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期中质量调研政治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3582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期中质量调研政治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期中质量调研政治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期中质量调研政治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期中质量调研政治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期中质量调研政治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东临沂高二课程实施水平阶段性期中质量调研政治卷(带解析) 单选题 2011年 9月 22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 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4%,占上海生产总值的 9.75%。已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上海市力争文化创意产业 201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 12%,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这说明 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中 “上海文化创意产

2、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4%,占上海生产总值的 9.75%, ”说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说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因此选 B。选项 观点错误,文化与经济、政治没有融为一体。选项 观点错误,总是太绝对,正确说法是优秀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交融。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注意文化与经济、政治没有融为一体,只有优秀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在高考

3、中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组合式选择题题型。 国家主席胡锦涛说: “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这充分说明 文化创新要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文化创新最终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中,胡锦涛的观点主是说文化创新与人民的关系,符合这一要求且观点正确的就是选项 、 和选项 ,因此选。选项 观点错误,人民群众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主体和源泉。 点评:此类考题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主体和源泉的相关知识,更应学会通

4、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高考出题的一个惯例。 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道: “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种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 60秒,汉语 5秒就够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到形声、会意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字。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考、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能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 ”这表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注重实用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中,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亡的最古老文字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

5、智能智力,铸造了中华文明说明,汉字内容丰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因此选。选项 观点错误,因为承认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因此不能说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哪个文化是先进文化哪个文化落后文化,应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选项 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此类知识 一直在高考中以不同形式出现,需要理解牢记。 现在 90后人群,或者包括 80后段人群以及其他人,在 QQ上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这种趋势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 90后的一种认

6、知标签。汉字的不规范使用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关于汉字正确的看法是 A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汉字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D汉字是人类文明首要的记载工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材料的限制性要求有两个,一是关于汉字,二是正确的看法,同时符合这两个限制性要求就是选项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选 D。选项观点错误,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选项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选项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汉字不是人类文明首要的记载工具。 考点:本题考查汉字的作用。 点评:本考题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回忆书本

7、知识来解答题目。此类题目属于书本的基础知识,不是高考的重点。 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 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A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讲不同地方的民歌,特点不一样,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因此选。选项、 C和 D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点评:这是考查学生结合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8、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 情况的能力,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类题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 “和而不同 ”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下列有关 “和而不同 ”的说法正确的是 它指的是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然不同,但在逐渐走向融合 它指的是中华文化能和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它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果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材料的限制性要求有两个,一是有关 “和而不同 ”的,二是说法正确的,同时符合这两个限制性要求就是选项 和选项 ,故选。选项 观点错误, “和而

9、不同 ”指的是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然不同,但能和睦相处,而不是在逐渐走向融合。选项 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只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切成果。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点评:本考题要求学生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回忆书本知识来解答题目。此类题目属于书本的基础知识,不是高考的重点。 格 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中

10、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中,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格萨尔王传有近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选。选项 、 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点评:此类题型,除了要求学生会使用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书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材料来分析特定环境中的情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高考卷也一直出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需要学生不断总结经验,举一

11、反三。这也是在考查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能力。 论 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C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提干材料主要讲中国优秀经典著作中凝聚着民族精神,阅读这些经典著作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说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因此选。选项观点错误,并不是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选项观点错误,

12、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有很多,不是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一种途径。选项观点错误,说反了,应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这也是近年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高考中, 这种贴近生活的题型时常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 “四海之内皆兄弟 ”(子夏 ),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B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C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质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答案:

13、D 试题分析: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若一家 ” 强调中华民族要团结统一,因此选。选项 B观点错误,。选项、和 D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 神的基本内涵。 点评:本试题要求学生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来答题。这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形式,一定要引起重视。 “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 ”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传统文化

14、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中,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说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选。选项 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选项 观点错误,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点评:此类考题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更应学会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这一结论,这也是高考出题的一个惯例。 地震、旱灾、涝灾 在重大灾害面前,

15、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B中华民族精神是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 C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D必须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答案: D 本题题干材料的限制性要求有两个,一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二是错误的,同时符合这两个限制性要求就是选项 D必须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故选 D。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民族精神全部都是精华,没有一点儿糟粕,因此不能中华民族

16、精神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选项、和观点正确,不符合题干材料的限制性要求。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别。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民族精神全部都是精华,没有一点儿糟粕,因此不能中华民族精神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此类知识一直在高考中以不同形式出现,需要牢记两者的区别。 我国不仅有以京剧、昆曲等为代表的各种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族音乐等中国

17、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有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而且这些艺术品 种都在中国扎根生长并已经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这启示我们 A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外来文化彻底改造民族文化 B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 C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中,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艺术品种都在中国扎根生长并已经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这启示我们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此选 D。选项 A观点错误,以外来文化彻底改造民族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观点。选项 B、 C观点正确,但题 干材料没有体

18、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生可以回忆书本知识来解答题目。此类题目属于书本的基础知识,不是高考的重点。 每年 4月 10日,江苏无锡市都要举办吴文化节。回答 【小题 1】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发展,形成了吴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文化最终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一定起 积极作用 文化对经济一定起促进作用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A B C D 【小题

19、 2】举办方认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吴文化的创新品格,有助于促进吴地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B文化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C文化创新能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文化创新能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中,因此选。选项 观点错误,说法太绝对,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

20、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选项 观点错误,说法太绝对,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排除错误选项 、 ,只能选。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作用,这也是近年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小题 1】试题分析:本题中,挖掘和弘扬吴文化的创新品格有助于促进吴地经济发展说明文化创新能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选。选项 B观点错误,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选项、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题干材料获取信息的

21、能力和调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式,由于紧贴实际生活,学生应以其足够的重视。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代 表。近年来,我国的动漫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动漫作品,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动漫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应提高文化竞争力 立足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借鉴吸收国外各种文化,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中,我国的动漫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启示我们应提高文化竞

22、争力,要立足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出现了一批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动漫作品启示我们应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选。选项 观点错误,国外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不能借鉴吸收国外各种文化,只能借鉴吸收国外文化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点评:本题想考查在文化创新中如何正确对待其他民族的外来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 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类型经常出现在高考题型中,应引起重视。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

23、将 “文化命题 ”作为中央全会议题,中央高度关注文化是因为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材料强调中央高度关注文化的原因,实际上也就是文化的作用。符合条件的有选项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和选项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选 A。选项 观点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选项 观点错误,虽然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文化只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点评:

24、考查学生对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的内容更具有迷惑性,注意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容易被误导,一定要注意积累易 混易错点。这种类型经常出现在高考题型中,应引起重视。 2012年 7月 5日,宁波市召开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座谈会。利用城市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发挥各类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人人讲文明、处处见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该市做法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

25、远而持久的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中,宁波市之所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营造人人讲文明的良好社会环境,原因在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因此选 A。选项 B和 D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选项 C观点错误,文化影响而不是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点评:本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来答题。这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形式,一定要引起重视。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很多人在外打工

26、,离家千里之外,但 “千 万里,一定要回到我的家 ”,人们忙碌了一年,总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这说明 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中,人们总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欢渡春节,是因为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因此选 C。选项 A 和 D 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选项 B观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考点:

27、本题考查民族节日的重要性。 点评:本考题,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此类考题只需学生回忆书本知识,无需经过复杂的思考,在高考中不是重点。 鲁迅先生在 20世纪 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文艺的走向时,发出了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一个民族只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B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 C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关系 D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

28、界的 ” 这一著名论断主要强调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四个选项符合这一要求的是选项,故选。选项、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选项 D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名言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要根据教材知识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要求学生能结合材料分析需要选择的内容,这是高考题型中的典型例题。 法国学者阿尔诺 多德里夫认为,每个艺术门类都可在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对话中丰富自己。我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也认为,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尽管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它的精神

29、追求,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对这两位学者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发展民族文化应以引进世界先进文化为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每个艺术门类都可在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对话中丰富自己。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这两个观点共同说明选项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选项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选项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因此选。选项 观点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

30、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以引进世界先进文化为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尊重文化多样性。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书本 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来解答题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出题形式新颖,符合课改和高考的要求。 郑和首次下西洋距今已有 600多年, 600多年前郑和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 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

31、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材料的限制性要求有两个,一是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二是正确的是,同时符合这两个限制性要求就是选项 和选项 ,故选 D。选项 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选项 观点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不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文化传播的手段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文化传播的含义、手段和意义。 点评:此类题型,出了要求学生应掌握文化传播的含义、手段和意义等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材料来分析特定环境中的情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高考卷也一 直出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需要学生不断总

32、结经验,举一反三。这也是在考查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能力。 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 “中国文化周 ”“中国文化月 ”“中国文化年 ”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假如你看到了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求你写一篇观后感,需要确定一组体现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 加强融合 维护文化安全 B和平相处 文化渗透 提升文化软实力 C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弘扬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选项 A加强融合表述不准确,我国对外文化交流重在交流、借鉴而不是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选项错在文化渗透,文化渗透是奉行文

33、化霸权主义的国家推行强权政治的错误做法,不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选 C 弘扬传统文化与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关系不大。排除选项 A、和,只能选。 考点: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属于在高考中考查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类题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 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 “吾日三省吾身 ”“三思而后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举一反三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等等。这充分说明 A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B孔子的思想学说仅仅是学术研

34、究的对象 C儒家思想完全能够与现代社会嫁接 D传统思想对今天的现代社会仍然产生深刻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说明传统思想对今天的现代社会仍然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选在 D。选项观点错误,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选项 B观点错误,孔子的思 想学说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选项 C观点错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能完全能够与现代社会嫁接。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思想的继承。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传统思想的继承,这也是近年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

35、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中,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是在进行文化继承。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说明扬州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启示我们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因此选。选项 B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不能笼统得说,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应为优

36、秀的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选项、 D观点正确,但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与题干主旨不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文 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点评: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传统思想的继承,属于在高考中考查学生实际生活分析题干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说明教育 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强调教育的作用,符合要求的有选项 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

37、动、选项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和选项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选。选项 观点错误,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作为文化只能给予社会和人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中的内容更具有迷惑性,学生容易被误导,一定要注意区分易混易错点。 综合题 2012年 10月 23日, “高雅艺术进校园 ”河南民族乐团开封大学专场 音乐会在开封大学金松大礼堂举行,千余名师生一同欣赏了这场高品位的视听盛宴。“高雅艺术进校园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进高雅艺

38、术,学生对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得到改善,对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传承先进文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 “高雅艺术进校园 ”系列活动的道理。 (12分 ) 答案:( 12分)( 1)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 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这一道理。( 4分) (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对于国家来讲,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

39、文化环境。举办 “高雅艺术进校园 ”系列活动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4分) (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雅艺术进校园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近高雅艺术 ”“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传承先进文化 ”体现了这一点。(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举办 “高雅艺术进校园 ”系列活动为背景,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2个方面: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对人的作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

40、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作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题干材料中有效信息 1“高雅艺术进校园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体现的是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题干材料中有效信息 2“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走

41、进高雅艺术、学生对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得到改善 ”体现的是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题干材料中有效信息 3“对提高 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体现的是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获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调动和运用知识,再运用文化生活的专业术语规范得组织答案:。做完问答题后要注意及时总结反思。如本题的信息知识对应表。 有效信息 对应的知识点 高雅艺术进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

42、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 生深刻的影响。 “高雅艺术进校园 ”使学生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耳濡目染中走进高雅艺术,学生对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校园文化氛围得到改善, 的。 “高雅艺术进校园 ”对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传承先进文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 “软实力 ”,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加强文化交

43、流与合作,是责任也是使命。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不辱这一使命?( 12分) 答案:( 12分) (1) 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分) (2)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分) (3)在对外文 化交流中,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分) ( 4)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分) 试题分析

44、:本题考查当代青年如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要考查文化生活第三课的内容,根据教材的框架体系,可以回答:第三课第二框 (1) 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 我国的传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后连第 10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前挂第三课第一框: (3)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

45、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本题考查如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点评:学生首先要学会根据设问准确定位,是考查文化生活第三课的内容,在熟练掌握教材的 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梳理做答;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当得前挂后连即可。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近年来,除了商业味越来越浓厚之外, “年味 ”也越来越淡了。特别是随着洋节的兴起和影响,在许多青少年中春节的概念越来越淡漠,他们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 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 (10分 ) 答案:( 10分)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要想拯救春节,离不开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 3分);

46、(2)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正是传统春节的一些东西不适应青少年的要求,所以他们热衷于过洋节。 我们要拯救春节,就必须进行大胆创新,不断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赋予春节新的时代内涵。( 4 分);(3)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春节的传承和发展。( 3 分)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制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联系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二框的相关内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有 3个要点: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本题设问 “如何拯救传统的春节 ”是角度限制,是怎么办,是措施类问答题,要根据上述三个要点,结 合材料进行分析,注意要从怎么办角度,用动词短语组织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制和角度限制,在熟练掌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措施类问答题的要求组织答案:。 2012年 7月 22日是 “老西藏精神 ”提出 21周年纪念日。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的老西藏精神是数代西藏军民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卓著,真实记载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记载了西藏军民 共铸 “老西藏精神 ”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