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3583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东济宁泗水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 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换成。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

2、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故选 B。 考点:宗法制 点评:本题解答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忽略关键语句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最后晋武帝之所以不能更换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二是错误的认为晋武帝是因为原来的太子天生痴愚,才想更换其他有才能的儿子做太子,所以认为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源是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而忽略了晋武帝最终没有更换太子的事实。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3、英德两国政体的异同点。英国国王和德国皇帝都是国家元首, A项正确;英国首相及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德国宰相及内阁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德国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B、 C项不符合史实; D指的是德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点评:由于国情和历史状况的不同,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有: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封建残余比较浓厚。 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较强大;

4、德国长期的分裂状态,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由此造成政治上的落后。 2011年 9月,日本野田新内阁大臣公开称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而中国政府 则将钓鱼岛主权定义为中国核心利益。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源于哪一条约内容:(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的由来。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故选 B。 1943年开罗宣言和 1945年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已明确规定日本法西斯必须将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的钓鱼岛等岛屿归还中国,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 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会

5、议,发表开罗宣言,规定 “使日本强 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 1945 年,苏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强调,开罗宣言必须实施。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行径,公然蔑视和破坏了现有国际法准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 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在 “从君主到民主 ”的历史转型中,哪个事件可以作为开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由秦始皇建立, 1912年 被辛亥革命推翻。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

6、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 “帝王专制 ”到 “民主共和 ”的分水岭。 A、 B、 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 “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 20世纪 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 “四十年前会上逢 ”的 “会 ”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7、答案: A 试题分析:这首诗写于 20世纪 60年代, “四十年前会上逢 ”,推算出是在 20年代召开的会议。 D项遵义会议 1935年召开,可以排除;再从 “董必武、南湖、济南名士、恩铭 ”等信息判断,该会议是中共一大,故选 A。 考点:中共一大 点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 “农村 包围城市 ”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革命统一战争的建立 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以

8、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放弃了以 “城市为中心 ”的俄国革命道路,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故选 D。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点评: “工农武装割据 ”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 有诗写道: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

9、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 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处应该填写:( ) A中共成立 B国共合作 C抗战胜利 D遵义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 “湘水岸边、初战娄山、四夺赤水、行程二 万 ”可以判断是长征,而长征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挽救中国革命。故选。 考点:遵义会议 点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战的新局面。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10、“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 统对议会负责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信息 “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 ”体现了总统的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从 “如果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可知,总统的行政权受议会限制,故选 D 项。 A 项中的 “控制 ”,B项中的 “负责 ”均错误; C项较片面。 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点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 (参议院

11、)和下院 (众议院 )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 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17世纪至 19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 A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核心 B建立方式多样化 C都是 民主政治的保障 D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

12、代议制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故选 A。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要重点掌握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颁布的法律文件、政体,掌握它们各自的确立过程及影响;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及局限性;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各种政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模式的特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 “二月革命胜利后,弗 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 ”“现成政治图纸 ”指的是( ) A号召俄国人民推出世界大战 B发动

13、七月革命 C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建立苏维埃政府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到俄国,于 1917年 4月在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现成政治图纸 ”指的是列宁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 C。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 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

14、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 “假如 ”都不可能出现的根源是( ) A伴随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法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 ,过于强大 C马克思主义没有被公社社员接受 ,而且缺乏革命政党领导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19世纪 70年代巴黎公社革命发生之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

15、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A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 B、 C分别巴黎公社失败的客观、主观方面的原因。故选 D。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 “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当今世界呈现 “一超多强 ”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

16、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 “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A、 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指出政治、经济实力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并没有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C 项错误;故选 D。 考点:世界格局的演变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20 世纪 70 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有学者说:事 实上美国采取的是 “一党制 ”即

17、 “民共党 ” 但却伪装为两党制(即民主党和共和党),不管你投哪家的票,你总归的投 “民共党 ”的票。这段话说明美国的() A共和党与民主党已没有区别 B两党制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选举制度是为一个党服务的 D政治局势需要成立新的政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两党制的实质。材料认为 “美国采取的是 “一党制 ”即“民共党 ” 但却伪装为两党制 ”。 19世纪 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60年代开始两党交替执政,轮流坐庄。但两党在阶级属性方面没有本质区 别,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选 B。 考点:美国的两党制 点评:民主党和共和党

18、两党交替执政、轮流坐庄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还可以采用如下题目考查美国的两党制: 有学者认为: “与欧洲文化相比,美国文化完全是山寨(仿造)起家的。 ”其 “山寨 ”性表现在: A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B仿照法国的共和制 C依据德国的联邦制 D受惠于伏尔泰的 “开明君主制 ” 在法国政权中,更迭顺序正确的是( ) A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第三共和国 B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 C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第二帝国 D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权和政体更迭频繁:君主立宪制( 1791

19、年 1792 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 年 1804 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 年 1815 年) 波旁王朝复辟( 1815 年 1830 年) 七月王朝( 1830 年 1848 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 年 1852 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1870 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 年 1940 年) 维希政权( 1940 年 1945 年) 临时政府( 1945 年 1946 年)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46 年 1958 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58 年 现在)。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B项。 考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点评:从 1789年法

20、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权频繁更迭。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 A实行行省制度 B实行册封制度 C实行三省六 部制 D设置理藩院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辽阔地域的有效管辖,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今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B、 D是清朝管理西藏的制度; C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政治制度。故选 A。 考点:行省

21、制度 点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主父偃曾上书汉武帝说,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分别是( ) A郡县制、设置中朝 B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 C郡国并行制、 “封异姓王 ” D郡县制、设刺史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看出,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日益突出,威胁到中央集权。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是汉初鉴于亡秦 “孤立之

22、败 ”,地方上除了推行郡县制外,还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 “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 “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

23、吏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 “封建 ”实指西周 “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 “公天下 ”。故选 D。 考点:秦朝的郡县制度 点评:该题是 2010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第 25题。此题考的知识点是关于对郡县制的认识,属于教材当中的主干知识,不偏不怪,但却不是书上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巧妙地通过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对郡县制的评价引入,呈现的形式是新设置的文字材料,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24、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有的考生因为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差,导致对材料所描述的内容的不理解;有的考生对重要概念理解有误(如对 “郡县制 ”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导致失分;还有一部分考生是审题不准,问的是 “郡县制作为公天下开端的依据 ”,却答成了郡县制的影响,选 B选项的同学就犯的是此类错误。 柳 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

25、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 “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项正确。 A、 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 D。 考点:郡县制 点评:本题是 2010年安徽高考文综试题第 14题,考查对郡县制作用的理解。但能力要求较高,在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基础上又植入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此语讽刺

26、的可能是(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试题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八股文,不重视真才实学。故选 D。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度是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一位西方人记 录他在

27、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 “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 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 ”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 A 1750年的北京 B 1810年的上海 C 1860年的南京 D 1900年的广州 答案: C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信息: “该城市男女比例为 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 ”,反映出当时可能处于战争时期,人口流动,男子多去从军; “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 ”,说明妇 女地位提高,处于封建统治下的 A、 B、 D不可能出现。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

28、女子可以考试做官,禁止妇女缠足。所以这种情况只有可能是太平天国统治下的南京。故选C。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第一次提出男女平等的主张,并进行解放妇女的伟大变革。男女均分土地、兴女科、设女官、破除买卖婚姻、禁缠足恶习、杜绝娼妓纳妾陋行、主张 “一夫一妻 ”制;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上破天荒地给予妇女和男子同样的地位。这在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现实社会无疑是一声石破天惊的春雷。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 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禁烟运动 B义

29、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文化大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分析题干材料,抓住 “民族主义 ”、 “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 ”等关键信息,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相关知识,只有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开始,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盲目排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本题选 B。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 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0、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说: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 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 ”“准富者请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矿藏开采)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省及省外之人来采。 ”这表明他( )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 维护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 提出 “准富者请人雇工 ,不得买奴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 ”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 维护平均主义

31、与资政新篇的主旨相背离,排除;故选 B。 考点:资政新篇 点评: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是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 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

32、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 “贸易立国 ”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从 “以免除关税为代价 ”说明清政府丧失关税主权,故 B不正确。 A、 C不是本质反映。清政府以丧失关税主权为代价,企图保全清政府政治统治的完整性,故 D项正确。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本题还可以设问 “某条约 ”是哪一条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信息 “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 “一个以 议会形式粉饰 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 .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

33、并以 警察来保卫的 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德意志帝国 D独立后的美 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说明该国已经建立了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 “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反映了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德意志帝国。故选 C。 考点: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点评: 1871年,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宪法规定:帝国

34、皇帝由世袭产生,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 和解散议会、公布法律和决定对外政策。帝国宰相及内阁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制约。因此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参加美国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 ”这段话的意图是( )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够收到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D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独裁政府的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麦迪逊的意思是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并要对政

35、府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专制和独裁出现。 A、 B、 C都和材料内容不符,故选 D。 考点:美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考查最多的就是三权分立制度。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综合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 “法令出一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史记 材料三

36、:(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6 分) ( 2)材料二中的 “上 ”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7分) (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

37、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7分) 答案: ( 1):图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6 分) ( 2): “上 ”是指秦始皇。 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4分)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分) (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分) 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分)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3分) 试

38、题分析: ( 1)图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立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官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示三的政 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等机构,是元朝的政治制度。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立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辖六部,是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 2)秦朝开始,史书中写到皇帝时用 “上 ”代称,此处指的是秦始皇。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即全国的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帝独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第三小问,从政治、经济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39、积极影响。 ( 3)材料三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 之政归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是指决策方式 ,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40、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题的材料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是: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 ;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 同时,全球史 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

41、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学术讲演 (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 得摘抄材料原句 )(8分 )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 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 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2) 材料二这种史观认为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一史观,可能会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5分 ) 材料三: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

42、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 主主义之新 )。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40年以来 “接踵而来外力冲击 ”是指什么?材料中 “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中的 “独特性 ”指什么?( 9分)

43、 ( 4)请结合 19世纪末至 20世纪 2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至少两个实例),论证材料三中 “在 接踵而来外力冲击 下中国社会内部 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 ”的观点( 8分) 答案: 全球史观;( 2分)利:宏观全面,以整体世界或全球视野看待世 界历史的发展;重视文明间交流的意义;批判、否定了欧洲中心论;弊:忽视各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全球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不准却;对跨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清(意思对即可,答对 3个即可得 6分) (2) 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2分);评价较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分) ( 3)外力冲击( 2分)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战争和一系列不

44、平等条约;西学东渐或西方的技术、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传播( 4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分) (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 五四运动均可。 每个例子要求原因两个角度、事件、影响;( 4 分)要求例子两个;( 4*2=8 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主张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反映的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全球史观的利弊。 “利 ”体现在: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 ”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社会交流的意义日

45、益受到重视 ”; “批评欧洲中心论 ”等。 “弊 ”体现在: “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 ”; “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 清晰 ”等。 ( 2)材料二认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观点属于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按照这一观点,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评价较高。 ( 3)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指 “接踵而来外力冲击 ”。“接踵而来外力冲击 ”是指

46、:自 1840年以来外国或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 略战争;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组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及其影响;还有不断东渐的西学、西洋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材料中 “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中的 “独特性 ”指:正是在 “接踵而来外力冲击 ”下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或变化,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古代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 4)要求结合 19世纪末至 20世纪 20年 代初的相关

47、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该问属于论述型问题,答题时注意史论结合。如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他事件还可以列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 考点:多元史观 点评:新的史观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已有明显的渗透,几种重要的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都较明显地影响着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导 复习,零散历史知识有机的整合,融会贯通起来,并能举一反三,用这一观点去解释其他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