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五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 心得一书的扉页中写到: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道不远人,说明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说明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故 入选。 选项观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而不是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不一定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里也有错误的,故排除。 考点:本题
2、考查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前进。之所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因为 A意识有时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高度的革命热情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观点错误,什么情况下都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故排除。 B选项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故排除。 D选项观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故排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增强自信就是发挥意
3、识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故 C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 “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他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 ”这表明 追求和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有意义 追求到终极真理是人生乐事 认识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发展 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和占有真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题中诗人的话强调求索真理的重要性,而且真理的获得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得来的,这中间伴随着很多谬误的 产生,故 入选。 选项观点错误,世
4、界不存在终极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获得和占有真理,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求索真理的意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全球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的冰川寿命正在缩短。权威资料表明,中国的冰川面积在 40年里减少了 7%。目前,冰川年容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 20.金秋时节某地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人们可以利用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自己服务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
5、的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题中事例农民的做法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题中农民的做法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故 入选。 选项不是哲学观点,故排除。 选项观点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规律 “如果你把一个坏苹果留在一桶好苹果里,结果你将得到一桶烂苹果。 ”这就是坏苹果法则。 “坏苹果法则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6、看问题应具体分析事物 的联系 C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一个坏苹果是部分,一桶苹果是整体,一个坏苹果导致一桶苹果烂掉,说明部分影响整体,启示我们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故 C入选。本题是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没有强调主观与客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有一首数字诗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的位置随意调换,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表明我们要 A抓住主要矛盾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注重量的积累
7、D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诗中数字位置调换,诗句就没有情趣,说明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故 D 入选。位置的调整,不是主要矛盾,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注重量的积累,故排除其他选项。本题主要是对系统优化方法的理解,能够结合生活实例准确的反映系统优化中系统内部结构有序性的表现 。 考点: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系统结构的有序性 “开车时打开空调油耗会增加 ”,这是很多开车人坚信的 “真理 ”。其实,这一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有关专家表示,在气温适宜、时速小于 60公里时,通过开窗通风会比打开空调更省油,但当时速高于 80公里时,开窗会增加车辆风阻,此时,关窗开着空调反而更为
8、省油。这反映了 A联系的条件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主观随意性 D联系的不可改变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不同条件下是否省油不同,即体现联系的条件性,故 A入选。本题不是强调事物之间具有联系,而是强调联系的发生需要条件,故排除 B。 CD选项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没有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发生联系,条件不具备联系不发生,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前些年,个别比较干旱的地方种植杨树等耗水量大的树种来防沙治沙,当气候条件没有特别异常时,这些树勉强成活,成为长不大的 “小毛头树 ”。一旦遭遇严重的干旱天气,杨树自身难保,何谈防沙?这启示我们
9、A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B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 化会影响到部分 D做工作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植树防沙作用的产生需要条件具备,条件不具备联系无法发生,启示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 D入选。根据设问,启示是强调方法论,而不是原理, AC选项都是原理,而不是方法论,故排除。 B选项观点也是原理而不是方法论,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在自述中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 “在艰苦颠蹶之中,我没有沉沦,我追逐着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果断抓
10、住时机,促成质变 C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主次矛盾的转化 D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又要勇于克服困难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困难中看到希望,体现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故 D入选。本题没有涉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质变、主次矛盾的相关信息,故排除其他选项。 “在艰苦颠蹶之中,我没有沉沦,我追逐着光明和希望。 ”是典型的看到光明前途,又要克服困难。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点燃两根火柴,并分开很远摆放,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让两根火柴紧挨着,时隔不久也熄灭了;只有当两者的间隙适中时,两根木柴才相互辉映,直至全部化为灰烬。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 “温热有间隙效应
11、 ”。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要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B过犹不及,要把握火候和分寸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事物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题中只有当两者的间隙适中时,两根木柴才相互辉映,直至全部化为灰烬,说明两根火柴既不能分开很远,也不能挨得太近,需要间隙适中才可以,即要控制量变的发展,把量变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不然事物发生质变,即坚持适度原则,故 B入选。 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本题强调控制量变,把量变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不发生质变,故排除。 C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不是强调量变的重要性或强调质变,而是强调适度原则,故排除。
12、考点: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下列诗句与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所蕴含的哲学 道理相同的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芳邻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前波未灭后波生体现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选项体现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故入选。 选项体现旧事物的灭亡,却没有新事物的产生,故排除。 选项体现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意要求不符,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90%90%90%90%90%=59
13、%。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 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 “很不错 ”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 59分 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一现象启示我们 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的统率作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每个环节对于整个过程是量变,追求每个环节的完美,是注重量的积累的过程,故 入选。每个环节都追 求完美,实现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故 入选。 选项与题意不符,本题追求环节的完美,强调量变和部分,而不是强调质变和整体,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
1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虽然不断升级的电脑病毒和无孔不入的不良手机短信使人们防不胜防,但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以及手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还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可以说明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的统一是主要的,对立是次要的 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 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选项观点错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不存在统一和对立谁更重要,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故排除。根据题意,题中手机和网络各有利弊,利弊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故 入选。 考点
15、:本题考查对立统一 风景秀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 ”著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留下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美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通过黄山的秀丽表现出来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存在于黄山的秀丽之中 C黄山的秀丽存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中 D黄山的秀丽可分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答案: C 试题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根据题意,题中黄山是普遍性,奇松、怪石
16、、云海、温泉是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 C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相悖,不符合上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别誉为 “股神 ”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丹利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巴菲特根据股票市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故 B 入选。本题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不属于
17、改造世界的范畴,故排除 CD。认识世界中,本题并没有强调带着某种目的去做某件事,也没有强调如何有步骤有计划的做某件事,故排除 A。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宋朝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他种竹又观竹。在他动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轮廓。正如诗曰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 ”说明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产生可以离开客观存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为了画好竹子,他种竹又观竹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在他动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轮廓,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
18、像,故 入选。 选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强调意识的产生,而是强调意识的特点以及意识的内容,故排除。 选项观点错误,意识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离不开物质,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意识的内容 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 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观点错误,世界观
19、决定方法论,而不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故排除。 B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不是强调二者的相互转化和相对独立性,而是强调世界观对方法论的影响,故排除。根据题意,题中强调思想对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 C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 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
20、,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选项观点错误,哲学是一门学问,而不是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但并不是离开哲学具体科学就不会进展,故排除。根据题意,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明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故 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 “存在即被感知 ”、 “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回答以下题目。 【小题 1】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 的回答。 A世 界观
21、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小题 2】从哲学上看,两种观点 A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B都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C都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 D前者肯定了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1】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形神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存在与感知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以二者都是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 C 入选。形神关系、存在与感知,不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也不是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故排除 AB。而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并不是哲学上的关系,故排除 D。 【小题 2】试题分析
22、:根据题意,题中前后二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不是其中一种思维决定存在或者存在决定思维,故排除 AB。具体是前者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故 D入选。 C选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不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下图理 解正确的是 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 辩证法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 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 B C D
23、答案: D 试题分析: 选项观点错误,形而上学不是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有时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辩证法有时与唯物主义相结合,故排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可能结合,故 入选。哲学有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从属于这两大哲学流派,故 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明正确的是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 基本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 第一次实现了科学基础上的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4、它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19世纪的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辩证法往往是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故 入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即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故 入选。 选项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
25、盾的观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关于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教材有明确的表述,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实践的观点,故 C入选。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就有了辩证法,就有了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只不过没有同唯物主义相结合而已,辩证法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只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提出,并且是科学的,故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原因 邓小平说: “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据此回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包括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艰苦奋斗 独立自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
26、析:关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教材有明确表述,即包括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故 B入选。艰苦奋斗是革命时期坚持的优良作风,但不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故排除 。此类题目是纯粹记忆性的题目,教材有明确表述,需要准确记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活的 灵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列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正确的是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设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只包括
27、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故排除 ,排除 BD。另外,题目要求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是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个一个顺序,故 C入选。 A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事物和状态都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这些观点分别属于 A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辩证法 B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诡辩论辩证法 C唯心主义辩证法辩证法 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事物和状态都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是主观
28、唯心主义,故排除 D。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故排除 AC。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体现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现辩证法的观点,故 B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诡辩论、辩证法 下列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 蕴含相近哲理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云不动是相对静止,云与我俱东是绝对运动,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选项没有体现
29、哲学道理,故排除。 B选项体现的是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选项只有运动没有静止,故排除。 D 选项是时间上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故入选。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固有属性是 。 A联系运动 B运动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联系 D客观实在性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固有属性,教材有明确的表述,即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固有属性是运动,故 D入选。本题属于记忆性的题目,需要准确记忆,同时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也容易混淆,需要真正理解的记忆,其他选项不符合教材表述,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
30、、固有属性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 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包括社会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故 入选。 选项观点错误,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要素都是客观的,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 “物质 ”的理解
31、,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答案: B 试题分析:关于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教材有明确表述,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 B入选。 A选项观点错误,物质不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物质不包括意识,故排除。 C选项观点错误,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之间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故排除。 D选项观点错误,人脑也属于物质的范畴,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综合题 新中国治淮 60周年 纪念大会 2010年 10月 23
32、日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这条曾被称为中国 “最难治理 ”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 1000千米的淮河,本是一条畅通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 “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 ”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来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 10分) 答案: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首先尊重自然。
33、( 3 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 4分)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变害为利。( 3分)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是辩证唯物论,题目类型是措施类,唯物论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辩 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水的关系,即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人与
34、水的关系,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回扣设问人水和谐共处,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如何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 12分) 答案: 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体现
35、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在推动农村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个中央一 号文件的出台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目类型是体现类。本题知识范围明确具体,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熟练记忆,准确表述即可;同时,需要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加以运用上述理论,中央文件是认识
36、,农村改革是实践,中央文件与农村改革 之间存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根据上述分析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08年 6月,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8分) 答案: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
37、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是联系观,题目类型体现类。但联系观的知识较多,并 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能够用上,其中联系的特点中,根据题意可以用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根据题意,环境保护与国家的发展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强调部分的重要性;题中并没有强调系统优化,所以联系观的系统优化理论用不上
38、。同时在作答本题要注意,哲学题目在作答的时候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要完整准确,不能遗漏。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观 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二次会议指出当前的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是:虽然广东省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 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破解;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压力比较大。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要求,创新发展战略和思路,积极应对各种苦难和挑战,牢牢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关键,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保持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发
39、展。 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哪些观点。( 10分) 答案: 广东省委在分析本省经济形势时,既看到了 “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又看到了经济回升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一分为二 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总之,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起来。( 4分) 要准确把握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分) 牢牢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关键,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分) 试题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范围还是比较大,需要根据题意,在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精确定位所用知识点。故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较高的解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 有三类关于矛盾的典型材料信息,需要学生注意积累这一类信息,增强对这类信息的敏感度。对某项工作的认识,肯定好的方面,同时看到不足,体现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同时认识某个事物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材料中把握阶段性特征,明显的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具体分析;牢牢抓关键,这一类的信息就是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矛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