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二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仁 ” B “气 ” C “理 ” D “心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开拓者,程颐和朱熹是宋代儒学的继承者和理学的开创者,王守仁是明代儒学大师,同时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些儒学大师的共同主张在于 “仁 ”,即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不是上述儒家大师的共同主张, “心外无物 ”属于王守仁的主张, “理 ”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考点: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 “致良知 ”说。这里的 “良知 ”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纲常伦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提出 “致良知 ”说,其所言 “良知 ”是指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也即人内心中的天理,为了探寻人内心天理必须摒弃各种欲望,所以答案:选 A,B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中所指 “良知 ”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王阳明的思想 四库全书
3、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 “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 “某人 ”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 “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符合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特征,即李贽评判道学家的伪善,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观念,李贽的这一思想特征被称作 “离经叛道 ”,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人思想观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在近代世界到来之
4、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自秦汉之后,中国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一直属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仍十分雄厚。但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与工业文明不同。以现代价值观衡量,儒家传统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 以等级尊卑观念压抑社会,很难出现自由平等观念 以私德至上观念压抑公德意识,难以培养公民意识 以亲情至上观念压抑法制,阻碍了以法治国的形成 以家族至上观念压抑个人,阻碍 了个人权利的自觉 以华夏中心观念锁国自大,错失了社会转型的机遇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
5、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表现,结合所学不难发现 五项说法均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儒家思想中的 “礼制 ”思想以等级尊卑观念压抑社会,很难出现自由平等观念;儒家思想重亲情伦理观念压抑法制,阻碍了以法治国的形成;同时儒家思想更强调纲常伦理以家族至上观念压抑个人,阻碍了个人权利的自觉;当然儒家强调的伦理道 德是私德而非功德,不利于培养公民意识,故答案: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B “蔡侯纸 ”是中国古
6、代最早的纸 C “司南 ”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所以 A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 B“蔡侯纸 ”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灞桥纸; C“司南 ”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所以答案:选A,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楷体汉
7、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甲骨文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成熟文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通过简单形态的刻画蕴藏一定的文化含义,从而奠定了现今文字发展的基础,所以 B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隶书,甲骨文字是可以解读的文字,草书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
8、士缝绵衣。一兵士于 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故事描述的是唐代宫女借诗歌表达爱情,由此可知唐诗可以成为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宫女能在战袍中作诗表达爱慕之情也能反映出该位女子思想奔放和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和宽松,所以答案:选 C, A D两项显然与题意无关, B项说法属于表象而非材料反映的实质。
9、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唐诗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 “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商品经济繁荣 市民文学兴盛 印刷工艺提高 专制政治强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末期出版业繁荣,这一现象的出现与 商品经济繁荣和 市民文学兴盛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当然 印刷工艺提高也是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专制政治强化将会对出版社进行严格管制,这就不利于文学的自由创作进而不利于出版业的发展,所以应该直接排除 项,故答
10、案:选 B, A C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印刷术 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的兴起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 B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C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说明社会群体认同推
11、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小说反映的是市民的利益诉求和代表了世俗文化发展,所以 B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A D两项材料含义并未直接体现, C项说法错误显然小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明清小说 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 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 “四民 ”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12、力,材料中 “四民异业而同道 ”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均是为了 “有益生人(民)之道 ”即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 “道 ”(天理)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和高度统一,因此王阳明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正确对待人生事 业和所处境遇问题,故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陆王心学的主张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 “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 D 试题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 “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说明在学者看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更甚于向外寻求真理,所以这一思想主张符合心学的特征,结合备选项内容可知答案:选 D, A B C三人与心学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陆王心学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 “三纲五常 ” B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 “天理 ”
14、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 “慎思明辨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能够看出朱熹强调的重心在于 “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 ”即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 “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只是 “知所遵守 ”的具体表现,所以答案:选 B,A C D三项与材料中表述的重心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朱熹的思想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持这一观点的思想家 A开创儒学 B首创私学 C崇尚自然
15、 D提倡仁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无为 好静 无事 无欲 ”等关键字样凸显了道家学派崇尚自然,清心寡欲和无为而治的主张,道家学派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 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答案:选 C, A B两项是春秋晚期孔子的重要历史功绩, D项为战国时代孟子所首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思想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最能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礼治为先 C礼法并重 D仁政德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
16、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说明儒家人士主张统治者要为普通民众树立重礼仪,重道义和重信义的榜样,民众即会跟着效仿,国家也就很容易治理好,这反映出儒家在治国方面强调 “德治 ”,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儒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礼法并用 C人性本恶 D君舟民 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战国时期荀子是一位承儒启法式思想家,其思想中
17、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如主张君舟民水;同时,荀子思想中也有法家思想的因素,韩非子即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思想中继承了荀子的大量思想主张,在人性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这与法家相同,只不过荀子主张通过道德教育使人性由恶变善,而法家则主张通过严厉处罚抑制人性中的邪恶,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不符合法家思想的特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的思想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的理论,为君主统治提供了 “天命攸(所)归 ”的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董仲舒 B孟子 C韩非子 D朱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8、,难度较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糅合了儒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等思想特征,提出了 “君权神授 ”,“春秋大一统 ”等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同时董仲舒也使儒家的发展进入神秘化发展阶段,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人的思想主张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和刑罚同等重要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犹昏
19、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 “外儒内法 ”特征,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含义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影响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 “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 “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B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D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 “周(公)孔
20、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 “孔孟之道 ”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朱熹的思想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儒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探究万物本原,即认为天理
21、是万物的本源,这将儒学的发展推向哲理化和思辨化轨道,所以答案:选 C, A项是先秦儒家探讨的主要问题, B汉代儒士董仲舒创新儒学,将儒学发展神秘化,提出 “天人感应 ”的观点, D项是战国时代孟子和荀子两人儒士探讨的主要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孔子 韩非 朱熹 王守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韩非出身贵族并未开办私学培养人才,所以这与题意要求不符应该直
22、接排除, 三项均是著名的儒学大师,同时也是通过私学和著述立说培养了大量的门生,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综合题 ( 12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 “孔子的中国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23、,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 ,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末)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并指出其主张的不同结局。( 4分) (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朱熹与李贽的主张,李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4、 4分) 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 ”、 “使民以时 ”;董仲舒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 分)结局:孔子的主张没有被诸侯采纳;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2分) (2)主张: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为天下不易之法;(不能答 “理在气先 ”之类)李贽则否定孔子的绝对化的权威。( 2分)说明的问题:官方正统儒学受到怀疑和挑战。( 2分) (3)历史认识:西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步确立其统治地位,其对维护专制统治和思想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明朝以后,官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4分) 试题分析:( 1) 从材料一、二可以直接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即孔子主
25、张 “为政以德 ”、 “使民以时 ”;而董仲舒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人主张在当时结局差异甚大,即孔子的主张没有被诸侯采纳;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2)朱熹与李贽的主张可以从材料三,四中直接概括出来,即材料三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为天下不易之法;而材料四种李贽却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否定孔子的绝对化的权威;由李贽的态度不难说明明代后期官方正统儒学受到怀疑和挑战。( 3)综合上述材料不难得出儒学发展的进程特征,即西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步确立 其统治地位,其对维护专制统治和思想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明朝以后,官方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这说明某种学说
26、理论一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丰富和得以完善和修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 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 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 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
27、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 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 2)历代
28、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3分)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分)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3分)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3分)
29、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文字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说明仁的根本是孝悌,即伦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有关仁的表述 众多,其中以孔子的仁爱和以德治国,孟子的 “仁政 ”最为著名。( 2)从材料二文字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 “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体现家庭和睦;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体现宗族团结;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体现乡里和谐。( 3)从材料中文字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说明统治者借助儒家伦理道德来
30、巩固统治,显然统治者非常赞成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而对广大民众而言只能是遵守 伦理道德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材料一,二文字内容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维系家庭家族和睦;材料三文字内容说明儒家思想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还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影响 ( 12分)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
31、书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三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 ”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 最终经神宗御批,以 “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 ”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 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
32、、二,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6分) ( 2)据材料指出李贽被视为 “异端 ”的原因及他临终表现。( 3分) (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理性启蒙。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3分) 答案: ( 1)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 “理 ”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亦可);提出“童心说 ”;反对 歧视妇女。( 3分)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思想界较为活跃(新思想的出现)。( 3分) ( 2)原因:挑战正统儒学;威胁专制统治。表现: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33、3分) ( 3)社会状况: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答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亦可得分);正统儒学(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制度设想。( 3分) 试题分析:( 1)李贽的思想主张可以从材料一,二中直接概括出来,即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 “理 ”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亦可);提出 “童心说 ”;反对歧视妇女;结合所学可归纳出李贽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思想界较为活跃(新思想的出现)。( 2)从材料三文字 “他的“异端 ”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最终经神宗御批,以 “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 ”的罪名逮捕
34、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说明李贽遭遇强敌破坏的原因是挑战正统儒学;威胁专制统治;李贽的自杀行为说明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3)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其原因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即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答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亦可得 分);正统儒学(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是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制度设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 12分)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 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 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 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 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分) (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
36、社会教化的功能。( 5分) (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并说明其理由。( 3分) (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分) 答案: ( 1)政治背景:君主专制强化;官僚政治腐败;朝政混乱暴虐;明清之际动荡。(任意两点得 2分) ( 2)表象:风俗。( 1分)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4分) (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3 分) (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提倡实学)。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37、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是:君主专制强化;官僚政治腐败;朝政混乱暴虐;明清之际动荡。( 2)材料一中文字 “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说明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是天下有和谐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从材料三文字中 “理学之曰: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说明顾炎武主张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作为教化民众的根本;其理由的根据是孔孟之 道为儒学之根本。( 4)结合所学史实,可知顾炎武以经世
38、致用之学风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同时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彰显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也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 ( 12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 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 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
39、,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 (今苏州城西南 )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 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 答: ( 1)材料一中的 “瓦子 ”又名 “瓦肆 ”,它指的是什么?( 2分) (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4 分) ( 3)材料二中的 “花、雅两部 ”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
40、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分) (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以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分) 答案: ( 1)瓦肆:娱乐演艺场所。( 2分) ( 2)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4分) ( 3)剧种:京剧( 2分)功能:休闲娱乐 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 2分) ( 4)变化: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文字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说明瓦肆是指兼营商品交易的娱乐演艺场所,同时从材料中不难看出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宋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商品经
41、济的活跃,同时也说明宋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管控已经放松限制。( 2)依据材料一、二、三,不难得出推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原因是: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尤其是材料四文字最能说明问题。(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 ”不断融合 兼收,最终导致了我国京剧的诞生,京剧由于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的精华,逐步成为中国戏曲中的国粹;从材料三、四能够直接概括出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商人、戏曲以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社会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被人所接受认可,同时也开启了历史研究的多元化方向,这也正是近代社会史不断升温和被人所关注的重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史学理论与常识 史观 社会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