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3587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凤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882年,三个欧洲国家在一份盟约中约定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 ”这份盟约中的 “其他两缔约国 ”是 A德国和俄国 B俄国和奥地利 C英国和法国 D德国和奥匈帝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882 年 5 月,德国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形成,这一军事同盟的形成是推动一战爆发的主导力量,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中的俄国,英

2、国和法国结成了协约国军事集团。 考点:三国同盟的形成 点评: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协调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在 1904年和 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意大利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 达成秘密协定, 1915年 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 “由于秦始皇完全彻底的改革,中国先秦时代的传统包括各种地方传统遗失大半 ”。这一 “改革 ”指的是 A商鞅变法 B修长城 C建

3、立大一统体制 D称 “皇帝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制度的建立使中国政治的发展由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它也成为影响此后中国社会发展最为主要的制度,答案:选 C, A B D不符合材料中 “秦始皇完全彻底的改革 ”的含义。 考点: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的具体表现是 “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表现为 “郡县制 ”,材料强调了 “三公九卿制 ”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高考关注的角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发展的历程和具体特

4、征,而秦代是这一制度的开创时期,应从整体上对此有所把握。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对于周秦之失的评价 A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落后性 B指出了秦朝制度的先进与暴政而亡的事实 C抹杀了分封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D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宗法制与郡县制的时代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是将西周的政治与秦朝政治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秦代郡县制比西周分封制更 为进步,以及指出秦代灭亡的原因不在制度因素而是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所以 B项表述最符合史实, A项说法不够全面, C

5、 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抹杀分封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材料也只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了对比并没有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宗法制与郡县制的时代性。 考点: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点评:本题的考查方式还可作如下变形: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 “制 ”分别是指( C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 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汉武帝时期,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议机要, “中朝 ”由此得以形成。中朝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

6、 大司马 左将军 常侍 御史大夫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形成了临时决策机构即 中朝,从而削弱了以宰相为首的外朝权力,在中朝机构的人员构成中 均符合题意要求,而 御史大夫自秦代以来即是正式重要官职不在中朝范围之内,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汉代政治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 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

7、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伏尔泰曾说: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评价的是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恩荫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描述的是科举制的选官特征,所以答案:选 C,A项以血缘承袭官职, B项以 “孝廉 ”作为重要的选官依据, D项依赖父辈的军功或其他贡献给子孙创造了为官的捷径。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 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维护王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随着王朝的变革官员的选拔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并

8、且还设定了相应的监察制度以为保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直至今日公务员的选拔依然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公务员局,还建立了公务员法。 读图,它是一页残缺的课堂笔记。该笔记反映的制度最早出现于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皇帝直接统率六部,并且还出现了内阁机构,由此可以断定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明代朱元璋废黜宰相之后,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内阁尚未出现, D明代内阁出现清朝沿用了明代制度。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

9、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当时使用的主要纺织原料是 丝 麻 葛 棉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丝出现在商代,而 棉花在元代广泛种植和使用,所以 不符合新石器时期的时间特征, 麻和 葛在原始社会晚期既已成为当时居民使用的主要纺织原料,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

10、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有力者无田可耕 ,有田者无力可耕 ”,反映出中国古代 A土地数量不足 B农业人口过剩 C土地兼并严重 D赋税负担沉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问题,地主兼并小农的土地是造成小农经济破产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史实, 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 点评: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是生产关

11、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但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生产资料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小农经济是落后的,始终将被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古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重要差异。 读图所示,这一被称作 “龙骨车 ”的工具主要用于 A灌溉 B播种 C耕作 D冶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在利用 “龙骨车 ”进行灌溉农田的辛勤劳作,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图片内容信息。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

12、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工具本身即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所以生产工具的革新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就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应关注以下几种:耒耜,耧车、犁壁、耦犁,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分别出现在战国,汉代,唐代和宋代,所以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故答案:选 D

13、, A B C三项排列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点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并称为四大发明,高考对其的考 查一方面是集中在这些科技成就产生的年代以及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是考查他们对西方近代世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下列各项关于明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产生了章回形式的短篇白话小说 B明朝中叶以后,长篇白话小说创作盛况空前 C “三言 ”、 “二拍 ”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 D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反映了改良主义运动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

14、能力,难度较低,白话小说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在话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 中国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所以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C 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点评:准确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是高考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同时还应关注。某种主流文学形式与其产生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促使这种文学形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牢记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读下表嘉兴历史地名变迁,从中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春秋 李 秦 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 三国 改由拳为禾兴,后改称嘉

15、兴 五代十国 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后改为秀州府 北宋 改秀州为嘉禾郡 南宋 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元 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后升为嘉兴路总管府 明朝 A郡县的行政区划开始于秦朝 B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出现了州的区划 C宋元时期的郡府军司行政级别相同 D嘉兴的行政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文字信息中可以看出嘉兴行政区划的发展经历了县 郡 府 军 路等发展阶段,唐代府的行政地位高于郡或州,宋代以后路的地位也高于府或州,由此不难直接得出嘉兴的行政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

16、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 点评: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的权力组织方式,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地方管理体制紧密相连,分封制下地方分权严重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 始确立;在经过汉初郡国并行体制失败后,郡县制模式的优越性开始表现出来,此后郡县制得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程度也得以增强;在经过唐宋对郡县制的变革后,元代实行了行省制,更为成熟的地方管理模式出现,地方再也未出现能和中央分庭抗礼的现象,中央集权得以极大增强。 史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反映出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武将 B王族子弟 C功臣 D前朝贵族

17、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也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具体内容,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据吕氏春秋记载: “纣之

18、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次曰受德即纣也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宗)法而争之 纣故为王。 ”下列对纣能够 “为王 ”的原因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启无才,遭父母厌弃 B父母对纣最为溺爱 C生纣时,其母亲已由妾升为妻 D太史收受了纣的贿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有权继承王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纣王在其母所生兄弟中排行第三,纣王之所以能继位的最合理解释是其母亲生纣王两个哥哥之时不是正妻而是妾身,生纣时其母亲已由妾升为妻,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特征

19、。 考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点评: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 (正妻 )所生的长子。具体规定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拓展思路 :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财产继承顺序。其出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合乎祖治,依法继承;二是违背祖治,非法争夺。 表 1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1: 28 德国 1: 32 英国 1: 57 俄国 1: 107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主要参战国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答案: B 试题分

20、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均占据其总人口的较高比例,巨大的人口伤亡给参战各国均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所以答案:选 B, A法国人口牺牲的比例最高,但不能说明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C D两项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其的考查进入了选修层面,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两次重要战争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旧存在,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的今天仍有必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在巴黎和会上,争吵不休的战胜国却一致同意保留

21、德国在东线的部队。这最有可能是为了 A确保法国的安全 B维系欧洲大陆均势 C遏制社会主义的苏俄 D安抚德国抵触情绪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战后西方各国同意保留战败德国的东线部队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对抗和遏制社会主义的苏俄,因为俄国位于德国东部,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答案:选 C, A法国位处德国西部, B D两项也是上述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

22、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目的就是联合对抗社会主义苏联。 下图是 20世纪初某国际会议上签订的一份文件(节 录)。这份文件应当是 A圣日耳曼条约 B洛桑条约 C九国公约 D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一战后巴黎和会上西方各国同意将德国占据的青岛转割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北洋政府惧于爱国运动的兴起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此后,华盛顿会议召开,

23、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制衡日本在太平洋势力的扩大和独霸中国,在九国公约中列强拥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并承认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于领土完整,这与材料图片中的文字相吻合,故答案:选 C, A B D三 项条约内容均为涉及中国问题。 考点:华盛顿会议 点评:华盛顿会议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 11月 12日至 1922年 2月 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 (1919)的继续,华盛顿会议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

24、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 和平体系。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后,陆军发表了声明宣称 “采取积极政策以革新国政,是陆军的一致要求。 ”随后,日本采取的 “积极政策 ”有: 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侵占中国台湾 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36年广田弘毅担任日本首相组建了内阁,在其任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 1894年当时伊藤博文任日本首相

25、,所以可以直接排除 项,由此确定答案:选 B项。 考点:日本法西斯的兴起 点评: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答要注意思路和方法。一般而言,否定式选择题的设问是体现其题型特征的场所,设问中往往会有诸如 “不正确的 ”“错误的 ”“不可能发生的 ”等字样,但也会出现比较隐蔽的设问方式如 “违背了上述观点 ”“不会出现 ”“不包括 ”等。解题时一般采用排除法最为快捷有效,当然也可以采用直选法,即根据自己对史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下图所示战争由于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广 泛参与,被称为 “小二战 ”。在这场战争中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发展到了顶峰 德、意派出大量军队直接

26、参战 苏联派出 “国际纵队 ”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美国商人向叛军供应了大量燃油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前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众多国家的工人、农民等为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组成 “国际纵队 ”反对佛朗哥军事叛变行为和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并为此做出了重大牺牲,当然在此战争中美国商人向叛军供应了大量燃油,所以 项说法错误, “国际纵队 ”并非由苏联派出, 两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1939年 9月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标志着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发展到了顶峰,故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D。 考点:二战前

27、的世界形势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 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威廉 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描述道 “战马与坦克搏斗!骑兵的长枪与坦克的大炮对抗! 这是他们,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 ,这里描述的是 A马恩河战役 B德国突袭波兰 C德国攻陷法国 D莫斯科之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也是全世界第一

28、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是指 1939年 9月德军突然发动对波兰的闪击战争,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答案:选 B, A项发生在一战期间, C D两项发生在二战爆发之后。 考点:二战爆发的标志 点评: 1939年 9月德军突然发动对波兰的闪击战争这是二战爆发的标志;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事件需要牢记,同时还要掌握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 亲身参加了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 先生充分肯定了纽伦堡审判 和东京审判的价值,认为两个国际军事法庭的设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大创举。这一 “创举 ”中不包括 A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集体讨论对于战败

29、国的惩处 B追究发动侵略的野心家和好战者的个人刑事责任 C对法西斯国家的犯罪组织依法进行审判 D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罪行起诉被告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战后设立的两个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法律审判的方式严厉惩处了二战中发动侵略的野心家和好战者的罪行而非以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集体讨论对于战败国的惩处,所以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答案:选 A项。 考点: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点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战后由于没有惩戒战争的发动

30、者,对二战中野心家肆无忌惮的发动反人类暴行没有起到积极的震慑作用;二战鉴于 一战的经验教训作出惩戒战争罪犯具有必要性,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这位司令官应该是 A蒙哥马利 B艾森豪威尔 C麦克阿瑟 D马克 克拉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这是美国司令官马克 克拉克在朝鲜战争失败后签署停战协定时所作的陈述,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特征。 考点:朝鲜战争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 考能力考查

31、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英法帝国主义梦想用腐朽的 炮舰政策 ,恢复他们对埃及的统治。美帝国主义正在纵容和利用英法的侵略,企图从中渔利。但是在今天的时代里,他们的这些阴谋是注定了要失败的 ”。周恩来给纳赛尔的这一电文评价的是 A越南战争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朝鲜战争 D第一次印巴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英法帝国主义梦想用腐朽的 炮舰政策 ,恢复他们对埃及的统治 ”说明周恩来评价的战争发生在埃及,二战后纳赛尔当

32、选埃及总统,所以这次战争是指苏伊士运河战争,答案:选 B, A C D三项战争发生的场地分别是在越南,朝鲜和印度,这与材料空间特征不符。 考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 点评: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两级格局的严重冷战对峙,苏联解体后的局部地区的激烈冲突,以及当前多极化趋势发展日益深化等阶段。从中不难发现,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此后世界发展的主题,但局部冲突难以避免 ,世界多股力量的对比和分化组合尚在变动之中。 图 1与图 2均拍摄于 20世纪 90年代的中东地区。两幅作品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不惜使用生化武器 B现代高科技战争较之于传统战争更加残酷 C沙漠风暴行动使中东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

33、海湾战争对地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能够看出战争爆发后给地区环境带来严重灾难,动物的生存陷入极大困境,图片寓意在于强调呼吁世界和平,珍爱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结合材料中的时空特征 “20世纪 90年代 ”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海湾战争对地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答案:选 D, A B C三项含义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现代化战争的消极影响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

34、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下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学习中收 集的史料。这些史料最能说明 A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B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两则材料说明了如下问题,材料 1说明战争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材料 2表明经济的发展影响世界的和平进程和世界格局,所以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题意主旨

35、不符。 考点:世界发展主题的演变 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 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 综合题 ( 16分)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现在所知,几无例外。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粮食供给比较可靠。城的作用在保卫,贵人的生命和财富和祖先神主的保卫。 城郭的入口有可 以

36、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 张荫麟中国史纲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春秋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 材料二 开封城的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他的四条御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连,此外还有东西向的横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 “街市 ”,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 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 2)根据材料二,概述北宋时期开封城

37、商业功能的新发展。( 6分) 材料三 自 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 ”与当时哪一政策直接相关?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 4分) 答案:( 1)因素:便利的交通;周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安全保卫的需要。( 6分) ( 2)新发 展: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答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也可给分);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商户居住和经商的重要场所。( 6分)

38、( 3)政策:海禁政策( 2分,如答闭关锁国政策也同等给分)。 概括: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分,对 “禁止 ”“限制 ”没有表述或表述错误不得给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的文字内容中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即:便利的交通;周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安全保卫的需要。( 2)从材料 二中可以直接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表现:坊市制度的破产,时空管制的取消;商业部门的增多以及规模的扩大等。( 3)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实行海禁政策,只需少数港口对外通商并受政府的严格管制;这种政策是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

39、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经历了由军事城堡 政治文化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演变,尤其是宋代是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的转折点。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消极对外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其消极影 响远远超过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其中最大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人为地切断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明清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最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和受西方殖民国家的残酷侵略。 (10分 )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活跃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

40、学说以 “二帝三王 ”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 “三代 ”以降诸多 “为天下之大害 ”的暴君统治,最后以一一恢复 “三代祖治 ”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 对 “三代 ”的理想寄托和精神诉求是儒学的传统,是儒学的历史观,它的实质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但是,与其说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毋宁说儒学的道德理想主义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隐形结构 ”或 “潜文本 ”。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 卢梭与黄宗羲的 “对话 ” 材料二 “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 下学而上达 今之君子则 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

41、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黄宗羲政治理想的基本内容。( 4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认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 2分)为此,顾炎武提出了什么主张?( 2分) (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 2分) 答案:( 1)内容:批判暴君统治,恢复三代时期的贤明君主的统治( 4 分) ( 2)问题:不关注国计民生,埋首研究 “天理 ”、 “人性 ”。(

42、 2分)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分) ( 3)明清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是传统儒学与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分。答出任意一点给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文字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 “二帝三王 ”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 “三代 ”以降诸多 “为天下之大害 ”的暴君统治 ,最后以一一恢复 “三代祖治 ”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 ”可以总结出黄宗羲政治理想的基本内容是:批判暴君统治,恢复三代时期的贤明君主的统治。( 2)从材料二文字内容中不难发现顾炎武认为明代社会思想存在不关注国计民生,埋首研究 “天理 ”、 “人性 ”的不务实现

43、象;为此,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当然明清进步思想也带来自身的时代特色,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考点: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点评:明清之际的思想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和热频考点,就 其内容而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 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 “重农抑商 ”思想,主张 “工商皆本 ”。 ( 24 分) 20 世纪以来,国联和联合

44、国的建立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联)最初只有 23个成员国,以后逐渐增多,德国和苏联先后于1926年和 1934年加入,埃及于 1937年加入,是最后一个参加国,成为第 63个成员国。积极鼓吹创建国联的美国始终没有参加这一组织。 按照(国联)盟约规定, 所有决议必须全体一致表决通过。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20 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联合国由 51个成员国发展为 184个。它致力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建设,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方面,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 材料

45、三 它(联合国)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 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 “灌木林火 ”战争。 尤其在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 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 1)历史学家黄安年认为,国联从诞生起就缺乏权威性和对会员国的约束力。结合材料一,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

46、括联合国的主要特点。上世 纪 80年代以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哪些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10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作者对联合国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8分) 答案:( 1)参加国联的国家不够普遍和广泛;美、苏等一批大国没有参加或没有一直参加国联(缺乏大国合作);涉及制裁相关国家的决议很难全体一致通过。( 6分) ( 2)特点:规模大,具有普遍性;作用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影响深。( 4 分) 作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和推动地区性和平;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裁军和防止核扩散。( 6分) ( 3)认识:联合国在维持和平领域中取得了很

47、多成就,但未能消除战争和解决大国冲突。( 4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国尤其大国间的合作;真正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努力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4分;任意两点,即可得 4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但总分不超过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国联的权威性较差表现在:参加国联的国家不够普遍和广泛;美、苏等一批大国没有参加或没有一直参加国联;涉及制裁相关国家的决议很难全体一致通过。( 2)从材料二中可以总结出联合国具有规模大,成员国众多具有普遍性;作用大,对世界和平 与发展影响深;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具体表现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和推动地区性和平;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裁军和防止核扩散。(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以看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未能消除战争和解决大国冲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该继续发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即进一步加强各国尤其大国间的合作;真正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