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3818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曰: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 “鼎 ”与材料中的 “鼎 ”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 “鼎 ”的迁移, “鼎 ”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历史上曾有楚庄王逐鹿中原向周王问鼎之轻重事情,反映了夺取天下企图,符合题意,故选 D。 A项说的是人比较多; B项说的是人的名气很大; C项说的是割据一方。因此 ABC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

2、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鼎是礼制的体现,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也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地监管各诸侯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 “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 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程度 ”,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 “扩展能力 ”。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在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3、,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是由于 “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最终失败。因此应选 A项。 B项错误,三大工人运动并未进行暴力的革命活动; C项错误,十月革命中七月流血事件是暂时的现象,到了俄历的 10月,政权便转向工人阶级手中; D项错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造成的。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追求公正与公平。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

4、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最终失败。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也需要掌握。 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 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 另类 乡村政权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 埃(我 湘赣边界方言)政府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B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D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苏维埃运动就是毛泽

5、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 ”,这是中共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农民阶级的理解是共产党和我(农民)的政府,符合工农武装 割据的性质,故选择 C 项。 A项正确,苏维埃运动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了中国的国情; B项正确,从材料 “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 埃(我 湘赣边界方言)政府 ”即可看出; D项正确,从中国革命政权的名称“苏维埃 ”即可看出。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

6、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9 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 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 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实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蒋介石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其立场一直未发生变化;第一次国共合作在 1927年就已经破裂;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在 1931年提出来的,因此 ABD均与材料涉及的时间不符。 1927年后,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

7、据地得到很大的发展,蒋介石把它比作太平天国的割据力量,故选 C。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8、 ”依据所学,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从题干中的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 “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 ”、 “ 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 ”,可知 A 项与题意相 符,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C项是抗战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D项是敌后的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的抗战。均不是国共合作进行的。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

9、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 解答

10、的关键在于突破思维定势,不能因为毛泽东写论持久战而认定 错误,从而错选 D。其实,随着战争的发展,蒋介石和国民党一些将领都看到了这场战争的持久性和艰难性,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 都能体现,至于 ,一则材料并未反映出来,二则当时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显然还是主战场,蒋介石也不可能得出这种结论。故选 A。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经过了八年的持久艰苦抗战,雪洗 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材料即是体现了国民党政府进行长期艰苦对抗的总动员。 晋

11、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 “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 “下一步 ”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 A 试题分析:。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 ”是在 1947年 ,解放军的 “下一步 ”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 A。B、 C、 D三项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都发生在 1948年底到 1949年 ,不符合时间和题

12、意。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是发生在 1946年到 1949年之间的战争,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 1948年后到 1948年进行了三大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 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近 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但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权性质的变化

13、B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家性质的变化 D国际形势的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49年之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成为首要的任务; 1949年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的近代 化,实现国家富强成为了首要的目标。因此发生变化的关键在于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 B。 ACD三项均不是从最根本的主要矛盾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点评: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矛盾体现了两队:中华民族同帝

14、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 是大力解放生产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A “双重委托,双重监督 ”的原则 B直接民主的原则 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民主代议制形式 答案: A 试

15、题分析:宪法规定,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反过来,人大要向人民负责,要向选民述职,要自觉接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地管理国家,选举 “一府两院 ”来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人大委托 “一府两院 ”是第二重委托, “一府两院 ”要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这就是 “双重委托,双重监督 ”的原则。材料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原则。故选 A。 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我国政体的 特点和运作程序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对中国的国家政体运作程序有一定的了解。

16、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代议制,这是和西方相同的地方,但是在运作程序和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内容详见本题的部分。 对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一边倒 ”外交方针的实施 B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 “扶持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 5070 年代外交关系发展概况。根据所学, A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提出的外交方针; B 项 1955 年万隆会议中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C项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因素都推动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时的票数持续增长。 D项说法错误, 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恶

17、化, 1972年中美关系才开始正常化。故选 D。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 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 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从 2011年开始到现在,阿拉伯世界刮起了一股被西方世界称之为 “阿拉伯之春 ”的颜色革命,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政权的更迭,美国议员甚至狂言

18、 “阿拉伯之春 ”应该进入中国。引起这场所谓 “阿拉伯之春 ”的颜色革命的原因可能是 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地缘战略使得西方国家长期插手该地区事务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普通民众 “被剥夺感强烈 ” 经济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和残酷性导致其落后状态固定化 多极化进程东西方国家霸权战略与中国反霸权战略长期对抗 的产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2011年开始到现在,阿拉伯世界刮起了一股被西方世界称之为“阿拉伯之春 ”的颜色革命,其主要原因在于因为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使得西方国家进行的政治干预,同时也是其阿拉伯世界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因此 均正确。 中的东西方世界

19、霸权等信息材料未体现。 考点:当今世界局势 点评:虽然冷战结束后,多极力量的发展,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但是以其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是在到处干预别国内政,强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当今世界的局势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学者马勇的新著 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 1911年的辛亥革命 “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对于辛亥革命 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

20、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后,创立的共和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监察等五权分立,学习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学习的是法国的政治体制;辛亥革命前半截暴力革命,后半截南北和谈,清帝退位,类似于英国的温和的方式;因此 ABC均正确。 D项错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被袁世凯窃取,未能实现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故选 D。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 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结束了封

21、建专制,建立了共和,颁布了约法,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而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成功的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常考的知识点有三民主义、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等。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求 “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B宣传拜上帝教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C太平天国指导思想出现混乱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逐渐形成了全盛的局面, A项表述错误;未获得西方

22、的支持是太平天国兴起时就存在的因素,不能解释洪秀全后期要求尊孔的原因, D项错误;尊孔和反孔并存,并非思想混乱,而是处于不同的目的,宣传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因此 C错误。太平天国后期逐渐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孔孟之道是维护这一制度的最好工具,这是洪秀全尊孔的最深层原 因,而宣传拜上帝教是反孔的主要原因。故选 B。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阶级局限性,它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

23、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是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对外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是侵略战争的目的;在马关条约的内容中有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条款,反映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 D。 AB只是说了一个阶段; C项应该是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考点: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点评:列强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侵略要求并不相同。在工业革命之前,主要是赤裸裸的

24、暴力掠夺;在工业革命之后,主要是以商品倾销的方式,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即是这种要求的反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扩大,对外寻找投资场所成为主要的动力。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封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 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 A与史实不

25、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 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 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后世采取分封主要是体现皇权,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分封。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

26、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 D项 所述。 AC项强调的是官员的失职受罚; B项是强调的官员应该有才学,都未体现出品德来。因此均错误。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考试

27、的重点,需要掌握。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 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或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 A B 两项正确; “行走 ”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 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

28、才德标准, 故选 C 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除了要掌握清代的军机除外,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

29、法官就不能受理 ”可以看出 B 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中出现奴隶等,可见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因此 BCD均错。公民要求法官受理自己的诉讼,必须申明相关情况,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程序。故选 A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

30、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 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供了雅典的司法审判程序,让考生了解了古雅典的民主运作方式。 B、 C、 D 三项的说法都太绝对,因为这一司法审判程序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民主,它还具有一定的民主内涵,但它不能保证案件判决的公正公平,它虽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也不能说它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从材料“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可以看出他们采取了民主的运作的方式。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解答此

31、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雅典 民主制的特点。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有很大的弊端,与现代民主不同,但是雅典民主制却采用了民主的运作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的主要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等也很容易考到。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集中表达的是 A不赞成代议制民主 B反对实行法制 C认为议员不是代表 D主张君主立宪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

32、的代表 ”、 “ 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反对代议制民主,认为权力是不能被代表的,只有自己行使。故选 A。 BD项无法体现; C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说议员不是代表,而是说议员不能代表人民行驶权力。 考点:启蒙思想 点评:启蒙思想是人文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以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宣传理性,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主张,反对等级秩序、贵族特权,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 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新旧交替时代 “君

33、权神授 ”的观念影响深远 B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C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D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答案: D 试题分析: AC项不符合美国的政体,美国未有君权神授的观念,也从未建立过军事体制; B项说的是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曲折艰难;三国都是在革命后建立了自己的政体,通过建立政体的方式巩固革命的成果。 故选 D。 考点:近代西方政治体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西方政体建立的过程和特点。近代西方政体均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近代的民主政体,反映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建立资本主义政体的手段有革命的方式,也有改革的方式;英国

34、、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政体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掌握。 “贵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金钱重于血统已成为新的基石。国会本身则成为土地资本家的工具,成为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党以及他们的团体和同盟者的工具。他们的利益正是当前国家孜孜以求的。 ”这表明 旧式机构中包含新的社会关系 代议制是现代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 代议制度成为政党政治的工具 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生的不平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贵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 ”可以看出 正确;从材料 “国会本身则成为土地资本家的工具,成为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党以及他们的团体和同盟者的工具 ”可以看出 正确;从材料 “金钱重于血统

35、已成为新的基石 ”可以看出 正确。故选 C。材料未体现出代议制的相关信息。因此 错误。 考点:英国的政治体制 点评:英国通过 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 宪制,一些旧的机构保存下来了,但是赋予了资产阶级的新的内涵;实行政党政治,国家成了实现他们利益的工具。总的看来,君主立宪制是符合英国的国情的,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保证了英国的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其章程规定: 二、代表大会是全盟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关于修改章程的一切提案均经总区部转中央委员会,再由中央委员会提交代表大会。三、全盟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每年 8月举行。四、中央委

36、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审议。遇紧急情况由中 央委员会召集非常代表大会。这表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权力运行机制是 A高度集权 B分权制衡 C议行合一 D三权分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代表大会是全盟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 “ 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审议 ”、 “ 遇紧急情况由中央委员会召集非常代表大会 ”等信息可以看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权力运行机制是分权制衡。故选 B。 A项明显与材料不符; C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清晰地交代了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是分开的; D项三权分立无法体现,未找到司法权的相关信息。 考点:分权制衡原则

37、 点评:分权确保民主最早是在近代有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启蒙运动的高潮时由孟德斯鸠得以完善。美国较彻底的贯彻实行了孟德斯鸠的理论。实行立法、司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保障了民主。 “尽管当时中国拥有那么高比例的 GDP,但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成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 尽管当时英国的 GDP并不算高,但国家能够有效动员资源和使用资源。 ”这段分析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国家集权程度没有英国高 C政府对军事的投入不够 D国家投资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国 “这些资源并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转化成为政府能力,尤其是军

38、事能力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政府不能有效地组织资源,体现的是国家集权程度低。故选 B。 A项材料未体现; C项和 D项中的“军事投入 ”和 “投资 ”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而发动的侵略性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材料认为中国集权程度低,显然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但是 材料题的做题要求依据材料作答。 综合题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 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 “格致 ”到 “科学

39、 “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 “科学 ”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 “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 “格物致知 ”的影响,时人将 “science”音译为 “格致 ”。 19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 ”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 “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音译为 “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 “代议制民主 ”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 “直接民主 ”

40、是 “民主 ”,而且近代 “间接民主 ”也是 “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 “民主 ”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 “科学 ”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 关?程朱理学中 “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 4分) ( 2) 19世纪中叶以后,从 “格致 ”到 “赛因斯 ”,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 12分) (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 “民主 ”概念变化的原因。( 9分) 答案:)科举

41、制度( 2分); “究天理 ”( 2分) ( 2)变化: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3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 “师夷长技 ”的局限;( 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分)辛 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倡导科学精神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兴起;( 2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分) ( 3)代议制度建立;( 3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 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

42、 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 “宋人文集 ”和设问中的提示 “程朱理学 ”,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第( 2)问实际上考查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及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可以结合信息 “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 19世纪中叶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第( 3)问考查西方民主思想的变化,注意答题角度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 考点:中国民主与科学发展的历程 点评:民主与科学的理念是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的传播到中国来的。但是在中国的古代也

43、有一些关于科学方面的类似的表述。明清之际随着中西交流的出现,科学(格致)一词开始进入中国,在近代随 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科学被大规模的引进,主要是洋务运动,但是实践证明,只学习西方的科学不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引进西方的制度,民主制度和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出现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主张建立西方制度的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 “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

44、之家。 汉书 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 4分)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分) 答案:( 1)材料一、四是工商皆本的思想,材料二、三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4分) ( 2)重农抑商思想虽然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

45、进步, 而工商皆本的思想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智慧和社会变化的时代要求。重农抑商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时代要求。适应了长期战乱后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 8分) 或者 商业是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物品的流通,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明清时期,这一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商业的发展只要合理引导,就能满足人们对于 富裕的追求和促进经济发展。( 8分)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是依据材料来作答。第一问中的归纳经济思想,可以从材料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 “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可以看出材料一和材料

46、四是工商皆本的思想;从材料 “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 “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可以看出材料二和材料三是重农抑商的思想。第二问主要是围绕材料一中的工商皆本的思想进行评论,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的经济思想 点评:在战国以前,并没有出现重农 抑商的思想工商业和农业都获得很大的发展。在商鞅变法以后,强调耕战,重农抑商的思想被确立下来,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的经济思想,历朝无不沿袭。在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黄宗羲等一些人开始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重视商业。不过,中国重农抑商的正统思想并未发生变化。 历史

47、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 1929年减少 30%,企业倒闭 1 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 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 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 1936年 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材料二: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 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 2 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 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 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 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 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 1937年 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 法 皮埃尔 米盖尔法国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