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33597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商朝人崇信众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 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商朝人崇信众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的记录刻写在甲骨文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确。 不对,使商王亡国的根本原因是商末暴政。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2、; ( 2)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难度为易,考查提炼单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 “、 “自己人 ”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因此选 C,其他三项都没有直接体现。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明显体现宗族森严。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

3、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祖先的祭祀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 “礼有五论,莫重于祭 ”。祠堂也是宗族的祭场所,还是向宗族成员灌输家规、族规的场所,所以祠堂起强化家族 意识、维系家族团结,在精神上起到训导家族尊宗的作用。家谱是家庭的档案、经典、家族法规,主要起到止战乱、流动所导致的血缘关系的紊乱,防止家族瓦解的用,还是解决家族纠纷,惩戒不孝子孙的文字依据。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 “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4、 “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隋唐为加强皇权,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因此 ABC关于皇权削弱都的说法表述有误,但从题干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 ”可以得出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隋唐加强皇权的措施 三省六部制 ( 1)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 2)职权: 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

5、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 ,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 3)作用: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负责决策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答案: A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

6、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因此选 A。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 2种: 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如果你决定不怕权威进行反驳,可以举例

7、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反驳应是说明政府的权也有上升的时候,汉朝、唐朝、宋朝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而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考点:元朝政治制度 点 评:结合汉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概况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 1)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政体日益完备。 (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 ( 3)皇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775年一位

8、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 “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 第三,能人为官 ;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 ,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 ”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公九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能人为官 ”和所学史实 1775年应该指的是清朝中期,这一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A是在夏商周时期; B是在秦朝时期; D是在明朝时期,而且与题干无关。 考点:科举制 点评:如何理解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加强和巩固中

9、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是用人权由地方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以下关于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因 “强干弱枝 ”而致地方困弱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大都是元朝都城,因此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应是反映元朝行省制度, A是在宋朝; B不对,此时元

10、朝完成国家统一; C“尾大不掉之势 ”说法错误;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元朝行省制度 点评:元朝的行省制度 ( 1)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 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 3)作用: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 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 ”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

11、度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儿童已垄断官位,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本题选 C项。 点评: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夏商周:汉朝:实行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不重才能。 3科举制的发展。 ( 1)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发展壮大,世家大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推行下去。 ( 2)发展演变: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

12、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 1905 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时间 “明代 ”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成祖选近臣组成内阁,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替皇帝起草及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就是得益于内阁的作用。 A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C与事实不符; D是在清朝雍正年间设立。 考点:明朝内阁制 点评:明朝内阁是

13、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 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 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 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 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可以联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因此选 D,其他三

14、项或者没有在题干中直接体现或者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影响:秦以来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 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防止了大臣专权 强化了君主专制 取代了内阁权力 扩大了统治基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军机处。分析材料

15、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材料中“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说明如果是内阁则权利属于大臣,故没有体现 ;材料中没有叙述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 。答案:为 A项。 考点:军机处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

16、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北宋派文官担任地方长 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其实质是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 “陈桥兵变 ”重演 C加强了皇权 D防止了分裂割据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是通过 “杯酒释兵权 ”; B是具体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 D表述绝对化; C符合题意 , 北宋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考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点评: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 ( 1)原因:唐后期以来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 ( 2)措施:

17、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 3)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了 “三冗 ”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 “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 ”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 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 C

18、这种 “自然的办法 ”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 ”说明作者认为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有其合理性; “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 ”符合评价历史现象的客观依据即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苛求古人; D表述错误,与作者的意思相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政治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取 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 “不正确 ”、 “错误的 ”、 “不包括 ”、 “无

19、关的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它主要适用于难度稍大的组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型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曹操墓在安阳 ”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 “魏武王 ”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 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 “曹操墓真伪 ”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 ” D历史学家的 主观判断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表述具有片面性, D表述错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而不是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C 说法最全面,为最

20、佳答案:。 考点:史学研究 点评:史料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 /原

21、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 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 “中间路线 ”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 “中间路线 ”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BD分别是指西周和秦朝的地方制度, D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郡国并行制度 点评: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

22、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 上则实行 “郡国并行制 ”,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 “削藩 ”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 “清君侧 ”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 “七国之乱 ”。 “七国之乱 ”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 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

23、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古学家认为,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 3万余枚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是业已发现的我国第一批官方文书,约有 20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通过这些秦简,我们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 B秦朝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D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不对,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与斗争,中央官制才主要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D不对,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因此用排除法最佳。 考

24、点:秦朝政治制度 点评: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 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

25、“法令由一统 ”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朝有人称赞说: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 “。 ABC 都是前代的制度,只有郡县制与其相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 1)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 2)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

26、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 具体表现在: 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 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009年 10月 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 “走齐鲁,看全运 ”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 “齐鲁大地 ”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27、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分封制下的主要诸侯国有:燕、齐、鲁、卫、晋、吴、楚;交错在一起;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因此山东省被称为 “齐鲁大地 ”。 考点:西周分封制 点评:西周的分封制 ( 1)背景及目的: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 2)主要内容: 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为多,且分布在要地) 诸侯的义务与权 利: 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

28、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有相对独立性。 ( 3)特点: 周王与诸侯以 “土地 ”和 “义务 ”为联系纽带;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 4)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 方的统治,开拓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 5)分封

29、制的演变: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 从汉至清一直存在分封。在封建社会,分封是皇权的体现之一,但所封诸侯王在封地内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军事统治权。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 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 (边长4.3公里 )、公国都城九里 (边长 3.2公里 )、侯伯国都城七里 (边长 2.5公里 )、子男都城五里 (边长 1.7公里 )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

30、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天子都城、公国都城、侯伯国都城、子男都城的边长有严格的定制,因此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 A不对,与各国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 B不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点:西周分封制 点评:西周分封制特点:规定了周天子的权力和受封诸侯的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统治秩序;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周天子是周王室的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领地又有非常大的独立性。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

31、称 “叔叔 ”或 “爷爷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 ”(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 “哥 ”,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 B强调尊老爱幼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有利于凝聚宗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题干突出的是血缘亲疏,而不是强调尊老爱幼; C不对,嫡长子继承制,即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题干无从体现; D是宗法制的作用,而非题干反映的特点。因此选 A。 考点:宗法制 点评:(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2)宗法思想仍对现代中国

32、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家族礼仪,家庭中长子的地位和责任。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化等。( 3)宗法制重视家族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族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 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 B以封地 (国

33、)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答案: B 试题分析: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考点:西周分封制 点评: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

34、、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 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

35、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 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 “朱 ”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 “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 吕氏春秋记载: “微子启虽

36、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答案: B 试 题分析: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是小宗。依次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反映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 ( 1)含义:宗法制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 2)目的:为了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

37、族之间的矛盾,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 3)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 长子继承制,即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 “维新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周朝在夏商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乐制度; 表述都正确; 不对,创立了

38、王位世袭制的是夏朝,周朝沿用。 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 +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 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 B 试题分

39、析:西周分封制主要特点之一是分封对象多。主要是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因此平民不在分封之列,ACD都可能被封为诸侯王。 考点:西周分封制 点评: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 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为多,且分布在要地) 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有相对独立性。 小说白鹿原中,在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提议下,白鹿

40、村的村民共同出资修造了新的家族祠堂。这反映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尊崇祖先 维系亲情 嫡长子继承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祠堂其实应该叫宗祠,祠堂是为俗称。在过去,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 “象征 ”。 在中国封建宗法制的社会中,祠堂又是物化宗法的殿堂。其中祠堂祭祖属 “展亲大礼 ”,也称之为 “报本之礼 ”,更是宗族的头等大事。 都有反映。 嫡长子继承制是关于权利和财产的继承问题,题干无从体现。 考点:宗法制 点评:(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2)宗法思想仍对现代中国产

41、生一定影响,例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家族礼仪,家庭中长 子的地位和责任。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化等。( 3)宗法制重视家族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族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 中国象棋中 “楚河汉界 ”的来历与历史上的 “楚汉之争 ”(公元前 206年公元前 202年 )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 2世纪早期 B公元前 2世纪晚期 C公元前 3世纪早期

42、 D公元前 3世纪晚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 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 2加 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 0602 年是晚期。 考点:公元纪年 点评:以公元元年为准 .公元元年至公元 99年为公元一世纪 .以后每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以此类推 .例 1855年为 19世纪 .2000年为 21世纪 .年代就是以十位数为基础 .几几年就是几十年代 .例 1855年为 19世纪五十年代 .一般来说二十年代以前称为初期 . 公元元年以前,称为公元前,其年份顺序倒数。 香港中

43、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 中四上中 “周代封建 ”提到: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 一尊 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书中的“封建制度 ”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周的分封制又称 “封建 ”,指 “封邦建国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如封建论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篇文章将封建制(即分封制)与郡邑制(即郡县制)相比,论证封建制是过时的制度;同时,以此表达作者的政治观与历史观。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点评: “分封制 ”即古汉语

44、 “封建 ”的原始含义;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文献中之 “封建 ”即 “分封制 ”, 即封邦建国。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 “对官吏有任免权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联系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长官不得

45、世袭,都由皇帝任免。因此选 C。 考点:郡县制、分封制 点评: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 先秦时 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 “世卿世禄 ”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 秦汉以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它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皇帝,整

46、个统治 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官僚制依靠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而发挥其功能。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山 (今胶南县 )。内容有: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表明秦始皇登山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加强对

47、地方的控制 B炫耀文治武功 C宣示皇权至上 D祈求国泰民安 答案: C 试题分析: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大意是:六国已经被统一,都成为皇帝的土地。 有人居住、到过的地方,都是臣服皇帝的。 (皇帝 )的功绩超过五帝,恩泽波及到牛马。没有不受恩德的,都安居乐业。可以判断秦始皇登山最主要的用意是宣示 皇权至上、皇权恩德。 A、 B、 D三项材料无直接的反映。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历史概念: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