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3590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梭伦说: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这里的 “双方 ”最准确的表述应为 A山地派与平原派 B贵族和平民 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 D海岸派和平原派 答案: B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的背景 公元前 8 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 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改革的阶级基础 ) 公元前 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2、。 (政治前提 )。因此梭伦改革目的之一是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选 B。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的特点 “中庸 ”( “折中 ”的色彩)、 “节制 ”、 “公平 ”、 “平等 ” (1)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 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2)梭伦运用 “中庸 ”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 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王安石的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

3、行的改革运动,变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和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维护社会的稳定的 .因此变法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变法遭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答案:选 B。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公元 997年,宋廷岁收 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 1500多万缗。在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上述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有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

4、法 更戌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实际上是考察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即针对冗费的现象,增加政府 财政收入。 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措施; 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可以排除。答案:选 D。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宗教改

5、革后主张勤劳致富来荣耀上帝,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茁壮成长的是 A路德派 B加尔文派 C英国国教 D东正教 答案: B 试题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主张发财致富,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因此选 B。 ACD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先定论一是把事业的成功、财富的获得说成是 “上帝的旨意 ”,从而为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蒙上神圣的外衣;二是激励人们在事业、人生上积极进取,奋勇拼搏,百折不回取得成功以证明自己就是上帝的选民 ;而那些失败者则无疑是 “弃民 ”了。 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6、: 信仰得救 圣经是唯一的信仰依据 简化仪式 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用表格法归纳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 时间 1517年开始 经过 1、开始: “九十五条论纲 ” 时间: 1517年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 1520年马丁 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内容 主张 评价 1、思想的核心是 “因信称义 ”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反映

7、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 “廉价教会 ”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内容 时间 1536年开始 内容 主张 评价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8

8、、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因此 不是共同点,答案:选 A。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北魏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

9、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ABCD都是其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封建化过程,为此后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均田制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 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10、D全国的统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B不对,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D不对,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 C符合题意,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说明受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民族的融合加强。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

11、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包括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因此 ABC都表述正确,而 D表述不正确,孝文帝改革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 1)正向思维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 2)

12、假设反正法:即假设此项正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原理往下推,看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史实,或结论是否正确。 ( 3)逆推法(排除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取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C只是看到表面现象, B与宗教改革不符。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促进了欧洲资本

13、主义的发展。因此选 D。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作用: ( 1)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 2)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 3)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 4)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 展。 下列关于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影响 ( 1)积极影响: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

14、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 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统一,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 军事上:增强了军事实力,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实际 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文教: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2)局限性: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因此最佳答案:应选 B。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阿里改革虽然发生在近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但却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其实质作用在于加强埃及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发展

15、本国的民族经济,可以说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一次积极回应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其改革结果和局限性是必然的。要充分认识埃及阿里改革的客观历史作用。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答案: C 试题分析: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 1)经济方面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促进经济发展、 a、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农作物新品种。 b、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民族工业。 ( 2)政治方面 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建立了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了省、县、乡、村各

16、级行政机构。 ( 3)文化教育方面 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 4)军事方面 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与洋务运动相比, ABD都是相同点,而 C 不对,两者都维护当权者的封建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政治体制,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在题干中一般有 “相同点 ”“不同的 ”“共同 ”“相识 ”“区别 ”等提示语 . 【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

17、除法。 “冗官、冗兵、冗费 ”是造成北宋长期 “积贫积弱 ”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是冗兵的教训, C 是冗费的教训,因此表述不全面; D 说法有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应是利大于弊; “冗官、冗兵、冗费 ”必然导致官俸、军费财政开支增大,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因此选 B。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

18、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因此选 A。 BCD也是原因,但从程度上看,不及 A重要。 考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19、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即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它的形成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氏族贵族与平民斗争和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

20、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这种有限的 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因此选 B。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它是比较稳定的,往往是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的,它是一种定论性的表述。实质就是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而有

21、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因此,分析认识 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准确把握,而不是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它常常与目的、宗旨、任务,特别是根本目的相关联。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 吕氏春秋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公作是商周时期的集体耕种,是贵族驱使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当

22、时的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生命也没有保障,干起活来当然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些开明的奴隶主贵族改变了原来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的租给劳动者耕种,劳动者只要交够了地租,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所谓的 “分地 ”,也就是后来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农民有人身自由,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粮食,干起过来当然就有积极性了。所以才说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因此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选 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点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23、。 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军事: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 ABCD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但是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ACD都与根源不符,而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新的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因此选 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点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1)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

24、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之后,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想系统研 究中国古代的 “法治 ”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 A秦律 B汉律 C大明律 D法经 答案: D 试题分析: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法经规定了各种主要罪名、刑罚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

25、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 “轻罪重刑 ”的法治理论。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ACD都在法经之后。 考点:古代的 “法治 ” 点评:法经作为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这一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肯定。 其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编纂奠定了重要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

26、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 中 “盗 ”、 “贼 ”、 “囚 ”、 “捕 ”、 “杂 ”、“具 ”各篇的主要内容也大都为后世法典所继承与发展。 2006年延续了 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 “初税亩 ”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 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国

27、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 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税的开始,因此选 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点评:春秋时期的改革: 1、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废除井田制; 2、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鲁国 “初税亩 ”。 战国时期的改革: 1、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 2、代表:商鞅变法。 系列电视剧马大姐的歌词中唱到 “有一个大杂院,住着街坊和四邻 ”,其中 “四邻 ”应产生于 A宗主都护制 B保甲制 C什伍制 D

28、三长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国家基层社会中 ,往往实行什伍里甲制度 ,这种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早在春秋时期 ,齐国就推行什伍制 ,十家为什 ,五家为伍 ,什长 ,伍长负责闾里治安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什伍连坐法 ,后世里甲制度即由此发展而来 ,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这样使得国家的赋税 ,徭役 ,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因此选 C。 AD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 B与王安石变法有关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 商鞅变法建立了 “连坐制 ”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

29、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公元前 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 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 .秦策)文中的 “人 ”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

30、,大王更为臣也 ”可见此人是向惠王进谗言,诋毁商鞅,商鞅变法有利于立功将士 、新兴地主、富裕农民,而打击奴隶主贵族,因此选 A。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特点 (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 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3)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

31、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ACD都与材料不符。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 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2、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 ,形成 “积弱 ”和 “积贫 ”局面 ,,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识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因此 都符合题意。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用表格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3、;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重点 建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 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出西阳门外四里

34、,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这一地区 “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材料出自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年公元 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加上具体内容,应该反映的是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因此选 C。 AB说法错误; D时间、空间都不符。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

35、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填空题 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因此选 A。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

36、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简答题 读图回答:( 17分) 图一 教皇出行图 图二 路德焚毁教皇令 图三 烧死 “异端 ” 请回答: ( 1)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8分) ( 2)结合所 学知识,联系图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有何影响?( 5分) ( 3)你如何看待图三的措施?( 4分) 答案:( 1)图一

37、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采取应对措施,如烧死 “异端 ”。 ( 8分) ( 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使人们认识到信仰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 5分) ( 3)迫害 “异端 ”的行为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但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的。只有实行宗教宽容,才是解 决宗教纷争的有效途径。( 4分) 试题分析:( 1)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图一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引起了路德的宗教改

38、革运动;图三反映的是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采取应对措施,如烧死 “异端 ”。 ( 2)结合所学知识,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但是暴力冲突也使人们认识到信仰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 ( 3)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战争、教派纷争不断,有识之士要求实行宗教宽容政 策。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方式和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

39、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 “廉价教会 ”。这是一个根本点,其产生的影响也与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题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帝下诏: “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 材料二 图一 舌战群臣 图二 皇太后的哭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 1分) (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

40、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 9分) ( 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4分) 答案:( 1)内容:推行均田制。( 1分) ( 2)商鞅变法的规定: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度;( 1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1分) 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2分) 王安石变法的规定: 农田水利法。( 1分) 方田均税法。( 1分) 作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分) (

41、 3)信息:改革遇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 1分) 措施:巧设计迁都洛阳。( 1分) 启示: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讲究策略与方法。(任意两点得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方面的措施,即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 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前者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规定: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作用:在抑制土地兼并

42、,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第一幅反映的是商鞅与守旧大臣辩论,第二幅反映的是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对王安石变法不满。因此都反映了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联系孝文帝改革为打击保守势力,保证改革的深入,迁都洛阳回答。启示: 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讲究策略与方法。 考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点评: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

43、,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以下问题: 9分 (梭伦的诗歌)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材料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P15 请回答: ( 1)材料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 5分) ( 2)变法

44、涉及 “法治 ”,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分) 答案:(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以法治 理国家。成果: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5 分) ( 2)梭伦立法,开辟民主政治;影响:梭伦的法治,使雅典走向民主化道路;( 4分)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一信息 “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 ”可以得出: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材料二信息 “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 可以得出: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材料三信息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 可以得出:以法治理国家。再结合梭伦改革

45、的历史地位回答。 ( 2)结合所学知识,梭伦的改革动摇了 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法制有利于为民主化提供保障。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的特点 “中庸 ”( “折中 ”的色彩)、 “节制 ”、 “公平 ”、 “平等 ” (1)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 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2)梭伦运用 “中庸 ”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梭伦改革的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梭伦改革的评价( 1)积极作用: 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 雅典经

46、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局限性 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穆罕默德 阿里 “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的减少出口 ”。 1837 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村哈梅尔 材料二:穆罕默德 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穆罕默德 阿里

47、是 “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土耳其)的人 ”,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 “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 ”。 马克思 材料四: 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 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说一是。有的认为他是 “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有的认为他是 “异族统治的代表 ”,是一个 “十足的暴君 ”。 综观穆罕默德 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乎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杨灏城 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动机。( 2分) ( 2)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里改革对埃及经济军事方面的影响。( 8分) 答案:( 1)动机:实现埃及的富强,维护埃及的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