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592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是电视剧 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A B C 三项都是出现或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的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可以出现在剧中,而 D项出现于清代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 唐太宗 点评:唐太宗因 “贞观之治 ”而彪炳史册,在以往的史料中对唐太宗的评价往往过于夸大,而忽略了其本质属性,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

2、原则是正确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前提条件。 1949年 10月 1日,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 ) A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D我国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 C D三项与新中国成立的影响不符。 考点:新中国的建立的影响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

3、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 后排列正确的是( )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发生在长征途中, 描述了 192

4、7 年秋收起义, 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答案:选 D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走上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最终在完成抗日战争之后,继续发动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完成了反封建、反侵略革命任务。 下列毛泽东著作中,主要论述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是:(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井冈山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5、能力,毛泽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而 发表于抗战时期, 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此两项与题意不符, 两项发表于土地革命时期,故答案:选 A项。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准确识记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基础,高考对毛泽东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几个知识点上,这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闪光性的地方,同时也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 应用中国实践的具体表现,对此必须牢记和加以深刻体会。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下列各项中关于南

6、方谈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 B谈话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 C谈话认为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D谈话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途中发表一系列讲话,史称 “南方谈话 ”,被选项中 A B C三项均是南方谈话的内容,而 D项来源于 1982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不属于南方谈话的内容,故答案:选 D项。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高考对邓小平理论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一

7、国两制 ”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以及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对其的考查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尤其是将其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综合起来考查。 下列科技成就哪些是牛顿取得的( ) 二项式定理 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波动说 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是其成就的代表,而 是现代物理学的成就,牛顿没有涉及,故答案:选 D 项。 考点:杰出的科学家 牛顿 点评: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长期遭受教会的压迫,发展缓慢,进入近代以后,伴随文艺复兴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科学实验得到了提倡,西方的自然科学

8、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最终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强大力量。而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则是西方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下列不能体现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 “学以致用 ”特点的是( ) A勘探石油,发现石油 B寻找铀矿,发展核能 C研究和勘测地震 D为寻找和开发煤炭提供依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的地质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尤其是在地质结构和矿藏寻找方面具有指导作用,但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国古代就开始了,与地质力学的运用不符,故 D项符合题意, A B C 三项均是其应用的表现。 考点:中国杰出的科学家 李四光 点评:如何评价科学家是高考历史材

9、料题中的新增题型 ,从何种角度出发进行评价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对李四光的评价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例: 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身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时势造英雄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纵观人类历史, “英雄 ”要受制的客观 “时势 ”因素主要有( ) 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水 平 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阶级立场 A B C D 答案: D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史学观念内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材料中 “时势 ”对 “英雄 ”的限制表现在多个方面, 均符合要求,但 属于个人主观因素而非客观原因,故答案:选 D项。 考点:基本史学理论常识 点评: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 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 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 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 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法德矛盾源于普

11、法战争,是欧洲大陆主要矛盾 B俄奥矛盾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激化 C英德矛盾是一战前帝国主义间最主要矛盾 D帝国主义间矛盾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在有关一战爆发的原因表述中 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而 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一战的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殖民利益的战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或表现而非本质,故答案:选 D项。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材料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对其爆发的原因应该作出仔细区分: 萨拉热窝事件 导火线;

1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 具体原因; 列强间矛盾的激化 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 19世纪 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 “光荣孤立 ”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 “它是一个故意选择的孤立 ”。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陆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陆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足欧陆事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世纪中期英国奉行 “光荣孤立 ”的外交政策的目的在于保持欧陆大国之间势力均衡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自身的利益,尤其是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13、所以 A项符合题意, B D两项表述错误,它与当时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地位不符, C项美国不属于欧洲, “光荣孤立 ”政策对美不适用,答案:选 A项。 考点:近代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 点评: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强的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一直推行自由贸易的主要,但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其经济地位日益受到来自美国和 德国的挑战,此时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便显得益发重要。 1879年德奥缔结的 “同盟条约 ”,具有明显的( ) A反法性质 B反英性质 C反俄性质 D反意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一战前德奥结盟的目的在于反对俄国对巴尔干半岛利

14、益的争夺,所以答案:选 C, A B 两项表述不符合德奥结盟的目和史实,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德意奥三国在一战中结成了同盟。 考点:三国同盟的形成 点评: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协调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在 1904年和 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意大利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 1915年 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1916年 9月 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

15、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 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 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 A日德兰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一战中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是在西线战场上的索姆河战役中, 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A是英德两国之间的海战, B 是发动 C的原因, D发生在 1914年 8月一战的初期,是法国对德国的防御战,故答案:选 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其的考查进入了选修层面,但

16、不能忽视的是这两次重要战争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旧存在,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仍有必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下列事件发生在 1917年的是( ) 美国对德宣战 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俄国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德国宣布实施 “无限制的潜艇战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美国在 1917年 4月向德国宣战, 1917 年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 1918 年 3 月苏俄与德国签订条约,退出一战, 是 爆发的直接原因,发生在 1916 年 2 月,故答案:选 A 项。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

17、、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20 年 9 月,新潮杂志载文说: “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 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 ”对材料解读最恰当的是( ) A协约国的胜利是对军国主义的胜利 B一战影响下中国人学习的方向发生变化 C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D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引起中国人民的不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一战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弊端,中国人民提出了改造社会的

18、主张,学习的方向发生变化,其实就是转向了社会主义的俄国,所以答案:选 B, A与材料主旨不符, C对材料概括的不够全面, D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此时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尚未形成。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材料强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其消极作用自不待言,在政治方面引发了中国北洋政府的府 院之争,同时还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但也应该看到一战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在经济方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等方面。 列宁说: “一战 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这表明( ) A

19、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 “一战 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是指美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大债权国, A项符合题意, B项出现在二战之后, C 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综合的国力迅速提升,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超越了英国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伴随着国力的上升美国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的 “孤立主义 ”的主张而转向积极的对外扩张和对世界殖民利益的争

20、夺之中。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是在(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七大于 1945 年 4 月召开,即抗日战争末期,故答案:选 C项, A B D三项时间与此不符。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高考对毛泽东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几个知识点上,这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闪光性的地方,同时也是毛泽东将 马列主义应用中国实践的具体表现,

21、对此必须牢记和加以深刻体会。 对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与分析正确的是( )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它的内容包括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当时苏俄社会带来的消极局面而采取的一种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所以 错误, 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史实,答案:选C项。 考点: “新经济政策 ”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点评: “新经济政策 ”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 “新经济政策 ”

22、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 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 ,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 ,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 ,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 )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

23、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第二次革命 ”是指列宁主张在 “二月革命 ”后再进行一次革命,即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即十月革命,所以 A项符合题意, B项是 “二月革命 ”的目的, D项此时尚未发生, C项表述错误,列宁主张推出 “一战 ”。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中的常频考点,需要牢固掌握十月革命四个阶段的特征: 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前者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后者掌握了实际权力; 四月提纲提出了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的

24、口号,希望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七月事件宣告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下列战役中,与其他三项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萨拉托加战役 B乌兰布通战役 C雅克萨战役 D奥斯特里茨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C雅克萨战役是清朝康熙年间保卫东北领土主权,反对俄国侵略的关键战役, D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由拿破仑领导的反法同盟的战役,这三次战役均是反侵略的民族战争,而 B乌兰布通战役是康熙年间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进行的内部战争,故 D项与 A

25、B C 三项战役性质不同。 考点: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 康熙帝 点评: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理解,对清代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必须牢记,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是准确记忆。 如: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 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 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 B C D 孔子云: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亚里士多德说: “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 ”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恰当的选项是( )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

26、而取中间 D两者的中庸思想完全一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含义是质朴过多而缺乏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过多而缺少质朴就会显得浮夸,文采和质朴比例匀称,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体现中庸思想,再结合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可以得出两人的共同点即中庸思想, A B 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但孔子中庸思想中强调的二者的融合,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中强调的是折中主义,因此二者的中庸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东西方先哲 点评:材料考 查了孔子和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

27、德主张的差异,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 ”这种演绎逻辑贯穿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的研究、思考之中?( ) A甘地 B孙中山 C亚里斯多德 D牛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了 “三段论 ”类型的演绎推理过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被选项中最擅长逻辑推理的杰出人物是亚里士多德,答案:选 C

28、项, A B D三人均不合要求。 考点:古代东西方先哲 亚里斯多德 点评: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并称为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位杰出思想家,他们三人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所在。其中亚里士多德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著称于世,柏拉图以理想国文明,而苏格拉底则以其对民主自由原则的捍卫和对人循循善诱的教导为世人所称道。 华盛顿说: “剑是维护自由的最后手段,一旦自由得到确立,就应该将它放在一旁。 ”下列华盛顿的活动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首任总统后改善与英国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 B领导独立战争期间力主与英国和谈 C欧洲英法开战之际宣布 “严守中立 ”政策 D告别演说告

29、诫不要感情用事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华盛顿话的大意是:武力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但应慎用,不能轻易动用武力,结合史实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A C D三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 B项。 考点: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华盛顿 点评:对华盛顿的历史评价长期以来几乎处于一种全面肯定的状态,但不容忽视的是任何一个伟大人物必然会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华盛顿也不例外,在资本主义已经快速发展的年代其依然赞同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产生巨大阻碍作用的奴隶制和实行对印第安人的民族歧视政策,这不能不说是其局限性的表现。 华盛顿、拿破仑

30、作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 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走上独裁道路 主持政局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内外措施 与英 国作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了华盛顿与拿破仑的共同点,在备选项中, 只符合法国革命中拿破仑的实际情形,在美国没有这一现象,不符合题意要求, 均符合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史实,且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拿破仑与华盛顿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

31、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 1814年写道: “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 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这段话反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具有侵略性一面 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32、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一方面他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潮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具有殖民侵略的本质,所以 表述正确符合题意要求, 表述错误,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波旁王朝复辟,故答案:选 B项。 考点: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拿 破仑 点评:材料考查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当然也可以直接就双重性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直接考查,如: 有学者认为 “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 1789年瘟疫 的爆发户 ”。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最主要史实是 ( C ) A建立执政府 B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颁布民法典 D打退反法同盟 参加 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 “如果人

33、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由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 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 D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由于人的自私和无穷的欲望,使人无法像天使一样,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防止专制独裁的发生,故答案:选 D项,而 A B C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且违背美国的史实。 考点:美国 1787年宪法 点评:美国 1787年宪法是美国联邦共和政体建立的标志。高考对此问题的考察

34、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联邦宪法的内容; 联邦宪法确立的几项重大原则; 联邦宪法的影响,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 ”; “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卢梭领导了法国大革命 B罗伯斯庇尔、拿破仑运用卢梭的理论指导革命 C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有重要的影响,罗伯斯庇尔、拿破仑通过战争捍卫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大,而罗伯斯庇尔、拿破仑却实行专制违背卢梭的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含义是卢梭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而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则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和拥护者,

35、故 C项符合题意, A D 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B项概括不够全面,故答案:选 C项。 考点:法国大革命 点评: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是影响世界最为深远的三次大革命,尽管三次革命的形式有重大差别,但就去性质而言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他们对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列宁 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 ”列宁藐视的回答: “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文中

36、的 “一堵墙 ”被推倒是在( ) A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 B二月革命中 C七月事件中 D十月革命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 “一堵墙 ”是指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十月革命前期的 “二月革命 ”中,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年之 久的君主专制统治,故 B项符合题意, A C D三项与此不符。 考点:无产阶级革命家 列宁 点评:对无产阶级革命家 列宁的贡献可以用 “一 ”字进行总结:列宁的贡献: 一个政党 :缔造俄国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党; 一个国家 :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一个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一大

37、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有两个伟大的理论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一个是唯物史观。如果你要深入学习第一个理论,主要需要选择下列哪本书(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剩余价值理论是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如何运作的理论,结合相关知识可知资本论中有这一理论的具体阐述,而其它三项都是关于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故答案:选 D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点评: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共产党宣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对此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之所以标志

38、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它( B) 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写的 B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 的阐述 C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指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下列著作或报纸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是( ) 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新莱茵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备选项 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理论著作中,且是早期作品,此外两人共同完成的还有资本论等著作,故答案:选 B项。 考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形成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

39、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护国运动 “二次革命 ” 袁世凯称帝 宋教仁遇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护国运动发生在 1916年, “二次革命 ”发生在 1913年, 袁世凯称帝是 护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 宋教仁遇刺是 “二次革命 ”的导火线,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答案:选 B项。 考点: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五四运动,此点必须牢记。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40、的区别和联系也是高考中的难点,学生可以对此作出表格进行对比分析。 段祺瑞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为此孙中山发起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国民大革命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孙中山为了反对段祺瑞拒不恢复国会 和临时约法而掀起了护法运动,答案:选 C项, A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实行专制独裁, B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政体, D是为了反对军阀分裂割据中国。 考点: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未停止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仍在进行,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41、就是其最鲜明的典型代表,但从革命的性质来看他们同属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他们五四运动之后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很大差别。 1924 年 10 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 “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 ”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出 “三大政策 ” B维护国共合作 C维护临时约 D反对国民党分法 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 ”说明孙中山主张联合其他党派,加以

42、融合以发展壮大国民党的力量,故 B项符合题意, C项发生在 1912年,与 题目中时间不符, A 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选 B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共合作 点评: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 ,但是

43、它能够用来杀人。 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抖学 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特别

44、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邓小平 )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4分 ) (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 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4 分 ) ( 3)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分 )简要分析其成因。 (4分 ) ( 4)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科学家

45、,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2分 ) 答案:( 1)创立了相对论;发展了量子论 (或提出光电效应 ),推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4分 ) ( 2)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2分 )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分 ) ( 3)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 (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 );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2分 ) 成因: 20世纪 30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4分 ) ( 4)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 (2分 ) 试题分析:( 1)结合教材内容

46、直接回答即可;( 2)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概括爱因斯坦和邓小平的观点即可,由材料中可明显看出二人对科技评价的角度不同;( 3)联系第( 2)问中的观点可以找出他们各自的观察角度,至于原因可以联系二人发表观点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 4)综合材料可以看出二人都强调了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 考点:科技在近代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点评:材料考查了学生对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对科技对近代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比较,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本题即是此种题型的最好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处理印度事务的国务大臣在 1917年宣布,政府的政策是 “逐步建立自治机构 ”和增加负责岗位上的印度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人们日益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