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河南省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人为 ”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 “伪 ”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庄子认为: “天 ”是与 “人 ”相对立的两个概念, “天 ”代表着自然,而“人 ”指的就是 “人为 ”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 ”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 “伪 ”字,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 “人为 ”,摒弃人性中那些 “伪 ”的杂质。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点评: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其命题角度有:( 1)对
2、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要求学生理解各家思想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诊断属于哪家思想,并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社会根源。(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剧烈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高考试题要求学生综合这些变化,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也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的老师,其思想与法家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高考试题比较重视荀子思想中的法家思 想。 伏尔泰赞扬中国 “几乎没存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 ”。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反映出的主
3、张是 A倡导君主立宪制 B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 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D反对古典希腊文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 ”可以看出伏尔泰是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 A项倡导君主立宪制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 A。同理排除 C、 D项。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点评:关于启蒙运动,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在命题内容侧重于考查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2)在命题形式上多以选择题型呈现;( 3)考查方向上注意深层挖掘人文主义从起源到发展的历史影响。 康德说: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
4、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材料表明康德 A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妨碍别人的自由 B率先提出以人为中心 C主张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 D对理性主义做了经典总结 答案: D 试题分 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把握核心信息的能力。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 “理性 ”,是鼓励人们运用理智,摆脱任何权威,故答案:选择 D项。 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人的中心地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口号,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不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点评:关于启蒙运动,( 1)近年各地高考题目,考查较多的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
5、的学说、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 2)启蒙运动的考查角度有: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理性主义 ”的内涵、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 3)复习备考时,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各思 想家的主张,理解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的具体表现,理解分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整套理论依据。 与文艺复兴不同,启蒙运动所崇尚的理性主义是由一种欲构筑富有创造性的理论的信念所驱使,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的、全新的思想,崇尚科学知识是其核心,坚信人的理性能够借助于 “科学方法 ”去探究把握自然法则(包括人的本质的法则)。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分野的
6、重要标志 B启蒙运动推崇通过理论创造而不是模仿传统来推广理性思想 C启蒙运动基于科学革命的重大突破而强调科学与理性的结合 D关于社会自我运行的基本法则的可认识性是启蒙运动的信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题干材料阐述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但未涉及两者的 “分野 ”。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故 A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 点评:关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 类别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背景 产生于 1416 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发生在 1718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 中心 意大利 法国 内容 宣扬人文主义的世界观,提倡人性、
7、反对神性。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影响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 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 “理性王国 ”、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它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 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
8、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按题目要求,应找出新经济政策的终结与苏联部分领导干部对新经济政策的误解之间的因果联系。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近年本考点涉及到的真题从内容上考查多集中于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点与改革。命题形式多以文字、图片史料命制新情境,只有准确利用史料中的细节信息才能有效得分。这种现象对识记能力、学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一般难度较
9、大。故复习本考点知识应重对主干知识的识记,重对阶段特征、重要概念的把握理解,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厘金原是 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 1931年,沿袭 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 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 D 都是厘金政策产生的影响;厘金是是 “酌量抽厘的商业税 ”、“遇卡抽厘 ”,这 C项中的重农无关,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10、的主要因素。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多以非选择题的综合试题,从纵向上看,要求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等阶段特征;从横向上看,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民主革 命形势、社会进步思想、社会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考查经济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 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 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 5分钟。 最后 5分钟 ”的原动力是 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B资本积累的完成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市场的需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工业时代的 “原动力 ”。根
11、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对其考查非常密集:(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近几年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能够辩证的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2)从全球的角度,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步伐。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 CCTV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叙述: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在掌握石油行业的 10年中,日常用油的
12、价格降低了 80%。而(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 斯宾塞却说: “从某些方面看,人们争议的不是垄断本身,问题是他们过度阻碍了新的竞争者进入。 ”可见垄断组织的出现 A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B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 C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D导致了企业间的竞争减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故 A项不正确;垄断的出现目的是为操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以达到高额利润,不可能从根本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故 B项不正确;垄断的形成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但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故 D项不正确;从材料中 “美孚石油公司在掌握石油行业的
13、10年中,日常用油的价格降低了 80%”可以看出垄断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近几年高考多有涉及且题型丰富多样,既有考查两次科技革命具体成果的,也有联系当今科技进步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进程的。今后复习备考中,要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主线,同时要突破两个传统概述: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对于 2010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要注意联系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等方向去分析和备考。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 邦 (Eric J.Hobsbawm)说: “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 “发生于
1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何者是最恰当的理解?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如果没有 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就不会发生十月革命;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波及苏联,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可以推行。即材料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自身的缺点,就不会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
15、主义国家。因此选择 D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排除 A、 C两项;题目并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强大的信息,排除 B项。 考点: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点评:近年本考点涉及到的真题从内容上考查多集中于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点与 改革。命题形式多以文字、图片史料命制新情境,只有准确利用史料中的细节信息才能有效得分。这种现象对识记能力、学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一般难度较大。故复习本考点知识应重对主干知识的识记,重对阶段特征、重要概念的把握理解,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1999年 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
16、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摘自凌志军交锋)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指 出中美文化观念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以及基辛格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可判断,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中美关系是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内容。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有:( 1)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中美关系的核心。 双方经济
17、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需要美国的高技术或技术密集性产品、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 在环境保护方面,两国存在很大合作空间; 应对经济危机也需要双方携手。( 2)安全因素: “冷战 ”后,美国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威胁美国。因此,执行遏制中国的政策。但是,美国在处理朝核危机、防核扩散以及维护 东亚地区稳定等问题上,又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和帮助,尤其是在反恐方面。两国在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方面也有共同的利益。( 3)政治因素:中美 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保持着合作;但美国在台湾、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分化、西化中
18、国。中美之间最敏感、最核心的政治问题就是台湾问题,它是中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的综合反映。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一项裁决,认定中国台湾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HTC)侵犯苹果专利,可能迫使 HTC智能手机使用的安卓操作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从中得出的认识是 A国际知识产权已受到大国的操纵 B法律是维护企业自身正当权益的重要保障 C苹果公司形成对智能手机的垄断 D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 C项说法不正确;台湾不是主权国家,故 D项不正确;从材料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认定 HTC侵犯苹果专利 ”, “可能迫使 HTC智能手机使用的安
19、卓操作系统作出相应调整 ”,可以看出法律是维护企业自身正当权益的重要保障,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失衡;一方面促进各种 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消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 2)把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 陈寅恪先生指出 “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
20、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 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可以看出陈寅恪主张中西整合才能创新中国文化,故答案:选择 B项。材料中没有说明 “体 ”、 “用 ”关系,故 A项不正确; C、 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表达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点评:关于近代
21、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考查基本概念:中体西用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三民主义等;( 2)受文明史观的影响,近代化问题成为高考命题常考的主题,把近代化与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探索结合在一起是命题常考的角度。( 3)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在一场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双刃剑 ” B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答案: C 试
22、题分析: A、 B、 D三项全是教材的相关结论,只有 C项故意混淆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失衡;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消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 2)把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也是高考试题命题的重点
23、内容之一。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 “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 ”,保护中国近海 “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张謇建议清政府开发海洋并保卫海权,因此可判断A项正确; B项和 D项夸大了史实, C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本题的命题立意是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考查张謇在近代史上的贡献和海权问题
24、。此题从难度上来说较容易。 “神马都是浮云 ”“hold住 ”“伤不起 ”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网络热词的流行不能体现文化消费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排除 A、 C 两项;大众文化有很强的娱乐性,但不能说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排除 D项;这些词语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大众传
25、媒的变迁。 点评:关于社会生活史,主要是选择题形式考察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件背后的时代特征的能力。 2008年 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 “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 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 ”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人民主权说 三权分立说 因信称义论 天赋人权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段材料指出,人民只能胜任就可以有管理国家的权力,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第二段材料指出,不论条件,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平对待,体现了天赋人权
26、的思想。答案:为 C。而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对统治者的约束,与材料无关;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 、 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评:美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考点不仅仅是重点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高考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 1)从大国崛起的角度看,认识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和巩固对于美国崛起的重要意义,理解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从全球史观来看,美国建立共和政体时,君主制在整个世界占有绝对优势,由此,理解美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世界意义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 “君主立宪制
27、 ”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 “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宪制是一种不彻底 不完善的代议制? ”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代议制是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行驶国家权力的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主要行驶立法职能,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的议员由皇帝任命,皇帝有解散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权力。所以,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
28、定: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点评: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高考主要从两个方面考查 :( 1)进步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方面巩固了德国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这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2)局限性: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有很强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很多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德国君主立宪制专制主义色彩的表现及其影响。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
29、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 ”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 “无为而治 ”的道家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强调关注民生,这与儒家思想相吻合。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在战国时期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理解 点评:( 1)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思想。( 2)百家争鸣的考查角度有: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意义
30、。( 3)复习备考时,要重点把握诸子百家的主 张,注意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理解,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 说文解字 序载: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 八曰隶书 ”。汉书 艺文志亦载: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可以看出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故答案:选择 D项。从材料中 “秦书有八体、八曰隶书 ”可以看出
31、隶书是秦代的八大字体之一,但不是八大篆书字体之一,故 A项不正确;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 B项不正确;隶书是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但不是汉代而是秦代,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点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书法艺术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 1)国家统一的盛世很容易形成注重法度的书法风格,比如唐朝;(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会形成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书法风格,比如宋朝。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32、”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C项错误。 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B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措施,本质
33、上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应将每项措施与当时在位的君主联系起来,不要混淆,并由该现象认识到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培养透过历史现象看清本质的能力。 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 “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 青年 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 ”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 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理,毁裂吾国固有文
34、学 ”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新文化运动。 A项错误,应该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三民主义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创立共和国。故选 C。 A、 B、 D三项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 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在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激看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等也需要掌握。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
35、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 现代化 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机遇 B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C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鸦片战争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结论: “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 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 ”,得出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点评:关于两次鸦片战争,( 1)从命题角度看,这一知识点的命题将会立足
36、基础,突出主干,命题多会运用新情境、新材料设计考查问题;( 2)从题型看,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是链接性考查;( 3)从内容看,主要考查考生对列强侵华中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理解。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 “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 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 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托克维尔的观点是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又要保
37、证民主政治,涉及到如何在中央和地方间分权, B项最全面; C、 D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A项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点评:关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从命题角度上看,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启蒙思想及影响、 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理解仍是高考命题重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大,多种形式的材料逐渐增多。考主观题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从内容上看,应该美国联邦制共和政 体确立的过程和特点,注意把启蒙思想、英美代议政治、法德日代议制、工业革命、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探索等内容结合思考;在复习时可与热点联系起来:奥巴马与国会在 2011年夏季 “美国债务上限调升 ”上的争端和最后的解
38、决。 从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康有为 “托孔改制 ”,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这种思想的变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洋务运动时期处于 19世纪60年代至 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的思想
39、。故答案:选择 C项。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考查基本概念:中体西用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维新变法思 想、三民主义等;(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3)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药发表于 1919年 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 二十多岁 、 驼背少爷 ,还是年长的 花白胡子 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
40、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答案: A 试题 分析:从材料中可知,一般民众对革命者都采取 “鄙夷 ”的态度,说明民众尚未觉醒,还需唤醒民众,故正确答案:选 A。 B、 C两项不是最主要的用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场革命,高考命题除了考查其背景、内容、影响外,还有注意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缺乏辩证的认识,有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如 2011年浙江文综卷。 孙中山认为, “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
41、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 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 “耕者有其田 ”的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上述是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孙中山主张用 “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 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B项错误;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 点评:用列表法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项目 旧
42、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相同: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 相同: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 ”,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009年 11月 10
43、日, “台湾江苏周 ”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一国两制 ”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台湾江苏周 ”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这种形式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应选。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这能够反映出 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应选。 “一国两制 ”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
44、拥护从材料看不出,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正确答案:为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点评: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命题主要集中在:( 1)再认再现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 确解读;( 2)联系台湾问题的由来评价、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友好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3)正确理解和认识以台湾问题为中心的中美关系。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监督铁
45、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指的是一种民主的趋势,四个选项中 B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巴黎公社。 点评: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是法国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的必然结果。当时法国正处在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手工小生产还占绝对优势。因此,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 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 “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 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
46、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答案: A 试题分析: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高级形式,经过改造,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给自己干活儿 ”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A正确;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 B错误;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不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 C错误;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公有制或全民所有制,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成就也有失误,为我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1)从现代史观的角度看,曲折发展的二十年实质上是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二十年,不少高
47、考试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学生比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异同,总结两者的经验教训。( 2)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试题一般两个角度,第一是归纳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是 “大跃进 ”运动对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强化通史知识的归纳。 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 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 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根据三部法律文件涉及的相同内容可知小明最可能研究的是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首先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很多高考试题要求学生掌握三大制度的形成的过程,认识其源头和发展演变;其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苏联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高考重视对两国政治制度比较能力的考查,认识民主集中制是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 (费正清观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