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 “沉沦 ”,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 “上升 ”,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 “沉沦 ”和 “上升 ”中间有一个过渡期( 1901年到 1920年),既是 “沉沦 ”的谷底时期,也是 “上升 ”的起始时期,是 “沉沦 ”到 “上升 ”的转折期。下列发生在转折期的 “上升 ”事件有 辛丑条约 临时约法 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上升的含义以及过渡期
2、的时间跨度 1901年到 1920年, “上升 ”,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排除 A项,北伐战争发生于 1926年,时间不符合。故此题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时,通 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抓住关键词,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下为张明同学针对近代
3、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所做的课堂笔记,如对其进一步补充,最合适的补充应是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B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 “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D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条约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
4、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可以判断出题目中涉及的应该是马关条约; A项是辛丑条约影响; B项是马关条约影响; C、 D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甲午战争 点评:本题对于不平等条约影响的考查,对于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要注意从两个层次把握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一是条约宏观的大的影响;另外尤其要注意条约中具体条款的危害。 “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 ”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 “无处不均匀 ”、天
5、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的主题歌,使人 看到了这次农民起义前赴后继、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冲击纲常、打击侵略、重振朝政、保卫天京与农民起义军的前赴后继、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是一致的,都是对其积极作用的歌颂;而 “无处不均匀 ”、天京事变却是这一次运动的局限性,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太平天国 点评: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或题干内容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时,要
6、仔细读题,把握好题干的中心意思, 同时注意题目要求。 某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 “围剿 ”的总结决议。这次会议 A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C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D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 “围剿 ”的总结决议可知,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发生于 1931年,不是这次会议的成果;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和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也不符合;只有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才是遵义
7、会议的内容,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遵义会议 点评: 1935年 1月 15日至 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 “左 ”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谈到巴黎公社时,这样说: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
8、项具体措 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巴黎公社的战士有着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 B巴黎公社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 D巴黎公社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充分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 “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或者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 A、 D两项与题干没有关联故错误;巴黎公社并非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 C项的表述是错 误的,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起义 点评:巴黎公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9、政治: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代表由选举产生;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广,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 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 )是其最早的代表;另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近代化,( )是其先驱。上文两序号指的是 A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B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C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答案: A
10、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要原封不动地保持封建社会已不可能。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统治势力闭关自守, 也不允许它一切保持原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即不根本改变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只在某些方面有限的程度内进行向资本主义制度靠拢的改变。洋务派官僚是其最早的代表。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其先驱。故本题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点评: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
11、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 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一般从生产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阶级属性进行分析。 1917年 10月 25日(公历 11月 7日)清晨,当俄国人民醒来,惊讶地在街头读到这样一则布告: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经转移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 ”这则布告的内容出自 A四月提纲 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C和平法令 D土地法令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月提纲为 1917年 4月发表时间不符;和平法令为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与
12、题干的叙述的内容不符;土地法令的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与题干的叙述的内容不符;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十月革命 点评: 1917年 11月 7日,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同日晚,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平法令是苏维埃国家对外政策的第一个 法令。它强烈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滔天罪行,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9日,通过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
13、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庆龄先生: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的召开表明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获得新发展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表明,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
14、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956年,中共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大制度建立。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 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 点评: 1949年 9月 21日至 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还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作出以下决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即日起改名为北京; (2)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
15、代国歌; (4)国旗定为五星红旗。 “这个宪法以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这部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这三条内容,不论在共同纲领还是在 1954年宪法中都有规定,所以不符合发展的要求;在共同纲领中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在 1954 年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明确了社会主义性质。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共同纲领与 1954年宪
16、法比较 点评: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意,找出 “比较点 ”;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综合所学知识判断。 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 ”因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 A开始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有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历 C最早出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D在一届全国人大上发展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 战线 答案: B 试题分析: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历史基础,是民主革命时期团结合作
17、、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1949年新政协重建新中国,并代行人大职能,到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之前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已经开始合作;在 1956年发展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的政党制度 点评: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18、中说: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 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由此可见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由此可见它结束了分封制;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由此可见它指的应是郡县制。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央
19、集权制产生的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对某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察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 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察的是课本中的什么史实,然后再结合选项进行选择。 古代雅典的民众法庭在一次审判中,一名女犯因漂亮而被法官赦免,这说明了雅典民主 A主观随意 B轮番而治 C三权分立 D依法治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女犯因漂亮而被法官赦免,这说明雅典的民众法庭并非严格的依照客观的法律程序和法律依据来审判,审判的结果可能因法官个人的好恶,而受到影响;轮番而治、三权分立与材料没有关系,更谈不上法治。故本题选 A 项。
20、考点: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制度 点评:此题考察的依据是雅典的民众法庭,但与课本知识的关联性较小,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把握题干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 美国 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B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 C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 D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仅美国符合; B项,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美国法国都不符合;政治权利的中心,美国在总统,法国在议会,因此 C 项不符合;美国与法国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故选 D 项。 考
21、点:本题考查美国 1787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比较 点评: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 “比较点 ”;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综合所学知识判断。 马克思说: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 布无效 ”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习惯法的出现使得贵族不能随意损害平民的利益 B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C帝国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 D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极度的混乱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罗马法的历
22、史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材料。题干中介绍的是整个罗马法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故 A错误;罗马法帝国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不符合史实,它是共和国时期制定的,故 C项错误;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极度的混乱与实际不符,因此 D项错误,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 点评:本知识点从学习误区上看,影响罗马法发展演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这是根本的因素;二是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平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进行斗争;三是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太,自由民大量涌现。考生易忽视第一点和第三点。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
23、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 B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 C明朝六部有超越君权的 权力 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迁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置内阁,任命大学士,只是备皇帝顾问,没有实权,也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决策机构,故 B、 D说法错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谈不上超越君权,排除 C 。从材料中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可知,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故此题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明朝的中央官制 点评:为了加强皇权,明朝
24、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内阁,为明成祖 首先确立。是明朝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梭伦认为 “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与此对应的雅典政治制度是 A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B实行财产等级制,一、二等级可担任高级官职 C公民大会成为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D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为民众法庭陪审员的机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关键要理解 “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这说明人民掌握最高权力,联系在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废除债务奴隶制这并不
25、能保证人民掌权,故 A项错误;实行财产等级制,一、二等级可担任高级官职,也不能保证人民掌权,故 C错误;民众法庭并非最高权力机关。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雅典政治制度 点评: 古希腊公民大会起源于公元前 11前 9世纪的荷马时代,当时称人民大会。城邦建立后,希腊多数城邦都设立此类大会。在雅典称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 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由 500人会议中一专门委员会召集,每年分 为 10期,每期召开 1次 (后增为 4次 ),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方式表决。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 “(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
26、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而是这几区地 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场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本题钱穆先生主要针对行省制度进行评价,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 点评: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它是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
27、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 13、 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西方人把科举制看作是 “中 国第五大发明 ”。下面有关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的转变 B科举制的发明,有利于摒除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 C科举制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D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 A项说法错误,科
28、举制打破了根据门第高低选拔人才的标准,打破了贵族政治,科举制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科举制的发明,有利于摒除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以上都是科举制的影响。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 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
29、远。 唐初唐太宗设政事堂辅制天下: “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人,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指黎民),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据史料判断最初政事堂拥有的权力主要是 A行政权 B决策权 C审议权 D立法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细读原文,抓关键词 “此堂得以议之,此堂得以易之。 ”由此可以判断,政事堂设置的目的在于,对重大事情进行审议,若遇到不当的决策可以加以封驳改变,由此可见正是唐应该属于一个谏议机关,他并不掌握行政、决策、立法诸权利,故本题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唐代中央官职 点评:唐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
30、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 “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 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制度创新(使国家)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善的例子。 ”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可知,这个国家是存在君主的。
31、故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法国和美国都不存在君主,故可以排除 B、 C两项,德国名为立宪实际皇帝拥有很大权力,故此题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 点评: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789 年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国会着手起草了权利法案,即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这些修正案不断地提 醒着人们,新建立的联邦政府在行使它的权力时,必须时时注意对个人自由的保护。这份权利法案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 B主要为
32、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 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独立宣言的基本原则 D标志美国 1787 年宪法存在的局限已完全解决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 1789年和宪法修正案等信息可判断这个权利法案不是英国议会通过的,因为英国的权利法案是 1689年通过的,所以此处应是美国通过的;它所解决的只是 1787年宪法制定时的部分局限,其对人权自由的保护体现了独立宣言中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选本题 C项。 考点:本题考查美国宪法修正案 点评: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
33、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是什么 ”。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 念。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
34、乌得而不弱? ”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 “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的分权主张 B主张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C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D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民主启蒙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有材料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可知作者认为不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存在弊端, “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藉此减少中央集权之弊。在顾炎武看来,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地方和社会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地方和社会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在于君主有私心,要把一切权力收归己有。顾炎武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的办法是地方分权。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点评:在解答文字性选择
35、题是要分三步走:一定: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二划:抓住关键词,弄清材料内容及 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三看: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徐州李长官李宗仁并转所属各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 本委员长决本信赏必罚用达民族复兴之目的。望各勉之。 ”材料表示蒋介石认识到 A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B采用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 C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D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战主战场 答
36、案: B 试 题分析:从材料中 “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 ”可见,蒋介石认可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且认为坚持游击战和运动战可以实现民族的复兴,A、 C、 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点评: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时,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抓住关键词,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
37、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时注意抓住共同影响。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在三则材
38、料中体现不出来;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说法错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错误;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不正确三组条约都使中国丧失了部分权利,故答案:为 B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影响 点评:本题对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考查,对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要牢记,还要注意从两个层次把握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一是条约宏观的大的影响;另外尤其要注意条约中具体条款的危害。 “洪武皇帝 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39、 ” 材料中 “中级官员 ”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朱元璋时期,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 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大学士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职务。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明代殿阁大学士 点评:此类选择题属于史实类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牢记殿阁大学士的职
40、能。 综合题 材料一新唐书: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中书令号为宰相。 ”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 “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 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
41、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 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 4分) (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 4分) 答案: (1)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分) 影响: 三省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 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分) (2)措施: 裁
42、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4分) (3)直接原因: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 2分) 职权:承旨、出政。( 2分) ( 4)趋势: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并逐步达到顶峰。(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接替的关键在于紧扣 “职权 ”和 “影响 ”两个核心词解答;其中 “职权 ”主要是结合示意图进 行归纳; “影响 ”需要结合教材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第( 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来说明 “元朝灭亡的教训 ”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其教训是 “主荒臣专,威服下移 ”,对此住院藏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第( 3)问,关键是从
43、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值者多虑漏泄事机 ”所以设军机处;由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可以归纳出其职责;第( 4)问,演变的趋势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行归纳。 考点: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秦朝以来皇帝削弱相权的手段主要有:一是分割相权,如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二是中枢权力机构决策权的丧失,明内阁和清军机处都没有决策权,直接听命于皇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44、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 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依于宪法以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 ”的本质不是 “治民 ”,而是 “民治 ”,是人民当
45、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 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4分) ( 2)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8分) ( 3)材料四中的 “民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 20世纪末中国 “法治 ”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6分) 答案: ( 1)差异: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注重伦理(或 “以礼入 法
46、”);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答出其中 2点即可)( 4分) ( 2)表现: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4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若答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 ”亦可)( 4分) ( 3)落实: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标:依法治 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要求回答两种法律的不同。
47、根据材料信息综合归纳,找准切入点,比如两部法律的侧重点、权利的享有者等;第( 2)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他的法制建设活动有哪些,根据孙中山的主要反封建活动归纳;第二小问要求分析孙中山的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即中国近代史上阻碍法制建设的因素是什么,根据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概括。第( 3)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落实 “民治 ”的措施是什么,即政府 “民治 ”建设 的内容是什么(限制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措施,显然是指具体的措施,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如何落实 “民治 ”的,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民主政治事件概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落实 “民治 ”的具体措施既有法律方面的,也有政治制度方面的;第二小问要求回答 20世纪末中国 “法治 ”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回答。 考点:此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民主法制建设 点评:此类题目考查的知识跨度较大,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宏观把握历史能力的意图。 “宏观把握 ”,即从大 处着眼,理清知识线索,将考点放到特定的专题中,前后联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复习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考点,就应该将其宏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