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根据下图 ,从消费角度看,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坚持了 A量入为出的原则 B从众消费的原则 C攀比消费的原则 D绿色消费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众所周知,公共交通工具、电动车和自行车相对于私家车和出租车而言是比较环保、绿色的公共交通工具。根据图示可知,市民在出行方式上的选择主要坚持了绿色消费的原则。答案: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在生命的长河里 ,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 ;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要 A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C全面提
2、高个人素质 D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系列主客观因素。而材料中 “在生命的长河里 ,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 ;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启示我们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地理想信念。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的相关知识。 过去 ,人们认为杂草会抢夺果树营养 ,把草拔光。这样一来,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也 随之加大 ,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现在 ,一些果园在果树周边保留杂草、灌木,虽然会有害虫,但益虫、小鸟也来了,有了生物多样性,病虫害明显减少,农药就可以少用或不用,水 果的口味也变得异常鲜美。这说明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主
3、观意识的参与 要尊重和服从规律,才能正确利用和改变规律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具体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事物的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 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我们不能改变规律,故排除选 项 。因此答案:是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发展、规律、矛盾、联系等考点的相关知识。 下列诗句与右图漫画中蕴含的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A历尽夭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B历览古今多少事 ,成由节俭败由奢 C不经一番彻骨寒 ,哪得梅花扑鼻香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漫画中的 “想在光
4、明中行走,就别怕踩到黑暗 ” 文字,体现的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的。选项 ACD体现的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的道理。 B选项中的成与败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的相关知识。 2013年 3月 5日,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纪念雷锋同志题词发表 50周年之际,各地相继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的系列活动。因此当前 ,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与传统道德相承接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在当前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
5、精神,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要求,因此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选项 正确。答案:选 B 。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 汉书记载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从文化生 活角度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本国的社会实践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弘扬传统文化应保持鲜明 的民族特色 D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的材料是 “邯郸学步 ”的古文记载。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邯郸学步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6、,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答案: D符合这个典故的寓意。答案:选 D 。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创新的相关知识。 2013年 4月 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国家无 论大小、强弱、贫富 ,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如 果就此撰写一篇新闻稿 ,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是 A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 B维护主权 ,加强管理,维护国家利益 C增进互信 ,加强合作,和平解决争端 D勇于担当 ,展示形象 ,参与国际事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习近平主席的发言为材料,考查我国的
7、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 “国家无 论大小、强弱、贫富 ,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的语句,可以看出,选项 A符合题目的主旨。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 如今 ,我国每一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实施 ,大体都要经过 “党委(中央)提出 政协协商 人大通过 政府执行 ”的程序,这可以称为 “中国式的决策过程 ”。这一决策过程 A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B表明共产党履行了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 C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D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掌并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选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
8、方式是依法执政,故排除;中国共产党不履行政府职能,排除选项 B,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故排除选项 D,答案:是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人 大代表、政府的职能等考点的相关知识。 由国家发改委起草制定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居民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 是公民民主权利的扩大 有利于推动科学民主决策 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标志 要坚持民主与法制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民的权利是由宪法赋予的,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没有扩大公民的权利,故排除 ,公民
9、参与国家管理的标志是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排除 ,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也需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选项 正确,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民主决策、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等相关考点的知识。 下面 Ipad价值分配表启示我们要 国家 生产分工 价值分配 美国 整体设计 229美元 日本 设计 60G硬盘 67美元 中国 组装 60G硬盘 3美元 坚持自主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
10、Ipad生产过程中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价值分配不同为材料,启示我们不能仅做一个制造者,要做一个创造者。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故 符合题目主旨。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 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分配公平, 2013年 1月以来,全国多个省市相继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带来的影响是 企业盈利减少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政府财政支出增加 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增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的盈利不一定减少,但企业要支付给工人更多的工资,劳动力成本上升;故排除 ,选项
11、正确。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与财政支出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工人来说,收入有所增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上调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增强。答案:是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收入分配公平、影响消费的因素的相关知识。 综合题 (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 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 :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 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箝人口计算仅 35 %左右。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
12、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 (8分)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 十六届三中全会 首次提出 “五个统筹 ”的发展理念 ,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首次判断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十七大报告 明确指出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 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 十七届五中全会 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 十八大报告 提出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 (2)结合材料二 ,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
13、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8分) 材料三 某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藉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锒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根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某地方党委和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 12分) 答案: (1)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增长态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经济发展域城镇化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2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2分) 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优化我国的需求结构
14、;( 1分)有利于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分)有利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 1分)有利于同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的城乡、区域结构( 1分) (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分)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应在 实践中坚持喝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表明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
15、商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分) 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或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3分) 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3分) 启动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体现了党委坚持科学执政(或民主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或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及社会发展。( 3分) (28分 )党的十八大提出 “建设美丽中国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鸟语花香、碧水蓝天、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这引起某校高三 (2)班同学热议 ,他们纷纷在校园网上留言, 请你也参与讨论。 畅想和谐之美 发帖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
16、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跟帖 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党关于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清晰c (1)请你结合材料 ,说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唯物论依据。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6分) 彰显人文之美 发帖 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弘杨生态文明,构建 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强化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识;打造生态文化 栽体 ;倡导绿色生活模式 ;加强宣传引导。 跟帖 要在全社会弘扬符合生态文明的
17、生产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形成人人尊重自 然、爱护生态和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文明观念。 (2)请你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 ,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建设生态强省的意义。( 12分) 答案:( 1)唯物论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3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3分)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2分) 经济生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
18、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2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分)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统筹局部与整体利益。( 2分) (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
19、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助于人们清醒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建设生态强省。( 3分)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它对于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3分)要在全省范围内营造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氛围。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强化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活动,让生态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对建设生态文化强省将会产生深渊持久的影响。( 3分)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 人们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促进生态强省建设。(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
20、大会提出的 “建设魅力中国 ”的时政热点为背景,从 “和谐之美 ”、 “人文之美 ”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第一小题中有两小问。第一问考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唯物论依据,考生结合所学的唯物论知识,从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的能动作用、从规律的客观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较为简单。第二小问,要求学生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说明如何推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考生只要能够记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结合材料认真思考,很容易组织答案:。 第二小题切口较小,要求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建设生态强省的意义,由于切口小,知识点相对集中,并且该内容学生相对熟练,学生很容易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特点、影响的表现、文 化塑造人生等角度进行说明对人的影响,进而说明对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