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专制,为君主争霸出谋划策的学派是法家。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
2、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没能得到适当的发挥。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 ) A人物画 B山水画 C宗教画 D文人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书画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的绘画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
3、图当泛槎 (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该书应该是地理专著,所以在备选项中只有海国图志 符合要求,答案:选 A,B C D三项均是政论性文章的代表作。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开眼看世界 海国图志 梁启超说: “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 ”梁启超所说改革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 ( ) A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 B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 C改革力量弱小
4、 D改革派手中没有实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 ”和所学史实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变革中国政体。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 叶德辉 (1885 年中举人, 1892 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 )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这里的 “某一人物 ”应是 ( ) A严复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康梁的维新思想。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体现了康有为把 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的
5、思想特点,与题干材料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反映的信息相吻合。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有为 某思想家在 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材料 “20世纪初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
6、也 ”可知该思想家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家, B、 C错误;由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可知该思想家认为打破保守的观念,方能实现国家振兴, A正确, D错误。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 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
7、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孙中山认为:银行、铁道、航路等这些规模大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应该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反映了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 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 (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 )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 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
8、的论述发表于 (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 “革命失败以后 ”以及材料内容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可以判断,毛泽东论述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把它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改变成一种社会契约而非政治契约。在他看来,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 ”此处材料反映的思想可能是 ( ) A卢梭 B孟德斯鸠 C康德 D伏尔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
9、查启蒙运动的主 要思想。根据 “契约就是 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 ”分析,应属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 ”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 路德 D伏尔泰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10、 ”,即可明确这是指启蒙运动,而 A、 B两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二者都未上升到反对封建制度的高度。只有 D项符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伏尔泰 关于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 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宗教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宗教改革简化了宗教仪式但并未废除, A项错误;宗教改革是宗教内部的改革,改革后,
11、仍然信仰上帝, B项错误;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否认圣经至高无上, 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内容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 “儒术 ”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 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是宋明理学;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与正统的儒家学
12、说已有不同。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 董仲舒曾说: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 ”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材料中未体现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从材料 “王者上谨于承天意
13、下务明教 化民 ”可 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所以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 “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 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
14、西汉,时间不吻合故错误;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 ) A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C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是因为思想为政治 专制等级服务,压抑人民反抗。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
1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可知材料认为心是 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求要外求;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思想是王守仁的致良知。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致良知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 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Axial Age), “人类意识 ”首次觉醒,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16、 ) A在此之前人类对自然世界缺乏了解 B东西方都开始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 C中国用大一统方式推进了思想的发展 D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 “人类意识 ”首次觉醒指的是人文思想的产生,古希腊在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 3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智者运动,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希腊先哲,他们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此时的中国在发生了百家争鸣,儒家等学派纷纷开始重视研究人与社会。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人文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认为 “性本善 ”,苏格
17、拉底也认为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此,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分别是实行 ( ) A仁政和 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兼爱和自我节制 D人治和法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思想家主要思想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 “美德即知识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而其他三项都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思想文化 东西方古代思想家 仁政和道德教育 伊拉斯谟借 “愚人 ”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18、( )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 D推崇人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推崇人性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在书 (孔子改制考 )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 ”说附会在一起, 。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 ”,而要达到所谓的 “太平世 ”,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
19、须先对 “据乱世 ”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 “升平世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 “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 ”的 “唯一朝士 ”,他还对皇上表示, “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 ”(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 )他曾向皇帝奏称, “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 ”。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 甲午一战 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 “三
20、世说 ”明显受到西方哪一思想的影响?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 “太平世 ”的理想?(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 “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 ”的主要表现。列举近代前期 (1840 1919年 ),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 6分)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6分) 答案: (1)达尔文进化论。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4分) (2)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封建守旧势力强大。
21、( 4 分) (3)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器物 );思想文化。( 6分) (4)民族危机、专制统治、阶级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西方文化。( 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康有为 “三世说 ”明显受到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从材料 “要达到所谓的 “太平世 ”,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 “据乱世 ”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 “升平世 ”可以得出康有为实现“太平世 ”的理想的方式。 ( 2)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 )他曾向皇帝奏称, “康有为才华甚富,
22、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 ”可以看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了封建守旧势力是维新变法的最大阻力。 ( 3)本题主要考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思想、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甲午中日 战争后 “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一层次 ”的主要表现:变革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前期 (1840 1919年 ),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科学技术 (器物 );思想文化。 ( 4)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和西学东渐,题目中已经给出答案:的方向。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因素是民族危机、专制统治、阶级关系;经济因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
23、济;思想文化因素是西方文化。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思想解放 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
24、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 ,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 “宪法之父 ”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6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 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8分
25、) 答案: (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6分)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6分)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 (自私 )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8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之心,恻隐之心,仁也,反映了孟子的伦理观,即人性善,政治上则主张仁政;从材料二中的 “生而有好利焉 ”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
26、。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中的 “生而有好利焉 ”等,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材料三麦迪逊认为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 ”,都主张用法律来加以约束与引导。 (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全面客观地分析人性两个方面的统一。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 (自私 )一面;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和荀子;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麦迪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