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3590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沙皇政府 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 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 1646 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 ) 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俄国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

2、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 ,处于社会最低层 ,实际上是农奴。法律大全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因此选 D。 考点:俄国农奴制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 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

3、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表现在 ( ) 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 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 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选 A。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全面把握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过程。( 1)经济上: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 世纪 8

4、0 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政治上:明治政府在推翻旧有体制后,仿效 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3)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为日本对外

5、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1)经济上: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 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政治上:明治政府在推翻旧有体制后,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 1889 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 扩张

6、的军国主义道路。因此 都正确。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 ) 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

7、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日本垄断组织具有封建性、军事性,同军阀官僚集团相勾结,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因此选 C。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改革专题应重点把握 (1) 概括和归纳统治者政策和措施;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2) 进行中外、古今方面的比较,探究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 (3) 掌握史实,夯实基础:了解和熟悉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基本史实,以扎实打好这方面的基础。(4)比较分析,提高能力: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

8、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5)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6)关注时政,瞄准目标: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 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 )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 A B C D 答案

9、: A 试题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都是在 19 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即可,因此选 A . 考点:早 期维新思想 点评:注意历史概念:早期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郑观应主张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的根本目的是 ( )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

10、的经济侵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郑观应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非推翻封建统治。即要求改良,也就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故 B项为答案:。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点评: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人。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所以人物类选择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要想做好人物类选择题除了要掌握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外,还要了解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特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他们。人物类选择题一般有这些特点: 1.形式变化多样:有考查某个历史人物的重 要历史活动的类型,也有考查比较多个历史人物的类型。 2.有

11、的题型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大,有的时间纵跨古今,有的范围横跨中外。 3.命题灵活,便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C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阶级因素; D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思想因素; A符合题意,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根本原因可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从引起历史事物变化的重大方面去理解分析 ,如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12、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等。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 “进化之公理 ” D今日之民智 待革命以开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是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主张; CD是革命派的主张,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符合题意,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存。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从 2010、 201l的各地高考看,着重考查近代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以及特点等。 2013年备考仍应特别注意: 1从考查内容看,西学

13、东渐、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各种思潮的产生背景、主要主张以及影响都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应进行必要的梳理,理清脉络。 2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均可入题;从问题设计看,论证探究归纳类设问可能性较大,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非常便于开放性试题的设计。3 从三维目标的考查看,这部分内容很适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自 19世纪中期以来,思想界的种种艰难求索,就是要使中国汇入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潮,使民旗走向独立和富强。总之,这部分内容仍将是高考重点,特别注重思想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联系。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

14、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比较出中日近代 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应该说,四个选项在一定程度上都符合梁启超的本意,解题的关键在于要知道他创作变法通议的主要动机: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无论是探求甲午战败的根源,还是批评洋务运动、肯定明治维新,其主要意图都在于强调中国必须进行政治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运。因此选 D。 考点:维新变法

15、 点评:关于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 (1)同: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2)异: 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后两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镇压人民的反抗;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目的不同:前者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后两者是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 45万两兴办轻 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

16、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与事实不符,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变法法令大多成了一纸空文; D符合戊戌变法的影响,但与题干无关;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可以得出 A正确。 考点:戊戌变 法 点评: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

17、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 解放思想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维新派在宣传变法、主持新政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如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其大力倡导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因而 都是维新运动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考点:维新运动 点评:本专题学习要注意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曲折历程:从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近代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从 “学器物 ”到 “仿制度 ”再到 “学思想文化 ”的层次,从 “走西方的路 ”到 “走俄国的路 ”再到 “走自己的路 ”的曲折历程。 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 A挽

18、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因此 ABC都没能实现;戊戌变法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 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为 D。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注意近代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比较: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学。其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但由于其软弱妥协性,百日维新失败。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顺应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学习西方

19、的民主共和制度,虽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B不对,这是辛亥革命的影响; D不对,这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 C符合题意。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在思想方面的近代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

20、流,主要是因为 (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 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D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考点:戊戌变法 点评:归纳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时间 代表 阶级派别 主张 实践及结果 总结 19世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魏源著海国图志 学习器物层次 纪四五十年代 19世纪6090年代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

21、洞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建海军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 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失败 学习制度层次 19世纪末 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最终失败 20世纪初期 陈独秀、李大钊 激进民主派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

22、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为倡导 “文明开化 ”,日本政府派出了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其成员不包括 ( ) A大久保利通 B高杉晋 C伊藤博文 D岩仓具视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71年 12月 23日,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顾问兼参议木户孝允、参议兼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和参议兼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的 “欧美使节团 ”离开横滨前往美国。半年以后,转向欧洲,途经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因此 B不包括在内。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岩仓使团大规模出使西方

23、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日本敢于大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与理念,促进日本明治维新后的高速发展并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俄国,震惊了整个世界。 日本在明治政府时期对待世界文明的态度表 现为 ( ) 实行义务兵役制 翻译西方著作 许多政府官员提出 “脱亚入欧 ” 生活习俗的西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日本 “文明开化 ”的表现, 都表明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倡导 “文明开化 ”。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 2009年高考福建文科综合卷选考题就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题,注重考查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掌握,如了解两次变法内

24、容,理解近代化的多样性;注重对三维目标学科知识能力考查,尤其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如考查两国变法比较,探讨改革原因与成败等;此外还考查学生利用新情境、新材料进行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学习明治维新的理由等。 日本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根本目的是 ( ) 建立府、县、道地方行政区划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消除封建割据势力 强化天皇专制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日本明治政府通过 “废藩置县 ”, 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强化明治政府的权力。 是 “废藩置县 ”的具体措施; 与题干无关,属明治维新经济方面的措施。因此选 C。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日本通过 “废藩

25、置县 ”彻底打破封建割据,为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新体制,推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 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 A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仔细观察图画,联系工业化的概念和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进行思考。 AC 与工业化的角度无关; D以偏概全; B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已经是使用蒸汽轮船。 考点:俄国农奴制 点评: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

26、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 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 ( ) 国别 项目 俄国 英国 德国 生铁 (19世纪中叶 ) 26万吨 385万吨 铁路总长 (1861年 ) 1 500俄里 15 000俄里 10 000俄里 A农奴制盛行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俄国科技落后 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

27、表格中的 “19世纪中叶和 1861年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选 A。 B不符合事实,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波及俄国; C不是根源; D产生于 19世纪末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考点:俄国农奴制 点评: 19世纪中叶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中叶,俄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突破农奴制的束缚,在思想领域具体表现在 ( ) A农民的骚动 B新思潮的涌动 C十二月党人起义 D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属于政治领域; D属于对外战争、军事领域;

28、C符合题意,属于思想领域的表现。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关于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 1.从考点重点看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 2.从命题形式看 ,全国课标地区、山东、海南等主要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对重大改革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认识 . 3.从命题角度看 ,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1)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 “新材料 ”,创设 “新情境 ”,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等 ,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 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 . (2)近年全国课标卷等

29、以新材料为依托 ,利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 ,如 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45题对王莽改革的考查等 .2013年仍要重视这一考向 . 4.从社会热点看 ,当前国家重视 “三农 ”问题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大力倡导公平、公正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 2013年高考仍要重视对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的分析理解考查 ,理解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 ,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 俄国 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废除了农奴制 度 B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C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D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答案: A

30、 试题分析:俄国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俄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BC都属于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度的具体影响; D属于俄国在政治方面的变化,但不属于主要原因。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选 A。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 ,本专题要注意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初衷着手,结合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下列历史事件有利于俄国的思想近代化的是 ( ) A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的传入 B废除农奴制 C

31、强化村社制度 D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要求 “思想近代化 ”主要是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的传入,打破了旧思想的束缚 ,BD两项主要有利于经济上近代化, C项不利于近代化发展,是改革不彻底的表现。因此选 A。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注意对概念的理解,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A

32、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主的理解能力。 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A项近代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只能是对旧司法制度的完善,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 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 D项不属于 186年的范畴,因此正确答案:为 B项。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的关系时,要注意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内在联系。同时既要认识到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改革不彻底对近代化的制约。 下列属于 “二一九法令 ”局限性 表现的是 ( ) 农民仍然受到村

33、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改革 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奴役 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 “二一九法令 ”局限性与进步性的辨析。改革后农民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属于进步性,其他三项都属于该法令的局限性。因此选 D。 考点: “二一九法令 ” 点评:学习本专题要注意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以及与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联系 日本国门被打开后,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条约的内容主要包括 ( ) 开放通商口岸 领事裁判权 议定关税制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设置租界

34、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称为 “黑船事件 ”。 1854年,佩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日本,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内容包括: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等等。随后,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 “亲善条约 ”,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列强取得了在 日本开放港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日本被迫开国,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因此选 B。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

35、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西方资本主义入 侵给日本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影响有 ( ) 农民更加贫困,生活更加困苦 某些生产和经营生丝、茶叶等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增长 某些大名开始进行自强改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方殖民侵略导致日本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一

36、方面,外国工业品倾销,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工人失业,同时由于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暴涨,洋货大量输入、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 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这一切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因此选 C。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这一专题要注意 1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

37、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前者包括后者 后者是前者的继续 二者斗争矛头都直指幕府统治 二者是孤立的两个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68年(农历戊辰年) 1月 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戊辰战争爆发。结果倒幕派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 1869年迁都东京。因此答案:选 B,排除 即可,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注意历史概念的理解

38、,戊辰战争是倒幕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明治天皇亲政、实施明治维新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最终结束了德川幕府对日本 260多年的统治,开启了日本的新时代。 日本历史上的 “维新三杰 ”不包括 ( ) A木户孝允 B西乡隆盛 C大久保利通 D伊藤博文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明治维新的众多元勋当中,担任最重要角色的是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三人。这三人又被称为维新三杰。因此 D不包括在内。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 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

39、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 不是 不正确 不包括 错误的 无关的 不属于 等提示语。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领域就出现了新的因素。 “新的因素 ”是指 ( ) A农业耕地增加 B手工业得到发展 C商业城市日益繁荣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 新的因素 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BC都属于传统经济发展的表现。因此选 D。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日本明治维新,与当今国内的改革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在高考中占有非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过程和内容、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是本单元的主体知识,也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从命题的角度来看,

40、把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中国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做纵向比较,或者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进行横向比较;联系时政热点,分析民主政治建设、教育体制改革、中日关系的发展等都是高考可能采用的基本命题角度。 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 这里的 “外部因素 ”主要是指 (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外部因素 ”, ABD都属于内部因素、主观因素; C符合题意。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分析原因类的选择题,其具体要素是很多的。比如:有根本原因(客观存在,具有历

41、史必然性的因素),直接原因(直接作用于事件的因素,具有推动性和具体性); 主观原因(个人、团体主体意识下作用于事件发生的因素),客观原因(人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内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 在矛盾,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矛盾,外因在内在原因作用下对事物发展的产生影响);主要原因(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非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还可能表现为:事件发生变化的原因;事件差异的原因等;事物发展共性原因等等。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

42、、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 1801年至 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 83次; 1811年至 1820年的 10年间,农民骚动 124次;1821年到 1830年的 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 156次; 1831年到 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 143次,这较上个 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 1841年到 1850年的 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 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 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 俄国 “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 ”

43、是 “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 材料三 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 60 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 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 1877 1878年欧俄部分的 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 7 300 万俄亩属于

44、封建地主,占了 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 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 5亿多卢布,但到 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 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 “解放 ”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 )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

45、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分) (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分) (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4分) ( 4) 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 3分) 答案: (1) 4分 ( 2)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2分 ( 3)促进了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其近代化发展历程。 4分 ( 4)改革具有欺骗性、不彻底性、掠夺性的特点。 3分 试题分析:( 1)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

46、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 ”可知俄国社会矛盾尖锐,自下而上的革命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 2) “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说明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 3)材料四明显可以看出改革后,工人数量 、企业数量、产值都有增加,进而得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其近代化发展历程。 ( 4)材料五 “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说明改革具有欺骗性、不彻底性、掠夺性的特点。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实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 残余。 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 1854年,当他 (美国海军准将马修 佩里 )再次来到日本时 日本人被迫让步,于 3月 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 并于 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 这一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