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3783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天津市蓟县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 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 ”由此推断, “周公 ”立 “讳法 ”的真正目的是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理解不全面,避讳在古代并不仅仅适用于皇室;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尤其分封制说法不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不对,与题干无关,而且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因此选 B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帝制时代为了维

2、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国讳 ”或 “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 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 “本州依例放火

3、三日 ”。由此便有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 “孔丘 ”,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 “丘 ”字的时候,都应读成 “某 ”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 “丘 ”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 “丘 ”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 “邱 ”字,并且不许发音为 “邱 ”,要读成 “七 ”字。于是,天下姓 “丘 ”的,从此改姓 “邱 ”了。到了今天,有姓 “丘 ”的,又有姓 “邱 ”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 “丘 ”字了。 四

4、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 “家讳 ”或 “私讳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 “晋 ”与 “进 ”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 “司马谈 ”,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 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 “张孟谈 ”,改为 “张孟同 ”; “赵谈 ”,改为 “赵同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 “范泰 ”,所以在(后汉书里,叫 “郭泰 ”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 “郭太 ”了;叫 “郑秦 ”的,也变为 “郑太 ”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

5、字叫 “杜闲 ”,为了避 “闲 ”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 “闲 ”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又如苏轼祖父名 “序 ”,即讳 “序 ”字,所以苏洵不写 “序 ”字。碰到写 “序 ”的地方,改成 “引 ”字;苏轼也跟着不用 “序 ”字,他以 “叙 ”字来代替。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答案: B 试题分析: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是指 1927

6、1947 年, A不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 1945年; C不对,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 1949年初; D不对,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是在 1949年 4月; 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因此选 B。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 1)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 “假和平,真内战 ”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2)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3)战略

7、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 4)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美国时代杂志 1938年 1月 3日载: “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将 “日本的战争机器 ”“卡住了 13 个星期 ”的是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卢沟桥事变是在 1937年 7月 7日; C不对,太原会战是1937年 9月 11日 -11月 8日,不足三个月; D不对,台儿庄战役是在 1938年春,与题干时间不符; B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 1937

8、年 8月 11 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 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大战事,除此以外,还可以考察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 “科学 ”,主要在于它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9、 -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 “科学 ”,主要在于它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ABD都属于具体表现,因此选 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 点评: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 现在哪些方面? 空想社会主义只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使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还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

10、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进步作用,断言资本主义必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还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它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 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 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史实中无法体现出这一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B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C中国共产党开辟井冈山道路 D中国提出 “一国两制 ”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11、, BCD都符合,A不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解答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 1)正向思维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 2)假设反正法:即假设此项正确,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原理往下推,看其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史实,或结论是否正确。 ( 3)逆推法(排除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取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12、A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B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 “战争 ”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不仅 下层群众 想改变现状,就连 资产阶级 也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争取更大空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场革命不可避免。 ACD表述过于绝对化,因此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本题属于添枝加叶法;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

13、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 “所有 ”、 “彻底 ”、 “一定 ”、 “都 ”、 “最 ”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1949年 9月新政协召开标志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不对,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C不对,共同纲领已经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符合题意,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突出了社

14、会主义原则。 考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在题干中一般有 “相同点 ”“不同的 ”“共同 ”“相识 ”“区别 ”等提示语 .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 年后 ,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 25 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 “一国两制 ”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一国两制 ”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不对,西方社会不看好 “一国两制是材料前面部分的意思; B 不对,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是 19

15、72年尼克松访华; D不对,不能说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东西方仍有分歧和摩擦;美国杂志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最佳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大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1992年 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 ”,这里的 “共识 ”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6、 B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 C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 “台独 ”分子 D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 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92年,两会达成 “ 九二共识 ”的重要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B不对,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是在 2008年; CD不属于 “共识 ”的主要内容。 考点:两岸关系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

17、质的把握。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奉行不结盟政策; C不对,题干涉及的是双边关系而非多边外交; D不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针对西方国家; B符合题意,不管建国初期的一边倒还是新时期的不结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 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

18、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美国商业周刊对一次会议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 ”的幻想被粉碎。这次会议是: A 1954年日内瓦会议 B 1955年亚非会议 C 1961年不结盟首脑会议 D 1971年第 26届联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4年,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在日 内瓦举行会议,寻求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并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高层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首次轰动了世界。美国商业周刊的评

19、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 ”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有些报刊称: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因此选 A。 BCD都发生在 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 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

20、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下图是 19492008 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建交最高峰出现于 1972年,联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打开外交新局面; ABD 都与时间不符,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是在 1955 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年

21、,文化大革命属于动乱,不能说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 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

22、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 “中国 ”,要求只写 “大清国 ”。清朝代表力拒: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对中日关于 “中国 ”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中国政府 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 “大清国 ”和 “

23、中国 ”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 “中国 ”说明 正确;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说明 , 不正确,无从体现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 考点:近代中国外交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 4个或 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

24、主要有 3 种形式: 1)双序式。即试题有 2 个正确的序号。 2)三序式。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 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 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 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 月间, 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

25、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D 试题分析:吏部是清政府中央机构之一,根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光绪年间侵略军进入北京,吏部也被占据,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道光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咸丰年间;甲午中日战争是在光绪年间,但没有 攻入北京;因此选 D。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 点评:近代前期古都北京先后两次被侵略者占据,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攻入,咸丰出逃;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八国联军攻入,慈禧和光绪出逃。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三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6、 B国共对峙十年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左起四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军队称国民革命军;国共对峙十年时期,中共军队称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称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称解放军。因此选 C。 考点:近代民主革命 点评:历史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

27、改革的方向。 20世纪 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 “要和平,争民主 ”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取 “20世纪 40年代 ” “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 ”描述的应是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开始的场景。 A是辛亥革命时 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选 B。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本题需要

28、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把握好关键词,正确把握各个时期的口号和时代性。本阶段还可考查重庆谈判和旧政协会议,以及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等。 中国新闻网 2009年 5月 30日报道: 九名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今日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踏上回乡探亲之路。下列对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开辟了国外抗日战场 B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 C在缅甸救出被日军围困的英军七千多 D他们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远征军, ABC表述都正确, D表述不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抗击

29、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因此选 C.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此中题型在试题中有 3个备选项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选出来。主要特点是: 1) 从题干结构上看题干中有表达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词,如 “不是 ”“不包括 ”“没有 ”“不正确 ”“错误的 ”“无关 ”“不符合 ”“不属于 ”“表述错误的 ”等。 2) 从能力要求上看除考察历史学科的一般能力外,还突出考查同学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别于同学们的思维习惯,容易产生失误。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

30、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转变关头 ”是指 A抗日战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 ”可以判断出的是抗日战争,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历史上全民族第一次一致对外。 CD属于中国内战; B也不对,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方法型选择题是一种新题型。该题型关注同学们的学科研究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生成,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不在是考察的重心,只是一个载体,突出考查的是历史的学科方法。标志性词语主要有 “研究 ”“讨论 ”“推测 ”“调查 ”等。 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

31、财,各不相知 ”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 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材料反映出相权分化而非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不对,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D不对,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主要体现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符合题意,分散相权有利于君权的强化。 考点: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 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

32、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之所以说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因为: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D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之所以说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因为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有利于中下级地主和下层平民参与政治,为他们提供仕途。 因此选 B, ACD都与题干无关。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

33、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 A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不是专制社会 B明朝废除宰相造成了政治黑暗的局面 C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 “王室 ” D明清两代都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社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 ”说明 C正确;

34、 “真不免为独夫专制黑暗所笼罩者 ”说明 B正确; “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 ”说明 D正确; A不正确,因为秦汉时期中国已经确立了 专制制度,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古代雅典非常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创立陶片

35、放逐法 B扩大官员的选拔范围 C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D只承认少数人的公民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 D不对,这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ABC都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但是与题干相联系的是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因此选 C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过程 1梭伦改革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 1)背景: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奴隶主不满,普通平民很多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 2)时间:公元前 6世纪初。 ( 3)内容: 根据 _财产 _多寡,把公民 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_

36、公民大会 _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人选;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废除债务奴隶制等。 ( 4)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 1)时间:公元前 6世纪末。 ( 2)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_; 继续扩大陪审法庭的权力等。 实行陶片 放逐法。 ( 3)意义: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37、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1)时间:公元前 5世纪 ( 2)内容: 所有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 _公民大会 _,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 30岁以上的公民 _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4衰落 :公元前 4 世纪后半期,日渐衰微的希腊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王国所灭。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 “我们的宪法 (1787),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这里所说的

38、“奠基石 ”和 “根 ”的主要内涵是 共和制 联邦制 三权分立 黑人奴隶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共和制、 联邦制、 三权分立 、 黑人奴隶制都是美国的内容,但黑人奴隶制的存在则是宪法的局限之一,违背了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南北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在南北战争后,终于被废除。因此选 B。 考点: 1787年美国宪法 点评: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行政大权。国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 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采欧美各国资产

39、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所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 体,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法体现的三权分立与人民的权利自由等制度和原则,也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 70多年之久。其根本原因是 A法国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早在新航路开辟后,法国积极对外扩张; B不对,实行铁血

40、政策的是俾斯麦为完成德国统一而提出; D不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是总统制而非责任内阁制。因此选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点评: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标志: 1875年 , 国民议会通过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2、内容: ( 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 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 选出,任职 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 2)立法权归于由 参议院和众议院 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员任期 4年,参议员 间接 选出,任期 9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由成年男子

41、直接选举 产生。 3、意义: ( 1)标志着法国 共和政体 最终确立。 ( 2)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推算时间,应是指 1840年, B不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 1856年; C不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 189

42、4年; D不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 1900年。因此选 A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时间型选择题:有以时间推断其阶段性或阶段特征的,也有以时间为背景推导事件的,还有通过时间和事件来考查对事件意义的把握的。 答此类题 ,要把握重大事件的时间和历史阶段特征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 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 夷 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天朝上国 ”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既不能体现平等的外交观念,也不是崇拜西方列强的结果;

43、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更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该条约将这一规定强加给清政府,实际是冲击了传统的 “夷夏 ”观,冲击了清政府固守的 “天朝上国 ”规制。因此选 B。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 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其形式是题干由一段或数段材料和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做出判断。做好这种题型首先要读懂材料,对材料能够进行由表及里地分析,坚持两个有效的原则,即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包括引导语和材料和主体部分)。做这种题目,学生最容易出

44、现的失误是不能 “最大限度 ”地抓住有效信息作答,特别是有些材料的引导语常被忽视 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 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不对,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也有保守性和落后性。 CD不对,这反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主流是指资本主义发展,洪仁 的资政新篇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 的设想,因此选 D。 考点:太平天国 点评: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 1)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没

45、有真正实行 ( 2)不同点 A、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前者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希望把整个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违背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 具有落后性;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具有进步性。 B、空想性的内涵不同:前者平分产品,违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经济、拥有私有财产的主观愿望;后者没有实行资本主义方案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即社会客观条件。 C、财产所有制上:前者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即财产公有制,反对拥有私有财产;后者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 D、对农民阶级的影响:前者调 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没有

46、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世纪中国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和 “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的史实是 A马 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天津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要求 “20世纪中国

47、 ”, A不对,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是在 1895年; B不对,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是在 19世纪末,而且义和团不能说是勇于变革; C不对,天津条约是在 1858年,戊戌变法是在 1898年; D符合题意,辛丑条约是在 1901年,辛亥革命是在 1911年。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民主革命 点评: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 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 16题)抗日战争期间,延安 “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