝实权,中朝官权势渐重而有震主之危时,皇帝再引用新的心腹近臣,以主中朝,抑夺权臣。如此循环往复,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军机大臣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 ”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设于康熙帝时,撤于光绪帝时 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 它的设立显示出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军机处设于雍正帝时,于 1911年被撤,光绪帝死于 1908年,因此 不正确。由 “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 ”,可知军机 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

29、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从反面说明了封建制度由兴盛走向了衰落。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军机处设置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点评:关于军机处,着重把握其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 “跪奏笔录 ”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部门去执行,减少了中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效率;( 2)办事机密:地处内廷的隆宗门内,不易受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人擅入;( 3)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旨意,军机处无专官,全为兼职;( 4)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军机大臣一般不超过 8人,军机章京是大臣的幕僚,嘉庆时定员 32人,如此,整个军机处至三四

30、十人;( 5)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庐只称 “军机堂 ”,实际上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此时内阁已属正式政府部门。)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人答:“金榜题名者快活。 ”有人说: “功名成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 “畏法度者快活 ”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 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答案: B 试题

31、分析:解题关键是掌握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这一时代特征,万钢 “畏法度者快活 ”之言反映了君主专制下人民绝对服从的现象,而这正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颁布大明律等一系列措施的政策宗旨,故 B项在本质上揭示了明太祖赞赏万钢的原因。 A、 C、 D项解释过于肤浅,没有结合时代背景挖掘“畏法度 ”的含义。 考点:本题考查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点评:对明代政治制度的考查,高考集中在君主专制的强化(如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设置),主要以史籍材料、观点、概念等为切入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32、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为设丞相的时候是为了控制诸侯,加强中央集权,而削相的时候是因为相权威胁了皇权,所以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亦即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答案:选择 A项。如果相权威胁了皇权,那么秦朝就不会设立丞相了,所以矛盾,故 B项不正确;中国有皇帝时期的社会都是封建社会,是为了君主的统治需要而非社会要求,故 C项不正确;丞相都是皇帝任命或者废除的,相权并没有办法制衡皇权,所以不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主专制的演进。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发展的总趋

33、势是:皇权日益加强,朴树逐渐消弱直至被废止;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日益削弱,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日益严重;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 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 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引文中所说的对中国中央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情况。首先要读懂引文中的内容,引文体现了官职、部门官员剑的相互牵制情况。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利。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

34、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 “通判 ”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 “权利牵制 ”清代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不符合题目引文,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激烈,皇帝通过设置其他机构或官职限制、分豁相权;主要以史籍材料、观点、概念等为切入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6分)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

35、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 乾隆帝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 材料四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 丞相始也。 黄宗羲 (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其意义如何?( 7分) ( 2)材料二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2分) (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与乾隆帝相比,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 2分) (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3分) ( 5)根据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分) 答案: ( 1)运作:先由中书省草

36、拟政令,然后交门下省审核,再交尚书省具体的某一部去执行。( 3分) 意义: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分) ( 2)君主专制。( 2分) ( 3)乾隆帝权力至高无上,而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法律)的制约;( 2分) ( 4)观点理解: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3分) ( 5)政治制度文明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2 分) (或者君主专制、个人独裁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发展或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的进步) 试题分析:第( 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三

37、省六 部制 ”的运作和意义。第( 2)问从材料中 “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 ”可以得出答案:。第( 3)问从材料三权利法案的规定知道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第( 4)从材料中可知道从明太祖废除丞相之后,政治腐败( “无善治 ”),君主专制发展到高峰。第( 5)问综合归纳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有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中西方政治制度对比。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高考考查集中于基本概念、演变进程、趋势上,多以图片、表格、史籍材料、历史名人的观点等切入,多以 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同时要注意明代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区别。 阅读

38、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 598年 )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年 )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 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宰:地方官 ),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 秦始 皇本纪 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 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 百官志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

39、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4分 ) (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4分 ) (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6分 ) (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分 ) 答案: ( 1)对象:王族;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 构 )。 (4分 ) ( 2)信息:春秋战国时湖,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或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 (共 4分,任答 2点 ) ( 3)

40、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 (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同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 (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每点 2分,共 4分,任答 2点 ) ( 4)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2分任答 1点。 ) 试题分析:第( 1)问依据 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姬姓之国四十人 ”回答问题,不要盲目照搬课本。第( 2)问依据材料信息总结概括。第( 3)问先根据材料 “即县之 ”“ 置汉中郡 ”判断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第( 4)问要根据上面的问题对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综合。 考点:本题

41、考查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高考考查集中于基本概念、演变趋势、影响上,多以史地结合、史籍材料、观点等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结合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历史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是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也只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上撒盐。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甚至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挑起中日矛盾:靖国神社、教科书上、钓鱼岛、潜在的核武器 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和释怀。

42、引自天涯论坛 (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2分) ( 2)图 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分) ( 3)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 。你认为造成图 1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 4)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 2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 5)当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德国在世界人民赢得了尊重,全德国人民站了起来。尤其是法国,与德国更是 “相逢一笑泯恩仇 ”。然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中日关系渐行渐远。阅读材料二,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如果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些什么?( 4分) 答案:

43、( 1)图 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 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2分) (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 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 分) ( 3)主要原因:图 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4分) ( 4)图 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

44、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4分 ) ( 5)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暴表示无比愤怒;落后就要挨打;(反思)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发奋图强,振兴中华(责任感、使命感);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认真反思,以史为鉴。(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中从图 1“1894年 4月日本马关 ”可以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从图 2中 “1945年 9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同盟国代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 ”可以判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第( 2)问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45、的历史意义可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第( 3)问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从主观(清政府)、客观(日本)、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外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支持日本入侵)等方面分析。第( 4)问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观(全民族统一抗战)、客观(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方面分析。第( 4)问中第( 1)问面对德国认罪、赎罪,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更多的感受是愤慨;第( 2)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答题 角度可从日本必须反思、中国必须自强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历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点评:关于历史

46、上的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1)相同点: 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的对外战争; 都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 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 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 2)不同点: 从背景上,前者发生在 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后者发生在 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 从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上 看,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远远大于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时间不到一年,侵犯地区多在沿海和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一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前后长达 15年之久,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 前者日本战胜了中国,勒索大量的财富,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后者中国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